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1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了了解废弃物施加处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微生物学机制,对稻田分别进行炉渣、生物炭单一施加和混合施加处理,分析施加处理条件下早、晚稻拔节期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采用PCR-RFLP技术及克隆测序对稻田土壤中的产甲烷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拔节期,混施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盐度和pH;晚稻拔节期,混施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盐度,炉渣和混施处理显著提高pH。香农-威纳指数(H')和辛普森指数(D)显示:炉渣、生物炭和混施处理提高了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主要含有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甲烷胞菌目(Methanocellales)和Methanomassiliicoccales等6大类群,其中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的群落结构来看,与对照相比,3种施加处理均降低了早稻土壤Methanomassiliicoccus相对丰度;生物炭处理还降低了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初步认为Methanomassiliicoccus和Methanosarcina这2个菌属与CH4排放量减少密切相关。

  • 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农业种植意愿的影响——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福州茉莉种植户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因城市用地侵占和种植成本增加等原因, 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锐减, 严重威胁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持续性。保证茉莉种植可持续性的根本在于花农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获取花农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对茉莉种植意愿的数据,使用描述统计法对调查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 使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花农社会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获取信息手段、对茉莉花用途的认识深度)和经济特征(当前茉莉单位面积收益、种植者收入在熟悉人群的位置、种植者希望茉莉花单位面积收益)与其种植意愿的关系, 找出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花农群体呈老龄化趋势, 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获取信息方式较落后单一; 对茉莉花的综合认知水平整体不高, 一半以上的花农打算继续种植茉莉花; 花农掌握信息能力和对茉莉单位面积收入的预期是影响花农是否愿意继续种植的两个主要因素。保证茉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 提高茉莉种植补贴、通过政策倾斜吸纳青年人才经营茉莉产业, 建立种植业的可持续机制; 推动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的合作, 稳定种植业收入; 充分利用茉莉种植业的多功能性, 发展旅游业、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借鉴传统种植技术原理, 研发高效的生产设备, 提高茉莉种植的生产效率, 以降低劳动强度和增加农户收入;加强对花农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知识普及和传统种植技术培训,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开设中小学生农业文化遗产文化课和遗产地教育实践课, 增进他们对于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感情与保护意识。

  • 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特征与景观资源利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是一个持续了1 300多年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景观生态系统正面临不可持续的威胁。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 分析联合梯田景观指数和空景观间格局, 研究景观资源现状, 并提出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 1)林地和耕地是联合梯田的景观优势类型, 分别占总景观面积的67.93%和20.40%。林地的景观破碎度(0.05)和斑块数目(83个)较低, 体现森林覆盖度较高且分布较集中。耕地的斑块数目(1 369个)、斑块密度(1 327个km2)、边缘密度(89.91 mhm2)、景观破碎度(0.75)和景观形状指数(50.85)均最大, 体现耕地面积破碎化、形状多样化及边界复杂的特征。2)联合梯田形成“水源林-聚落-梯田-复合景观”的垂直立体分布格局, 具良性生产功能、宜居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美学功能。3)联合梯田发育了丰富的景观资源, 但仍存在较多景观资源破坏及未能深刻挖掘利用的问题, 使联合梯田文化遗产地陷入“景观资源闲置-遗产地贫困-人口流失-梯田生态景观破坏-景观资源消失”恶性循环。4)未来应重点恢复与改造梯田景观, 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发展生态农业、第二产业, 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和生态旅游, 促进梯田景观复兴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