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势必对寒地农作物生长发育、生产环境及种植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71—2014年67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 计算了≥10 ℃和≥0 ℃的活动积温及无霜期等农业热量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累计距平、M-K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等统计方法, 分析了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突变特征, 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10 ℃和≥0 ℃活动积温分别以86.7 ℃×d×(10a)-1和80.5 ℃×d×(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无霜期呈延长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8 d∙(10a)-1; ≥10 ℃积温和无霜期在1990年代发生突变, 突变后二者初日提前, 终日延后; ≥10 ℃和≥0 ℃积温的增加幅度西部大于东部, 无霜期延长幅度中西部大于东北部, 农业热量资源变化幅度大的地区亦是热量敏感区域。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业影响, 表现在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 适宜水稻和玉米种植的区域向北、向西扩张, 大豆种植重心北移; 原适宜种植极早熟、早熟品种的区域逐步被中熟、中晚熟品种替换; 热量增加为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 13 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 1707—2014 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 Miami 模型和小波 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显示:1707 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 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kghm-2 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 kg hm-2 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 21 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 种气候生产潜力存 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 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 W 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 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 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 气温每升高 1°C 、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 10 mm,W 变化率依次为 453.71、74.40、219.01 kg / hm2 ,且气温是影响 W 的主要因子; 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 21.7%。 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 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