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9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β= –0.42/–0.23, ps<0.001)。即时预测中,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后半条中介路径有调节效应,随着资源水平提高,压力的中介能力降低;延时预测中,后测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中介模型中的主效应及前半条中介路径同时有调节作用,随着资源水平提升,延时主效应及后测压力的中介效应同时减弱,至高分组时两类效应均不显著。可见,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是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的重要近端环境因素,且部分通过诱发压力来实现;心理社会资源对其社会适应有重要保护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4
面孔信任评价的积极效应是指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对陌生面孔的信任评价更加积极。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和动态整合理论分别从认知控制和认知衰退的角度解释其内在机制,未形成统一模型。现有研究发现,在认知资源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老年人会分别提高对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信任评价。而来自脑成像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和前脑岛功能的衰退可能降低老年人对不可信面孔的敏感性,而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激活可能增强老年人对可信面孔的敏感性。最后,综合以往研究提出面孔信任评价积极效应的双过程模型。未来研究可以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框架,考察面孔信任视知觉加工的年龄差异,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厘清神经机制。除此之外,可以考虑引入正念练习和经颅磁刺激来改善老年人在初始人际交往中的受骗脆弱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0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0
摘要:为探讨人际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因素, 采用改编的情绪选择范式进行研究。实验1探究了互动双方情绪状态对人际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 即互动双方情绪一致时调节效果更好。此外, 调节者在人际情绪调节时选择的策略匹配度会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受到调节者自我调节导致认知资源分配。因此, 实验2设置了情绪一致性情境, 通过要求调节者调整注意倾向, 以操纵其分配于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资源, 考察调节者自我关注程度对人际情绪调节效果和策略选择的影响, 结果发现仅在负性情绪状态下, 关注自我组的调节效果更差且策略匹配度更低。上述结果表明: (1)人际情绪调节中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 互动双方情绪同频有助于提高人际情绪调节的效果。(2)情绪调节过程中同时存在人际情绪调节和个体自我情绪调节两种形式, 在调节者负性情绪状态时尤为明显。(3)自我注意倾向引起的注意资源短缺会影响人际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实施。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1
类言语发声是类似成人言语的语音, 是后续语言发展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 婴幼儿类言语发声数量或频次、典范音节比例或频次、辅音多样性与沟通性发声预测了表达性语言, 但对理解性语言的预测结果不一致, 典范呀呀语起始年龄对表达性词语起始年龄和表达性词汇量预测的结果不一致。类言语发声对语言发展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类言语发声提供了语言产生的基础、创造了婴幼儿的学习状态和诱发了社会性回应行为三个方面解释。未来研究可考虑探索类言语发声与语言发展的因果关系、相关因素对类言语发声预测语言发展的调节效应、语言测试方式及类言语发声指标本身的影响、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干预中最具有价值的类言语发声和类言语发声与社会回应的动态交互。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31
垃圾急剧增长严重污染环境,亟需垃圾分类和减量,没有桶前志愿者监管,垃圾混放污染率居高不下。而居民不配合志愿者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促进居民与志愿者合作?基于声誉关注和社会距离理论,为解决垃圾分类困境,本研究实施3个情境实验和1个质性访谈调研,考察对志愿者的熟悉度(高/低/陌生)、志愿者年龄(小学生/年轻人/老年人)如何影响不同年龄的居民(中青年和老年人)的合作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人们对志愿者熟悉度越高,合作性越高;在低熟悉条件下,对老年志愿者合作性更高(实验1和实验2)。同中青年被试相比,老年被试对老年志愿者的合作性更高,但同陌生志愿者的合作性低于中青年被试(实验2)。社会距离和声誉关注可作为熟悉度促进合作的心理机制,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实验3)。多元回归分析和质性调研结果表明,社区里居民熟悉的志愿者监管引导,及居民自身的亲社会性,在垃圾分类推广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重要发现为垃圾分类的推行及降低成本提供了参考价值和科学支撑。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26
“负性偏向”指人们往往优先感知、注意和记忆负性(而非正性)信息,负性偏向是情绪领域能观察到的最稳定的情绪加工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中。但是在婴儿中如何呢?本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考察了45名0岁新生儿(日龄5.2 ± 1.7天,23名男孩)和45名1周岁婴儿(月龄12.7 ± 1.4月,21名男孩)对快乐和愤怒语音韵律的大脑反应。结果表明,在大脑右半球的额叶、颞叶和顶叶的脑功能连接中出现了情绪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在新生儿组,快乐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度高于愤怒语音条件;在婴儿组,愤怒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于快乐语音条件。此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人类刚出生时情绪加工偏向是正性的,之后才转变成为负性。因此,“负性偏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加工偏向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会发生转变。本研究首次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情绪偏向的变化,该发展规律不但有利于及早发现自闭症等情绪和认知发育障碍,还能指导家长运用恰当的交流和抚养方式科学育儿。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8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采用纵向设计,对1580名四年级、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连续4次追踪测量,考察同伴侵害在第1次至第3次的变化轨迹及其群体异质性,并探讨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如何协同影响第4次的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的变化轨迹呈现出线性递减的特点,且递减趋势因不同的流动状态呈现异质性的特点。具体而言,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儿童在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上均高于城市儿童,且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下降速度比城市儿童更快;(2)在控制人口学因素和基线水平的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后,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压力敏感的模式发挥作用,在外化问题中以压力增强的方式发挥作用。可见,同伴侵害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对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的影响具有独特性,未来预防/干预研究需要因不同的问题行为制定针对性方案,以有效地提高干预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小学生作业作弊是心理学领域忽略已久的研究重点,机器学习是数智时代新兴的人 工智能科学。笔者对 2,098 名 2 至 6 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机器学习法,考察个 体认知、道德判断、同伴行为,及性别、年级、成绩等因素对小学生作业作弊行为的影 响。结果表明:集成机器学习模型对小学生作业作弊预测准确率(AUC 均值)达 80.46%;对 作业作弊预测效应最强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对作业作弊的接受程度、观察到同伴作弊的 普遍性和频率,及其自身成绩。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7
基于问卷调查、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考察积极共同经历对青少年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积极共同经历正向影响师生关系,且不同类型经历(回忆、想象、样例)均凸显促进作用; (2)积极情感联结在积极共同经历影响师生关系中存在稳定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初步提出“共同经历关系效应模型”,推进了师生关系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生态学效度和实际的教育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11-20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为探究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且有效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基于创造力联想理论及扩散激活模型,通过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关系,并且分析了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本文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后获得14项研究,提取r值作为效应值 (共53个效应值,4729个独立样本),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r = 0.379, 95%CI [0.300, 0.452]);二者的相关强度受到被试年龄和创造性思维不同测量指标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同时解释了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上述结果不仅能为更深入地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二者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为更好地解释、预测和提升创造力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10
学业成就是衡量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检测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受到感知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先前的研究已经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共同作用机制,但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强度不明,且尚不完全清楚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以及一系列调节效应。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41篇,含78个研究。结果发现:(1)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但效应值偏小,即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弱相关。此外,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且对学习投入的效应量高于对学业成就的效应量。(2)学段仅对感知教师支持的调节效应显著,学业成就指标调节了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而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调节效应不显著。(3)学习投入在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初中群体,在高中群体中介效应不显著。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10
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反映了个体在关系中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虽然有很多研究证实了依恋风格与关系质量存在紧密关联,但自我和他人两个工作模型是否在预测关系质量上存在差异性尚未得到明确回答。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直接考察自我模型与他人模型分别以怎样的方式预测婚姻满意度。研究使用问卷法对112对老年夫妻的内部工作模型、夫妻依恋取向、婚姻满意度等进行了测量,采用中介模型、交叉互倚模型以及方差分析分别从被试个体、夫妻主客体效应、以及夫妻匹配模式三个分析视角考察了依恋的两种内部工作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性。结果发现,相比他人模型,老年人自我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更为密切,且可以通过夫妻依恋双维度对其产生影响。但同时也发现,老年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受到夫妻角色差异的影响:对于丈夫而言,自我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主导地位有关;而对于妻子而言,他人模型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紧密,这可能与女性在社会互动中更倾向于关系导向有关,也可能是传统文化中的“夫为妻纲”对老年女性的影响使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8
多巴胺活性与攻击相关的脑功能活动呈倒 U 型关系。本研究对 1044 名汉族青少年(初次测评时 M age = 13.32 ± 0.49 岁, 50.2%女生)的攻击行为进行间隔一年的两次测评,采用多基因累积分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的多基因功能积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多巴胺系统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母亲消极教养的交互影响两个时间点的青少年攻击行为:在较高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呈 U 型关系;在较低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关系不显著。本研究为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联合效应与母亲消极教养调节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基因作用机制提供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04
摘要:欺凌是一种群体动态过程,同伴生态是欺凌发生发展的重要情境。虽然已有研究重视影响欺凌的同伴因素,但从群体动态关系视角细致探讨欺凌相关行为发展变化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从社会网络与欺凌相关行为相互影响的关键问题入手,重点考察欺凌相关行为在同伴关系网络中的发展进程。阐明了同伴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内部关系对欺凌相关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欺凌相关行为与同伴关系网络共同变化中的选择效应和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评述社会网络视角和方法在推进欺凌研究方面的创新优势,并且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如何加强我国欺凌治理的群体生态研究提出分析和展望。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13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的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31
孝道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变量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却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其中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聚焦老年人孝道期待的实现程度。采用二次响应面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孝道期待和子女孝道支持行为之间的匹配度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孤独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生活满意度而言,和不匹配相比,情感期待和情感支持以及联络期待和联络支持匹配时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更高;在期待和支持匹配的情况下,生活满意度随信息期待和信息支持的增加而提高;并且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仅随工具支持的增加而提高,但与工具期待没有关系。对于孤独感而言,在情感期待和情感支持二者不匹配时,较于情感期待低于情感支持,情感期待高于情感支持时老年人的孤独感更高;孤独感仅随联络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增加而降低,与联络期待、信息期待、工具期待以及工具支持没有关系。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老年人孝道期待的实现程度是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情感期待高于情感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30
摘要: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本质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大量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具有视听时间整合缺陷。然而,这些研究仅考察了阅读障碍者视听时间整合加工的整体表现,也就是平均水平的表现,却对整合加工的变化过程缺乏探讨。视听时间再校准反映了视听时间整合的动态加工过程,对内部时间表征与感觉输入之间差异的再校准困难则会导致多感觉整合受损,而阅读障碍者的再校准相关能力存在缺陷。因此,视听时间再校准能力受损可能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视听时间整合缺陷的根本原因。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考察发展性阅读障碍者视听时间再校准能力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表现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3
选择性注意能够作用于视觉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各个注意阶段均受到老化过程的影响,其中注意早期阶段的老化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老化的发生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刺激前的注意预期阶段以及刺激后200ms内的早期感知注意阶段的正常老年人和青年人ERP比较研究,以探讨正常老化对视觉早期注意的影响。现有证据表明,相对于青年人,正常老年人:(1)多个早期ERP注意效应(包括注意预期ADAN,早期空间注意N1,以及特征注意SP和SN)在潜伏期上都存在显著延迟;(2)在振幅上,不同ERP注意效应的老化表现存在差异:某些ERP成分(包括注意预期EDAN,以及早期空间注意P1)的注意效应没有明显减弱,而某些ERP成分(包括注意预期alpha,早期空间注意N1,以及特征注意SN)的注意效应受到老化调控;(3)一些注意效应(包括特征注意SP成分,以及客体注意P1和N1成分)的目标增强机制保留,而干扰抑制机制缺损。目前已有研究在老化对注意效应振幅的调控上还存在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信噪比、任务难度、注意机制分离以及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有关。未来研究应考虑这些因素以更好地探究正常老化对视觉早期注意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3
了解运算偏差的形成与发展对探索算数运算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算数运算能力是儿童理解和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基础。运算动量偏差是指个体在进行基本数学运算时倾向于高估加法运算结果而低估减法运算结果的一种运算偏差,主要包括三种理论解释,即注意转移假说、启发式解释和压缩解释。鉴于运算动量效应在成年群体中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中发现的不一致证据,数学能力的提高与空间注意的成熟可结合不同的理论解释来阐明儿童发展过程中运算动量效应的变化趋势。未来可以进一步整合多种研究任务以揭示运算动量效应的发展轨迹,考察数量表征系统与运算动量效应间的关联,探究运算动量效应在不同运算符号中的稳定性,探讨不同因素共同作用对运算动量效应的影响,并设计有关数学能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运算动量效应这一运算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