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2-07-28
物质成瘾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但是当前基于生物还原论的解释对物质成瘾现象整体性的理解和康复研究造成了阻碍。网络理论聚焦于心理障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反馈环路, 从整体视角为研究物质成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将网络理论应用于物质成瘾的研究中将有利于:(1)理解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理解症状网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3)将多层次和多水平因素整合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从网络理论视角来理解物质成瘾, 也将对未来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 网络理论仍处于言语模型阶段,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出更具体、可验证的统计模型, 以完善对于物质成瘾机制的了解, 更加有效地推进物质成瘾的治疗与恢复。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4
情感触摸指那些用来表达爱、关心、欣赏等感情的或者被认为传递了这类信息的触摸行为。触摸愉悦感的产生与存在于人类多毛皮肤中名为C触觉的一组低阈值机械感受传入神经有关。早期经验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触摸体验模式,积极的体验模式能够增强社会联系,促进亲密关系,触摸回避则与某些心理障碍有关。情感触摸具有治疗功能,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伦理问题,中介触摸和替代触摸可以作为解决触摸回避和伦理问题的新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3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 = 15.24 ± 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 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2) 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9
为揭示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在症状层面的共存模式,本研究分别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1年后,对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高斯图形模型和贝叶斯爬山算法构建了二者的共存症状网络。结果发现,在DSM-IV的框架下,PTSD和抑郁的重叠症状以及情绪麻木症状在二者的共存网络中起到了桥接作用;子网络探测结果与DSM-IV划分的症状边界不同,PTSD中的闯入性症状和回避性症状是其区别于抑郁的特异性症状,且多为闯入性症状激发回避性症状;在二者的共存模式中,多为抑郁症状激发PTSD症状。上述结果在汶川和雅安两个样本中均得到了交叉验证,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0
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创伤经历者急剧增加,加之交通阻断,传统的心理救援很难及时应对大范围的灾民心理危机;而表达性写作便于心理学工作者大规模实施,且可通过电话、网络等远程通讯工具进行指导,治疗PTSD等心理创伤,改善生理、心理健康。社会灾难时期表达性写作的机制复杂,涉及暴露脱敏、意义重建、自我抽离—自我调节、工作记忆优化和认知神经机制正常化;其疗效受到作者特质、干预时间和写作形式等潜在因素的影响。相应地,未来应结合本土社会文化因素,重视在线干预研究,探索表达性写作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综合不同的生理、心理健康指标评估表达性写作的疗效。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09
大量研究表明冥想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维持与幸福感的提升,但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却严重忽略了对其安全性的考察。目前,我们对冥想各群体(临床人群、修行人、正念冥想指导者、普通练习者及大学生等)不良反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与转化机制等都知之甚少,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这是迫切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重视和严肃对待的伦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冥想不良反应率为8.3%(Farias et al., 2020),表现在认知、感知觉、情感、躯体化、意志、自我意识与社会功能等7方面内容的不适或改变,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冥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练习者、练习、关系及健康行为等4方面的内容(Lindahl et al., 2017)。中国文化下本土化研究的开展以及冥想指导者胜任力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分解设计、纵向设计与个人中心取向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03
安全行为是个体用于预防或者减轻恐惧后果的行为,它被认为是焦虑障碍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会对焦虑的暴露治疗产生干扰。安全行为与焦虑水平、焦虑相关的认知偏差存在联系,错误归因假说、注意资源偏离假说和行为信息假说对这种联系做出了解释。此外,安全行为的使用会削弱焦虑暴露治疗的效果、提高暴露的接受性。未来研究应对安全行为做出更清晰的界定和准确的测量,进一步改进研究设计,借鉴第三代行为治疗的理论解释安全行为与焦虑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考察安全行为的双重作用,开发聚焦于安全行为的治疗方案并评估其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28
认识亲社会行为倾向、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的发展级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价值。采用个体内分析方法分析了894名初中生三年的追踪数据,并与传统的交叉滞后面板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在个体内水平,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具有中等或较弱的协同变化关系,T1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2内化问题,T2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3外化问题,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2)在女生群体中,T2内化问题可正向预测T3外化问题,而在男生群体中,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没有相互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四个因子(公开的、依从的、情绪的和利他的)可负向预测内化问题,它们仅在T2可负向预测外化问题,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4)个体内分析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交叉滞后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个体内分析模型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同。结论: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可降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这种作用具有性别差异;个体内分析方法在青少年心理病理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26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的症状早在婴幼儿期就会显现,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传统自闭症早期筛查与诊断在评估方法、流程上存在局限,无法满足大规模筛查和诊断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智能化方法进行自闭症早期大规模无感筛查与诊断逐渐成为可能。近十年间,国内外对自闭症智能化识别方法的探索在经典任务行为、面部表情和情绪、眼动、脑影像、运动控制和运动模式、多模态六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应围绕构建国内自闭症早期智能医学筛查与诊断体系,开发针对婴幼儿患者的筛查工具,构建融合多模态数据的自闭症婴幼儿智能化识别模型,建立结合脑影像技术的自闭症精细化诊断方法等方面来开展。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17
隐喻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语言学和心理学中的基本隐喻理论强调隐喻具有高创造性、记忆保持和增强卷入等认知加工优势,几种心理治疗理论也认为治疗性隐喻的无意识意义交换、图式重构、直觉经验等加工特征可能在治疗信息传递上具有独特的增强作用。在此基础上,现有的实证研究证据大多支持治疗性隐喻的心理干预效果优于非隐喻干预,其治疗优势的心理神经机制主要来源于隐喻诱发的创造性顿悟、更佳的长时记忆和更强的认知卷入。未来研究需从对照组设置、效果指标、机制探索方面来进一步观察在治疗性隐喻的独特优势,并为研发嵌入隐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了建议。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1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物质成瘾者具有明显的冲动性特征,表现为难以戒断的成瘾物质使用。这种行为的产生除了抑制控制的问题外,源于多个维度的驱动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低弱的抑制力无法抵挡驱力的作用,出现不平衡状态,形成难以控制的渴求下的强迫性用药或习惯性用药行为倾向。驱动力来源于多方面,奖赏效应,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S-R式相关线索反应以及感觉寻求等人格特质;控制成分则包括了反应抑制与无法延迟满足的执行控制功能。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9
摘要:基于模拟创伤研究范式,采用道路交通事故影片对159名健康大学生进行模拟创伤,考察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特质焦虑、特质分离和神经质)、工作记忆能力(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容量)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加工)对模拟创伤后不同时段闪回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发现:(1)数据驱动加工正向预测不同时段闪回(即时闪回、一周闪回和触发闪回)的数量、生动性、痛苦度以及一周侵入频率;(2)神经质正向预测触发闪回痛苦度,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容量负向预测一周侵入频率;(3)概念加工在注意控制与即时闪回痛苦度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数据驱动加工是创伤后不同时段闪回的主要影响因素;概念加工主要作用于早期急性应激反应,注意控制是其保护因素;神经质和工作记忆能力对闪回具有较长期的影响,且工作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07
摘要:主体间理论是当代精神分析领域最重要的取向之一。与更传统的精神分析相比,其理论特征表现为从区分“内/外”空间到强调“之间”的空间、从“主体—客体”关系到“主体—主体”关系、从顿悟到行动、从基础主义和实证主义到诠释学和建构主义。尽管存在术语的混乱和观点的分歧,但精神分析的主体间转向几乎遍及各个流派,广泛影响了北美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诸多分析师。未来的主体间理论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持续与先前的理论、临床资料和其他学科领域对话。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26
摘要:羞耻是一种隐藏的核心负性情绪,在物质成瘾和戒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羞耻概念复杂、测量方法多样,对物质使用的影响受到个体性别、情绪、文化、对自己形象的可控性等的调节。围绕羞耻开展的物质成瘾的团体干预包括匿名戒酒者协会、匿名互助戒毒者协会、接纳与承诺疗法以及认知行为团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基于羞耻的物质成瘾团体干预模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5
摘要: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由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及机制,并探究从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成长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国内疫情期间,776名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工作的咨询师(平均年龄42.57岁,平均咨询经验12.44年)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法测量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正念、寻求意义、继发性创伤应激(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VPTG)。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咨询师的共情正向预测STS和VPTG;(2)正念在共情和STS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寻求意义在共情和VPTG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STS、STS—寻求意义、正念—STS、正念—STS—寻求意义的中介路径对VPTG起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提示要辩证看待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关注从消极反应到积极成长的转变,这不仅能够深化共情及其影响的研究,还能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30
摘要:安静自我指一种既不过分关注自我,也不过分关注他人,融入他人而不丧失自我的同一性。发展安静自我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改善个体主观评估的健康以及降低个体的物质主义倾向等方面,而安静自我的提升可以通过正念和冥想的方式实现。通过对安静自我的概念、成长和平衡视角、测量方法、安静自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安静自我的相关研究结果的总结,本文认为安静自我本质上是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自我的平衡与整合。目前关于安静自我已有不少的研究,但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未来有待在安静自我的本土化、系统化以及发展和促进方面展开更多的探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26
摘要:冲动性是药物成瘾者的典型特征,它既包含了抑制控制成瘾者药物使用的力量,也包含驱动成瘾者使用药物的成分,两者不平衡导致冲动性用药行为。海洛因成瘾者本身具有冲动性人格特质,长时间的海洛因使用又会造成成瘾者冲动性相关的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目前难以确定戒断后,冲动性及相关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否还呈异常状态。本研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方法,以35例海洛因成瘾戒断者和无任何成瘾史的健康个体26人为研究对象,探索在长期戒断后,海洛因成瘾者与其冲动性相关的驱动、控制系统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情况。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戒断组灰质总体积及右内侧额上回的灰质体积显著减小,右侧颞中回和左内侧旁扣带回的灰质体积随用药总量的增加而降低;右侧眶部额下回与尾状核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右侧颞中回和左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右眶额中回的ReHo值、右眶额下回和左海马体的ALFF值比对照组显著更低,而右中央后回的ReHo值显著更高。这些脑区的状况与冲动性的神经基础相吻合,说明海洛因成瘾戒断者在戒断44个月,奖赏、凸显、习惯性行为等网络系统仍然呈现异常状态,且与成瘾药物使用总量有关。这些异常可能是成瘾冲动性的驱动力的神经基础,可以作为解释成瘾者戒断后容易复吸的因素之一。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04
摘要: 正性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能够有效鉴别于抑郁症的核心特征。正性评价恐惧是指对他人给予的积极评价感到恐惧,并因此而担忧的一种情绪反应。正性评价恐惧不仅会使社交焦虑者表现出否认积极认知、回避关注及情绪消极化等特点,还会通过去正性化思维和解释偏向进一步加剧其认知偏差并抑制其正性情绪,从而维持和加剧个体的社交焦虑症状。未来研究应关注正性评价恐惧在教育和咨询中的应用,以及本土倡导谦虚文化背景下正性评价恐惧特点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10
摘要: 进度反馈指将对当事人的标准化测量结果和解释反馈给咨询师的干预,其目的在于矫正咨询师对咨询效果主观评估的偏差,提高咨询效果。考虑到咨询师和当事人“面对面”的标准反馈程序不符合我国社会文化习惯,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自然情境下非“面对面”的进度反馈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组间水平,反馈组的工作同盟质量更好;在组内水平,工作同盟与症状是相互预测的关系。在结案时,反馈组在抑郁症状和咨询的有帮助性上效果更好。结论是进度反馈对工作同盟和咨询效果有积极影响。研究从工作同盟和中国人的关系角度拓展了对进度反馈作用机制的认识,为进度反馈的应用提供了基于实践干预有效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09
摘要:心理健康素养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至今仍然存在缺陷,并且缺少心理健康素养的综合性测量工具。本研究在重新建构心理健康素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该模型的测量工具——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它可以评估心理健康素养中的所有成分。心理健康素养问卷的开发共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心理健康素养的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开发,项目试测和心理测量学指标评估。最终编制出的问卷包含6个分量表分别对应心理健康素养的6个成分:心理疾病的知识和观念;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观念; 应对自己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维护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应对他人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维护和促进他人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问卷共有60个项目。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素养量表有着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聚合效度和预测效度。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可用于评估个体和群体在心理健康素养各成分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