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时空分异及 主导气象因子探讨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内蒙古地区2017年12个盟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O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GAM模型探讨了气象因素对O3浓度变化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O3浓度超标情况;O3月均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征,4—9月O3浓度最高,污染最为严重,且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136 μg·m-3);地域规律呈现出内蒙古中部地区O3浓度最高,西部地区O3浓度居中,东部地区O3浓度较低的特征。通过构建GAM模型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影响O3浓度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进行识别,发现气温是影响整个内蒙古地区O3浓度变化的最主要气象因子,而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分别是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影响O3浓度变化的第二主导气象因子。

  • 近年来的黄土高原耕地时空变化与口粮安全耕地数量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遥感调查数据集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口粮绝对安全最小耕地保障面积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92 529.65 km2至2015年的182 688.50 km2,净减少了9 841.14 km2,幅度达5.11%,其中2000—2010年的减幅最大,净减少8 483.00 km2;较大的耕地动态变化图斑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区域,细碎的变化图斑广泛分布;耕地地类转出面积(31 875.82 km2)大于转入面积(21 815.25 km2),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主要分布在灌溉农业区和东南部平原区,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沟壑区的雨养农业区。此外,该时期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等人工表面的面积逐渐增加,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海拔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口粮绝对安全所需最小耕地保障面积呈明显减少特征(从1990年的70 913.37 km2下降到2015年的33 981.64 km2),占该区耕地总面积比例呈明显缩减态势(从1990年的36.83%缩减到2015年的18.60%),目前耕地总量的净减少未对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保障数量造成大的影响。

  • 基于DEM的月表典型撞击坑形态特征的指标 因子量化关系模拟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9-04-08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本文在激光测高方法获取的100m分辨率的全月DEM数据基础上,选取1407个不同形态的撞击坑,提取多视角刻画撞击坑形态的地形因子指标,并进行撞击坑形态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与地理建模的方法,重点探讨地形因子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构建基于多因子的量化模型,以解释地形因子信息与撞击坑形态发育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深径比(Y)与直径(X1)、体积(X2)、圆度(X3)、体态比(X4)以及坑壁坡度(X5)能较好地刻画撞击坑形态发育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构建指标间的函数关系,且拟合模型在0.05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F=492.037>>F,拟合模型的的显著性极好, 为其模拟函数关系式,拟合优度达0.637。该模拟方法在月表撞击坑形态发育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是撞击坑形态特征的数字地形模拟与信息挖掘的一次有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