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8-02
摘要:目的面对建构主义学者的质疑,弱信号内涵需要更具统一性的概括,其理论边界和延伸范围也需要更加明晰地阐述。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地文献整合和理论思辨,为弱信号应用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方法 借助战略几何学框架,融入信号哲学和设计思维等理论元素,对弱信号理论体系进行了四个层面的分析和概括。通过点解析重新界定了弱信号概念;通过线解析区分了弱信号相似和相关概念;通过角解析刻画出弱信号的四种创生类型和五条演化路径;通过三角形解析提出用于弱信号量化测度的三角度量表达式。 结果 首先,确定了以感知域、问题域、意义构建和感知者四要素为基础的弱信号内涵表述。其次,明确了弱信号与突发事件、新兴议题、趋势/大趋势、伪信号、虚假信号等概念之间的不同,以及与情报信号、预警信号之间的关联性。第三,发现了弱信号创生和演化的本质在于意义构建下的感知域和问题域互动。最后,构建出由相离度、包含度、相交度和意义构建系数等内容组成的弱信号“揭示度”概念和表达式。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7-27
摘要: 目的/意义 本文提出一种论文代表作遴选方法,为开展代表作遴选和评价提供支撑。 方法/过程 综合考虑论文的创新性和影响力,设计代表性指数,将代表性指数靠前的论文作为学者的论文代表作。以杰出科学家为例,遴选其论文代表作,使用主路径分析法,检验论文代表作的创新性和影响力。 结果/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使用代表性指数能有效地遴选出学者的论文代表作,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论文代表作遴选具备可行性。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7-27
摘要:摘要:【目的】期刊学科布局是我国期刊建设现阶段的关键问题之一,为解决期刊层次学科分类体系在学科布局分析中的局限性,本文拟引入论文层次学科分类体系。【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对论文层次学科分类体系在期刊布局相关研究中的优势进行了例证。【结果】在期刊学科分布分析中,论文层次分类体系有效揭示了综合类期刊Nature和Science Bulletin以及专业综合期刊Science China-Chemistr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之间的明显学科分布差异和学科侧重。在学科演化分析中,我们通过论文层次分类体系的挖掘,揭示了Sensors从围绕传感器相关研究为主,拓展成为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内容的期刊。针对期刊主题重叠的分析,我们发现《海洋学报》和《大气科学进展》这两本属于不同学科的期刊在诸多研究主题上存在重叠。在期刊影响力分析中,我们以JCR统计学和概率领域期刊为例,分析了两种分类体系下的期刊影响力排名差异,论文层次分类体系能更有效消除学科内部的引用差异,为期刊影响力评估提供更好客观的分类参考。【结论】相较于期刊层次分类体系,论文层次分类体系以论文为单位进行分类,粒度细、更新快、更加适用于期刊学科布局的研究实践。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7-17
【目的/意义】数字政府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政府形态,其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正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何提高数字政府的服务能力亟待深入研究。【方法/过程】本文基于各省市2017-202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考察政府投入驱动对数字政府服务能力的影响效应。【结果/结论】发现政府投入对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具有明显的驱动效应,这种驱动效应具有边际递减性和非对称差异性。本文据此提出相应政策意见,以助力我国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更好推进。
分类: 管理学 >>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7-10
为深入探讨“科研诚信外部规范”相关价值体系层级和技术进路,基于多学科理论视域对“科研诚信度量评价”制度化实践的困难根源与非理性风险进行了具体考察和学理反思,明晰了:①科研“诚信”的伦理本质及其评价的“社会关系型”实践特质;②规范科研“场域”的应然价值尺度和科研著述的“原初”功能属性;③依托公共权威“度量评价科研诚信”的制度化逻辑及制度锁定风险;④优化技术进路和制度供给的未来方向。研究结论对于避免盲目的制度迁移与技术借鉴、构建有利于本国科学技术体系自立自强的制度优势、推进科研诚信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转化,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支撑意义。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分类: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提交时间: 2022-06-24
[目的/意义]作为数字治理的典型手段,接触追踪技术潜在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公众的广泛使用。探究我国公众对接触追踪技术的使用意向及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府推动接触追踪技术的使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助力其常态化应用。[方法/过程]剖析出公众参与数字治理的能力要素,并将其纳入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构建出数字治理视角下接触追踪技术的公众使用行为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验证模型和研究假设。[结果/结论]公众对接触追踪技术的使用意向显著正向影响使用行为;绩效期望、付出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政府信任、技术信任分别显著正向影响接触追踪技术的公众使用意向;使用意向分别中介了绩效期望、付出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政府信任、技术信任与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技术依赖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压力。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6-22
[目的]探究社交媒体环境下辟谣信息产生高传播效果的组合路径及关键影响因素。
[方法]本文基于组态视角,通过新浪微博获取辟谣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高传播效果的形成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关键因素。
[结果]结果表明,一共有4条组合路径能够产生高传播效果,所有路径的整体覆盖度约为46.1%,所有路径的原始覆盖度均高于唯一覆盖度,总体解的一致性水平高于0.8。
[局限]首先,影响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而本文仅仅考虑了部分因素;其次,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新浪微博,因此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社交媒体难以确定。
[结论]研究发现,产生高传播效果的路径主要可以归纳为3种模式(信息驱动模式、主体驱动模式及协同驱动模式);信息原创性与丰富性是高传播效果产生的关键因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组态间的等效性也能够为现有文献中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目的/意义]数字乡村和数字政府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挖掘二者的政策关联度,探究其在政策内容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政务服务高效化、决策模式科学化、城乡治理精细化。[方法/过程]基于政策信息学理论,对数字乡村政策和数字政府政策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二者的编码结果进行计算。[结果/结论]数字乡村政策和数字政府政策在数字技术建设维度的关联度最高,说明二者对于数字技术建设的政策需求最为相似;在经济建设维度的关联度最低,且数字乡村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需求远高于数字政府政策,说明数字乡村发展亟需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政策工具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有利于政策创新,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我国2006至2020年时序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进行赋值,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揭示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方向和贡献程度;[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这三类政策工具对乡村振兴指数起着正向影响作用,但供给型政策工具在前期对乡村振兴指数存在负向影响作用;同时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差异性,需求型政策工具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最大。因此,为提高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在改善政策工具体系的同时,应注重各类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以形成最大合力。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目的/意义]对标《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构建评估体系,有利于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现存问题、明确发展方向,为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升级提供指引。[方法/过程]通过TF-IDF算法提取《指南》关键词,确定评估要素,构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BCC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结果/结论]对标《指南》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环境、数字惠民四个维度,可以对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进行合理评估;22个地区达到DEA有效,其数字乡村建设重点各有不同;9个地区未达到DEA有效,其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合理性;最后分析得出各地区改进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切入点。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目的/意义]央地数字乡村政策协同对于政策落实并发挥最优政策效果,使数字乡村政策成为农业升级转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助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利用2018-2021年的中央数字乡村政策和四大地区数字乡村政策样本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央和地方数字乡村政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单因子探测和多因子交互探测,分析各政策工具指标对央地政策协同水平的影响程度,探究政策间的多级联动效应。[结果/结论]四地区间央地政策总体协同水平不断优化,不同政策工具协同水平发展不均衡,协同水平区域差异趋于强化;各影响因素中科技创新政策是中央数字乡村政策与地方数字乡村政策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且各影响因素间的两两交互作用效果强于单个影响因素。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6-09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和领域知识图谱技术,研究TRIZ分析矩阵自动构建方法,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支持。[方法]首先面向领域需求,将通用的“技术要素”延伸细化为实体和关系类别,完成领域知识图谱模式层设计;然后基于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研究设计从专利文献中自动识别知识实体及关系的智能化工具,实现实体关系自动抽取;最后利用图数据库完成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基于知识查询读取需要的知识实体和关系,实现TRIZ分析矩阵的自动构建。[结果]经实证验证,本文构建的面向薄膜磁头技术领域专利的BERT-MH+CRF实体识别模型F1分数为84.93%,BERT-MH+softmax关系抽取模型F1分数为63.7%。[局限]缺乏知识推理技术的应用,无法揭示实体间潜在的知识关联,构建的TRIZ分析矩阵的质量仍存在不足。[结论]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TRIZ分析矩阵自动构建的目标,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知识支持。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5-26
[目的/意义] 鉴于许多app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智能手机用户对app权限请求普遍存在隐私顾虑,从而偏向保守的授权策略。对于尊重用户隐私的开发商而言,理解用户的隐私关注有助于提升app的用户体验。[方法/过程] 以APCO宏观模型为基础,构建app使用语境下影响智能手机用户隐私关注的前因,以及用户隐私行为后果的路径模型。开发了一款问卷app收集样本数据,使用PLS-SEM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在app使用语境下,隐私经历、app权限关注和智能手机技能正向影响隐私关注,而权限请求理由有助于降低用户隐私顾虑。说明提高用户数字素养不能降低其隐私顾虑。此外,相较其他用隐私行为意图作为后果的研究,本文中隐私关注对实际隐私行为的影响偏弱,符合隐私悖论观点。
分类: 管理学 >>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5-23
为从本质、源头和原理层面深化各方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抽检”的经验认知,本研究基于科研诚信外部规范的理论视角,对其制度化实践的现实驱动和学理依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阐述,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之促进形成群策群力、理性决策的制度实践氛围。论述对于“破四唯、五唯”时代科研管理实践和科学政策学理论建构,具有基础性参考意义。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5-22
[目的] 大科学装置对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具有重要作用,其集群化发展协同创新效应不 断引领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为了使大装置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需要更好地进行大装置规划布局。 [方法] 本研究从科研成果入手,提出一种通用的分析框架,可用于辅助分析大科学装置间学科层面的关联程度,作为以需求驱动规划的补充。以广东松山湖科学城为例,收集已有大装置(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与规划布局的大装置 Y 在国际上同类型装置的论文数据, 分析其学科层面的内在关联,用以辅助判断规划布局的装置与已有装置的匹配关联程度。 [结果] 已有装置(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关联度高,存在可能的互补关系,大装置 Y 与已有装置关联度则较低,如要布局建议还需要进一步专家论证。 [局限]本研究主要从装置产出成果来量化装置间联系,只可为决策者提供一种客观的数据视角和辅助参考,在大科学装置集群的规划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家整体的规划和区域对大科学装置的需求,本方法需要融合大科学装置的内在原理、运作流程以及专家知识,才可在规划布局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结论] 该方法一定程度上能为大装置规划布局提供前瞻性的定量化参考,从而为大装置群的功能协调与未来发展提供预见性、全局性的优化方案。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分类: 管理学 >> 区域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2-05-13
[目的/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力资本,是助力成渝地区“两中心”形成的重要手段。[过程/方法]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20所高校协同育人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协同育人的微观角度对新时代区域教育联盟开展评价。[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协同育人网络整体上是一个联系紧密且广泛的连通网络,呈现出双核心、多层次综合发展的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子群划分和层次隔离,但在前期协同形成阶段保持了较高的协同水平和凝聚力。通过评价分析,提出成渝高校联盟协同育人机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4-25
[目的/意义]追溯中国科学院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情报大学的历史,为中国情报学教育的缘起提供更多的佐证。[方法/过程]通过调取中国科学院多个机构的档案、对当事人进行访谈、文字和图片,论证中国科学情报大学的历史沿革,记叙中国情报学教育这段珍贵的历史。[结果/结论]中国最早开办正规情报学教育的中国科学情报大学是中国科学院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的历史也应追溯到1958年的中国科学情报大学。自1958年至今,继中国科学情报大学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也相继传承了情报学教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4-15
[目的/意义]研究者需要的论文引用关联需要获知施引文献引用的被引论文,但我们常用的下载数据中却只包含施引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只有建立参考文献条目与被引论文之间的映射,才能让引文分析的研究突破瓶颈、焕发生机。[方法/过程]本文提出组合使用DOI匹配和多字段组配的方法,基于对下载论文数据的拆分或解析,本地创建被引论文与施引文献的参考文献条目的关联。[结果/结论]创建论文引用关联是一个基础性的数据处理环节,可以支持多种分析和应用的开展,将为科学计量学开启广阔的发展空间。
分类: 管理学 >>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3-22
为探寻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供给的理论进路、理性定义政府在科研建制和科学规范中的未来角色,本研究明确了“科研诚信内部规范”和“科研诚信外部规范”的制度范式区分,并基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规律从学理层面和科学制度化视角反思了“科研诚信内部规范”的合理性及其失灵原因,指明了政府在科研诚信建设及科研体制改革中的“放、管、服”内容与边界。研究对于完善科学政策学理论体系,促进思想界、学术界参与“科研诚信外部规范”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批判完善与前瞻性建构具有基础性意义。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1-06-30
摘要: 通过文献调查法分析挪威模型在科研经费分配和刺激科研产出方面的作用 以及我国在科研经费分配管理和实践中的问题,经过对比分析,产生了关于将挪 威模型基于量化指标的科研资金分配模式应用于中国的思考,在其必要性、可能 性和机遇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