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量化植物水分来源选取模型时提供一定参考。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量化植物水分来 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MixSIAR模型和IsoSource模型,不同模型的量化结果各不相同,存在差异,择优选取模型对减 少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山北坡山前灌木带两种优势树种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和异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7—9月测定了植物木质部水和潜在环境水源 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运用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分别量化植物水分来源,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根 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参数R 对模型量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两种模型对植物 主要潜在水源的量化结果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与两种模型的计算原理不同有关。(2)两模型量化得到植物主 要潜在水源一致的前提下,IsoSource模型量化的结果数值大于MixSIAR模型。(3)通过RMSE与参数R 的结果均表 明本研究中IsoSource模型对植物水源量化结果的准确性高于MixSIAR模型,可能与异果小檗和黑果栒子水源差异 较大有关,MixSIAR模型可能在量化植物水源相似度较高的情况精确度更高。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自然降水是干旱地区植被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探明荒漠灌木叶片在降水变化的应对对策,以典型荒漠 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降水条件下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分析其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特征及各个功 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叶片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随自然降水量的 减少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叶片组织密度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增大的趋势;(2)红 砂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C含量、白刺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叶片N含量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 增大的趋势;珍珠猪毛菜和盐爪爪叶片N∶P均小于14,即其在生长发育中主要受氮素限制;(3)红砂、白刺和盐爪爪 叶片组织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的比叶面积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珍珠猪毛菜的 P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干旱环境中,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其中盐爪爪通过 减小比叶面积、增加叶组织密度,白刺和珍珠猪毛菜通过增加叶片N含量,红砂通过增加叶片的肉质化程度和含水 量等来适应干旱少雨的荒漠环境;年均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环境因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干旱引起的植物死亡是陆地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水力学性状作为连通植物和水分 匮缺间的桥梁,揭示其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对理解植物干旱适应性、荒漠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物种多度、水力学性状在土壤干旱梯度下的变 化特征,并分析水力性状与物种多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干旱梯度下,所有物种的多度之和未有显 著变化,但在物种层面,不同物种的多度对干旱胁迫响应明显不同;比导率、准稳态导水率和胡伯尔值均随土壤干 旱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枝叶水势不断降低,但干材密度没有显著变化;水力性状在种间的差别随土壤干旱程度发生 变化;冗余分析和广义加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基于所测水力性状可以解释荒漠木本植物多度分布格局变化的 92.8%,其值远高于单个或少数几个性状的组合(13.30%~86.40%);植物多度随着准稳态导水率、比导率、胡伯尔值 和枝叶水势等水力性状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干材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可见,水力性状与荒漠植物物种多度分布之 间存在明显关系,利用水力性状的变化可以预测木本植物多度分布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是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常见的自然景观。在不同背景植被盖度下, 白刺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如何变化,仍然未知。通过对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测量,定量分析不同背景 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差异性,以及白刺灌丛生长特征与白刺灌丛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背景植 被盖度对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稳定,白刺灌丛沙堆各 形态参数随着背景植被盖度增加逐渐向大规模、小密度方向发展。(2)从整体来看,不同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 沙堆各形态参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3)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长轴与短轴之间存在二次函 数或幂函数关系;除样地1外,白刺沙堆高度和水平尺度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4)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 丛盖度主要集中于40%~80%,占灌丛沙堆总量的64.62%,说明研究区白刺灌丛生长状况良好。据此认为研究区白 刺灌丛沙堆发育良好,暂时不会成为风沙危害绿洲的策源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叶片和根系能通过形态、生理和生物量累积的变化响应干旱胁迫。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优势植物 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3种水分条件(充分灌溉CK:土壤含水量占最大 田间持水量的70%~75%;轻度胁迫W1:田间持水量的50%~55%;重度胁迫W2:田间持水量的25%~30%),分析一年 生骆驼刺幼苗叶片和根系生长、生理的变化特征,揭示骆驼刺对干旱胁迫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干旱显著抑 制骆驼刺地上和地下各器官生长,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根长、根表面积、根组织密度以及叶和根的可溶性糖含量显 著减小(P<0.05);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比根长以及叶和根的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增大。(2)生长前期,各处理 地上生物量均占比较大(CK、W1、W2下根冠比分别为0.43±0.14、0.59±0.1、0.83±0.83);而生长后期各处理地下生物 量占比较大,其中重度胁迫下根冠比最大(3.12±0.32),表明骆驼刺在生长后期增强了地下部分的资源投入,且这种 资源分配特征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更明显。(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骆驼刺叶形态与根生理相关的核心性状存 在显著的权衡关系(P<0.05),同时叶与根在生理代谢上能够协同变化。初步说明,骆驼刺幼苗在干旱下表现出干 物质储存和防御能力高、水分消耗低的适应特征,能够协调叶片和根系的资源分配关系,随胁迫时间的增加逐步形 成缓慢投资、保守生长的策略。该结果为该区域荒漠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参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胡杨作为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对于维持区域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 文以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样地中不同林龄胡杨活立木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龄胡杨活 立木空心率、空心与未空心构型差异及其活立木空心树构型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胡杨活立木空心 率为16.96%,约78株·hm-2,空心率随林龄的增加而递增,其中成熟木空心发生率是未成熟木的4.3倍。胡杨活立木 空心程度与胸径、树高、冠幅、溃疡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径比呈显著负相关,与疏失度和冠长率相关性 不显著,空心现象并未造成长势上的明显劣势。随林龄增加,胡杨活立木空心树构型性状表现出资源保守型的适 应特征,其空心化很可能是胡杨对极端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分析草本植物单根的抗拉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根系直径、根系长 度的紫花苜蓿根系在不同加载速率下开展室内单根拉伸试验,定量分析紫花苜蓿单根抗拉力学特性及其在不同影 响因素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紫花苜蓿根系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具有极显著影响(P<0.05),且在根 系直径<3 mm时,加载速率为500 mm·min-1时根系抗拉力和抗拉强度最大,而当根系直径相对较粗时,加载速率为 100 mm·min-1时根系抗拉力和抗拉强度最大;根系长度与紫花苜蓿根系抗拉力、抗拉强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紫花苜蓿根系直径对根系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具有显著影响(P<0.001),其与根系抗拉力呈幂函数正相关关 系(R2=0.380,P<0.001),与抗拉强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R2=0.363,P<0.001);通过对紫花苜蓿根系抗拉力学 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系直径是影响植物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的最主要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揭示不同降水量和降水间隔时间对新疆野苹果幼苗生长的影响,根据试验地多年年均降水量和降水间 隔时间,设置3个降水量梯度[W(月平均降水量)、W-(月平均降水量减少15%)和W+(月平均降水量增加15%)]和 2个降水间隔时间[T(降水间隔时间为4 d)和T+(降水间隔时间为8 d)]进行野外控制性试验。研究表明:(1)相同 降水间隔时间处理下,幼苗基径、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相同降水量处理 下,T+处理能促进主根生长,增加根冠比;(3)与W处理相比,W+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相对 生长速率分别平均提高了55.42%、20.75%和34.43%。延长降水间隔时间促进新疆野苹果幼苗根的生长和地下生 物量的积累,在一定降水范围内增加降水量可促进其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研究了两种种植密度(低密度种植株行距:1.2 m×1.5 m、高密度株行距:0.8 m×1.0 m)下白刺生长期外源喷 施不同浓度6-BA(0 mg·L-1、10 mg·L-1、20 mg·L-1、30 mg·L-1)后叶光合参数(Pn、Tr、Gs、Ci)、叶绿素(Chl)及叶片渗透 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含量、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变异规律,探讨6-BA及 种植密度对白刺叶衰老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0 mg·L-1 6-BA处理低密度种植下的白刺叶Pn、Tr、Gs较未 经6-BA处理显著高出37.72%、117.94%、83.18%,而Ci值较对照显著降低32.29%。相较其他6-BA处理的两种种植 密度下白刺叶衰老相关生理指标,20 mg·L-1 6-BA处理低密度种植的白刺在叶发育前期(t1至t3时期)可有效促进 Chl和SP合成,叶发育后期(t4、t5时期)则可有效缓解Chl、SP、Pro降解和抑制MDA、H2O2含量增加。10 mg·L-1和20 mg·L-1 6-BA处理可促进白刺叶生长前期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增加,减缓叶生长后期酶活性的下降。相 同浓度6-BA处理的3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表明,花芽萌动至果实脱落 期间以20 mg·L-1 6-BA每隔10 d(共8次)处理低密度种植下的白刺叶片抗衰老能力最强。喷施6-BA和减小种植 密度可作为缓解白刺叶衰老、实现白刺高效种植及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解决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幼苗根系不发达、再生性差、移栽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 题及其资源的有效扩繁和保存,试验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不同接菌方式处理蒙古沙冬青实生幼苗根系,分析 AMF对其侵染状况及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化,根系及叶片生理特性、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其与幼苗生长和生 物量变化的关联性。研究旨在探讨根系菌根化作用对蒙古沙冬青幼苗的促生长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丛枝菌根 真菌(根内根孢囊霉Rhiaophagus intraradice,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可有效侵染蒙古沙冬青幼苗根系 并与其根系构建互惠共生体,不同菌种与宿主植物的亲和程度存在差异。(1)单接菌和混合接菌与未接菌(CK)相 比生长量均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植物株高(34.7%~47.3%)和根长(32.7%~72.9%)相对较大。其中混合接菌较单 接菌处理显著增加了总根投影面积、总根体积、根冠比、根干重及根表面积、植株总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2)接 种AMF,特别是接种R. i+F. m幼苗根系活力、根系阳离子交换量及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显著提升338.7%、 177.2%和240.4%,根系硝酸还原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单一接菌(R. i、F. m)及未接菌处理。同时该处理 下幼苗叶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237.5%和54.3%。(3)3种接菌方式均可显著提升蒙古沙冬 青幼苗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且3种土壤酶均在混合接菌时活性提升速率最为显著,分别较对 照激增564.7%、145.8%和154.3%。综合以上指标分析,AMF通过侵染蒙古沙冬青根系刺激幼苗根际土壤酶的产生 和分泌并促进其根系阳离子交换及活力提升,有助于增强根系代谢过程中酶促作用及蛋白等营养物质的积累,同 时影响和改善了幼苗光合代谢和营养储存,从而促进沙冬青根系及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累积。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三七是我国名贵药材,连作障碍发生严重,土壤中自毒物质的积累是三七连作障碍发生的 原因之一。生物降解土壤中的自毒物质是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因此筛选自毒物质降解菌,可 为连作土壤修复提供生物资源。基于此,该研究采用富集和驯化策略从连作三七根际土壤中分离、 筛选三七皂苷类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并结合 16S rRNA 基因测序对高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同时 对筛选得到的高活性菌株 SC3 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成功从三七根际土壤中分离出 8 株潜在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初筛评价结果显示SC3 菌株对三七总皂苷的降解率最高,达到87.42%; ( 2 ) 通过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编号 SC3 的高活性菌株被鉴定为寡养单胞菌属 (Stenotrophomonas)细菌;(3)相同培养条件下,菌株 SC3 对单体皂苷 Rb1 的降解效果强于对 Rg1 的降解。(4)液体培养条件下,底物浓度、接种量和培养温度均会显著影响 SC3 菌株对单体 皂苷 Rb1 的降解效果。该研究表明采用富集驯化策略可有效筛选自毒物质降解细菌,SC3 菌株具有 消除连作土壤中皂苷类自毒物质的潜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为探究广西金钟山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该文建立了细叶云南松树 木年轮标准年表,采用响应分析探讨了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使用逐步回归和方差分 解量化了不同气候因子对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响应分析结果发现,上一年 1 月、8 月、9 月和 11 月的日照时数以及上一年 10 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与标准年表 年轮宽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上一年 6 月降雨量>10 mm 的天数与年轮宽度呈显著负相关。 当年 2 月的降雨量、3 月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气温、6 月的日照时数以及 9 月的平均 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与年轮宽度呈显著正相关。(2)逐步回归最终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 显示,上一年 10 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对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最大(方差解释量达 23.35%),其次是当年 9 月的平均最高气温(方差解释量为 10.39%);上一年 1 月和 11 月 的日照时数分别解释了径向生长变异的 3.94%和 6.58%。该研究表明,秋季的温度和冬季的 光照条件是限制细叶云南松径向生长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此外,早春干旱和雨季大降雨量会 降低细叶云南松的径向生长。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络石藤为药典记载的常用中药,地瓜藤在民间部分地区用作络石藤,为明确两种药材抗炎活性及相关化 学成分间的差异,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对 RAW 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Griess 试剂法测定 LPS 诱导的 RAW 264.7 细胞上清液 NO 释放量,利用 UPLC-Q-TOF-MS/MS 技术对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学中的 OPLS-DA 模型鉴定两种药材的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1)两种药材皆具一定的 NO 抑制作用,络石藤粗提物的 抑制作用稍强于地瓜藤。(2)络石藤与地瓜藤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络石藤中的 21 个差异性成分主要为 木脂素类,地瓜藤中的 10 个差异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上述差异性化学成分可能是造成两种药材抗炎活性差 异的主要活性物质,该研究为络石藤与地瓜藤的抗炎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为了挖掘茅尾海红树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资源,研究其抑菌活性。使用培养基对 茅尾海 5 种红树植物(红海榄、黄槿、无瓣海桑、桐花树、阔苞菊)的 7 份根际土壤进行富 集培养,选用 6 种不同分离培养基对富集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基于菌株 16S rRNA 基因序列信息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采用纸片法筛选具有抑制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 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从 7 份红树植物根际土 壤样品中分离到 120 种可培养细菌,隶属于 35 科 47 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 占菌种总数的 14.2%,同时发现 5 种潜在新菌株。(2)通过抑菌活性初筛,发现 9 种细菌 的发酵粗提物对至少一种致病菌具有抑菌活性。综上表明茅尾海红树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 菌多样性丰富,并且部分菌株具有抑制人类致病菌活性。研究结果为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利用 提供菌种资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植物染料有绿色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但由于其资源量少、成本高、色牢度低等缺 点限制了植物染料在工业化的应用。云南鹤庆白依人民有植物染色的传统习俗,当地有丰富 的染料植物资源和传统染色工艺,为调查、记录和研究白依人植物染色和相关传统知识,拓 展植物染料资源并促进植物染料的开发利用,该研究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白依人植物 染色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民族植物学调研。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3 月,对大理州鹤庆县 六合彝族乡 4 个村落的 288 位信息报告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利用田野调查法对当地植物染 料进行实地调研,以参与式观察法记录传统植物染色技艺,通过定量分析法对传统植物染色 知识(f 值、CIIs 值、ICF 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鹤庆白依人使用 11 种植物 染料,分属 10 科 11 属;(2)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的认知有 差异;(3)水红木和密蒙花的使用频率和文化重要性指数较高,且白依人对蓝染的植物染 料认知高度一致;(4)白依人常用植物染料给本民族服饰火草衣染色。该文揭示了鹤庆白 依人有较完整的传统植物染色知识体系,但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流失。该研究为植物染料资 源的开发和传统植物染色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线索,促进少数民族植物染料的产业化应用,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森林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β多样性)的主要生态过程, 但它们对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相对贡献仍有待阐明。 本研究以浙江省遂昌县37 个马尾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分析,探 讨了影响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生态机制。通过计算群落内物种β多样性指数 (Bray-Curtis 指数)和谱系β多样性指数(Dnn 和Dpw 指数),分析土壤、地形等生境因子 和地理距离与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生境因子和地理距离 对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相对作用大小。此外,还进行了不同径级和生长型的上述相关性分 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1)Bray-Curtis 指数与土壤、地形因子和地理距离均显著正相关; Dnn 指数仅与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Dpw 指数与土壤因子和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2)环境 因子对Bray-Curtis 和Dpw 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3)从物种多样性角度来说, 生境因子对不同生长阶段Bray-Curtis 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从谱系多样性角 度来说,地理距离对幼树阶段的Dnn 和Dpw 的解释度更高,生境因子则对成树阶段的Dpw 的解释度更高。由此可以推论,生境过滤是驱动该地区马尾松林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主要 生态机制,扩散限制仅在幼树阶段对马尾松林谱系β多样性起主导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丽豆 (Calophaca sinica) 是我国华北地区特有的一种珍稀野生植物。为探明丽豆的营养价值, 该文以大豆为参照组,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种子进行了比较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1) 丽 豆和大豆中共检测到 1 857 种代谢产物,二者成分相同且含量相似的代谢物有 1 698 种(> 90%),差 异代谢物有 159 种(< 10%)。(2) 在差异代谢物中,成分差异的有 9 种,其中有 5 种为丽豆特有,剩 余 150 种均为含量差异,其中 48 种(约 30%)在丽豆中的含量高于大豆。(3) KEGG 注释到 8 条差异代 谢物显著富集 (P < 0.1) 的通路,主要包括初生代谢物的各类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和次生代谢物的罗汉 松脂素,花生四烯酸以及二萜类等生物合成途径。(4) 丽豆比大豆含量低的化学组分主要是初生代谢产 物,比大豆含量高的化学组分主要是次生代谢物,而这些次生代谢物在调节血糖、骨坏损修复、增强免 疫以及消炎抗癌等生理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丽豆与大豆具有相近的营养价值, 且对改善人类亚健康状况有积极的影响;此外,该文使我们对丽豆的营养价值和代谢组成分都有了较为 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对丽豆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管叶槽舌兰(Holcoglossum kimballianum)是一种珍稀濒危的兰科植物,野生种群亟 需保护。内生菌对兰科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为评估管叶槽舌兰内生菌的多样性及采样 方式对其内生菌的影响,该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迁地保育状态下新鲜与硅胶干燥的管叶 槽舌兰根内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鲜及干燥管叶槽舌兰根内生菌物种组成明 显不同,管叶槽舌兰内生真菌注释到 6 门 46 科 51 属,内生细菌注释到 15 门 105 科 178 属; 干燥后管叶槽舌兰根内生真菌注释到 6 门 88 科 116 属,内生细菌注释到 21 门 154 科 336 属。(2)迁地保育状态的管叶槽舌兰根样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内生细菌群落丰富 度和多样性远比内生真菌群落高;经硅胶干燥后,内生真菌α多样性指数升高,β多样性降低, 而内生细菌的α多样性指数降低,β多样性则升高。(3)差异显著性真菌黄盖小脆柄菇 (Psathyrella candolleana)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 C. tofieldiae 只存在于新鲜根样 中,新鲜管叶槽舌兰差异显著性细菌是马赛菌属(Massilia),干燥根样中差异显著性细菌 类群包括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黄色杆菌科(Xanthobacteraceae)及慢生根 瘤菌属(Bradyrhizobium)。(4)共发生网络分析表明经干燥后管叶槽舌兰根样的内生菌群 落中占互作主导地位的优势物种和互作模式都发生了改变。综上所述,不同的采样处理会影 响管叶槽舌兰根内生菌的群落结构,在研究兰科植物根样内生菌时宜使用新鲜的根样。该研 究结果可为管叶槽舌兰野生种群保护及人工栽培提供内生菌数据基础,同时,也可为兰科植 物内生微生物采样方法提供参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支持与制定生物多 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 1032 种(隶属于 129 科 315 属)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利用 Top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 保护空缺,进而运用 MaxEnt 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 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 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和海南。(2)热点网格的 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 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 80.5%的物种);29 个 (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 51.2%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 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 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分布在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 南部等地将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 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本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与潜在分 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 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是优质笋材兼用竹种,分布广。为探究界面区苦竹分株秆形及地上构件生物量 分配格局的变化特征,解析苦竹对异质生境适应机制,本研究选取了相邻的苦竹林和苦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两种林分类型,分别测定了苦竹林和混交林中心区及界面区不同龄级立竹秆形和秆、枝、叶生 物量,分析立竹秆形及地上构件生物量积累、分配、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界面区 1 a 立竹生物量积 累及分配差异增大,其中苦竹林界面区各构件相对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提高,混交林界面区各构件相对生 物量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但 2 a 立竹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缩小,界面区二边 2 a 立竹各构件相对生 物量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界面区立竹秆形特征及 1 a 立竹各构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均无明显变 化,但苦竹林界面区 2 a 立竹秆的增长速率提高,枝、叶的增长速率降低。综上可知,苦竹通过权衡资源分配关 系,明显改变界面区立竹秆形及生物量分配格局,以提高克隆分株对异质环境的适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