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4
摘要:建构统一的认知和神经生理模型是词汇阅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核心问题。阅读的认知理论模型一致认为阅读是语音和语义加工通路分工协作的结果,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词汇阅读是背侧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结果。为了系统地阐述阅读网络的这种动态协作机制,结合神经功能和生理基础两个层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疏理:首先,指出潜在的加工需求是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然后进一步阐明潜在加工需求驱动了不同正字法深度下背/腹侧神经通路的分工合作模式;最后,深入剖析了潜在加工如何通过语言经验的塑造作用形成了神经通路间的动态协作。从而揭示出阅读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可能是特定任务下加工需求驱动的结果,这种动态协作可能成为跨语言普遍的词汇阅读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3
摘要: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指个体作为第三方或者观察者为维护社会规范对违规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大量研究为揭示TPP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启示,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功能性脑网络在其中发挥的整体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TPP相关的研究,对相关理论模型和脑网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PP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地对TPP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解释和整合。在该模型中,情绪系统和奖赏系统是TPP的动力来源,认知系统主要负责责任评估以及惩罚的选择;奖赏网络、突显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分别参与不同认知加工阶段。该模型建立了TPP相关研究在心理层面和认知神经层面上的联系,对TPP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更加整体、全面的解释。未来可以引入元分析或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背景信息和更加复杂的社交情境下探讨第三方干预偏好以及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2
摘要: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或自我参照加工)指人们加工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时的认知过程。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对“自我参照”进行诸多研究以理解人类自我认知的神经基础。但是,“自我参照”一词在不同研究中是否表征着相同的心理过程?这一根本问题鲜受关注。本研究尝试初步建立自我参照的本体论数据集以检验该问题。使用规范化流程系统地检索文献并筛选文章,随后两位独立的编码者对纳入文章在行为和神经层面对自我参照的操作化定义进行编码并标准化,形成“自我参照的神经成像认知本体论数据集”。本数据集来自66篇神经成像论文,包括行为与神经层面对自我参照的操作化定义(以CSV文件格式保存)、不同操作化定义下自我参照所激活大脑区域的坐标数据(以BrainMap格式保存)、说明手册。数据编码的一致性分析表明,编码结果可靠。与自动化元分析数据库Neurosynth相比,本数据集的论文筛选更加精准,且能够比较自我参照的不同操作化定义所激活脑区的异同,为理解自我参照的神经基础提供更精确的结果。本数据集为深入理解人类自我认知的神经机制提供基础,也为其他类似的元研究数据集的创建提供参考,促进认知本体论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0
摘要:远距离联想测验(RAT)及其变式复合远距离联想测验(CRAT)是揭示聚合思维和顿悟认知神经机制最常用的实验材料,也是评估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常用测试。相较于CRAT,RAT更适合跨文化研究,然而目前缺乏与RAT对等的中文远距离联想材料。基于经典的联想层级理论和中文语境下的联结特性,研究开发80组中文词语远距离联想测验(CWRAT);此外制定等级计分模式。借鉴潜在类别分析方法,以联结方式为分类指标对80个条目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探究分类结果对条目各项指标(如:顿悟感)的影响。效度检验显示CWRAT与创造性类比、创造性成就、开放性显著相关。依据潜在类别分析的统计指标,CWRAT可划分为3个类别,发现高象征/比喻概率联结方式的C1,C3类别比高特征概率联结方式的C2类别顿悟感更高,且C2类别在通过率方面高于C3,在反应时方面低于C3。本测量丰富现有中文创造性测评工具库,也为创造性的跨文化比较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9
摘要:社会概念的表征和整合是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信息的重要基础,其神经基础问题正逐渐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现有的脑影像和损伤研究证据较为一致地提示,社会概念表征主要依赖由双侧颞叶前部、颞顶联合区、背内侧前额叶、扣带回后部及邻近的楔前叶所组成的脑网络。新近的功能神经影像研究提示,上述脑区除支持社会概念表征外,也分别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概念整合。未来研究可以从社会概念表征的子维度、社会概念加工的子成分、社会概念加工的行为影响等方面继续深入和拓展。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8
摘要:Response latency (RT) is a crucial measure in studying human behavior, representing the time between the onset of a stimulus or task and the subject's response. The different time bases among visual stimulus generation devices and response collection devices introduces errors in RT measurements. These errors can be mitigated through the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but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ir accurac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time errors to achieve accurate RT measurements. PsychToolbox generated visual stimuli and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for comparison their timing.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rstly, the serial synchronization signal presenting precedes visual stimulation, with a smaller lead time observed at higher refresh rates. Secondly, the lead time increases as the stimulus position deviates further to the right and downwards. Additionally, in Linux and IOPort(),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exhibited greater accuracy. Considering the inherent poor timing accuracy and the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rial port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it is recommended to employ light signal measuring the RT. However, differences in position between the light signal and visual stimuli introduce errors. To address this issue, a calibration formula was proposed and verifi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darkening process, the mean value of the time error is about -0.1ms. This accuracy enables precise calculation of the visual stimulus presentation moment, thereby obtaining accurate RT. This stud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RT measurements.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6
摘要:汉语古典诗歌的阅读欣赏过程是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其创造性加工的对象是诗人“融情于景”所创构的艺术意象,具有认知象喻性、情感负载性和情景交融性3个心理加工特征。其创造性加工的结果是生成“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此产物既具有客观的感知觉表征特点,又蕴含读者主观感悟到的思想与情感等内涵。读者将艺术意象重构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是古诗阅读欣赏的核心创造过程,其心理机制涉及到读者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的激活与选择性整合。具体而言,读者在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的支持下,通过语义联想和表象建构激发了相应情绪情感并理解意象负载的情绪意义,产生了主观情感体验(情感元素)并生成了关于诗歌语篇的心理模型(认知元素)。在此基础上,读者在审美观照(目标动机)下将相关认知元素和情感元素与其自传体记忆中的自我相关图式进行选择性整合,由此建立新颖的联系,产生新想法与新观念。如此便完成以文本为中心的意象阅读理解,到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象心理重构的审美再创造过程。读者在该过程中生成了审美意象,也使其自我图式发生更新。这一过程主要受到古诗艺术意象新颖程度和读者自身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的约束。这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呼吁国内创造力研究者重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心理过程,关注包含情感加工的热认知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3-08-27
摘要:认知建模近年来在科学心理学获得广泛应用,而模型比较是认知建模中关键的一环:研究者需要通过模型比较来选择出最优模型,才能进行后续的假设检验或潜变量推断。模型比较不仅要考虑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平衡过拟合与欠拟合),也需要考虑参数数据和数学形式的复杂度。然而,模型比较指标众多,纷繁复杂。将认知建模常用的模型比较的指标分为三大类,并介绍了其计算方法及优劣,包括拟合优度指标(包括平均平方误差、决定系数、RUC曲线等)、基于交叉验证的指标(包括AIC、DIC等)和基于边际似然的指标。结合正交Go /No-Go范式下的数据,展示各指标在R语言中如何实现。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指标的适用情境,介绍模型平均等模型比较的新思路。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摘要: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11
摘要:意识是心智的核心,其中视觉意识是意识研究的重要领域。视觉意识到底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以往研究多用知觉抑制的范式,存在着被试在主观判断中易混淆的问题,而注意抑制的范式能较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同时注意抑制角度下的注意瞬脱范式,相比于其他范式,能够通过控制滞后时间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削弱意识,也避免了外源性注意的混淆。因此本文聚焦注意瞬脱范式,基于整合理论观点论证了注意瞬脱下两种模式的共存,并论述测量方式、刺激材料的性质、被试的反应方式、加工水平和注意负载等因素影响视觉意识模式的原因。此外,本文根据前人研究中存在的测量结果不纯粹、概念界定不清晰等问题,进一步对后续研究提供具体实验操作方面的展望和建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31
摘要: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一种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其次,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最后,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摘要:新生儿自娩出起便开始利用臻于成熟的听觉系统对语音的各要素进行大脑表征和学习记忆。考察新生儿语音加工特点,不仅能揭示语言功能在人类发展最初阶段的认知神经机制,还能对自闭症等神经发育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回顾并总结了新生儿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和学习以及语言发展对自闭症的预测作用,发现新生儿对特定语音存在感知偏好;新生儿具备独特的音素辨别能力;婴儿期语言加工的脑功能或结构指标对自闭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我们建议未来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第一,严格控制语音材料的韵律因素,重新审查新生儿语言加工特征及大脑偏侧化问题;第二,揭示新生儿语音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睡眠的记忆巩固作用。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以高风险自闭症新生儿为追踪对象,基于纵向多模态脑观测数据,建立疾病风险评估系统,揭示出生早期语言发展脑指标对自闭症的预测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7
摘要:为探究协作记忆中错误修剪效应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经文献检索和筛选,对 38项协作记忆研究的64个独立样本(总样本量 N = 6225)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协作记忆中的错误修剪和协作抑制均稳定出现;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协作方式能调节错误修剪,但不影响协作抑制效应;材料类型对错误修剪效应无显著影响,但情景材料有更高水平的协作抑制;熟悉关系增强错误修剪效应并削弱协作抑制。以上结果表明,协作能稳定地抑制错误数量,提升协作记忆的正确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协作方式和关系类型等因素的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5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与前额叶发育异常所致的执行功能缺陷密切相关。基于此,从神经-认知-行为的发展途径提出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认知层面上导致ADHD核心症状的发病机理,其中与背侧前额叶相关的“冷”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注意缺陷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而与腹内侧前额叶相关“热”执行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多动、冲动核心症状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冷”执行功能缺陷主要引起工作记忆表征维持失败、抑制控制能力不足、认知转换困难等方面,这些缺陷进一步导致了个体在注意持续、注意选择和注意转移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热”执行功能缺陷则带来厌恶延迟、奖赏加工异常、动机失调等问题,使得个体行为抑制失败,更容易做出冲动性选择,从而表现出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冷”、“热”执行功能缺陷影响ADHD核心症状的理论模型以及从认知神经层面上提供更多的实证证据,同时还需从生态层面考察“冷”和“热”执行功能缺陷对ADHD核心症状的交互影响,并基于执行功能开发对ADHD核心症状具有个性化、精准化、长效化的干预方案。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04
摘要:是否存在莫扎特效应?若有,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这些话题目前悬而未解且争论激烈。为明确古典音乐对认知表现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明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本研究对检索后获得的91项研究(172个独立效果量,7159名被试)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剔除异常值后,古典音乐能显著改善认知表现,整体效果量较小(Hedges’g = 0.36, p < 0.001),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文化背景、实验设计类型、任务对应大脑优势半球的调节,且性别与年龄、文化背景、优势半球存在交互作用。此外,直接启动说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但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后续的研究应进一步明晰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其他潜在调节变量,以此帮助人们更理性、全面看待莫扎特音乐的效果,合理进行音乐教育。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30
摘要:信号检测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个体在不同类型认知任务中的决策过程。然而,经典信号检测论的重要不足之处在于难以进一步解释个体设置报告标准的过程对应怎样的内在心理机制。本文从贝叶斯决策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个体在信号检测任务中的决策规则。本文首先基于贝叶斯定理,介绍了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随后,本文探讨了贝叶斯决策理论如何解释理想观察者的决策规则,以及在实际的信号检测任务中个体的决策结果与理想观察者之间的偏离。接下来,本文探讨了经典信号检测论和贝叶斯决策理论在不等方差信号检测模型中的差异。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支持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实证研究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5
摘要:目的 回应先前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拓展人们对未来情景思维(EFT)与跨期决策关系的认识。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的研究方法,纳入较为全面的调节变量来综合分析EFT对跨期决策的影响程度,以及调节变量在两者中的作用。
结果 主效应检验结果显示EFT中等程度(g = 0.5)的增强个体对延迟奖励了的偏好,调节效应检验显未来情景思维内容的效价、生动性或个人相关性可以显著影响该机制。
局限 仅考察了被试在当下EFT条件下对金钱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并没深入拓展该影响作用的持续时间。本研究只是探讨了EFT内容的效价可以影响金钱跨期决策偏好,并没有细致地考察具体特定情绪对其产生的影响等。
结论 未来情景思维中等程度增大个体延迟奖励偏好,其中EFT内容种的个人相关性、效价及生动性的调节作用显著。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0
摘要:空间导航对于人和动物的生存而言都十分重要,有效的空间表征或认知地图是空间导航的基础。认知地图的典型属性包括选择性、灵活性以及层级性,海马、场景选择区域以及前额叶等多个脑区都参与认知地图的构建。认知地图的表征形式存在欧式地图和拓扑图两种理论,但各自单独都不能全面解释实际导航中的行为表现,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标签图等理论试图调和二者间的矛盾。未来研究还需要关注在认知地图构建过程中层级性的变化,空间范畴的扩展,以及认知地图假说的局限。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05
摘要:前瞻记忆后效(aftereffects of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个体错误地重复执行已完成的前瞻记忆意向或已完成的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基于前瞻记忆多重加工理论,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任务特征(前瞻记忆任务特征、进行中任务特征、任务情境)和个体特征会调节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目前,关于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提取—抑制加工、停止标记加工、双加工和动态多重加工等。其中,自动化加工可分为反射—联结加工和差异—搜索加工,而控制加工又可分为监控加工和抑制加工。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而后效的消退更依赖抑制加工。未来研究需深入考察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增加对不同类型以及自然情境中前瞻记忆后效的考察,注重探究降低前瞻记忆后效的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4
摘要: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