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尹军
  • 算法监控对交通规则遵从意愿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虽然电子警察这类算法监控有诸多优势,但其是否可提升人们对交规的遵从及潜在机制缺乏系统探讨。本研究采用情境测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对低解释水平的交通行为(如超速),相比人类监控,人们对算法监控形成的匹配感(即感觉合适的体验)更强,进而提升了对交规的遵守意愿;而对高解释水平的交通行为(如未按规定让行人),人类监控下人们的匹配感更强,从而有更强的意愿遵守交规。当了解算法出错或失误后,其对低解释水平交通行为遵守意愿的提升作用消失,但人类监控失误时,其对高解释水平交通行为的监控效果依然优于算法监控,匹配感仍然起中介作用。因此,算法监控对交规遵从意愿的提升作用视交通行为解释水平而定,且算法失误削弱其对低解释水平交通行为的监控效果。

  • 跨情境的刺激泛化在面孔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基于直接互动与观察学习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跨情境(公平—信任)的刺激泛化在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实验1a和实验1b分别从亲历者和观察者视角,发现了信任形成中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stimulus generalization effect),即相比于中等不公平条件,随着被信任者的面孔与先前互动中公平(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度的增加,个体对其信任程度逐渐增加(降低);并且这一效应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y),对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高于对公平面孔的泛化强度。采用漂移扩散模型(Drift-Diffusion Modeling, DDM)分析发现,不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ν显著小于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ν;表明在对与先前互动中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进行信任决策时,个体更倾向累积不信任的证据。实验2结果发现,对行为意图的感知参与了刺激泛化效应的产生;在无意图条件下,上述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个体采用联结学习机制将不同情境中习得的声誉信息泛化到新的互动情境中,进而指导其随后的信任决策。

  • 基于成本最小化信息的社会性意图识别:来自脑电和行为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与已有研究着重考察如何识别客体导向性意图(动作以物理对象为目标, 而不涉及其他人)不同, 本研究对人们如何识别社会性意图(动作以指向社会主体为目标以影响对方的交互行为)进行了探讨。基于两交互主体在整体层面应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分析, 提出当A协助B达成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小于B单独实现该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时(简称为成本最小化信息), 其可被识别为具有社会性意图。通过在B面前设置栅栏的方法操纵成本最小化信息, 以指示不同意图类型的脑电μ抑制程度、对不同变化的敏感性(辨别力)为指标, 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 相比客体导向性意图的控制条件(即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石头前), 当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被栅栏挡住的B前, 其动作可减少B单独获取该苹果的动作成本, 即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时, μ的抑制程度更高(实验1), 且对结构改变(某两个动画中充当相同角色的智能体互换)的辨别力更强, 但对角色交换(某个动画中两个智能体的角色交换)的辨别力更弱(实验3a); 而当栅栏不存在时, 虽然A的运动路径与实验1相同, 但A将苹果放置在B前的成本大于B自身获取苹果的成本, 即不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 条件间μ抑制的差异消失(实验2), 且对不同动作模式中变化的辨别相当(实验3b)。鉴于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性意图所诱发的μ抑制强于客体导向性意图, 且人们对存在社会性意图的两个智能体间的结构改变更容易辨别, 而对角色交换不敏感, 故上述结果揭示, 两个个体的行为是否满足成本最小化影响人们对动作意图的识别, 支持成本最小化信息是社会性意图识别线索的观点。

  • 跨情境的刺激泛化在面孔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基于直接互动与观察学习的视角

    提交时间: 2023-03-1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跨情境(公平—信任)的刺激泛化在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实验1a和实验1b分别从亲历者和观察者视角,发现了信任形成中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stimulus generalization effect),即相比于中等不公平条件,随着被信任者的面孔与先前互动中公平(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度的增加,个体对其信任程度逐渐增加(降低);并且这一效应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y),对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高于对公平面孔的泛化强度。采用漂移扩散模型(Drift-Diffusion Modeling, DDM)分析发现,不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ν显著小于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ν;表明在对与先前互动中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进行信任决策时,个体更倾向累积不信任的证据。实验2结果发现,对行为意图的感知参与了刺激泛化效应的产生;在无意图条件下,上述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个体采用联结学习机制将不同情境中习得的声誉信息泛化到新的互动情境中,进而指导其随后的信任决策。

  • 跨情境的刺激泛化在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基于直接互动与观察学习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2

    摘要: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跨情境(公平信任)的刺激泛化在面孔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实验1a和实验1b分别从直接互动和观察学习视角,发现了面孔信任形成中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stimulus generalization effect),即相比于中等不公平条件,随着被信任者的面孔与先前互动中公平(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度的增加,个体对其信任程度逐渐增加(降低);并且这一效应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y),对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高于对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采用漂移扩散模型(Drift-Diffusion Modeling, DDM)分析发现,不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 显著小于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 ,且大多分布在小于0区间;表明在对与先前互动中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进行信任决策时,个体更倾向累积不信任的证据。实验2结果发现,行为意图在刺激泛化效应的产生中起到调节作用;在无意图条件下,上述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个体采用联结学习机制将不同情境中习得的刺激价值联结泛化到新的互动情境中,进而指导随后的信任决策。

  • 基于成本最小化信息的社会性意图识别:来自脑电和行为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05

    摘要: 与已有研究着重考察如何识别客体导向性意图(动作以物理对象为目标,而不涉及其他人)不同,本研究对人们如何识别社会性意图(动作以指向社会主体为目标以影响对方的交互行为)进行了探讨。基于两交互主体在整体层面应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提出当A协助B达成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小于B单独实现该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时(简称为成本最小化信息),其可被识别为具有社会性意图。通过在B面前设置栅栏的方法操纵成本最小化信息,以指示不同意图类型的脑电μ抑制程度、对不同变化的敏感性(辨别力)为指标,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相比客体导向性意图的控制条件(即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石头前),当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被栅栏挡住的B前,其动作可减少B单独获取该苹果的动作成本,即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时,μ的抑制程度更高(实验一),且对结构改变(某两个动画中充当相同角色的智能体互换)的辨别力更强,但对角色交换(某个动画中两个智能体的角色交换)的辨别力更弱(实验三a);而当栅栏不存在时,虽然A的运动路径与实验一相同,但A将苹果放置在B前的成本大于B自身获取苹果的成本,即不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条件间μ抑制的差异消失(实验二),且对不同动作模式中变化的辨别相当(实验三b)。鉴于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性意图所诱发的μ抑制强于客体导向性意图,且人们对存在社会性意图的两个智能体间的结构改变更容易辨别,而对角色交换不敏感,故上述结果揭示,两个个体的行为是否满足成本最小化影响人们对动作意图的识别,支持成本最小化信息是社会性意图识别线索的观点。

  • 动作理解因境而异:动作加工中情境信息的自动整合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2-21

    摘要: 针对动作理解的机制,模拟论主张大脑自发模拟他人的动作,就相同的动作其理解也相同,而理论论则认为人们基于合理性原则对他人动作进行推理,相同的动作发生在不同的情境时会有不同的理解。但目前所采用动作材料的运动学特性和发生情境存在共变,其难以区分动作理解是支持模拟论还是理论论。通过两项实验,采用动画制作技术来产生有无约束情境下的追逐动作,以指示动作加工过程的脑电μ抑制为指标,对前述两种观点进行了检验。其中,在约束情境中存在障碍物,追逐者需改变运动方向以绕过障碍物,从后方逐渐趋近目标;而无约束情境中不存在障碍物,但追逐者依然保持与存在约束情景下相同的运动模式。结果发现,当追逐动作发生在存在约束的情境时,其可基于合理性原则推测清晰的动作目标,该条件下的μ抑制程度高于不存在约束情境的条件(实验一);而当仅追逐者运动,即趋近的目标不确定时,虽然有约束和无约束情境间的物理差异与实验一相同,但条件间μ抑制的差异消失(实验二)。其上述μ抑制并非与注意相关的枕叶α活动的泛化。该结果提示,动作发生的情境信息影响人们对动作的理解,即基于推理过程理解动作,支持理论论观点。

  • 社会行为的效价信息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基于帮助和阻碍行为的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2-20

    摘要: 采用学习-测验两任务范式,通过三项实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效价信息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在学习阶段,被试观看具有积极效价的帮助行为(某智能体帮助另一智能体爬山)和消极效价的阻碍行为(某智能体阻碍另一智能体爬山),以及与各自运动特性匹配的无社会交互行为,其目的为建立不同智能体颜色与社会行为效价信息的联结关系。在测验阶段,则分别检验社会行为中的施动方(帮助者和阻碍者)颜色和受动方(被帮助者和被阻碍者)颜色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消极社会行为中施动方颜色和受动方颜色均更容易捕获注意,而积极社会行为效价信息并没有改变联结特征值的注意捕获效应;且相比于受动方,与消极社会行为效价建立联结的施动方颜色的注意捕获效应更强。该结果提示,存在消极社会行为效价驱动的注意捕获,且消极的效价信息与卷入社会行为所有个体的特征建立联结,但该联结中施动方物理特征具有更高的注意优先性。这一发现暗示,声誉信息与对社会交互行为的整体表征可能综合作用于对社会交互事件的注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