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全松
  • 两种不同剂量雷洛昔芬促排卵对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胞饮突表达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6-1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剂量雷洛昔芬(RAL)促排卵对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胞饮突表达的影响。方法以6~8周龄、连续2个动情周期均正常、未交配过的健康昆明系小白鼠为研究对象,将雌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SS)组、CC组、RAL 180 mg组和RAL 240 mg组,每组12只。在第3个动情周期的动情前期进行灌胃(SS组:灌胃1 mL生理盐水,1次/d,连续2 d;CC 100 mg组:灌胃l mL,CC 18 mg/kg,1 次/d,连续2 d;RAL 180 mg组:灌胃l mL,RAL 33 mg/kg,1 次/d,连续2 d;RAL240 mg组:灌胃lmL,RAL 44 mg/kg,1次/d,连续2 d),2 d后(两次用药后)的下午5:00,分别向每只雌鼠腹腔注射5U HCG,然后分别与正常雄性小鼠1∶1合笼,次日清晨检查阴栓,有阴栓者为受孕Dl。在D4.5采用乙醚吸入麻醉法处死各组雌鼠,取小鼠子宫内膜组织,电镜扫描观察各组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情况。结果电镜下,RAL 180 mg组、RAL 240 mg组和SS组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发育成熟,表达丰富,3 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而CC组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发育不成熟,数量稀少。胞饮突在RAL 180 mg组、RAL 240 mg组和SS组的半定量表达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CC组的表达量。结论两种不同剂量RAL均不影响胞饮突在在围着床期期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的表达,提示两种不同剂量RAL促排卵均不影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

  • 前列腺素E2对大鼠巨噬细胞株NR8383 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迁移 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究前列腺素E(2 PGE2)对大鼠巨噬细胞株NR8383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趋化成管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0.1 nmol/L PGE2、1 nmol/L PGE2、1 nmol/L PGE2+10 nmol/L EP2受体抑制剂AH6809+10 nmol/L EP4受体抑制剂 AH23848 处理的NR8383 细胞作为各实验组,选择未经PGE2以及其特异性受体抑制剂处理的NR8383 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 和qPCR方法检测各组NR8383细胞内VEGF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水平;收集以上各处理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刺激HUVECs,运用TRANSWELL 小室、Matrigel 胶细胞成管实验等实验方法,观察 PGE2调控巨噬细胞对 HUVEC 迁移效应和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 随着 NR8383细胞培养液中加入 PGE2浓度增高,其VEGF蛋白表达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1 nmol/L、1 nmol/L PGE2处理过的NR8383细胞培养上清液 可以显著增加HUVEC细胞形成的小管面积,形成小管面积随着PGE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HUVECs的迁移运动也随着PGE2处理浓度的升高不同程度的增强,HUVECs趋化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发现 PGE2特异性的 EP2/EP4 受体拮抗剂 AH6809/AH23848,可以显著抑制 PGE2 增强 NR8383 细胞 内 VEGF mRNAs 表达的作用并且也显著抑制 PGE2增强NR8383细胞促进HUVECs成管和趋化能力的效应(P<0.05)。结论 PGE2可以通过作用NR8383细胞表面对应的EP2/EP4受体调控VEGF的合成,促进HUVEC趋化和成管效应。

  • 子宫内膜巨噬细胞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影响胚胎着床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研究小鼠子宫内膜巨噬细胞(macrophages, Mφ)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第3.5(雌鼠交配后次日晨阴道见栓为第0.5)孕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E)、对照组(C)和空白组(B)。E组向左侧宫腔内注射消除巨噬细胞的药物:氯膦酸二钠脂质体(clodronate liposomes, CL),右侧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PBS liposomes, PL);C组向双侧宫腔内注射PL;B组向双侧宫腔内注射等体积灭菌PBS溶液。注射后48 h,获取第5.5小鼠子宫和卵巢,统计各单侧子宫的胚胎着床数。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内膜、卵巢内Mφ数量,并观察着床位点和非着床位点VEGF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子宫F4/80+CD11b+Mφ相对百分比,观察注射CL对子宫Mφ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结果 流式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均显示,E组左侧子宫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后,与E组右侧和C、B组比较,局部巨噬细胞被显著抑制(P<0.05),抑制率达74%。各组卵巢Mφ数量间则未见明显差异。E组左侧子宫的胚胎着床部位宫腔未闭合,平均胚胎着床数为2.20±1.81个,显著低于E组右侧5.10±1.91个(P<0.05)。在着床位点,伴随子宫Mφ受到抑制,子宫内膜的VEGF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子宫内膜中的Mφ为胚胎着床所必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A的表达,影响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着床。

  • 使用time-lapse筛选早期IVF/ICSI 胚胎及其临床结局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使用time-lapse(延迟摄像)和传统形态学方法筛选IVF/ICSI胚胎的临床结局,评价time-lapse用于早期胚胎观察和筛选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个IVF/ICSI 周期的资料,根据胚胎的筛选方法,分为time-lapse monitoring 组(TLM组)(n=68)和对照组(n=71),比较两组间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并根据女方年龄、受精方式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66.2%、61.8%、47.1%;对照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7.9%、43.7%、30.3%;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30岁)或者是进行IVF周期的患者更能从中获益。

  • 单纯男性因素不育患者行形态选择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对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使用放大系统对不育男性患者的精子进行形态选择性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MSI),观察IMSI技术能否改善因男性精液问题而不孕不育夫妇的助孕结局。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82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将行TESA(经皮睾丸穿刺抽吸精子术)获得的睾丸精子通过放大系统(×6600)挑选后行卵母细胞注射(IMSI组),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91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经TESA取精术后行常规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2014年1月~11月共44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形态选择性包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IMSI组),2014年1月~11月共71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常规ICSI治疗(ICSI组)。统计分析ICSI组和IMSI组患者的实验室结局和临床结局。结果 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组(84.3% vs 77.0%)(P0.05)。畸精子症患者的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组(68% vs 75.5%)(P0.05)。结论 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精子经放大系统选择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性提高;畸精子症患者射出的精液标本经放大系统挑选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囊胚形成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性提高。

  • 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相关因素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一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ART治疗并成功分娩的4348个周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女双方年龄、不孕原因、授精方式、移植胚胎期别、移植胚胎类型、分娩类型(单胎、双胎分娩)、既往ART流产次数、ART分娩次数和分娩的5607名新生儿的性别,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分娩新生儿性 别的影响。结果共有3019名男婴和2588名女婴出生,性别比为116:100;单胎分娩的3087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7:100;双胎分娩的2520名新生儿性别比为116:100;经ART治疗一胎分娩5542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7:100;二胎分娩新生儿65名, 出生性别比为117:100。在单胎妊娠活产婴儿中,若女方或男方高龄,出生男婴比例较对照组(年龄<<35岁)显著增高(分别为 58.4% vs 52.8%,P=0.012;56.4% vs 52.3%;P=0.026),同时观察到ICSI组出生男婴比例较IVF组明显较低(45.7% vs 55.6%,P< 0.001),其它因素则对出生婴儿性别比无显著影响;在双胎妊娠活产新生儿组中,上述不同因素对出生新生儿性别比均无显著 性差异。ART治疗后生育一胎新生儿中,女方高龄组出生男婴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4% vs 53.0%, P=0.009),并可知ICSI组 中出生男婴比例显著低于IVF组(48.6% vs 55.4%, P=0.001);而ART治疗后生育二胎新生儿中,不同因素各组间出生婴儿性别 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方年龄(OR:0.836,95% CI 0.731-0.955,P<0.05)、授精方式(OR: 1.151,95% CI 1.027~1.289,P<0.05)对出生婴儿性别比产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因素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则无显著影响 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无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经ART治疗后高龄女性生育男性婴儿比例更高,在单胎活 产婴儿中男方高龄与出生男婴比例增加相关,而ICSI授精方式较IVF女性婴儿比例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