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沈彦俊
  •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最关键自然因素。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气温以 0.32℃/10 年的速率升高,降水以 9.32 mm/10 年的速率增加;冰川加速萎缩,冰雪融水径流增加,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山区来水量增加约 110×108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增加。近 10 年来,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健康向好发展。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未来需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关键带观测研究平台(栾城关键带观测平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站”)位于华北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的中段,是地下水灌区高产农业生态类型的典型代表。由于近几十年来大规模、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污染风险加剧。然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含水层被厚包气带隔开,地表农业生产活动对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目前,开展贯穿整个包气带的原位监测试验,是揭示这一过程机理的唯一途径。因此,建立大型农田关键带观测平台,是开展农业与地下水关系研究的重要需求。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栾城站建设的“栾城关键带观测平台”,通过对作物根系层—深层包气带—饱和带的土壤水、热、溶质等关键要素和变量的监测,可开展水分、溶质和污染物在厚包气带内的运移、转化规律研究,揭示饱和—非饱和过渡带水文过程及其与地下水补给关系,阐明农田生产活动的水肥迁移、转化及其对地下水量质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回答地表过程对地下水量质演化影响机理提供实验平台支持。

  • 生态学长期研究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8-06-24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华北平原农业的高强度水肥投入造成严重地下水超采和氮素污染风险。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立足农田生态系统的长期生态学监测和研究,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农田土壤-作物-大气系统(SPAC)界面节水调控理论与技术,提出基于农田水平衡的休耕轮作和适水型种植制度调整思路,阐明了农田碳氮循环特征和温室气体排放及硝酸盐淋失通量,在厚包气带水盐运移和硝酸盐转化和削减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认识,研发了农田生产信息快速获取和精准管理的技术产品与平台,并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集成了系列农业生产技术模式,为区域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 冬小麦光合特性对CO2 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机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光合作用是衡量植物对环境响应的重要指标, 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量化光合特征, 可从生理机制方面揭示出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自身的调节与适应机制。本文利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在4 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灌浆期旗叶的光响应曲线,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M)、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M)、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RHMM)、指数模型(EM)和指数改进模型(MEM)对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 分析了不同CO2 浓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各处理下冬小麦光响应曲线和光响应曲线参数的拟合值都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拟合效果最好; 随着CO2 浓度升高, 各水分处理下冬小麦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增大, 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Rd)降低, 即CO2 浓度升高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光能转化率和光能利用范围, 提高冬小麦的光合能力;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冬小麦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升高, 但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降低,即冬小麦虽然能通过提高初始光合效率抵消一部分干旱胁迫的影响, 但干旱胁迫仍会降低冬小麦光合能力;此外, CO2 浓度的增加能抵消部分冬小麦因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能力降低。

  • 冬小麦光合特性对CO2 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机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光合作用是衡量植物对环境响应的重要指标, 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量化光合特征, 可从生理机制方面揭示出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自身的调节与适应机制。本文利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在4 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灌浆期旗叶的光响应曲线,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M)、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M)、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RHMM)、指数模型(EM)和指数改进模型(MEM)对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 分析了不同CO2 浓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各处理下冬小麦光响应曲线和光响应曲线参数的拟合值都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拟合效果最好; 随着CO2 浓度升高, 各水分处理下冬小麦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增大, 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Rd)降低, 即CO2 浓度升高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光能转化率和光能利用范围, 提高冬小麦的光合能力;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冬小麦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升高, 但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降低,即冬小麦虽然能通过提高初始光合效率抵消一部分干旱胁迫的影响, 但干旱胁迫仍会降低冬小麦光合能力;此外, CO2 浓度的增加能抵消部分冬小麦因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能力降低。

  • 分时段修正双源模型在西北干旱区玉米蒸散量模拟中的应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蒸散发(ET)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区域能量平衡以及水量平衡的关键环节, 精确估算ET, 对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优化区域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重大计划观测数据, 对比了考虑CO2 浓度和不考虑CO2 浓度对玉米冠层影响的冠层阻力模型, 分别将其耦合到双源的Shuttleworth-Wallace(S-W)模型中, 并利用这两种模型分时段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半小时尺度上的ET 进行模拟,利用涡度相关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最后分别对影响玉米冠层阻力的气象要素和影响ET的阻力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探寻大气CO2 浓度改变条件下黑河中游绿洲区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农田耗水规律。结果表明: 本文所修正的考虑CO2 浓度对玉米冠层影响的冠层阻力模型耦合到S-W 模型后, 能够较精准地模拟玉米整个生育期不同生长阶段半小时尺度上农田耗水过程。敏感性分析表明: 各生长阶段冠层阻力( crs )和冠层面高度到参考面高度间的空气动力阻力( ara )对ET的影响最为强烈, 其他阻力参数对ET的影响不明显, ET的变化程度随着 crs 和 ara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所修正的考虑CO2 浓度影响的分时段双源模型能够精准地模拟玉米整个生育期各生长阶段的ET, 可为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CO2 浓度变化环境下的农田蒸散研究提供参考。

  • 黑河中游绿洲区玉米冠层阻抗的环境响应及模拟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蒸散发(ET)是区域能量平衡以及水量平衡的关键环节, 精确估算蒸散发, 对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优化区域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而冠层阻抗则是准确估算蒸散发的一个重要变量。为了确定冠层阻抗模型区域适用性、解决其参数化问题, 本研究基于黑河重大研究计划已有的通量观测数据, 以Irmak 模型为基础,考虑微气象因子与冠层阻抗之间的关系, 增加了大气CO2 浓度对冠层阻抗的影响, 构建了未考虑CO2 和考虑CO2 影响的两种Irmak 模型, 并将其与Penman-Monteith(P-M)模型耦合, 利用已有涡度相关数据, 分析和检验了两种冠层阻抗模型对环境变量和大气CO2 浓度响应的模拟结果, 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将考虑大气CO2 浓度影响的Irmak 模型与Penman-Monteith 模型耦合, 能够更好地模拟玉米冠层阻抗和蒸散量对外部环境变量的响应过程。在参数率定期该模型所模拟的冠层阻抗和蒸散量与实测值之间的R2 分别达0.76和0.95, RMSE 分别达33.1 s·m1 和34.5 W·m2; 模型验证期冠层阻抗和蒸散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 分别达0.68 和0.90, RMSE 分别达63.2 s·m1 和49.0 W·m2。两个独立验证点结果表明考虑了大气CO2 浓度影响的Irmak 模型具有较好的空间可移植性和适应性, 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玉米在整个生长季半小时时间尺度上的农田耗水过程。敏感性分析表明玉米冠层阻抗及其蒸散量对净辐射和相对湿度变化最为敏感, 其次是气温、叶面积指数和大气CO2 浓度。本文所构建的考虑大气CO2 浓度对于玉米冠层阻抗影响的Irmak 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作物蒸散量, 并可为种植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大气CO2 浓度变化环境下的农田耗水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 河北平原中低产区小麦与玉米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本文基于2000—2013 年MODIS/NDVI 遥感信息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统计数据, 分析了河北平原中低产区冬小麦和玉米生产的时空格局, 并利用各县粮食作物主要生育期累积NDVI 的逐年值、14 年的最大值及单产统计数据, 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 进行数值曲线拟合, 构建了单产遥感估测模型, 估算了河北平原中低产区冬小麦和玉米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 1)冬小麦在邯郸和衡水的最大生产力水平较高, 在沧州、廊坊及邢台中部的最大生产力水平较低, 即后者挖掘增产潜力之后也很难达到前者的最大生产力水平; 玉米的最大生产力水平普遍较高, 挖掘增产潜力后均可达到较高的生产力水平。2)冬小麦和玉米总产增产潜力在沧州和邯郸较大; 冬小麦单产增产潜力多低于10%, 平均增产356 kghm2(5.87%); 玉米单产增产潜力多高于10%, 平均增产798 kghm2(12.33%); 单产增产潜力区域分布不同, 冬小麦为廊坊>保定>沧州>邯郸>邢台>衡水, 玉米为邢台>邯郸>保定>沧州>衡水>廊坊。3)以河北平原近14 年来作物累积NDVI 的最大值估算的全区冬小麦增产潜力为3.90 亿kg, 玉米增产潜力为9.62 亿kg, 二者合计可增产13.52 亿kg, 约相当于区域冬小麦和玉米理论可达增产潜力的1/5。本文估测粮食作物增产潜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估测多尺度范围、不同作物的增产潜力, 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