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 中国省域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明晰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于提高旅游效率,推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评了20092019年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的旅游业发展效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回归模型对中国省级单元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效率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各项效率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强化,旅游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型。(2)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平均综合效率、平均纯技术效率与平均规模效率在局部空间上呈 现南热北冷的空间格局。(3)旅游业综合效率受旅游资源质量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纯技术效率主要受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质量是规模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4)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等是提升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活化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 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研究: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 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空间贫困分异特征、减贫需求与扶贫对策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具有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贫困现象普遍的显著特征。依据空间贫困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和TOPSIS模型,研究了和田地区空间贫困等级、致贫原因及其障碍度指数,并提出了相应的扶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和田县(0.528 0)、民丰县(0.466 3);二级贫困区包括皮山县(0.387 1)、于田县(0.378 8)、和田市(0.371 5)、策勒县(0.348 3)、墨玉县(0.325 7);三级贫困区包括洛浦县(0.221 3)。(2)和田地区排序前五的减贫需求包括:生产资料(86.8%)、资金(85.5%)、住房(74.3%)、教育培训(67.0%)和饮水(64.7%)。针对研究区的空间贫困分异特征以及减贫需求,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转移就业行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金融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