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8-08
基于交叉滞后结构的追踪模型对于揭示变量间纵向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因果关系的验证奠定了基础。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其他形式的模型,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是重要的议题。本文对各模型进行概述,并从模型结构、预设轨迹、时间点要求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在变量关系的判断上可能给出很不同的结果,实际运用中应当有模型选择和模型比较的意识。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30
荟萃分析(又称元分析)以量化方式综合实证研究结果,是积累整合证据并推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开放式科学这种新型研究实践下,荟萃分析是整合开放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重要手段。但荟萃分析的过程繁复、方法多样,其执行上的严谨性对荟萃分析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其报告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对其结果的可重复性尤为重要。为了解中文荟萃分析报告规范性的现状,让更多研究者了解荟萃分析报告的规范性与透明性,提升荟萃分析报告的质量,本文以国际学界广泛使用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和开放式科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基于效应量的荟萃分析报告特点,拟定出荟萃分析报告的中文版清单,并以心理学中的荟萃分析为例,对近五年国内发表的68篇中文荟萃分析的方法和结果部分进行回顾。基于结果,我们建议荟萃分析报告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报告的开放性与透明性:文献搜索的时间及限制、研究筛选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细节、文章筛选的流程图、效应量转换的细节、单个研究偏倚状况的评估等。本文的荟萃分析报告清单为开放式荟萃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清单,为未来荟萃分析研究提供参考规范。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26
摘要:高维数据爆发的背景下,心理学研究目前急需变量相对重要性评估的有效方法。相对重要性评估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相对重要性的评估指标种类繁多,优势分析和相对权重是重点推荐的相对重要性评估指标。相对重要性的统计推断方法适用情境不同,Bootstrap抽样是推断单变量重要性和两变量重要性差异的常用方法,而贝叶斯检验是评估多变量重要性次序的新方法。线性回归模型之外,相对重要性研究已拓展到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多水平模型等,但适用数据类型仍较为有限。相对重要性评估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实证研究,但存在不恰当的指标解释和方法选择问题。为此,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变量相对重要性的评估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7-15
Q矩阵是CDM的核心元素之一,反映了测验的内部结构和内容设计,通常由领域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界定,因此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Q矩阵修正方法——基于完整经验交叉相乘信息矩阵的Wald-XPD方法。采用Monte Carlo模拟检验了新方法的表现,并与同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新开发的Wald-XPD方法在Q矩阵恢复率、保留正确标定属性的比例以及修正错误标定属性的比例这三个主要指标上均有较好的表现,且整体上优于其他方法,尤其是在修正错误标定的属性方面。通过实证数据展示了Wald-XPD方法在Q矩阵修正中的良好表现。总之,本研究为Q矩阵修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7-09
选择性分析和报告是造成心理科学研究可重复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用多元宇宙样分析的方法,囊括多种数据分析策略,减少分析过程中的主观选择性和随意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以手机使用与手机压力的关系为例,介绍该方法和操作步骤。该方法已在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得到一定的应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发展和完善该方法的统计推断,使之运用到更多的数据类型和更广的研究领域中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2
通常情况下,认知诊断需要通过认知诊断模型对被试进行诊断评价。认知诊断模型所生成的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依赖于被试作答反应是否与所选用的模型拟合。因此,在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通过被试拟合分析来对被试个体的作答反应与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检验,以避免错误或无效的补救措施。本研究基于加权的得分残差,提出认知诊断评价中新的被试拟合指标R 。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 指标的一类错误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随机作答、疲劳、睡眠和创造性作答四种异常被试类型均有较高的统计检验力。并将R 指标应用于分数减法实证数据,展示R 指标在实际测验中的使用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4-06
本文提出一种多级计分项目下的个人拟合统计量R ,考察它在检测6种常见的异常作答模式(作弊、猜测、随机、粗心、创新作答、混合异常)下的表现,并与标准化对数似然统计量lzp 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在异常作答覆盖率较低并且异常作答类型为作弊和猜测时,R 的检测率显著高于lzp ;(2) 随着测验长度和被试异常程度的增加,两种统计量的检测率都会上升;(3) 在一些条件下,R 与lzp 检测效果接近。实证数据分析进一步展示了R 统计量的使用方法和过程,结果也表明R 统计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3-14
结构方程模型是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重要的统计工具之一。然而, 大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在研究设计和结果报告的环节忽视了对该方法的统计检验力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报告,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研究的结果的证明效力。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检验力分析方法主要有Satorra–Saris法、MacCallum法与Monte Carlo法三类。其中Satorra–Saris法适用于备择模型清晰、检验对象相对简单、检验方法基于χ2分布的情形; MacCallum法适用于基于χ2分布的模型拟合检验且备择模型不明的情形; Monte Carlo法适用于检验对象相对复杂、采用模拟或重抽样方法进行检验的情形。在实际应用中, 研究者应当首先判断检验的目的、方法以及是否有明确的备择模型, 并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具体的分析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3-08
新世纪前20年,国内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研究主要涉及5个主题:模型发展、参数估计、模型评价、测量不变性及特殊数据处理,特别是模型发展方面(即SEM的各种变式)有较多成果。对每个主题,在简述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方法学研究发展及成果。最后也讨论了SEM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3-01
由于取样设计的原因,多水平数据结构不仅存在于多水平研究,也广泛存在于单水平研究,需要在单水平分析中控制多水平误差。此时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发挥不了优势,反而因模型的复杂性带来麻烦。基于设计的方法相对更简单、高效和稳健,更契合含多水平误差的单水平研究情境。在详细介绍基于设计的方法及其优势后,利用数据实例展示基于设计的方法在单水平研究中控制多水平误差的效果,并为应用研究者提供方法选用建议。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2-02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学研究常用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揭示调节作用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实现的现象。介绍了第二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meMO-II)的概念及优势;将meMO-II与其它中介调节混合模型进行了辨析;给出了meMO-II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流程,并用一个实例演示;介绍了基于潜变量的meMO-II的分析方法、meMO-II建模方法的新进展以及meMO-II的变式。研究有助于推动调节机制研究的发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1-26
认知诊断模型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 或方差—协方差矩阵)与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在模型参数估计不确定性的度量、项目功能差异检验、项目水平上的模型比较、Q矩阵检验以及探索属性层级关系等领域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提出了两种新的SE和CI计算方法:并行参数化自助法和并行非参数化自助法。模拟研究发现:模型完全正确设定时,在高质量及中等质量项目条件下,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模型参数的SE和CI时均有好的表现;模型参数存在冗余时,在高质量及中等质量项目条件下,对于大部分允许存在的模型参数而言,其SE和CI有好的表现。通过实证数据展示了新方法的价值及计算效率提升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2-01-06
摘要: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亟需关注,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究,但结果并不一致。为明确近十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检索后获得的252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焦虑(26%)、睡眠问题(23%)、自我伤害(23%)、自杀意念(17%)、躯体化(10%)、自杀计划(7%)、自杀企图(未遂)(3%)。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年级和区域影响。未来应着力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并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12-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使用多元回归法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在社科领域已常有应用。简述了目前多元回归法的调节效应分析存在的不足,包括人为变换检验模型、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区分不足、误差方差齐性的假设难以满足、调节效应量指标△R2没有直接测量调节变量对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调节程度。比较好的方法是用两水平回归模型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并使用相应的效应量指标。在介绍新方法和新效应量后,总结出一套调节效应的分析流程,通过一个例子来演示如何用Mplus软件进行两水平回归模型的调节效应及其效应量分析。最后讨论了两水平回归模型的调节效应分析的发展,包括稳健的调节效应分析、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和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等。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11-29
摘要:文章采用模拟研究,分别在混合多层模型假设满足和违背的情境下,比较了混合多层模型方法与标准化残差系列方法在识别不努力作答和参数估计方面的表现。结果显示:(1)不存在不努力作答或其严重性低时,各方法表现接近;(2)不努力作答严重性高时,固定参数迭代标准化残差法普遍更优,混合多层模型法仅在假设满足且两种作答反应时差异大的条件下表现较好。建议实际应用中优先选择固定参数迭代标准化残差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10-12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标准化估计对模型的解释和效应大小的比较有重要作用。虽然潜变量交互效应的恰当标准化估计公式已经面世超过10年,国内外都在使用和引用,但至今未见到关于不同估计方法得到的恰当标准化估计的系统比较。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乘积指标法、潜调节结构方程(LMS)、无先验信息和有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法的潜变量交互效应标准化估计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结果发现,在正态条件下,LMS和有信息贝叶斯法表现较好;而在非正态条件下,乘积指标法比较稳健,但需要较大的样本(不小于500),小样本且外生潜变量之间相关较低时可使用无信息贝叶斯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8-26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中介效应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已成为分析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最近20年,中介效应成了研究方法的一个热点。从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效应量、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纵向数据的中介效应检验和模型拓展(包括多重中介、多层中介、有调节的中介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中介效应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中介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5-08
摘要: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内部的行为、心理、临床效果等随时间而产生的动态变化,重视针对个体的差异化建模。密集追踪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个体进行多个时间节点密集追踪测量的方法,更适合用于研究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等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密集追踪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许多密集追踪的研究分析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方法。方法学领域已涌现出较多用于密集追踪数据分析的模型方法,较为主流的模型包括以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SEM)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以及以组迭代多模型估计(Group Iterative Multiple Model Estimation, GIMME)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二者均可以方便地对密集追踪数据中的自回归及交叉滞后效应进行建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1-05-07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传统的潜在转变分析属于单水平分析,但其同样也可以看作二水平分析。Muthén和 Asparouhov就以二水平分析的视角在单水平分析框架内提出了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其中跨时间点产生的自我转变可以看作在水平1进行分析,跨时间点不变的个案间差异可以看作在水平2进行分析,使个案的自我转变和个案间的初始差异分离。 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中的随机截距f是关键。如果观测指标在随机截距上的因子载荷较大,说明观测指标概率较大,个案在该观测指标上的初始差异较大。从这一角度来看,随机截距可以看作是吸收了模型中的测量不等性。正因为观测指标上的差异较大,各类别之间的区分度较高,这部分差异被随机截距吸收并且不影响潜在类别变量,所以潜在类别间转变概率矩阵的非对角线转变概率会较高。而在普通的潜在转变分析中,各类别之间的高区分度没有被随机截距吸收,直接影响了潜在类别的转变概率,所以各类别间转变概率矩阵的非对角线转变概率会较低,对角线转变概率(保留在初始类别概率)较高。 在Mplus软件中进行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的步骤可以归纳为四步。第一,针对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进行潜在类别分析(LCA);第二,进行普通潜在转变分析(LTA)和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第三,利用上一步骤所得最优模型保存下来的参数估计结果进行蒙特卡洛模拟研究;第四,根据已有的理论假设或是实际的研究需要,可以引入背景协变量,远端结果变量进行分析,或是做多群组分析、马尔科夫链变动-保留分析、多水平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跨时序因子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某精英研究型大学2016级本科生的追踪调查数据被用于演示使用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的过程。本研究实例的前三个研究步骤与上文一致,第四步引入了“大学入学方式”协变量进行多群组分析和交互效应分析。研究发现:在RI-LTA模型中,高内外部动机组学生保留在本组别的转变概率为33.0%,该组别更倾向于转变到其他组别;在传统LTA模型中,高内外部动机组学生保留在本组别的转变概率为68.9%,该组别更倾向于保留在初始组别。由此可见,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模型通过引入随机截距避免了高估保留在本组别的转变概率。未来研究可以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探究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模型的适用性,也可以以多水平分析的思路为灵感,探究多水平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提交时间: 2021-04-30
摘要:追踪研究当中,交叉滞后模型可以探究多变量之间往复式影响,潜增长模型可以探究个体增长趋势。对两类模型进行整合,例如同时关注往复式影响与个体增长趋势,同时可以定义测量误差、随机截距等变异成分,衍生出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特质-状态-误差模型、自回归潜增长模型、结构化残差潜增长模型等。以交叉滞后模型和潜增长模型分别作为基础模型,从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分解的角度对上述各类模型梳理,整合出此类模型的分析框架,并拓展建立“因子结构化潜增长模型(factor latent curve model with structured reciprocals)”作为统合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早期儿童的追踪研究-幼儿园版,ECLS-K),建立21049名儿童的阅读和数学能力的往复式影响与增长趋势。研究发现,分离了稳定特质的模型拟合最优。研究也对模型建模思路和模型选择提供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