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学、药学 >> 中医学与中药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30
摘要:目的:通过整理分析现有已发表的中医生命质量评估工具现状,以期为研究者选择合适中医生命质量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为研制完善中医生命质量评估工具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建库以来的中医生命质量评估工具,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和统计。结果:共检索到中医生命质量评估工具57个,各评估工具研制时间从2015至2019年不等,条目数多分布在30至60条,有51个评估工具经过信度检测信度较好,以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生活维度为主。局限:由于部分评估工具开发时间较晚,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不同中医生命质量评估工具的维度和条目划分依据不同,研制中医生命质量评估工具应更注重标准评价。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9
摘要:主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专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理论, 以期捕获所有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然而大量证据表明, 这些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并不能如同描述性理论那样理想地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系统考察了个体在为所有人决策与为自己决策时的风险决策行为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本研究发现,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可捕获为所有人决策或为自己多次决策时的情况, 却不能很好捕获个体为自己进行单次决策时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与启发式/非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的边界, 为风险决策理论的划分和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8
研究首次考察了隐性自恋特质与疼痛共情的关系,并考察了对疼痛面孔的视觉注意在这其中的中介作用。两个研究一致显示,隐性自恋对个体疼痛共情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且这一作用是由于隐性自恋者减少了对疼痛面孔的注意偏向,特别是减少对包含疼痛表情面部特征的眼部特征区域的注视时间导致的。研究提示了高隐性自恋者会通过减少对他人疼痛表情面孔的注意,来降低对他人的疼痛共情,从而调节自身情绪,满足自身自我钦慕自我关注的需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5
摘要:主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专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理论, 以期捕获所有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然而大量证据表明, 这些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并不能如同描述性理论那样理想地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系统考察了个体在为所有人决策与为自己决策时的风险决策行为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本研究发现,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可捕获为所有人决策或为自己多次决策时的情况, 却不能很好捕获个体为自己进行单次决策时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与启发式/非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的边界, 为风险决策理论的划分和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2
摘要:高权力还是低权力的个体更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呢?这个问题在人际关系研究领域没有定论。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高权力者的人际敏感性要弱于低权力者,但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很多的质疑。研究发现,在特定情况下,高权力者的人际敏感性可能强于低权力者。虽然目前为止两种“矛盾”的观点都有各自相应的实证结论,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解释。通过对当前权力与人际敏感性关系的争议进行梳理,并以权力对认知的影响为基础,结合权力通过情绪和动机的作用,整合形成权力的影响机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已有的“矛盾”观点,还可以由此明确未来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出发进一步深入研究两者关系的方向。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2
摘要:算法常用于决策,但相较于由人类做出的决策,即便内容相同,算法决策更容易引起个体反应的分化,此即算法决策趋避。趋近指个体认为算法的决策比人类的更加公平、含有更少的偏见和歧视、也更能信任和接受,回避则与之相反。算法决策趋避的过程动机理论用以解释趋避现象,归纳了人与算法交互所经历的原初行为互动、建立类社会关系和形成身份认同三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中认知、关系和存在三种动机引发个体的趋避反应。未来研究可着眼于人性化知觉、群际感知对算法决策趋避的影响,并以更社会性的视角来探究算法决策趋避的逆转过程和其他可能的心理动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20
摘要: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在既有研究中存在分歧,为明确两者间的整体关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对纳入的56项研究(65个效应值)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 –0.15, 95%CI –0.18, –0.12 ),但相关程度较低。此外,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受社会经济地位测量工具、测量类型和测量形式,抑郁测量工具以及取样年代调节,但不受性别、年龄、设计类型以及个体主义文化指数的调节。该结果提示社会经济地位劣势可能是导致民众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时代,关心社会底层群众生存和发展困境并建立长久而有效的帮扶机制可从社会面减少抑郁的发病率。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17
群体断层构念与决定组织变革成败的高管团队多重人际交互及其演进表征十分契合。但群体断层因为什么而激活?激活了的群体断层是如何影响高管团队的群体过程及组织绩效产出?这些问题亟需实证性的探索和检验。本研究基于《王安石年谱长编》,辅以《宋史》及后人相关专题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以王安石越次入对宋神宗到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观察窗口期,对此期间与他存在密切交互关系的52个关键人物的交互过程、交互结果及成因进行了编码分析。结果发现:(1)群体断层激活及负面效应涌现能完美解释熙宁变法的演进过程及最终的失败;(2)关键岗位人员王安石人际交互风格的不同构面是激活熙宁变法中不同群体断层的主要变量;(3)王安石与直接上级宋神宗、本位群体变法新晋和他位群体同朝老臣之间交互的聚散性,决定了活化的群体断层效应正负及交互演进表征,进而决定了熙宁变法的失败。本研究为群体断层激活变量的识别及不同群体断层在同一时空下的叠加效应提供了新的洞见,同时为组织变革及高管团队多样性的管理提供了实证资鉴和理论指导。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06
利他性惩罚是指个体自行承担成本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它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研究1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发现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利他性惩罚。研究2(N = 450)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调查表明,惩罚成本调节了阶层对惩罚的影响:在成本较高的直接惩罚中,阶层正向预测惩罚;而在成本较低的间接惩罚中,这种作用不再显著。研究3(N = 232)通过操纵阶层与成本进一步证实惩罚成本的调节作用: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性惩罚,但两者的差距在高成本条件下更突出。研究4(N = 125)综合考察了阶层影响惩罚的心理机制,多层线性分析显示:惩罚成本较低时,阶层通过公正世界信念来间接影响惩罚,而成本较高时,阶层直接正向影响了惩罚。上述结果意味着利他性惩罚受到个体社会阶层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利他性惩罚中基于成本-收益的策略性考虑并非完全缺席。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摘要:医患沟通失真常引发高误诊率、医患冲突。现有风险具体观和抽象观各自提出风险沟通模型,但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通过引入角色与信息匹配视角,从建构水平理论提出事件体验(事件吸引力)和概率体验(概率敏感性)解释,有助于调和矛盾并提出建议:为医生匹配抽象风险信息、患者匹配具体风险信息,能减少沟通失真,提高风险沟通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深究个体差异对匹配效应的影响、探索匹配效应的生态效度、开发科学有效的沟通模式。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7-01
摘要:股票购买是一种复杂的决策情境,作为股市新手又是怎样受到专家的影响呢?研究采用2(认知闭合需要:高,低)×2(建议质量:高,低)×30(预测顺序)混合设计,以沪深A股的30只股票为实验材料,探究股市新手的建议采纳特征。结果发现,(1) 是一个敏感性更高的指标。(2)建议质量低时,高认知闭合需要者更易接受建议,建议质量高时,认知闭合需要没有影响到建议采纳。(3)低认知闭合需要时,高质量建议下的被试更易接受建议,而高认知闭合需要时,建议质量没有影响到建议采纳。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摘要:Morality is an eternal topic that has been contemplated and pursued by both philosophers and lay people alik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at individuals’ moral judgments, moral emotions, moral intentions, moral motivations, moral reasoning and moral behaviors are not internally consistent. Among which, moral behavior is most relevant to everyday life. Given that moral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ity traits (e.g., virtue), social situations (e.g., time pressure),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e.g., moral image), it is quite challenging to effectively and accurately measure moral behaviors both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real-life social situations. Our current work synthesizes differing concepts of moral behaviors and their conceptual distinctions from diverse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We then offer a selective review on differing paradigms such as scale method, laboratory experiment, virtual reality, field experiment, big data approaches and 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 It is our hope that this work would inspire researchers to better capture and explore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moral behaviors, and provide potential future prospects to the emerging trends of novel thoughts, theories, methods, paradigms and applications for unveiling moral behaviors and their underlying processes.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27
消费者的决策心理与购买行为会受到周边环境暴露的死亡信息的影响发生变化。本文从意义维持模型出发,通过4个实验探讨了死亡凸显对消费者体验性消费选择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死亡凸显情境下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体验性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死亡凸显通过降低消费者的生命意义感提高了其对体验性消费的选择偏好。同时,社会支持对此间接效应起到了缓冲作用。研究结果初步揭示,补偿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是死亡凸显增加体验性消费选择的潜在机制,这也为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消费者决策行为干预提供了一定参考。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近来研究表明应该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理解理解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四个实验,我们引入调节定向考察了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社会阶层本身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比较有限,但相比于较高社会阶层的个体,较低阶层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调节定向的影响(研究1、2a和2b)。而这种不对称的敏感性导致了不同阶层间在亲社会性的差异,尤其是对于持有可提升亲社会性的调节定向的人群(研究2a和2b)。此外,还发现调节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框架依赖效应。在正性框架中,促进定向会增加亲社会性,而在负性框架中则会减少亲社会性,而预防定向则相反(研究1-3)。这一现象可以用决策时的安于现状策略来解释(研究3)。这些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阶层、调节定向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2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30
在动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员工建言对于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建言研究普遍认为,当环境不支持建言时员工会减少建言行为。然而,并非所有员工都会在逆境中放弃建言,有的员工甚至会在逆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建言行为。为了回答员工何以在逆境中持续建言这一基本问题,探索员工在逆境中持续建言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效果,本文将首先探讨建言韧性的概念内涵,并开发建言韧性的测量工具。然后,以成就目标理论为基础,对三种目标定向促进或者抑制员工建言韧性的路径和条件做出分析。最后,探讨建言韧性对员工后续建言行为和领导者建言采纳的影响。本文回应并拓展了建言研究的前沿问题,也为组织了解和培养员工的建言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7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2
现代西方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自创立以来,经过百年发展,文献丰富、成果显著、流派众多,反观中国的道德心理学,虽已积累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成果,但是终究缺乏基于中国文化的伦理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加之基于实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实证探索十分有限,因此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试图梳理并评述现代取向的西方主流道德心理学理论及其局限、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道德心理论述及其未来展望,以期激发未来研究者共同推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中国道德心理学话语体系构建,最终服务于描述、解释、预测和提升中国人的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2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文化心态中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形成并存、交织、融合的文化形态,导致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构成了即是文化资源,也是文化冲突的复杂格局。本文评述了基于本土社会科学视角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的相关研究,以期推动本土心理学视角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实证积累、实践应用以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学话语体系构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07
眼睛效应指人们面对眼睛或类似眼睛的图案时会发生行为改变的现象。但是,眼睛效应的稳健性备受争议,主要有四种观点:促使人们更亲社会、更遵守社会规范、降低反社会行为、无效果。结合规范错觉和创新扩散理论,从感知规范的视角发现,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高时,眼睛效应既会“促进亲社会行为”或“更遵守社会规范”,也会“降低反社会行为”;但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低时,眼睛效应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当规范错觉较大且无规范干预时,眼睛效应同样也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因此,将以上四种争议观点整合为“不同感知规范条件下的眼睛效应”,揭示了眼睛效应不稳定的原因,为未来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