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相似气候的前提下,人类活动是流域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定量识别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作用机制对深入探究径流的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秦岭月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内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在相似气候的前提下,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分析月河流域的径流变化来量化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1960—2018年流域内径流量的平均值为8.3×108 m3,径流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2)在相似气候的前提下,本研究共得出6组气候相似年组,其中有3组年径流量增加,2组年径流量减少。(3)以第3组相似年组(2000年和2016年)为例来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2016年与2000年相比,径流减少了4.7×108 m3。(4)在第3组相似年组的时段内有25751.4 hm2的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面积增加了24998.9 hm2。(5)ND⁃VI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同一时段内NDVI增加的面积为242652.0 hm2,NDVI的变化趋势与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本研究可为分析人类活动对秦岭河川径流变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针对中亚复杂的跨界水问题,从地区和国家层面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开展水-能源-粮食-生态(WEFE)系统协调性研究。首先构建了WEFE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亚地区WEF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近20 a中亚地区WEFE系统耦合度保持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处于勉强协调;(2)各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哈萨克斯坦耦合协调水平最优但处于初级协调,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勉强协调,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濒临失调;(3)对比多系统的发展水平发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粮食存在明显滞后,土库曼斯坦属于水资源滞后型,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属于能源滞后型,子系统间未能达到良好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可为中亚地区的WEFE协同发展及国家间跨界河流开发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喀什河是伊犁河的三大支流之一,了解流域水质状况对于伊犁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喀什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及其成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河流进行灌溉适宜性评价。通过2018年7月—2021年7月期间采集喀什河河水水样289组、泉水水样5组、井水水样30组,应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探讨了喀什河流域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控制因素,并采用USSL图、Wilcox图对河水进行灌溉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喀什河流域各水体均呈现弱碱性,井水和泉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及电导率(EC)略大于河水,各水体水化学类型均为Ca2+-HCO3-型。(2)岩石风化是流域内各水体离子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且各水体离子来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3)河水离子质量浓度短时间序列平缓变化表明,2018—2021年干流离子浓度因冰雪融水和降水的稀释作用强弱而变化,4—7月较低,8月—次年3月较高;空间变化上离子质量浓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4)河水的水质为优秀,可直接用作灌溉用水,但2021年的EC略有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喀什河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开发治理提供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摘要:为研究新疆水资源状况与农业种植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时空差异性,以新疆粮食和棉花种植系统为例并基于2005—2019年14个地州的水资源、农业种植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水资源系统、农业种植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及水资源-农业种植复合系统(简称“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中轴高,两翼低”的特征,其中水资源系统整体水平较高,农业种植系统增长趋势更快。(2)新疆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现出“北高南低,但差距逐渐缩小”的发展趋势,并且因区域差异致使农业种植系统逐渐成为阻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短板。(3)新疆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其正相关性则表现出由强减弱的变化态势。研究结果对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种植系统产业的良性协调发展具有理论实践意义。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以叶尔羌河灌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垂直土柱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河渠水位条件下壤砂土上升毛管 水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毛管水补给速率随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明显分为快速下降、线性递减和稳定补给3个 阶段;毛管水上升高度及上升速率均与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不同河渠水位条件下壤砂土毛管水补给量与毛管 水上升高度呈正比关系,其斜率在数值上等于湿润区土壤平均含水率与初始含水率之差,改进Green Ampt模型可 描述毛管水补给量与毛管水上升高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毛管水补给速率与毛管水上升高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研 究成果可为干旱区河渠两岸生态保护植物的恢复和重建及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水文要素的演变呈现出复杂 性与不确定性,探讨变化情景下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1960—2019年大通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通过模型模拟及情景分割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 下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SWAT模型经过校准与验证后,模型决定系数、纳什系数和百分比偏差 (PBIAS)均达到模型要求,其在率定期内分别为0.81%、0.79%和-0.8%,在验证期内分别为0.81%、0.75%和15.8%, 表明模型在大通河源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大通河源区各水文要素空间异质性明显,不能用单一的水文要素代 表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降水、潜在蒸散发与土壤含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表径流与产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 增加。(3)3种情景下各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影响比较大。气 候变化情景使得实际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地表径流和产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 各水文要素的变化与之相反。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地下水对于调节干旱区水循环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是防止河流基流减少,地面沉降和水质退化的关键。通过分析艾比湖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参数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结合线性回归、双端元混合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区域地下水补给来源和水化学组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博尔塔拉河(简称博河)和精河中下游区域氢氧同位素(δ2H与δ18O)值最大,艾比湖周边区域次之,博河上游区域最小,流域地下水存在不同的循环过程。(2)地下水氘盈余(d-excess)和水化学特征反映了地下水不同的补给机制和影响因素,博河上游区域地下水主要受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博河和精河中下游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地表水和降水,同时受岩层性质、农田开发和灌溉措施影响较大;艾比湖周边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和降水。中下游区域和河湖交汇区地下水是防控和治理的重点区域。(3)地下水流动系统Ⅰ的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ance,EC)在210.00~2500.00 μS·cm-1 之间,d-excess 在6.47‰~9.70‰之间;流动系统ⅡEC 在141.60~5260.00 μS·cm-1之间,d-excess在9.61‰~17.45‰之间,地下含水层存在不同的水力联系。研究结果对艾比湖流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驱动机制的探讨,可以为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科学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蒙古高原2000—2020年每年1 km2以上湖泊面积信息,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9年之前湖泊面积和数量呈减少趋势,2009年之后呈增加趋势,整体上2000—2020年湖泊面积和数量呈减少趋势。(2)不同等级湖泊变化差异较大,特大型和中型湖泊变化相对稳定,大型湖泊减少幅度最大。(3)不同区域湖泊变化也不同,西北部湖泊变化较稳定,中东部湖泊变化较剧烈。(4)研究区湖泊空间分布集聚性呈异因同向的减弱趋势。(5)湖泊面积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植被指数和4层土壤水分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且2个时间段内表现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异。掌握蒙古高原湖泊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对蒙古高原乃至全球的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基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流域断面的径流数据与大本营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冰川区径流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径流进行重建以弥补缺失径流,此外,对冰川区径流的年际、季节、日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冰川区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0.86,其次是水汽压(0.81)、相对湿度(0.46)、降水量(0.27),径流受气温影响最大。(2)21世纪观测资料显示日平均径流量为2.10 m3·s-1,较20世纪50年代末的1.65 m3·s-1有所增加,主要因消融季气温上升0.75 ℃所致,强消融期(7、8月)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消融期初(5、6月)和末(9月)年际变化较小。消融季5—9月产流占比分别为5.3%、16.1%、37.3%、35.1%、6.2%。(3)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日径流量(纳什效率系数平均为0.70),补充缺失径流后,对于径流的日变化,消融期初和末日变化较小,而强消融期径流的日变化较大。对于径流的时滞效应,老虎沟流域消融季各月径流呈现“谷-峰”的日变化特征,消融期初和末气温达到最大值与径流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间距较大,而强消融期较小,在消融期初的6月两者相差最大为3 h。明晰冰川融水变化特征对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在干旱区,冰雪融化是水资源形成的主要来源,为此,积雪资源的形成、转化与利用是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水文模型是水资源形成与转化量确定的关键途径。以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站野外试验区为研究基地,以气象数据为自变量,以融雪量为因变量,研究了基于气温变化的融雪模型,并对所建单因素简易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同时分析了试验区多年融雪变化规律以及融雪对气温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下,冬季仍有融雪发生,在天山山区本项目研究流域积雪消融的日平均气温临界值约为-7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7 ℃时,融雪基本处于暂停状态,体现了干旱区融雪特征。在模型方面,基于气温构建的单因素简易融雪模型在模拟山区融雪量时呈现出良好的代表性,在率定期(2016—2020年),融雪量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关性参数偏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纳什效率系数和决定分别为-0.037、0.367、0.482、0.870和0.876;而验证期的值分别为-0.210、0.292、0.577、0.845和0.811。验证期的模拟结果和相关性系数显示,该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其优点是通过易获取的气象数据就可以估算流域融雪量。研究成果为干旱区积雪消融计算提供较为简便的算法,也为水文模型提供简便有效的融雪子模块。本研究对于掌握该地融雪变化规律及后续的融雪径流模拟及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南疆地区先天缺水和后天用水的供需矛盾源于自然经久的积累和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破坏,改 善供、需水的矛盾需制定科学完善的用水方案。针对南疆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三个方面,构建包含24个指标的南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 量评价2005—2020年南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和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南疆地区水资 源承载力水平整体偏低,巴州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情况较好,阿克苏和喀什地区呈波动上升趋势。克州和和田地区 整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2)南疆地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0.2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抽水降深过程是计算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重要观测资料,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第四系潜水含 水层不同时段的水文地质特征,明晰沙地潜水含水层降深差异的主控因子,本文对同一口井不同时间的4次抽水降 深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基于抽水井附近的逐小时监测水位,首次将Bland-Altman法引入了对抽水降深过程间 的差异性辨析,并利用配线法和水位恢复法求解了第四系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来进行差异性佐证。最后,本文 以流域尺度为研究系统,通过对含水层厚度、水力坡度、地下水储量变化和降水补给分析,辨析了抽水降深差异产 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得到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导水系数变化范围为3.00~4.85 m2·h-1, 且抽水前降水对包气带的下渗补给是产生抽水降深差异的主控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内蒙古乌拉盖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牧区草原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气候变暖和人类活 动能直接影响水文变化。本研究采用改进的SWAT水文模型、M-K趋势检验、降水-径流量双累积曲线以及情景分 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1981—2020年乌拉盖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特征,并量化流域不同时期、不同河段气候变化和 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乌拉盖河流域的适用性良好,率定期及验证期的NSE及R2均 在0.62以上,PBLAS小于18.8%。近40 a在流域呈暖干化趋势下,径流量在上、中、下游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且在 2000年发生突变。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以及水利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 95.84%和4.16%。人类活动对流域不同河段的贡献率也有差异,由上游到下游的贡献率分别为1.69%、4.36%和 5.03%。且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贡献率也有较大的差异,由1980年的88.26%减少到2020年的25.47%,不同时间段内 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导致径流变化趋势及幅度也有差异。研究结果能为牧区草原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及合理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影响,干湿过渡状况不断扩大,凝结水是旱区重要的水分补给来源,研究凝结水对青藏高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凝结水在青藏高原的形成特征以及影响凝结水形成因素,选取近年来受气候影响较大的可可西里盐湖地区作为研究区,使用微型蒸渗仪探究其0~10 cm土壤水分蒸发凝结特征,并利用相关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影响凝结水形成因素。结果表明:(1)在14:00—次日14:00期间,气温和土层温度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0~10cm土壤在00:00—10:00内有明显土壤凝结水形成,而在其余时间水量蒸发明显。大气水汽和土壤深层水汽组成土壤凝结水的比例约为1:3。当夜间近地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4%,近地气温小于3.8 ℃,5 cm土层温度低于4.1 ℃,有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形成,平均水量可达0.2 mm·d-1。(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凝结水量与5 cm土层温度和5~30 cm土层温度差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凝结水量与相关因子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大气水汽凝结水量与气温呈现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现显著正
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以上土层微气象因子对凝结水形成因素较大。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对新疆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为新疆高产棉田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 依据。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开展大田试验,以正常灌溉量为对照(3071 m3 ·hm-2,I100),设3个亏缺梯度,轻度亏缺 (2686 m3 ·hm-2,I85),中度亏缺(2421 m3 ·hm-2,I75),重度亏缺(1955 m3 ·hm-2,I60),在不同生育期测定了棉花株高、 主茎节数、果枝数、结铃和脱落特征,在采收期测定了棉花产量构成,并计算了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各 亏缺灌溉处理比正常灌溉处理下棉花的蕾期、花期、盛铃期、吐絮期分别提前了1~2 d、2~4 d、3~8 d、4~11 d;(2)在 进入铃期之前,棉花株高、主茎节间长度表现出随着灌溉量减少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铃期之后均随着灌溉量 的减少而降低;棉花在中部和下部冠层的结铃数和坐果数均随着灌水量的降低而减少,其中中部冠层的坐果数在 不同灌溉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3)在采收期,I100处理的籽棉产量为6090 kg·hm-2,分别比亏缺灌溉处理高出 7.4%~27.3%;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的减少而提高,最高为2.27 kg·m-3。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水资源高效利 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效益时,建议对新疆棉花进行适度亏缺灌溉,在保证较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灌溉水利用效 率、节约水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水资源“三条红线”约束促使以农业用水为主的区域逐步开展退地减水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用水总量控制 指标,也产生部分土地退耕撂荒的土壤质量下降问题。本文以水资源“三条红线”约束下新疆玛纳斯河灌区退耕土 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了退耕地块(RF)和临近耕作地块(CK)土壤pH值、可溶性总盐(TDS)、有机质(OM)、全氮 (TN)、全磷(TP)、碱解氮(AN)和速效钾(AK)7个土壤质量指标,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RF和CK土壤肥 力指数,分析水资源“三条红线”约束下玛纳斯河灌区退耕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退耕地块和临近耕作地块pH 在7.18~8.78之间,总体上与土壤深度呈正相关。退耕地块含盐量整体比临近耕作地块高10.84%,盐分主要分布在 40~100 cm。(2)退耕地块的土壤养分整体上低于临近耕作地块,其中碱解氮差异最大,低了22.15%。(3)退耕地块 和临近耕作地块土壤肥力评价指数范围为0.49~0.77,土壤质量均在中等偏上,临近耕作地块比退耕地块肥力指数 均值高6.67 %。研究结果可为灌区水资源总量约束下退地方案的实施及土壤质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本研究借鉴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评估指标,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主成 分分析法分析2006—2020年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通过向量模法确定了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 承载力的主要影响要素。结果表明:2006—2020年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承载力总体呈增强趋势。水环境和社会经 济子系统促进水环境承载力持续升高,而水生态和水资源子系统限制水环境承载力。人口密度、用水紧缺度、水体 面积、可再生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限制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增加城镇化率、提升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 排放量和提高废水处理率是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承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干旱绿洲区在新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内的地下水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更是植物水分的主要来源。开展潜水蒸发影响程度研究,对分析干旱绿洲区土壤水分运移,土壤水与地下水转化 关系、植物水分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环境同位素、土壤物理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 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绿洲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等典型植被生长区的土壤剖面特 征。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绿洲区具有强烈的潜水蒸发和毛细作用,对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分馏、土壤 含水率、土壤含盐量的分布具有较大影响;自潜水面向上,随着高度增加,土壤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值逐渐减小,并 在1~1.5 m处达到最小值后又逐渐增大;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至1~1.5 m处土壤含水率减小的速率减缓;土壤含盐 量在潜水面附近总体保持稳定,至1~1.5 m处含盐量逐渐开始增大;综合不同植被生长区土壤剖面数据,反映出该 区秋季潜水蒸发影响深度为1~1.5 m。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特征来研究干旱绿洲区潜水毛细高度及蒸发深 度,可以获得传统水文地质和潜水蒸发实验无法得到的信息。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基于1956—2021年疏勒河、石油河和党河出山口水文站的实测径流量和托勒气象站以及再分析气象数 据,采用Sen’s slope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3条河流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1956— 2021年3条河流出山径流量变化均为增加趋势,其中疏勒河和党河为显著性增加趋势,石油河为非显著性增加趋 势。(2)3条河流突变年份分别在1998年、2007年和1982年,突变后径流量显著增加,疏勒河变化率为60%,石油河 和党河大约为 20%。(3)疏勒河和石油河径流量在 2000s 后为研究时段丰水期,而党河在 1980s 后缓慢增加并在 2020s初出现历史丰水值。(4)受波动性降水增加和1986年后加速上升的气温所引起冰川加速消融等原因的共同 影响,3条河流出山径流量的年平均和各季节流量均为增加态势。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贺兰山东麓是中国西北极端暴雨易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暴雨发生时大气环流配置及低空急 流系统演变特征,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准确率及防灾减灾能力,本文利用加密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 分析资料,对2009—2020年贺兰山东麓20次暴雨事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依据500 hPa环 流形势特征可将该地区20次暴雨过程分为高空槽前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型。高空槽前型降水是在高 空西风槽影响下,配合高空急流及低空水汽辐合场发生与维持,副高西北侧型降水过程中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副高边缘带来充沛水汽,高低空动力辐合配合使得该类降水强度更强。(2)两类降水过程对 应的低空急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副高西北侧型降水其低空急流呈北进增强-南退减弱特点,急流轴在贺兰山体左 侧,在暴雨过程中起到了水汽输送及增大迎风坡风速等作用。(3)高空槽前型降水过程中低空急流多呈东移减弱特 点,急流轴位于山体右侧,低空急流动力作用所产生的中尺度气旋的发展演变对此类暴雨的触发与维持起到重要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