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7-10-20
  • Organization and Exploration Fined-grained Historical Knowledge on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Semantic Mining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摘要: China has a huge volume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on its contemporary history. Lots of valuable knowledge are hidden in those resources and cannot be utilized easily.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mine the implicit semantic knowledge scattered i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to reorganiz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facts in a fined-grained manner, so that can help user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which is called “Mining down, Organizing up”, to semantically represent and organize historical knowledge on contemporary China hidden in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text. Based on the proposed historical ont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his method extracts knowledge objects and facts from the unstructured historical text items by utilizing text mining technologies, represents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semantically enriched way, and interlinks the related historical knowledge objects and facts to form a historical knowledge network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By min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network, the authors get more valuable patterns from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which could be used to form the new organization scheme to reorganiz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a more vivid way. 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system which can represent and organize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a fined-grained manner, support user to explore historical knowledge by providing functions such as semantic retrieval, historical objects and facts clustering, visualization naviga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and chronicle facts reconstruction etc.

  • 低温微位移促动器的设计与实验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以极地天文望远镜为应用背景,研制了一种低温微位移促动器,并在室温和低温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实验,获得了低温微位移促动器的性能指标。分析了3种常见的大行程高精度微位移促动器的结构形式,选择位移缩放式作为低温微位移促动器的基本结构。微位移促动器采用低温步进电机作为驱动元件,以具有特殊消隙结构的螺旋传动作为位移缩放机构,实现了高刚度、耐低温、结构紧凑、密闭性好的微位移促动器的设计。开展了微位移促动器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低温微位移促动器在室温条件下的步进精度可以达到1m0.082m,并且满足负载能力的设计要求;低温条件下步进精度可以达到2m0. 404m。研制的微位移促动器将为拼接式极地天文望远镜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 最大熵与MP-CLEAN方法对扩展源图像重建的比较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在射电综合成像领域,通常需要用退卷积的方法补全频域稀疏的采样。由于扩展源的频域信息更为丰富,要补全这些信息相对于点源来说更难,因此扩展源的图像重建是射电综合成像领域的一大难点。为了探索射电干涉扩展源图像重建方法的特点,将最大熵与一种加速的CLEAN方法(文中称之为Multi-Point CLEAN, MP-CLEAN)对扩展源的干涉阵模拟数据的图像重建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对于同样的观测数据,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重建图像,但MP-CLEAN方法的旁瓣祛除效果与重建效果优于最大熵方法,而且在模拟数据重建中MP-CLEAN方法的总体速度比最大熵快3倍以上。最后,在讨论部分通过研究两种方法中参数的选择对重建结果的影响,发现最大熵方法比MP-CLEAN方法对参数选择的依赖性弱,这表明最大熵方法有更好的鲁棒性。

  • 江南冷浸田治理利用研究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冷浸田是我国江南地区主要的一类低产水田, 因其撂荒普遍, 但增产潜力巨大且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而受到关注。冷浸田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人为管理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受常年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渍影响, 冷浸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了系列变化, 呈现“冷、烂、毒、瘦”障碍特征, 如水土温度低、土壤浸水容重低、亚铁、有机酸及还原态硫等还原性物质含量高、有机碳含量高但活性有机碳及有效养分缺乏或失衡、微生物区系少等。通过稻田潜育层与土壤还原性物质、地下水位等指标可诊断冷浸田并可评价土壤质量。冷浸田的治理利用包括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与生物措施等综合技术, 涉及明沟暗管、适生品种、水旱轮作、垄畦耕作、平衡施肥与土壤改良剂等。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外, 因地制宜利用是提高冷浸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总结前人基础上,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 展望了今后冷浸田治理利用的研究重点与对策建议, 包括研究不同渍水状态与干湿交替下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质组分差异; 加强长期渍水状态的冷浸田甲烷排放特征研究; 加强冷浸田潜育化过程厌气性的微生物与其产生的相关酶的生态学过程研究,强化微生物学调控改良冷浸田; 此外应针对不同生态类型与生产条件的冷浸田加强技术集成与政策扶持。

  • 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河北省南皮县为例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 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 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本研究在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域内对调水后不同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调查和采样, 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2H、18O)稳定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外来调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及其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1 月至翌年7 月,受蒸发作用的影响, 地表水电导率(EC)和钠吸附比(SAR)增加, 2H、18O 同位素不断富集; 由于地表水和周围土壤的交换吸附作用使其水化学类型向Na+、Cl和SO4 2 增加、HCO3 减少的咸水转变。调水改变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11 月至翌年3 月, 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受外来调水直接或者灌溉补给, 使得3 月浅层地下水EC 降低, 埋深变浅, 部分采样点分布在外来调水的SAR-EC 区域。受调水影响, 3 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Mg·Ca-Cl·SO4、Na·Mg-Cl·SO4·HCO3、Na·Mg-SO4·Cl·HCO3 等, 是11 月调水(Na·Mg·Ca-SO4·HCO3·Cl)和浅层地下水(Na·Mg-Cl·SO4)的过渡类型。 3 月至7 月浅层地下水补给沟渠水, 地下水埋深变深,7 月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3 月相似。调水可以季节性地改善区域内沟渠水及其附近的浅层地下水水质, 而对深层地下水和坑塘水的水质无改善作用。调水对沟渠水水质的改善体现在调水季节, 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善存在滞后性, 2014 年11 月调水之后, 2015 年3 月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得到改善。因此, 采用调水和浅层地下水、坑塘水混合灌溉, 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咸淡水资源以及深层地下水压采, 恢复地下水位意义重大。

  • 我国太阳物理历史观测资料存储方案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天文用户从数据服务得到最佳效果包括这些因素,如天文数据存储方法与数据存储的便利性、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服务维护的便利性,这是每一个大中型数据相关项目对数据存储及共享提出的要求。分析了领域型项目的存储需求,不同存储服务架构的差异,提出采用云存储架构并设计了领域云存储服务架构,此架构不仅能满足从数据处理到统一存储、统一对外服务的需求,对用户数据查询服务也有最佳体验。最后涉及了建立灾备系统,及其规范等内容。

  • 低频射电天线数字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自天文观测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以来,全波段中的低频射电信号是新的重要观测波段以及研究窗口。鉴于此波段的信息对于研究太阳以及行星的射电爆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人类对此频段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现在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我国都已经适时地开启了相关研究。目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已经开启了此项目的建设,现已有4台低频射电天线可以测试使用。其低频射电天线阵可以和云南天文台已有的lOm太阳射电望远镜以及 11 m太阳射电望远镜配合使用,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太阳或者其他行星的射电信息。设计首先由A/D板卡接收来自低频射电天线的低频天文信号,接着A/D板卡把转换的数字信号以差分信号的形式传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板卡;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对数据整合处理,通过异步先入先出队列( First Input First Output, FIFO)跨时钟域的形式把数据通过千兆以太网以UDP协议的形式传至PC端;然后PC端设计的软件对传输来的数据做加窗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并显示。

  • 热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速率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给小麦高产稳产和耐热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对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12 个推广小麦品种在正常及热胁迫下的产量、千粒重及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于2014—2015 年度在河北省辛集马兰农场进行, 用大棚升温作为热胁迫处理, 在小麦灌浆期对不同品种在正常及热胁迫处理下的灌浆速率进行测定, 收获后测定产量和千粒重, 并计算热感指数。结果表明, ‘中麦175’、‘衡4399’、‘衡4444’、‘CA0816’和‘中麦875’在自然生长及热胁迫处理下有较高的产量。在小麦灌浆中后期的籽粒快增期及缓增期发生的热胁迫会通过影响灌浆速率显著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及产量。根据千粒重热感指数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估, 发现‘京冬8 号’、‘CA0816’、‘CA1062’、‘中麦875’、‘中麦895’及‘衡4444’的千粒重热感指数<1, 是耐热性较好的品种; 其他品种的千粒重热感指数≥1, 是热敏感品种。对不同品种在正常及热胁迫条件下的灌浆速率进行分析,发现热胁迫对不同耐热性品种灌浆速率产生影响的起始时间不同, 耐热性好的品种的灌浆速率在灌浆后期才会受到热胁迫的影响, 热敏感品种在灌浆中期即受到热胁迫的影响。总之, ‘CA0816’、‘中麦875’和‘衡4444’是丰产性和耐热性都较好的品种; ‘衡4399’和‘中麦175’的千粒重热感指数一般, 但产量在自然生长及热胁迫下均较高; ‘京冬8 号’耐热性好, 丰产性略差。以上品种均可作为优异的耐热资源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在育种实践中需联合使用品种的产量数据和千粒重热感指数来评估该品种在耐热性育种中的价值。

  • Vantage Pro气象站实时数据采集与在MUSER中的应用研究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我国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Ultrawide SpEctral Radio Heliograph, MUSER)已经完成所有的硬件设备安装与调试,即将进入常规观测。为有效地保证观测数据的可用性,项目组购置了Vantage Pro自动气象站,用以实时监控观测地的气象条件变化。首先介绍了MUSER项目的基本情况,论述了在项目中气象条件的应用场景及在数据处理时对数据有效性可能造成的影响;详细介绍了Vantage Pro气象站的数据采集格式、数据交换格式以及串行通信协议;介绍了在气象数据的存储方式;最后给出了构建气象数据服务、数据归档和高效查询的方法。可以应用在望远镜自动气象监控和数据处理方面,也可以为选址的自动气象监测提供春考

  • 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光谱扫描观测系统设计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 NVST)是国内用于对太阳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大型科研设备,针对太阳活动区光谱观测的需求,在现有的大色散光谱仪及多波段光谱仪基拙上,设计了光谱扫描设备,并基于C#设计了一套观测控制系统软件,实现扫描设备的运动控制和观测数据的采集。进行光谱扫描观测时,计算机控制扫描设备步进运动,并利用图像采集卡通过Camera Link总线采集CCD/CMOS相机的探测数据,基于多线程技术采集观测数据,将采集的图像数据存储成FITS ( 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文件,并将光谱图像数据处理成灰度图像用于软件界面监视。此套软件已用于1 m太阳望远镜光谱扫描观测,测试结果满足预期功能需求,为后续观测系统功能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扩展性。

  • 日冕物质抛射的偏转特性研究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日冕物质抛射伴随着大量带电粒子和辐射的释放,这些物质进入日地空间,对日地空间的磁场造成很大扰动;当它们传播到地球附近时,则严重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也对空间和地面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日冕物质抛射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发生偏转,将影响它对地有效性。因此研究日冕物质抛射的偏转特性,对预报日冕物质抛射对日地空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利用2007年10月8日STEREO卫星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资料,结合全日面线性无力场模型(Global Linear Force-Free Field , GLFFF)进行磁场外推,分析日冕物质抛射偏转与背景磁场能量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计算日冕物质抛射的运动轨迹。通过改变无力因子a,发现当a=0. 15时,计算得到的日冕物质抛射运动轨迹与实际观测的日冕物质抛射运动轨迹拟合得最好。

  • 大视场光学瞬变源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我国的大视场光学瞬变源巡天设备地基广角相机阵每2. 5 min机器初步筛选出近千个瞬变源候选体,这些瞬变源候选体可能为超新星、变星、移动天体或者是噪声等。为进一步对瞬变源候选体进行管理和详细地筛选与认证,提出了基于网络开发框架的Django平台实现后台数据库管理和前端网页交互展示功能的光学瞬变源认证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研究,本方案主要具备对瞬变源候选体的管理;光变曲线处理与展示;与已知多个类型天体星表的交又进行分类;同时提供人机交互的人工认证界面接口等功能。得益于Django框架的优秀特性,系统无需额外的开发,即可提供良好的命令方式交互接口,方便科学家通过Django的接口对数据库进行面向对象的操作。通过将系统应用于我国已建成的迷你地基广角相机阵的观测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将瞬变源候选体进行正确的分类与认证,为科学家对瞬变源候选体的后期认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方便实用的操作工具。同时,系统对于其它类似的瞬变源巡天项目也具有同样的实用意义。

  • 近地层臭氧浓度增高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FACE 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中臭氧浓度增加(FACE, Free Air gas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平台, 以常规粳稻‘武粳15’和杂交粳稻‘陵风优18’为供试材料, 设置大气背景臭氧浓度(Ambient)和高臭氧浓度(比Ambient 增高21%, 模拟21 世纪中叶臭氧浓度)两个水平, 研究臭氧胁迫对大田生长水稻成熟期稻米加工、外观、蒸煮/ 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种间差异。结果表明, 近地层臭氧浓度增高使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精米率降幅达显著水平。与Ambient 相比, 臭氧胁迫使两品种稻米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平均分别增加15.0%(P=0.10)、42.0%(P<0.05)和60.5%(P<0.05)。臭氧胁迫使稻米胶稠度平均降低7.1%(P<0.05), 但对两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和糊化温度均无显著影响。稻米RVA 谱测定结果显示, 臭氧胁迫对稻米最高黏度值、崩解值、冷胶黏度值、消减值和回复值均无显著影响。臭氧胁迫使两品种稻米蛋白质浓度呈增加趋势,但均未达显著水平。方差分析表明, 多数情况下, 两品种间稻米诸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 但品种与臭氧的互作对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说明两品种稻米品质对臭氧胁迫的响应无明显差异。本试验在开放稻田条件下运行, 适度臭氧胁迫使稻米垩白明显增加, 胶稠度显著下降, 但对其他米质指标影响较小, 两品种趋势一致。

  • 基于两个导电滑环实现天窗驱动和状态检测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目前,可旋转天文圆顶仍被大量使用,工作时圆顶可360。旋转,望远镜通过打开的天窗进行观测。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天窗选用5个导电滑环,但不能检测状态。为了简化天窗的状态检测、驱动系统,并提高其可靠性,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天窗状态检测、驱动电路。该电路只需要两个导电滑环和两个限位开关,即可实现天窗的状态检测和驱动控制。当天窗处于限位状态时,二极管构成的限位电路只允许电流单向导通。当天窗处于中间位置时,则可双向导通。该电路已经在85 cm望远镜等多个圆顶的天窗状态检测控制中成功应用。天窗状态检测、控制电路极大简化了测控系统,并可进行故障检测。

  • 黑洞吸积率与喷流能量相关性讨论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喷流的形成与黑洞吸积向来密不可分。分析黑洞吸积率与其喷流能量的相关性对研究黑洞内部结构以及喷流形成的具体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了24个数据源,这些源包含了13个射电选B LLac天体(RBL)和11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 )。通过样本数据研究黑洞吸积率与喷流能量以及丫射线流量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4个活动类星体的吸积率与喷流能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与Allen等得出的结论相同;(2)射电选B LLac天体与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喷流能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3)射电选BLLac天体的吸积率与丫射线流量密度相关性并不明显,但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吸积率与丫射线流量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喷流能量不仅与黑洞质量有关,同时也很可能与黑洞的吸积存在关系。黑洞喷流的形成很可能是黑洞质量与吸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 造墒与播后镇压对小麦冬前耗水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造墒和播后镇压对小麦冬前耗水和群体与个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为确定播后镇压技术和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依据, 分别于2013—2014 年和2014—2015 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衡水市选用当地 小麦品种‘衡4399’, 分9 月15 日(I9.15)、9 月20 日(I9.20)、9 月25 日(I9.25)和9 月30 日(I9.30)4 期造墒, 以 不造墒为对照(CK), 每期处理又设每延米0 kg(G0)、95 kg(G95)和120 kg(G120) 3 个水平镇压的冬小麦田间试验。冬前对土壤水分和小麦幼苗生长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翌年成熟期考察产量性状并测产。结果表明, 播种时土壤水分含量高, 冬前阶段农田蒸散量也高。同一造墒不同镇压处理比较, I9.30 处理以G95 田间蒸散量最低, 其他处理均以G120 蒸散量最低, 处理间差异显著。对苗情的影响, 同一造墒不同镇压比较, 苗期单株生物量、叶面积、群体总茎数以G120 与G95 处理较高, 以G0 处理较低, 处理间显著水平不同; 同一镇压不同造墒处理间比较, 不造墒的CK 总茎数显著减少, 产量显著较低, 且年际变化不稳定。造墒与镇压对穗数影响较大, 其中造墒处理穗数显著高于CK, 镇压处理对穗数的影响表现一致: G120>G95>G0。以上处理对产量与对穗数的影响一致:造墒处理间产量差异水平不同, 但以CK 最低; 镇压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以G0 最低。造墒和镇压对产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综上可见, 墒情适宜是小麦播后镇压的基础, 镇压又是提墒壮苗的保障。河北地区小麦造墒水提前到9 月20—25 日, 播种后采用95 kgm1 镇压器便于田间操作且镇压效果较好。

  • 播期、播量对旱作小麦‘小偃60’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旱作条件下, 探讨播期及播量对小麦新品系‘小偃60’群体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可为小麦适雨栽培提供技术依据。试验于2014—2015 年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 自10 月15 日至11 月14 日, 每6 d 设置一个播期, 共设6 个播期(T1~T6), 设播量不变(B1)和逐期增加播量(B2)两个处理: B1 为 300 kg·hm2, T1 到T6 播量相同; B2 为随播期推迟播量逐期增加, 每推迟1 d 增加7.5 kghm2, 各播期的播量分别为300 kg·hm2 (T1)、345 kg·hm2 (T2)、390 kg·hm2 (T3)、435 kg·hm2 (T4)、480 kg·hm2 (T5)和525 kg·hm2(T6), 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下‘小偃60’群体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1)随播期推迟, 出苗时间延长、生育期推迟, 全生育缩短; 播量对生育期无显著影响。2)随播期推迟, 出苗率和单株成穗数逐渐降低; 播量增加, 基本苗及穗数提高。3)随播期推迟, 株高和生物量降低; 播量增加, 生物量提高, 株高无显著变化。4)随播期推迟, 籽粒产量下降; 逐期增加播量后, 11 月2 日前籽粒产量可达6 600 kghm2 以上且无显著差异。5)若随播期推迟增加播量, 前4 个播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 皆达29 kghm2mm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小偃60’是一个播期宽泛的品种, 随播期推迟产量下降, 但在一定播期范围内通过增加播量, 提高群体(穗数), 可以获得与适时播种相近的产量, 播量与播期推迟天数的理论关系为y=0.368 2x2+1.193 9x+316.7 (R2=0.983 9)。

  • 咸水结冰灌溉改良盐碱地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是滨海区高矿化度咸水利用和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手段, 该项技术依据咸水结冰融化过程中咸淡水分离的基本原理, 基于区域气候特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在冬季抽提当地高矿化度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灌溉, 并在冬季低温作用下迅速冻结成咸水冰, 春季咸水冰层融化过程中, 咸淡水分离入渗, 其中先融化的高矿度咸水先入渗, 而后融化出的低矿化度微咸水和淡水的入渗对土壤盐分具有较好的淋洗作用, 以上过程实现了春季土壤返盐期的土壤脱盐, 结合春季地表覆盖抑盐措施和夏季降雨淋盐, 土壤的低盐条件得到保持, 保证了作物和植物整个生长期的正常生长。该项技术改变了滨海盐碱区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使春季土壤积盐期变为脱盐期, 咸水结冰灌溉后, 春季耕层土壤盐分由最初的12gkg1 迅速降低至4 gkg1 以下, 脱盐率达到66%以上, 实现了棉花、油葵、甜菜等作物在滨海重盐碱地中的种植, 提高了柽柳、枸杞、白蜡等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的扦插移栽成活率, 咸水结冰灌溉当年便获得了籽棉产量3 thm2、油葵1.5 thm2、甜菜60 thm2, 以及90%以上的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的扦插成活率, 促进了滨海盐碱区盐碱地的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 通过系统的研究, 我们探明了咸水结冰灌溉过程中咸水冻融咸淡水分离规律, 明确了咸水结冰灌溉对土壤盐分的淋洗效果, 构建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盐碱地技术体系, 确立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的灌溉时间、灌溉水量和水质等指标体系。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 对盐碱地咸水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对咸水结冰灌溉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土壤盐分淋洗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系统分析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在盐碱地区农业生产、植被恢复以及咸水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的影响及叶面喷剂的缓解作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针对我国华北麦区灌浆期高温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问题, 本研究在2013—2014 年和2014—2015年两个小麦生长季, 采用田间塑料棚自然升温的方式, 在灌浆期设4 个时段高温胁迫处理作为主处理, 两年分别在花后12~25 d、12~16 d、15~20 d 和20~25 d, 花后8~21 d、8~12 d、14~20 d 和16~21 d 进行高温处理, 以不罩棚自然温度作为对照(分别用A1、A2、A3、A4 和A5 表示, A5 为对照); 以0.2%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锌、清水和不喷施4 个喷剂作为副处理(分别用B1、B2、B3 和B4 表示), 研究了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喷施不同叶面喷剂对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 并对不同处理下的小麦灌浆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小麦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与自然温度对比均造成小麦减产, 减产幅度两个试验年度分别为12.64%~15.34%和2.04%~9.41%, 并且高温胁迫时间长, 处理时间早的A1 减产幅度最大, 且较对照A5达极显著水平; 高温减产的直接原因是小麦穗粒数减少及千粒重降低, 两个试验年度穗粒数分别减少0.71~5.45 个和1.73~3.00 个, 千粒重分别降低1.28~3.41 g 和0.84~4.27 g; 从2013—2014 年度模型模拟的灌浆特征看, 不同时段高温处理使小麦提前到达第1 和第2 拐点, A1~A4 第1 拐点较对照提前0.29~0.75 d、第2 拐点提前0.22~1.42 d, 因此高温处理缩短了灌浆时间, 且平均灌浆速率降低, 最终造成千粒重降低。(2)叶面喷剂具有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 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比不喷对照提高产量3.08%~7.05%和2.09%~3.52%, 可一定程度缓解高温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良影响, 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增加穗粒数1.04~2.30 个和0.95~2.01 个, 提高千粒重1.10~1.42 g 和0.60~0.89 g, 且B1 效果最好; 从灌浆数值特征分析看, 叶面喷剂推迟了到达第1 和第2 拐点的时间, 不同喷剂推迟到达第1 拐点时间为0.48~0.98 d, 推迟到达第2 拐点的时间为0.32~0.98 d, 延长了灌浆的时间, 平均灌浆速率提高0.01~0.04 mg·grain1·d1, 以B1(磷酸二氢钾)的作用最好。因此叶面喷剂可延长小麦灌浆期, 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是增产和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

  •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城市与都市农业通过功能互补与促进机制形成统一系统, 多功能是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系统之中表现出的显著内涵。但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 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评价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现状及合理性, 探究适宜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 有助于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如何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应用四维评价模型对我国22 个城市的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并根据四大功能间的不同组合类型, 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都市农业分为10 类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表明: 受我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影响, 都市农业单项功能发展水平及多功能综合水平在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异, 总体上表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异现状; 从我国西部城市至中东部城市, 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多功能弱协同模式转向基本协同、协同及强协同发展模式, 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生态主导发展模式以及以生态为基础的生产(或经济或社会)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功能发展水平都达到了0.40 以上,属于社会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水平都在0.55 以上, 属于经济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功能发展水平接近0.80, 属于生产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产功能发展水平达到了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