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刘卫国
  • 黑豆种质苗期耐荫性评价及其根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种植模式之一, 而目前耐荫型专用黑豆种质十分匮乏, 黑豆的耐荫机理也尚不清楚, 这严重影响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本研究旨在建立黑豆苗期耐荫性评价数学模 型, 筛选出能够判断黑豆耐荫性的有效指标, 并探讨不同耐荫型黑豆根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差异, 为耐荫型黑豆种质的选育及耐荫机理的阐释奠定基础。试验以23 个黑豆种质为研究材料,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 设置自然光和遮荫2 个处理。在黑豆植株V3 期测定株高、茎粗、下胚轴长度、叶片干重、茎干重、主茎节数、总根长、根表面积、总根体积等形态指标和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黑豆苗期耐荫性评价模型, 并根据评价结果, 关联分析不同耐荫型黑豆根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差异。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黑豆苗期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 并通过该模型, 筛选出蒸腾速率、株高、叶干重、最大荧光强度和初始荧光强度等5 个鉴定指标。在荫蔽条件下测定苗期黑豆的上述5 个指标可实现对黑豆苗期耐荫性的综合评价。同时, 对23 份黑豆种质的耐荫性综合评价值D 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黑豆种质可划分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和荫蔽敏感型3 类。不同耐荫型黑豆种质的根系结构对弱光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 黑豆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干重等根系强度指标均表现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荫蔽敏感型。这表明耐荫潜力大的黑豆根系更发达。

  • 带状套作复光后不同大豆品种干物质积累模型与特征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套作下高产类型大豆复光后的干物质积累特征, 本研究共采用14 个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大豆为材料, 比较了不同大豆产量类型品种与玉米套作, 复光后的干物质积累特征差异。结果表明: 1)高产类 型大豆复光后干物质积累量为32.99 g·plant1, 较中、低产类型分别高26.82%和91.51%(两年均值)。2)不同产量类型大豆复光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复光后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和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呈高产类型>中产类型>低产类型, 高产类型大豆最大干物重积累速率的时间大致在复光后41~42 d, 中低产类型则在复光后33~37 d; 高产类型大豆复光后干物质渐增期天数、积累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积累速率和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中、低产类型。3)产量与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时间、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渐增期的持续时间及干物质增量、快增期平均积累速率及干物质增量、缓增期平均积累速率及干物质增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 套作下高产类型大豆复光后较强的干物质积累优势主要表现在复光后渐增期, 而复光后渐增期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主要在于其较长的渐增期持续天数。

  • 荫蔽信号对大豆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红光/远红光比值(R/FR)下降是自然界荫蔽发生的重要信号。为探究大豆幼苗对荫蔽信号的应答机制, 本文采用室内盆栽试验, 以‘南豆12’和‘南032-4’两个大豆品种幼苗为材料, 通过正常光照和低R/FR 两种光照处理后, 对其形态、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正常光照相比, 低R/FR 下, 两个大豆材料幼苗均表现出典型的避荫性反应, 即株高、叶面积、叶柄长、节间长增加, 茎秆变细, 其中, ‘南豆12’的株高、叶柄长、节间长分别显著增加7.86%、81.48%、26.55%, ‘南032-4’分别增加3.95%、76.67%、20.00%;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提高,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初始荧光强度(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等降低,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升高, 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其中, ‘南豆12’和‘南032-4’的Pn 分别增加37.21%和39.04%、总干物积累量分别增加12.35%和17.36%、Ci 分别降低9.29%和11.72%。然而, 不同大豆材料对低R/FR 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低R/FR 光环境下, ‘南豆12’较‘南032-4’表现出较低的株高、节间长、叶柄长, 较大的叶面积和茎粗, 较高的光能传递转换效率、Pn、Gs 以及干物质积累量, 体现了对荫蔽较强的适应性。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豆具有感受荫蔽信号(低R/FR)的能力, 但其敏感程度因品种不同而不同, 在间套作过程中, 为提高大豆耐荫性,降低大豆因避荫反应导致的倒伏率, 保障大豆产量, 应该选择对荫蔽信号不敏感的品种。

  • 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特提斯海退却对亚洲中纬度阶段性气候干旱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学 提交时间: 2017-09-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亚洲内陆是北半球最大、最广阔的中纬度干旱区,且不同于世界上分布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区。现今的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深居内陆,远离各大洋的水汽来源。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究竟如何形成?历经了怎样的干旱化过程?其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些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发展成今天所见的干旱荒漠,并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性演化进程,是在新生代以来印度、阿拉伯、非洲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却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与海平面下降等区域和全球要素共同作用下,从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端干旱渐进演化而来。历经了始新世的半湿润气候,渐新世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和中新世末期以来的干旱-极端干旱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