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徐英春
  • 急诊 ICU 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及死亡危险因素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19-03-11 合作期刊: 《协和医学杂志》

    摘要: 目的:分析 2016-2017 年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及该类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探讨避免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及减少死亡率的方法,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实验组纳入对象为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12 月 31 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 96 名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按配对标准纳入同时期 96 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因临床结局不同进一步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统一表格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及卡方检验行单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高危因素包括:住院时长(P=0.000)、吸烟(P=0.036)、机械通气(P=0.005)、中心静脉置管(P=0.000)、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P=0.01)、激素治疗史(P=0.000),将上述 6 个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前4 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值分别为 0.000,0.025,0.007,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包括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P=0.044)、恶性肿瘤疾病(P=0.007)以及中心静脉置管(P=0.000),以上 3个高危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诊住院时间长、吸烟史、机械通气及中心静脉置管是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其中中心静脉置管同时导致已感染患者死亡率增加,此外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的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死亡率更高。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住院时长、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或可减少患者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及死亡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连续 5 年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回顾性分析及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6-14 合作期刊: 《协和医学杂志》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连续5年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并分析喹诺酮类耐药的相关机制。方法 该研究针对北京协和医院连续5年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出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结合患者和菌种信息,分析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的特 点。同时,针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特点,检测DNA促旋酶(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 (ParC/ParE)序列的突变情况。结果 整体上脲原体属混合人型支原体的敏感性明显低于脲原体属或人型支原体单独的体外敏感性;除大环内酯类外,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的敏感性低于人型支原体。此外,女性患者体内分离的脲原体属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体外敏感性较男性患者低。微小脲原体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高于解脲脲原体的敏感率,尤其是微小脲原体对四环素的敏感率明 显高于解脲脲原体(差值25.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该研究从GyrA、 GyrB、ParC和ParE的序列中共发现了 21个突变位点。其中,ParC的 S83L突变占96.22%, 为最主要的突变位点;同时,也分别检测到了ParC的A136T和ParE的R448K突变,以及一例 GyrA L176F和ParC S83L的联合突变。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了6个新的突变位点(ParC的 L540F、R718W、Q767E、S789N、M828I和I831T)。结论 体外药物敏感性与感染种属、 菌种、患者性别有关。耐药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独ParC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为该研究的主 要耐药机制,而新发现突变位点,其是否与喹诺酮类耐药相关还需要后续更深入的研究。

  • 分枝杆菌实验室诊断方法比较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4-08 合作期刊: 《协和医学杂志》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协和医院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中培养、涂片抗酸染色及PCR-荧光探针法的应用情况与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送检分枝杆菌检测的10 326份培养、25 269份涂片抗酸染色及5949份PCR-荧光探针法的标本种类分布及阳性标本分离率,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性及诊断价值。 结果 3年中分枝杆菌检测以送检涂片抗酸染色标本量最多(25 269份),其次为培养(10 326份),PCR-荧光探针法送检标本量最少(5949份)。PCR-荧光探针法阳性标本分离率(8.9%)明显高于培养(5.6%)和涂片抗酸染色(1.9%)(P<0.05)。以培养法为金标准,PCR-荧光探针法的敏感性(42.9%)高于涂片抗酸染色法(31.3%),特异性(95.2%)低于涂片抗酸染色法(97.4%)(P<0.05)。结论 三种分枝杆菌实验室检测方法中,PCR-荧光探针法的分离率和敏感性高,在实验室分枝杆菌属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 二代测序技术在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4-08 合作期刊: 《协和医学杂志》

    摘要: 随着感染性疾病防治在卫生保健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社会关注逐渐增多,新技术在人类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微生物实验室作为病原体检测的一线科室,通过镜检、培养、鉴定、药敏等方法,在感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分子诊断和基因分型方法提供的信息有限,通常不能满足疫情爆发和传播调查需求。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单次序列测定中可确定菌株基因组完整的DNA序列,并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抗生素抗性、毒力及分型等可用于疫情调查的信息,进一步用于开展疫情特异性筛查。本文概述NGS技术及其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爆发调查、未知病原体鉴定、毒力分析、耐药基因组研究等临床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