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武 均
  •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春小麦产量及其C︰N︰P 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碳(C)、氮(N)、磷(P)生态计量化学为研究作物-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能量流动提供了崭新视角, 研究生物质炭配施不同用量氮肥下小麦C、N、P 计量特征, 可为探明区域养分限制性以及进行合理施肥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测定施50 kg(N)·hm2 氮肥、100 kg(N)·hm2 氮肥、施生物质炭、生物质炭与50 kg(N)·hm2 氮肥配施、生物质炭与100 kg(N)·hm2 氮肥配施等处理下小麦产量、CNP 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等指标。结果表明: 相比空白对照(不施氮肥和生物质炭)处理, 其他不同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秸秆和籽粒产量, 除了单施生物质炭处理, 其他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小麦地上部各器官N 含量, 生物质炭配施不同用量氮肥显著提高了茎秆和籽粒C 和P 含量。计量比结果表明, 相比对照处理, 生物质炭和50 kg(N)·hm2氮肥配施显著降低了叶片C∶N 和C∶P, 生物质炭和100 kg(N)·hm2 氮肥配施处理则显著降低了茎秆C∶N、C∶P、N∶P 以及籽粒C∶N、C∶P。研究区小麦叶片N∶P 大多为18~23, 因此小麦可能受到P 元素的限制。生物质炭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 增加了小麦CNP 养分含量, 降低了植物C∶N、C∶P、N∶P。总体而言, 生物质炭配施100 kg(N)·hm2 氮肥施肥措施的综合表现最优。

  • 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 采用小区定位试验, 对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N2O 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全生育期连续观测, 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6 个生物质炭输 入水平处理下[0 t·hm2 (CK)、10 t·hm2、20 t·hm2、30 t·hm2、40 t·hm2、50 t·hm2], 旱作农田土壤在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H4 弱源、N2O 源和CO2 源。全生育期各处理CH4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005 7 mg·m2·h1、0.004 7 mg·m2·h1、0.003 6 mg·m2·h1、0.003 3 mg·m2·h1、0.002 7 mg·m2·h1 和0.000 4 mg·m2·h1, N2O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230 5 mg·m2·h1、0.144 1 mg·m2·h1、0.135 3 mg·m2·h1、0.098 9 mg·m2·h1、0.125 0 mg·m2·h1 和0.151 3 mg·m2·h1, CO2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449 2 μmol·m2·s1、0.447 0 μmol·m2·s1、0.430 3 μmol·m2·s1、0.391 4 μmol·m2·s1、0.408 0 μmol·m2·s1 和0.416 4 μmol·m2·s1。土壤CH4 排放通量随生物质炭输入量的增加而减小; 当生物质炭输入量小于30 t·hm2 时, 土壤N2O、CO2 排放通量随其输入量增加而显著减小, 但当其输入量超过30 t·hm2 时, N2O、CO2 排放通量则呈显著增大趋势。各处理在5~15 cm 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差异显著(P<0.05), 在5~10 cm 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 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受生物质炭影响明显; 且CK 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及含水量波动最大, 生物质炭输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土层土壤的水热变化幅度; N2O、CO2 排放通量与10~15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与20~25 cm 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CH4 平均排放通量与5~10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与其含水量呈显著性正相关; N2O 平均排放 通量与15~20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CH4、N2O、CO2 平均排放通量与0~5 cm 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生物质炭的输入能够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 且会因其输入量的不同而异, 因此适量应用生物质炭有利于旱作农田生育期内增汇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