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 右侧颞顶联合区及道德加工脑网络的功能连接预测社会性框架效应:来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社会性框架效应指个体进行社会性决策时, 描述方式(即框架)对其选择倾向的影响。采用“伤害/帮助框架”范式, 本研究在行为上发现了显著的框架效应:被试在伤害框架下比帮助框架下, 更倾向于选择利他选项, 这可能是由于伤害框架凸显了伤害他人的后果及有意性, 从而提高了道德冲突水平。在神经活动上发现(1)静息态下, 右侧颞顶联合区(TPJ)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框架效应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2)道德加工相关脑区构成的局部脑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能够有效预测框架效应强度。本研究首次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个体的社会性决策受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的神经机制,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 自闭特质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疼痛负性情绪和认知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5

    摘要: 已有研究提示自闭症个体的疼痛共情缺陷可能源于自身疼痛的异常。鉴于高自闭特质与自闭症的相似性, 本研究分别通过实验范式和问卷调查评估了状态和特质共情, 旨在刻画自闭特质、自身疼痛与共情之间的联系。在假双人疼痛共情范式中, 高自闭特质个体在目睹他人接受疼痛时P2响应更强, 不愉悦度评分更高, 且部分源于对疼痛的高恐惧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自闭特质水平越高, 在共情特质量表的观点采择维度得分越低, 而个人痛苦维度得分越高, 其中疼痛恐惧和灾难化中介了自闭特质与个人痛苦之间的联系。因此, 高自闭特质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状态和特质情绪共情, 且部分源于对疼痛存在更为负面的情绪和认知。这支持从自身疼痛异常的角度去理解高自闭特质和自闭症群体的共情等社会功能障碍, 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 数学焦虑影响数学概念知识加工的脑机制: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27

    摘要: 数学焦虑是一种对数学感到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以往研究发现,个体的数学焦虑水平越高,在包括数学概念知识在内的不同类型数学任务中的表现就越差。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学焦虑影响数学概念知识加工的脑机制。在控制广泛性焦虑的影响后,筛选出92名健康成年人,对其数学焦虑水平、语言理解能力、智力及其在数学概念知识任务中的表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了语言理解能力和智力的影响后,个体的数学焦虑水平与其在数学概念知识任务中的成绩呈现显著负相关。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右侧水平段顶内沟与右侧脑岛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可以显著预测其数学概念知识成绩,且该功能连接完全中介了数学焦虑水平与数学概念知识成绩之间的相关。这一结果表明,数学/计算相关脑区(顶内沟)与焦虑相关脑区(脑岛)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数学焦虑干扰数学概念知识任务的神经基础。

  • 反刍思维的脑功能网络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6

    摘要: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后不由自主地反复思考该事件的产生原因、经过和结果,表现出负性自我参照加工、消极情绪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采用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者发现反刍思维的上述三个特点分别与默认网络内部的异常活动模式、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注意相关网络之间的异常耦合模式有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反刍思维与相关脑网络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究反刍思维脑功能网络的结构基础,同时也应关注反刍思维及其脑网络的老龄化特征,并致力于探索有效干预反刍思维的神经调控技术。

  •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07

    摘要: 为探讨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情绪刺激的加工模式以明确其情绪偏向性特点,本研究采用偏差—标准反转Oddball范式探讨了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低特质焦虑组,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显著大于快乐面孔,而对于高特质焦虑组,快乐和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差异不显著。并且,高特质焦虑组的快乐面孔EMMN波幅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组。结果表明,人格特质是影响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重要因素。不同于普通被试,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快乐和悲伤面孔存在相类似的加工模式,可能难以有效区分快乐和悲伤情绪面孔。

  • 人格特质及脑功能连接对社交网络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7-27

    摘要: 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本研究从个体受欢迎程度和个体间亲密程度两方面探究了人格特质对社交网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究了个体间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相似性和社交网络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尽责性的个体在需要“值得信任”特质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高宜人性的个体在需要 “共享时光”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2)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个体间人格相似性和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同样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个体间部分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额顶控制网络以及背侧注意网络;同时,部分节点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研究结果揭示了人格特质对不同社交网络结构的影响,以及个体间人格特质相似性和静息态脑网络相似性与社会距离的关系。本研究对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形成规律以及其中的信息传播规律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教与学的大脑:人际神经科学助推教育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5-07

    摘要: 如何从生理层面刻画教育活动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动态性是教育神经科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人际神经科学视角为其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这一新兴的视角通过记录和分析进行同一认知活动时两人或多人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来揭示大脑活动的群体模式。目前,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已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例如监控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和识别教学影响因素,相应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大脑的互动机制及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应用于技能教学及线上教学评估的巨大潜力。

  • 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疼痛敏感性异常: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03

    摘要: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以疼痛阈限、疼痛诱发生理反应和疼痛评分为结果变量,考察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疼痛敏感性异常,以期为ASD的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元分析共纳入16项研究(总样本量N = 822)。对于疼痛阈限,ASD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受到疼痛模态等变量的调节作用,如ASD组的压力疼痛阈限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疼痛诱发生理反应,ASD组对现实医疗疼痛的生理反应强于对照组。然而,ASD组和对照组在疼痛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将来研究应结合多模态疼痛刺激和多维度疼痛评估,系统考察ASD个体的疼痛敏感性及其与临床核心症状之间的联系。

  • 激活右腹外侧前额叶提高抑郁症患者对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能力:一项TMS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2

    摘要: 负性人际交往经历和负性社会事件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导因素, 而社会功能受损是抑郁症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社会疼痛的情绪失调。为了提高抑郁症患者在负性社交情境中或面对负性社会事件时的情绪调节能力, 本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考察抑郁症患者在腹外侧前额叶(the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LPFC)被激活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 当右侧VLPFC被TMS激活且患者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时, 实验组患者(n = 64)比对照组患者(n = 63)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报告了更弱的负性情绪体验, 这说明激活右侧VLPFC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社会疼痛的外显性情绪调节能力。本研究是采用TMS提高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首次尝试, 实验发现不但支持了VLPFC与认知重评策略的因果关系, 还为临床改善抑郁症等社会功能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明确的神经治疗靶点。后续研究还需探讨多疗程TMS刺激方案、改变社会疼痛的诱发方式、对比左右侧VLPFC的治疗效果、尝试使用其他的情绪调节策略, 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优化TMS治疗方案。

  • 外显和内隐情绪韵律加工的脑机制:近红外成像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9-18

    摘要: 准确识别言语中的情绪韵律信息对社会交往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功能近红外成像技术,探索外显和内隐情绪加工条件下愤怒、恐惧、快乐三种情绪韵律加工过程中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结果表明,对愤怒、恐惧、快乐韵律进行特异性加工的脑区分别为左侧额极/眶额叶、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下回,其中右侧缘上回脑区同时受到情绪和任务的调控。此外,右侧颞中回、颞下回和颞极在情绪外显任务中的激活明显强于内隐任务。本研究的结果部分支持了情绪韵律的层次模型,也对该模型的第三层次,即“额区对语音情绪信息的精细加工需要外显性情绪加工任务参与”提出了质疑。

  • 计算精神病学:抑郁症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26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而异质的精神疾病,给全球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尽管基于症状学的诊断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这种方法并不利于病理机制的探讨。另外,该诊断方法预测效度较低,导致其难以准确评估和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计算精神病学方法则能通过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两种互补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理论驱动方法基于经验知识或假设,利用计算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数据驱动方法则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高维数据,提高抑郁症诊断和预测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治疗的精准度。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方法的发展与结合,以及人才和资源的整合,将会更有效地推进抑郁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