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喻丰
  • 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缘起、内涵与论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9

    摘要: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 感知不透明性增加职场中的算法厌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22

    摘要: 职场中用算法作为人类决策的辅助和替代屡见不鲜,但人们表现出算法厌恶。本研究通过4个递进实验在不同职场应用场景下比较了人们对于人类决策者与算法决策者所做决策的态度,并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在职场情境中,相比于人类决策者,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可容许性、喜爱程度、利用意愿更低,表现出算法厌恶。这一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比于人类决策,人们认为算法决策者的决策更加不透明(实验2~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算法被赋予拟人化特征时人们扭转了对算法决策的厌恶,提高了对其的接纳态度(实验4)。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反应,为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引导算法使用伦理化提供启示。

  • 心理丰富提高亲环境行为意愿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 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 通过10个子研究(N = 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 心理丰富程度越高, 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 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研究2.1~2.4), 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 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 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 自然性偏好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4

    摘要: 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 动觉共情干预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witnessing)和无领导者舞蹈(leaderless dance)等。国外研究者认为,动觉共情的干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觉共情产生效果的原因。其中,研究者们对镜像技术的关注最多,主要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去阐述镜像干预技术得以产生疗效的原因。从动觉共情整体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能够有效直接测量动觉共情的工具仍有待开发,以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等。

  • 文化如何影响道德?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与多元文化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 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境中备受关注, 并已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不同文化因素(比如地域、生态、社会阶层等)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 期望推动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 个人主义上升, 集体主义式微?——全球文化变迁与民众心理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几十年来,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 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 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 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 对反映这一趋势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与介绍, 涉及的领域分别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统计指标, 以及心理层面的人称代词使用偏好、命名行为、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性和宗教态度、儿童教养与发展模式、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除了一般趋势外, 研究也显示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有其复杂性, 个人主义增强、集体主义衰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 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最后, 针对当前文化变迁心理研究的不足, 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当更多采用追踪和实验设计、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揭示文化变迁的行为/神经机制以及更多关注变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与应对问题。

  • 系统合理化何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 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 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 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 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 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 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 幼儿对所有权权利的理解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 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 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 而他人不具有。但是, 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 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 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 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 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 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 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 幼儿是如何表征的, 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 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 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 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 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 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 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 智慧时代的螺丝钉:机器人凸显对职场物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工具人” “打工人” “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 职场物化已然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 机器人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关注。因此, 本项目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机器人渗入职场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补偿控制理论, 我们假设职场中的机器人员工凸显会增加职场物化。项目采用实验、大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考察机器人员工的凸显是否会增加职场物化, 初步验证影响效应; 然后探讨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中介机制, 试图发现感知威胁和控制补偿的链式中介效应; 最后从个人、机器人和环境三方面分别考察其对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调节作用, 并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对职场物化的干预策略。对本项目的探索有助于结合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发展背景, 前瞻性地了解人工智能在职场中可能的负面影响,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 算法决策趋避的过程动机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算法常用于决策, 但相较于由人类做出的决策, 即便内容相同, 算法决策更容易引起个体反应的分化, 此即算法决策趋避。趋近指个体认为算法的决策比人类的更加公平、含有更少的偏见和歧视、也更能信任和接受, 回避则与之相反。算法决策趋避的过程动机理论用以解释趋避现象, 归纳了人与算法交互所经历的原初行为互动、建立类社会关系和形成身份认同三个阶段, 阐述了各阶段中认知、关系和存在三种动机引发个体的趋避反应。未来研究可着眼于人性化知觉、群际感知对算法决策趋避的影响, 并以更社会性的视角来探究算法决策趋避的逆转过程和其他可能的心理动机。

  • 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缘起、内涵与论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 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 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 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 算法歧视比人类歧视引起更少道德惩罚欲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 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6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 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 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 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 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 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 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 心理丰富提高亲环境行为意愿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7

    摘要: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通过10个子研究(N = 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心理丰富程度越高,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 (研究2.1~2.4),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 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4

    摘要: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八个递进子研究(N = 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 算法决策趋避的过程动机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2

    摘要: 算法常用于决策,但相较于由人类做出的决策,即便内容相同,算法决策更容易引起个体反应的分化,此即算法决策趋避。趋近指个体认为算法的决策比人类的更加公平、含有更少的偏见和歧视、也更能信任和接受,回避则与之相反。算法决策趋避的过程动机理论用以解释趋避现象,归纳了人与算法交互所经历的原初行为互动、建立类社会关系和形成身份认同三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中认知、关系和存在三种动机引发个体的趋避反应。未来研究可着眼于人性化知觉、群际感知对算法决策趋避的影响,并以更社会性的视角来探究算法决策趋避的逆转过程和其他可能的心理动机。

  •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2

    摘要: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 中西方文化语境下的道德心理有何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2

    摘要: 现代西方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自创立以来,经过百年发展,文献丰富、成果显著、流派众多,反观中国的道德心理学,虽已积累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成果,但是终究缺乏基于中国文化的伦理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加之基于实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实证探索十分有限,因此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试图梳理并评述现代取向的西方主流道德心理学理论及其局限、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道德心理论述及其未来展望,以期激发未来研究者共同推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中国道德心理学话语体系构建,最终服务于描述、解释、预测和提升中国人的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及其文化心理后果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2

    摘要: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文化心态中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形成并存、交织、融合的文化形态,导致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构成了即是文化资源,也是文化冲突的复杂格局。本文评述了基于本土社会科学视角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的相关研究,以期推动本土心理学视角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实证积累、实践应用以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学话语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