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现状及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支持与制定生物多 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 1032 种(隶属于 129 科 315 属)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利用 Top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 保护空缺,进而运用 MaxEnt 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 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 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和海南。(2)热点网格的 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 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 80.5%的物种);29 个 (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 51.2%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 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 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分布在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 南部等地将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 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本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与潜在分 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 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 中亚热带赤皮青冈天然种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赤皮青冈(Quercus gilva)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极具经济价值的珍贵用材树种。为 了揭示其表型多样性与变异规律以及影响表型变异的关键地理气候因子,该研究以 14 个赤 皮青冈天然种群 115 个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其 15 个树体和叶片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巢式方 差分析、表型分化系数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 法,探究赤皮青冈的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赤皮青冈 表型多样性水平较高,15 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 Shannon-Wiener 指数均值分别为 35.07% 和 1.998;14 个种群的变异系数在 14.94%(洞口)~35.56%(龙山)之间,Shannon-Wiener 指数在 1.127(松阳)~1.980(常宁)之间。(2)15 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 著差异(P

  •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对喀斯特坡地坡位与灌木物种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侵染率对喀斯特坡地坡位 与物种的响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是合理利用土壤 AMF 促进喀斯特植被恢复的前提。该文 在充分调查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灌丛坡地环境背景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曲利苯蓝染色-镜检 法检测并计算典型灌木黄荆(Vitex negundo)、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和火棘 (Pyracantha fortuneana)根系 AMF 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等侵染率参数。结果如 下:(1)相同坡位火棘的侵染频度和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均显著低于红背山麻杆和黄荆;下 坡位黄荆和火棘的侵染强度均高于中/上坡位,而中坡位红背山麻杆的丛枝丰度显著高于上/ 下坡位(P<0.05)。(2)物种显著影响 AMF 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坡位显著影 响 AMF 侵染强度,物种与坡位的交互作用仅对 AMF 丛枝丰度有显著影响(P<0.05)。(3) 影响 AMF 侵染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深度和全钾含量(P<0.05)。因此,合理利用土壤 AMF 促进喀斯特区植被恢复需要考虑地形与物种的选择,且应注重兼顾喀斯特区的水土保 持。

  • 中国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种——埃氏越橘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3-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报道了国产杜鹃花科(Ericaceae)一新记录种——埃氏越橘(Vaccinium eberhardtii Dop)。该种隶属于越橘属南烛组(V. section Bracteata),与同属于该组的南烛(V. bracteatum)和海岛越橘(V. wrightii)近缘,但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花序梗、花梗、萼筒无毛,花冠球状坛形,药室背部明显具2个距,与后者的区别在于花梗较短,短于苞片,药室背后的距直立,长超过药管的一半。据文献记录,该种原来仅分布于越南中部,此次发现该种的分布范围可以北延至我国广西东兴市的沿海地区,不仅丰富了越橘属分类、分布的数据,也为之后该属的分类学修订提供了新资料。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和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