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研究数据使用统计新标准及其应用案例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介绍Make Data Count与COUNTER联合推出的《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实施规范》,为数据级别计量提供新指标与新视角。[方法/过程]通过对标准文本的分析,介绍该规范的提出背景、目标、范围、相关概念及核心内容,通过案例剖析Dash、DataONE、Zenodo及其他7个数据存储库对《规范》的应用情况。[结果/结论]研究数据的使用统计具有其独特之处,《规范》的推出可对数据引用及数据替代计量形成补充进而描述完整的科研学术影响力。目前遵循该规范的数据存储库还不多,为推动数据使用计量的应用,需要标准组织、科研人员、机构库及数据存储库、出版商、科研机构及资助机构、图书馆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数据产生、管理、传播与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合作。

  • 专业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探索——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5

    摘要: 目的/意义 总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与不足,为国内专业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思路。 方法/过程 以教育目标及应用场景为导向,从教育对象、教育团队、实施途径、教育内容等方面综合考虑,搭建本所信息素养教育总体框架,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反馈效果动态调整,不断优化。 结果/结论 为满足不同学科及层级人员的需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式、可周期性动态改善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教育对象“类聚群分”、教育团队“群贤毕集”、教育途径“齐驱并进”、教育内容“面面俱到”、教育效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但新技术、新理念、新需求不断出现,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持续更新原有服务模式,持续提供贴合科研人员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

  • 我国数字鸿沟2012与2020年对比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11-27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研究致力于回答两个问题:其一,数字鸿沟在近10年的时间范围内是否有所缩小?其二,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在近10年时间跨度内是否有显著性变化?[方法/过程]基于2012年和2020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收集的问卷数据研究数字鸿沟的跨时间变化。[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我国数字鸿沟在接入、使用、网络活动3个维度上的差距均在缩小,且3个维度相关形成机制呈现出若干历时变化特征,这些发现都进一步印证我国数字鸿沟正在缩减的趋势。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数字鸿沟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时间变化,更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根据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数字治理方针。

  • 基于视觉感知特征的手机应用流量识别方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02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由于大多数手机应用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传统的端口识别方法已经基本失效。另外,深度包检测和基于流统计特征的机器学习方法均存在手工设计特征和标记样本的困难。借鉴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感知特征的手机应用流量识别方法。首先,将应用层载荷数据转换为视觉上有意义的图像,并从网络关口采集真实数据,建立了样本数据集IMTD17;然后,设计了具有视觉特征提取能力的卷积感知网络模型2D-CPN,利用卷积自编码实现了对大量无标记样本的学习,并通过多类型回归建立起从隐层特征到应用类型的映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流量识别准确率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

  • 从全球气候变化、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安全及材料基因工程维度探讨材料科学发展趋势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发展及趋势将深刻影响时代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日趋紧迫,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制造业升级压力空前巨大,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家间的竞争与摩擦愈演愈烈,关键材料的快速迭代正日渐成为主流,新材料研发模式本身也亟待变革。文章通过大量调研和梳理,从全球气候变化、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安全及材料基因工程4个维度分析与预测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 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将13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患者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敷贴,治疗组患者采用硅酮凝胶敷料外敷患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瘢痕VSS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和6个月治疗后,患处瘢痕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经过6个月的持续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7%,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两组治疗疗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硅酮凝胶敷料防治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确切,长期预后效果与自粘性硅酮胶片无显著差异,可在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 深基坑管桩支护的影响效果分析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 深基坑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涉及到土层性质、支护结构、地下水及周边环境等, 深基坑支护方案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工期等。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应结合场地情况及周边环境特点,创新性的选择支护型式,既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又各方面的比较都较优。现以某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进行论述,通过设计计算、施工、变形监测及经济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指标下考察分析采用灌注桩及管桩支护的综合效益,对后续类似工程会起到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球状星团成员星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合作期刊: 《天文学报》

    摘要: 以球状星团NGC (New General Catalogue) 104、NGC 5139、NGC 6121为实验样区, 选取了视差等10个恒星参数, 通过引入地学中的空间分析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框架为定量描述球状星团成员星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学的研究范式. 通过计算全局和局部莫兰(Moran)指数得到球状星团成员星各恒星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球状星团NGC 104、NGC 5139、NGC 6121成员星的各恒星参数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特性, 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 但不同恒星参数之间存在差异; 局部空间分布也呈现聚集特征, 而不同的成员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性和趋势. 总体而言, 用地学空间相关分析系统地定量化描述球状星团成员星空间分布特征, 能够为球状星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5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群体条件下,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两者情绪一致时,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而非群体条件下,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群体存在时,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 皆伐火烧对亚热带森林不同深度土壤CO<sub>2</sub>通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评估不同深度土壤的CO2通量是研究土壤碳动态的重要手段。目前有关皆伐火烧对森林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仅局限于表层土壤,而对不同深度土壤碳排放影响鲜见报道。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对照)及其皆伐火烧后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非红外散射CO2探头测定土壤CO2浓度,并结合Fick第一扩散法则估算不同深度(0-80 cm)土壤CO2通量。结果表明:(1)皆伐火烧改变土壤向大气排放的表观CO2通量,在皆伐火烧后的2个月内土壤表观CO2通量显著高于对照68%;2个月后,土壤表观CO2通量低于对照37%。(2)皆伐火烧后,除10-20 cm的CO2通量提高外,其余各深度(0-10、20-40、40-60 cm和60-80 cm)的CO2通量均降低。同时,皆伐火烧改变不同土层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降低0-10 cm土层的贡献率,提高10-20 cm土层的贡献率。(3)对照样地仅0-10 cm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10-40 cm深度CO2通量则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相关。皆伐火烧后0-10 cm和10-20 cm处土壤的CO2通量均与温度呈指数相关。说明皆伐火烧改变了不同深度土壤CO2通量对于环境因子的响应。因此为准确评估和预测皆伐火烧对土壤与大气间碳交换的影响,应考虑皆伐火烧后不同时期土壤CO2通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深度土壤CO2通量对皆伐火烧的响应。

  • 模拟增温及隔离降雨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数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1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温度和水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全球变暖和降雨格局的改变是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森林覆盖率大,碳库丰富,可溶性有机质(DOM)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对它的数量和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我国湿润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进行模拟增温以及隔离50%的降雨试验,利用光谱技术手段研究增温及隔离降雨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及其结构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增温(W)、隔离降雨(P)、增温与隔离降雨的交互作用(WP)4种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土壤增温后,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增加,但其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程度降低,增温加速DOM的流失,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季节变化影响土壤的环境,导致隔离降雨有使DOM的数量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在旱季(2014年10月和2015年1月),隔离降雨降低了土壤DOM的数量,但其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程度增加,而进入雨季(2015年4月),隔离降雨有使DOM增加的趋势,但其组分中的芳香化合物较少。增温和隔离降雨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DOM的产生,其结构比对照简单。温度和降雨对DOM的影响较为复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只有长期对其进行观测并探讨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才能深入了解气候变暖和降雨格局的变化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 亚热带地区竞争型和忍耐型树种叶片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光谱学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6-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气候变化下,不同生态策略的树种对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能力,影响其叶片淋溶产生的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通过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生态策略树种叶片DOM数量及光谱学特征的差异,评估不同数量和结构特征DOM输入到土壤对养分循环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树种鲜叶进行浸提,其中竞争型(Competitive,C)和忍耐型(Stress-tolerant,S)各3种(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黄绒润楠(Machilus grijsii),黄牛奶树(Symplocos cochinchinensis(Lour.)),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罗浮栲(Castanopsis faberi))。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表征DOM的数量特征,通过紫外吸收值(Special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SUVA),腐殖化指标(Humification index,HIX)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FTIR)等光谱指标表征DOM质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策略树种的叶浸提液中可溶性有机碳浓度无显著差异,但是C策略树种浸提液中可溶性有机氮浓度大于S策略的DON浓度。此外,S策略的芳香化指数(Aromatic index,AI)和腐殖化指数(HIX)均高于C策略。C策略树种的发射荧光强度也高于S策略,说明C策略树种DOM腐殖化程度较低,易分解物质含量高;S策略难分解物质多,腐殖化程度较高。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各树种叶浸提的DOM存在相似的吸收峰,其中以H键键合的-OH伸缩振动最强且C策略树种结果相对简单,验证了荧光光谱的结果。总体而言,与C策略相比,S策略树种叶片浸提的DOM结构更复杂,养分含量更高。这可能是因为,S策略树种对环境变化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由于其DOM结构相对复杂,输入土壤后减缓土壤碳周转速率,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S策略树种可能有利于土壤碳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