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陈洪松
  • 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融合的机制与实现途径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在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亟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文章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与科技扶贫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石漠化治理及其成效,总结了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的“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科技扶贫体系,剖析了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建议:统筹区域整体性治理,推进植被景观恢复,发展可持续生态衍生产业,提升生态治理与社区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政策,以实现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融合;提升区域“造血”功能,服务于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春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站2006年开展的玉米/大豆套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利用2010—2014年监测数据, 研究等量氮磷钾投入条件下, 不同处理[对照(不施肥, CK)、全量化肥(NPK)、秸秆还田替代30%化肥钾(C7S3)、秸秆还田替代60%化肥钾(C4S6)]间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的效果差异, 以期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利用秸秆还田替代化肥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施肥处理5年春玉米平均产量是不施肥处理的4.12~4.17倍, C7S3和C4S6处理产量分别是NPK处理的98.3%和98.7%, 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及秸秆量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2)施肥使玉米秸秆中含钾量、春玉米籽粒吸收氮磷钾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 但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在钾素回收率、钾素吸收利用率、钾肥农学利用率以及钾肥偏生产力方面, C7S3和C4S6处理与全量化肥NPK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NPK处理年均钾素盈余量为3.00 kg∙hm-2, 高于C7S3处理(-1.90 kg∙hm-2), 而C4S6处理钾素年均盈余量最大, 为8.22 kg∙hm-2, 实际平衡盈余率为7.4%。5)与试验初期相比, 不施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了15.9%, 施肥处理极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PC7S3>C4S6,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6)经过8年耕作, 土壤缓效钾表现为不施肥处理中呈10.9%的下降趋势; C4S6处理中则有不超过5%(为4.9%)的降幅; 化肥NPK处理中基本持平, 增幅1.3%; C7S3处理中达22.4%的较大增幅。综上所述, 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钾的施肥措施运用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可保持春玉米较高产量的同时, 还能维持土壤钾素动态平衡; 其中60%秸秆钾替代量更有利于维持钾素表观平衡, 而30%的秸秆钾还田量则更有利于土壤缓效钾的积累。

  •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是确定植被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关键因子, 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制定植被恢复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 公式和广西地区25 个气象站点1960—2010 年的逐日资料, 计算了各站点的ET0, 在此基础上采用GIS 的克里金插值、Spearman 秩次相关法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广西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ET0 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51 年来广西各站点多年平均ET0 为1 138 mma1; 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特征, 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非喀斯特地区, 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年ET0 累积距平曲线均呈“N”型分布; 20 世纪70 年代最高, 90 年代最低, 21 世纪以来年ET0有所回升, 但仍低于51 年平均值。此外, 喀斯特地区ET0 年际变化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日照时数、风速和平均温度是影响非喀斯特地区年ET0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而相对湿度则通过与其他气象因子的相互作用间接对喀斯特地区年ET0 的变化产生较大影响。在季节尺度上, 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在各季节都是ET0 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与ET0 呈正相关关系; 风速在喀斯特地区冬、春两季对ET0 的间接作用系数为负, 在非喀斯特地区并未发现这一现象。了解不同地区ET0 的变化趋势是植被生态需水定额计算的必要措施。

  • 等氮配施有机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作物产量与养分平衡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自2006 年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开展的长期玉米/大豆套作定位施肥试验, 选择2010—2014 年监测数据, 探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作物高效施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4 个处理:对照(不施肥, CK)、平衡施用化肥(NPK)、有机粪肥替代30%化肥氮(C7M3, 按氮素计算, 不z30%的PK 用无机肥补充, 肥料总量与NPK 处理相同, 有机粪肥为牛粪, 下同)、有机粪肥替代60%化肥氮(C4M6, 按氮素计算, 不足60%的PK 用无机肥补充), 每个处理4 次重复。于2010 年、2012 年、2014 年大豆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 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 1)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 处理, 其中C4M6 处理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NPK 处理(PNPK>C7M3, 但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长期不施肥CK 处理玉米产量随着试验年限推移呈下降趋势, 降幅为5.45 g·m2·a1, 大豆产量却表现出增加趋势, 增幅为1.50 g·m2·a1。长期施肥处理中, 玉米和大豆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4)施肥处理中, 玉米季表现为钾素亏缺(NPK 处理除外), 大豆季表现为氮素亏缺。综合两季作物, 只有C4M6 钾素表现亏缺, 亏缺量为7.9 kg·hm2。磷素在各施肥处理中盈余量较大, 分别为81.2 kg·hm2(NPK)、83.4 kg·hm2 (C7M3)和74.8 kg·hm2 (C4M6)。综上, 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玉米/大豆套作制度下, 基于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特征提出有机粪肥可以代替部分化肥施用, 在玉米季适当“减氮、稳磷和增钾”, 大豆季“稳氮、减磷和减钾”的施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