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Possible evidences from H(z) parameter data for physics beyond Lambda CDM

    分类: 天文学 >> 星系和宇宙学 提交时间: 2023-05-24

    摘要:We analyse $H(z)$ parameter data with some conditions by using Lagrange mean value theorem in Calculus. We find that: (1) there exists at least one decelerated phase at 1 $ sigma$ confidence level in the redshift range $(0.38, 0.59)$; (2) the equation of motion of dark energy may be less than $-1$ at 1 $ sigma$ confidence level at some redshifts in the redshift range $(1.3, 1.53)$; (3) there exists at least one accelerated phase at 1 $ sigma$ confidence level in the redshift range $(1.037, 1.944)$.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possible evidences for physics beyond $ Lambda$CDM.

  • 文字与面孔识别的半球偏侧化互补模式的竞争性发展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4

    摘要:成人的大脑左侧VWFA对正字法信息更敏感,而右侧FFA优先处理面孔信息。然而,这种偏侧化互补模式的发展机制还亟待阐明。神经元再利用假设认为,在文字阅读学习过程中,文字识别会与面孔表征在左侧FG竞争神经加工资源,导致文字识别出现VWFA的左侧化,并推动了面孔识别FFA的右侧化。分布式半球组织的观点提出了神经计算加工三原则,试图系统阐释文字与面孔偏侧化竞争性发展的多层次双向动态加工机制。近期,FG的结构分区与功能特征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并据此构建了一个文字与面孔识别的多维度计算加工模型。基于神经元再利用假设和分布式半球组织的观点,并结合FG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和近期研究证据,以系统探讨文字与面孔识别的半球偏侧化互补模式竞争性发展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文字与面孔竞争加工的皮层空间位置和功能神经组织学基础、汉字与面孔竞争的加工机制、面孔识别的右侧化发展机制以及数字和音符阅读学习导致大脑可塑性改变的机制。

  • 有温度的阅读: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4

    摘要: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 人机协同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采用的心理机制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4

    摘要:随着数据科学和认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的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逐渐成为组织决策的主流方式,它的潜在优势也引起了众多实践者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相较于传统的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组织决策范式,人机协同决策范式意味着曾经作为工具的机器演变成为了与管理者具有平等地位和同等决策权力的队友。对于管理者而言,机器这一重要角色的转变弱化了管理者自身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甚至导致管理者对人机协同决策产生潜在抵制行为。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本研究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系统地优化人机协同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模式和功能的设计,增加管理者对其“造”(技术就绪度)和“用”(技术接受模型)的感知,以满足管理者的自我决定需要,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机协同增强型商务信息管理决策的采纳意愿。
     

  • 社会结构行为理论及跨层次形式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5-24

    摘要:这个研究构建了社会结构行为理论,旨在为健康行为解释和干预提供一个新的框架。社会结构行为理论包括三个维度,基本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变化和现代社会,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方面,而后二者是增量方面。社会生态学主张从个人认知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来理解健康行为。迄今为止,学术界一直独立地使用个体认知和社会结构来处理行为问题。从理论上讲,这两种理论的结合会增加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并比单一层面的理论更有效地进行行为干预。跨层次理论是由社会结构和个体认知相结合而形成的,包括平行组合和嵌套组合模型,旨在解释认知和社会结构对行为的综合作用。这些理论构建具有理论依据,显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证研究表明,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是可接受,社会结构对健康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结构行为理论及其跨层次模型突破了社会结构和行为理论传统主张和做法,为健康行为的研究和进步开辟了新的天地。理论深度融合,从根本上进行认知提升,为将来努力的方向。

  • 新冠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情况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5-23

    摘要:摘要:【目的】探究新冠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情况,深化对期刊影响因子这一指标本质特征的认识,以期为中国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为科技期刊的合理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期刊影响因子猛增的现象,对1.1万种期刊发表的约364万篇发文(新冠论文约3.3万篇)及1864万条引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究新冠论文被引、新冠论文贡献率与期刊影响因子增幅之间的关系,系统揭示新冠论文对不同分区、学科领域及中国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新冠论文对87%的期刊影响因子有正向贡献,对影响因子增幅贡献率为31.14%,且期刊所在JCR分区越高,贡献越大。新冠论文的影响范围不限于临床医学和精神病与心理学领域,生物、化学等领域同样受到了较大影响。中国期刊影响因子提升较快,新冠论文是重要助力之一,对JIF增幅的贡献率达到20.51%。【结论】科学研究的“新冠化”对绝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做出贡献,未来中国期刊在面对此类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善于抓住研究前沿和热点,增强应急出版能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品牌辨识度。同时,要探索更鲁棒的指标、更细致的分类体系来应对此类突发事件为科研评价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

  •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路径探究

    分类: 数字出版 >> 移动出版 提交时间: 2023-05-23

    摘要:【目的】为了解决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当前存在的困境,结合数字化技术,探讨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新路径。【方法】结合国内外先进期刊集群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当前科技期刊集群在集约化管理、集群数字平台、集群建设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探究发现集团化管理是期刊集群的重要路径,智能化升级是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迫切需求,复合型人才是提高科技期刊集群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提出了打造出版集团、数字化平台、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转型化、升级化四大战略,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集群建设的可鉴之路。


     

  • 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3

    摘要:目的/意义 构建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加快科学数据引用标准的规范化进程。研究有利于科学数据成果的有效传播与共享,促进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实践的持续健康发展。 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现有成熟度理论模型,提出评价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实践的成熟度要素指标;运用德尔菲法收集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判断;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得出成熟度量化计算公式。基于初始级、过程管理级、规范管理级、量化管理级和动态优化级五个等级构建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并以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应用探析。 结果/结论 通过量化分析得出该数据开放平台的数据引用标准化实践处于规范定义级,据此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数据管理者、决策者以及使用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 科普融入学术塑造期刊品牌——以《西部林业科学》为例

    分类: 数字出版 >> 互联网期刊 提交时间: 2023-05-23

    摘要:目的】探讨在学术期刊中融合科普的应用对塑造和提升期刊品牌的作用,旨在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方法】以《西部林业科学》期刊为例,重点分析期刊品牌的创新、高质量、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结果】通过将科普元素与学术和艺术相结合,与科研团队合作优化内容体系、资源聚集和服务性的特点,打造区域性、先进性和服务性特色,持续推进学术和社会交流、内容创新和创新性发展等措施,成功实现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结论】期刊的高品质和良好的声誉,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深远的影响力。
     

  • Photonuclear production of nuclear isomers using bremsstrahlung induced by laser-wakefield electrons

    分类: 物理学 >> 核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3

    摘要:In this study, w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laser-wakefield accelerated (LWFA) electrons for the photonuclear measurement of nuclear isom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ns obtained from LWFA experiments conducted at the Compact Laser Plasma Accelerator (CLAPA) laboratory. The experiments at the CLAPA show that a stable electron beam with an energy of 78–135 MeV and a charge of 300-600 pC can be obtained. The bremsstrahlung spectra were simulated using Geant4, which suggests that a bremsstrahlung source with a peak intensity of 1019 photons/s can be generate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isomer production cross-sections from the photonuclear reactions on six target nuclei, 197Au, 180Hf, 159Tb, 115In, 103Rh, and 90Zr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in EXFOR, which suggest that further experiments are required for a series of photonuclear reaction channels. Flux-averaged cross-sections and isomer ratios (IR) resulting from such bremsstrahlung sources are theoretically deduc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R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nuclear components, such as γ strength function and optical model potential. In addition, the detection of the decay characteristics was evaluated with Geant4 simulations. The use of the LWFA electron beam and its bremsstrahlung for photonuclear studies involving nuclear isomers is anticipated.

  • 科技期刊布局模型的理论研究-基于学科与影响力维度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3

    摘要:目的/意义 探究科技期刊布局理论模型,为我国科技期刊布局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研法、科学计量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刊群的学科和影响力结构进行分析,抽象形成科技期刊布局理论模型。 结果/结论 科技期刊布局理论模型是一个管理一体化、学科覆盖广泛、影响力层级分明、期刊类型丰富的方阵。我国科技期刊布局应同时关注学科和影响力双维度下的差异化,学科力求多样,避免重叠、冗余和留白;影响力上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既有高端综合“引领刊”,也有聚焦不同目标的“中坚刊”和填补空白的“基石刊”,完善稿件转移机制,促进集群发展。
     

  • 为什么汉语言语产生单元是音节而非元辅音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5-23

    摘要:人们长期把音节作为一级语音单位,却不知是个假象;元音和辅音一直是语音学最坚实的单位,却不知实际是字母的冒名假借;而因之形成元辅音构成音节的历史错案也无人洞察。文章分析了音节没有语言学地位的原因,叙述了元音和辅音身世不明的困惑,并从历时角度剖析音节与字母的形成渊源,以及从实验探索言语产生的单元形式,从共时角度揭示出发音时间结构对音节本质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颠覆式的思路再定义音节,重塑元辅音的真实地位和价值。文章最后提出,词的音节序列是在久远的历史演化中逐步形成的,呈现为复杂的词音节结构和有限的纯音节形式,据此可提出一套最简音节分析方案和依据历史演变过程的切分原则。

  • 基于信任机制的科研合作知识传递效应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5-22

    摘要:目的/意义 信任是维持科学家相互合作的关键因素,并会使科学家之间产生知识传递,使知识由个人所有传递为多人共有,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对信任机制导向的知识传递进行研究,有助于科研合作者信任关系的维护,促进知识传递,从而推动科学进一步发﹡展。 方法/过程 本文首先利用美国物理学会数据集(APS)对科研合作者的信任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分布规律;然后,将科研合作者间的知识传递划分为隐性知识传递与显性知识传递,梳理合作网络中知识传递的路径;最后,利用回归分析对合作者之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递量的作用效应进行验证。 结果/结论 科研合作者之间的基础信任与知识传递有着明显的时序共振规律;产生隐性传递的合作团队比产生显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更低;显性传递与信任程度的相关性更高,但依赖性更低。本研究将对科研合作信任情感的研究扩展到信任行为上,通过量化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减少了在合作横截面中测量静态信任的局限。

  • GPC3 and PEG10 polypeptides associated with placental gp96 elicit specific T cell immunity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5-22

    摘要:Songdong MENG conceived of the project. Huaqin TIAN, Ying JU supervised the project. Lijuan QIN, Fang CHENG, and Jiuru WANG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s and  analyzed the data. Lijuan QIN edited the original draft. Yongai LIU, Han ZHANG, Huaguo ZHENG, Baifeng WANG, Zhentao LIANG, and Haoyu WANG assisted with performing the experiments. Songdong MENG, Lijuan QIN, and Ying JU wrote the manuscript.

  • 基于规则的知识图谱推理研究综述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5-22

    摘要:目的 当前,基于规则的知识图谱推理方法不断涌现,但缺乏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本文梳理了基于规则的知识图谱推理相关研究工作。
    方法 对相关经典方法的核心思路、关键技术和优缺点进行阐述分析,并对不同类型方法的性能进行比较。
    结果 本文归纳出4类方法,包括基于归纳逻辑编程的方法、基于概率图和规则的方法、基于嵌入表示和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和规则的方法。
    局限 相关方法的具体应用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结论 基于规则的知识图谱推理方法通过挖掘底层逻辑规则执行推理,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较强,基于规则的混合推理方法在未来仍有较大应用前景。
     

  • E评级和碳风险溢价——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

    分类: 统计学 >> 经济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3-05-22

    摘要:本文基于2009-2020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E评级(环境评级)衡量企业面临的碳风险,通过构造模拟投资组合和直接使用公司特征与股票收益率进行回归两种方法,证明我国A股市场在2015-2016年间发生了碳溢价正负性的转变。结果显示,在2013-2015年,我国A股市场存在显著的碳风险溢价,低E评级的非绿色公司相较于高E评级的绿色公司具有更高的月均收益率;在2016-2020年,绿色公司则具有更高的月均收益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溢价正负性的转变和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具有较高相关性。
     

  • 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之一,在以爱知目标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目标均未实现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变革性转型以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成为当务之 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因其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权 衡性和包容性等原则,成为应对全球危机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机理和功能层面生物多样 性和NbS 的关系,阐明了NbS 利用恢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营养级来指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路径,提出了利用NbS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内涵,一是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持续性为目标,二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在建立NbS 和生物多样性关联认知的基础上,本文进 一步梳理了NbS 的概念内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一致性,以及NbS 在生态空间、农业空 间、城镇空间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方法,归纳了NbS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国内外实践案例, 讨论了NbS 协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益,展望了NbS 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愿景,以期为促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框架 履约、推进NbS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提供参考。

  • 演替理论与植被恢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高质量保护和恢复各30%的土地,最 大化地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演替理论和植被恢复可以为实现30%的 保护和恢复目标服务。演替理论是植被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演替是指在一个地点上由一群 不同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的结构或组成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植被恢复是以植物种植、配置为 主,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或天然更新恢复植物群落的过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演替是植 被恢复的基础,植被恢复被视为对演替过程的操纵,以达到恢复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目标。 演替理论可以指导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也对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益。演替按裸地性质可分为原 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研究建议将恢复过程视为第三演替,这将有助于理解通过人为干预促 进植被恢复成功的管理选择,特别是通过强调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遗存的管理选 择。此外,还提出了植被恢复理论和演替理论未来可能重点关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 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下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要求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维持机 制的原则,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实现路径。云南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都极为 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菌文化”。该研究在调查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 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从全国到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指出,随着天然菌类 产品日益受到追捧,野生食用菌的采集销售量大增、产值高涨,背后潜藏野生食用菌数量锐 减,部分野生食用菌类群处于濒危、易危的境地。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无序采集、乱采 滥采等因素都危及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生存发展;与此同时,相关产业标准的缺失也极大阻碍 了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此,建议(1)加快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发展的专门立 法,不能停留在目前碎片化或者混同化的立法状态,也不能只满足于本地的政策性保护;(2) 建构野生食用菌采集、销售(包括国际贸易)、加工、运输等标准体系,对野生食用菌进行 分类分级精准保护,尤其对于采集国家保护类群,应当逐步建立起采集许可证体系;(3) 强化全产业链技术支撑,推进野生食用菌种质保藏、人工培育、精深加工等科技体系建设。 使野生食用菌的采集、加工和流通做到有标准可依,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到有政策可查,为野 生食用菌的保护、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 南亚热带乡土树种与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营造乡土树种人工林和桉树人工林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经营的常见模式,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 功能对乡土树种和桉树人工林的响应特征与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南亚热带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马尾 松(Pinus massonian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外来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林分土壤(0~20 cm)18S r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利用FUNGuild数据库,比较分析乡土树种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 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差异特性及其影响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5个研究林分土壤真菌优势 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但不同乡土树种林分与尾巨桉林的土壤真菌优势目存在差异。(2)尾巨桉 林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其群落组成结构也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差异显著(P<0.05)。 (3)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的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高于尾巨桉林,且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土壤丛枝菌根 真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尾巨桉林,尾巨桉林土壤共生营养型以及外生菌根真菌和木材腐生菌的相对丰度明 显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4)pH是导致尾巨桉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差异 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综上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将尾巨桉林改建成火力楠林或米老排林可提高土壤养分 水平,提升土壤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