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str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ies. Soil compound eros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alternation or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erosion forces. In recent years, fluctuations and extreme changes in climatic factors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etc.) have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compound erosion, which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in soil erosion research. First, depending on the involvement of gravity, compound eros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ound erosion with and without gravity.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alternating or interacting soil erosion forces (wind, water, and freeze-thaw) consider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com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erosion in three typical regions, namely, high-elevation areas, high-latitude areas, and dry and wet transition regions, and reviewed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station observation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prediction model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he soil erosion model of wind, water, and freeze-thaw interac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 for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compound erosion.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issues such as unclear internal mechanisms, lack of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s, and insufficient scale conversion methods in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future soil compound erosion mechanism research should prioritize the coupling of compound erosion forces and climate change.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研究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提升生态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宁夏典型的生态移民村镇为研究区,基于访谈式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居住满意度指标体系,探讨居民居住满意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总体较高;公共空间、配套设施以及环境状况3个维度满意度水平略低,居住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镇北堡镇、星海镇、红寺堡镇、兴泾镇。(2) 不同群体居民的满意度均值均大于3.5,满意度水平较高,但不同属性的居民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青年、家庭负担系数大、受教育程度较高、迁入时长超过30 a、不愿意永久居住和感到住房拥挤的这几类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较低。(3)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受邻里环境、组织管理、公共空间、环境状况和配套设施5个方面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为了从生态位角度系统研究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 居住空间生态位呈现出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的高生态位,向外围圈层或扇形逐次递减的分布趋势;居住势既反映了区位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也体现了区位的过滤和排斥功能;居住态的空间分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也能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在空间上形成的相对地位和空间格局。(2) 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好的街道往往占据城市的优势区位且历史文化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自然人文环境等都较好,特别是有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单位坐落其中,居民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而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差的街道往往位于城区边缘,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地形起伏较大且交通不便、自然人文环境等相对较差,居民大都以农转非、棚改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为主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最后,提出了调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在丰富居住空间分异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架及协调发展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已有的生态经济理论成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理念,构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识别体系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作用路径,基于核心理论和基础评价,提出适应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系的四大发展模式和四大生态经济枢纽区建设,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农业发展模式总结,明确生态经济枢纽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基本路径。研究认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可为建设西北内陆型生态经济枢纽区及其核心模式、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基于2010、2015、2019年时间截面数据,通过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方法分析黄河流域89个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旅游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网络东西向的多核心网络结构逐渐形成,城市间区域分化、省际阻隔效应特征显著。(2) 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经历两极分化、阻隔较大的初级阶段,有机联结、互动增强的过渡阶段,趋于均衡、团块发展的巩固阶段。(3) 以西安市、郑州市为代表的少数节点核心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较强。(4) 产业结构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环境质量是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间存在的交互作用能增强对旅游经济联系的解释力。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优化建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便捷发达的交通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挖掘城市活力变化机理,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路网形态和地理大数据,使用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路网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 城市活力随着路网向外逐渐降低,变化规律与路网接近度呈现高度一致性。(2) 在提升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活力方面,穿行度作用较为微弱,但有利于发挥兰州市在兰西城市群中的联通作用。(3) 街道和城区的衔接处和边缘接近度较高,黄河两岸城市活力值受地理限制存在较强的差异性。(4) 路网形态布局合理的地区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商业和服务活动,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多的经济机会。研究结果可以明确路网形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为兰州市主城区提升城市活力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城市活力的提升。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运用房价收入比、滑动T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等方法,对中国27个大中城市2001—2019年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演化特征与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 中国主要城市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在研究期内总体呈较明显的减弱趋势,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等级“持续下降”和“越级下降”的现象较普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呈“加速下降”演化特征的城市占比达18.52%。(2) 不同城市在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等级演化特征、房价收入比演化阶段及阶段性演化趋势3个维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3) 总体而言,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演化阶段与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和地方出台重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时间点存在较强关联,住房支付能力的阶段性演化趋势与中国房地产发展情况相一致。研究呼吁建立健全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评估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主要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及其演化规律。坚持“房住不炒”和“稳房价”的总体定位,科学合理制定房地产调控的“一揽子”政策,分区、分类推进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提升工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以第三师小海子灌区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4月分层采集土壤样品324份,测定总盐、8大离子和pH值,采用描述性统计、显著性检验与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灌区土壤盐分含量以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 小海子灌区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盐渍化的危害,土壤总盐及各盐基离子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盐分分布大体呈现出西南低、东北高的规律,土壤盐渍化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为51团和53团。(2) 研究区以氯化物硫酸盐盐化土壤为主,分布在51团、44团大部分区域以及50团、53团的部分区域;44团、50团及51团交界处分布有硫酸盐盐化土壤,49团大部分区域为氯化物盐化土壤。(3) 研究区表层分布面积最广的为中度盐渍化土壤,其次为轻度盐渍化土壤;重度盐渍化土壤集中分布于51团、44团中部和50团与53团交界处。20~40 cm土层分布面积最大的为轻度盐渍化土壤,其次为中度盐渍化和非盐渍化土壤。研究结果通过明确区域内土壤盐分特征、盐分类型和盐渍化程度,为今后通过不断完善当地灌溉排水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治理土壤盐渍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土壤盐结皮对干旱区土壤演化和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的研究对于盐结皮土壤的水盐分布特征涉及较少,并且未考虑盐结皮厚度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4种初始盐分浓度(0 g·L-1、10 g·L-1、150 g·L-1和250 g·L-1)以获取不同盐结皮厚度(4.5 mm、6.6 mm和7.3 mm),采用部分重复逐步退出的方法对比分析土壤剖面水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对比无盐处理,含盐处理盐结皮越厚,土壤剖面含水量越大,含盐量变化幅度越小。(2) 试验结束时,4.5 mm厚度盐结皮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和无盐处理相似,6.6 mm和7.3 mm厚度盐结皮土壤剖面含水量显著大于无盐处理(P<0.05)。(3) 试验结束时4.5 mm、6.6 mm和7.3 mm厚度盐结皮土壤剖面最小含盐量相比初始含盐量分别减小了90.5%、46.3%和32.1%。研究结果验证了盐结皮厚度会对土壤水盐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议未来对于盐结皮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需综合考虑盐结皮厚度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急需高分辨率的土壤盐度图用于显示盐度空间分布的细微变化,指导盐渍化区域和潜在盐渍化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政策,防止土壤进一步退化,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基于PlanetScope影像,提取植被光谱指数和土壤盐度指数,共计21个变量,将其输入装袋回归(Bootstrap aggregating,Bagging)算法中,构建了土壤盐度预测模型Model-Ⅰ;使用最相关最小冗余(Max-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方法筛选特征变量,将其输入Bagging中,构建了土壤盐度预测模型Model-Ⅱ,使用野外采样数据来辅助建模并进行验证。通过模型评价指标对Model-Ⅰ和Model-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odel-Ⅱ的预测性能优于Model-Ⅰ(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66,均方根误差为18.00 dS·m-1,四分位数的相对预测误差为3.21),mRMR有效降低了多维特征冗余问题。PlanetScope影像结合mRMR方法成功绘制了高分辨率土壤盐度图,提供了更详细的土壤盐度空间分布信息,研究结果对利用PlanetScope数据监测土壤盐渍化信息起推动作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基于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年轮宽度标准化年表重建了大兴安岭南麓贡格尔河流域1845—2016年历史径流量序列。结果表明:(1) 贡格尔河流域在过去172 a共经历1853—1855年、2000—2010年2个枯水期和1869—1873年、1911—1918年、1952—1958年3个丰水期,丰水年及枯水年占比分别为17.4%和10.5%。(2) 重建序列存在显著的3 a、7~12 a、15~22 a及30 a周期,研究区水文变化受全球大尺度气候环流活动的影响。丰、枯水期与该地区历史典籍记载的自然灾害高度重合,与附近其他重建结果相关性显著,重建方程稳定可靠。研究结果丰富了大兴安岭地区树木年轮数据库,为区域长历史时期水文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基于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昌马河出山口昌马堡水文站的实测洪水数据及流域内或周边鱼儿红雨量站和托勒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Sen’s slope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法,抽样分析了年最大洪水(Annual maximum peak discharge,AMPD)系列、超定量阈值洪水(Peaks-over-threshold,POT3M)系列和基于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分布不同级别洪水系列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昌马河昌马堡水文站洪水幅度和频次都为显著性增加的趋势,其中AMPD和POT3M系列的幅度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POT3M系列的频次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基于GEV分布不同级别洪水以小洪水为主,且总洪水频次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2) 1987年以后气温和降水呈现波动性增加趋势,强降雨和升温引起的冰川、高山积雪及冻土融水增加等原因是3种抽样洪水系列幅度和频次显著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卫星数据,以覃志豪单窗算法反演黄河源区1990—2018年(间隔3~5 a)的夏季(7月或8月)地表温度,并对反演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 黄河源区夏季地表温度平均值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平均值相关系数不高,约为0.5,主要原因是Landsat数据与MODIS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不一致。(2) 水体的地表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其他地物的地表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冰川的地表温度升高最快。(3) 黄河源区各年份地表温度与高程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65。(4) 空间上,黄河源区地表温度值与土壤湿度值的空间分布存在负相关关系。(5) 在气候因素中,降水与地表温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小于-0.5的区域约占整个源区面积的70%。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摘 要: 基于2001—2020年NDVI和EVI两种遥感植被指数及蒙古国6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累积植被指数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提取蒙古国植被返青期,并结合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二者与冬春季昼夜气温非对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近20 a来,最高气温在冬春季的变暖速率分别为0.07 ℃·a-1、0.15 ℃·a-1(P<0.05,R2=0.33),最低气温在冬春季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1 ℃·a-1、0.04 ℃·a-1,冬春季气温日较差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8 ℃·a-1、0.11 ℃·a-1(P<0.05,R2=0.52),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2) 蒙古国植被返青期对冬春季气候变暖的季节性响应是非对称的,冬季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大,而春季则是最低气温影响大,且均表现为负相关。(3) 蒙古国气候变暖对植被NDVI产生的非对称影响主要表现在春季,即春季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对植被NDVI主要表现为负相关,而春季最低气温对植被NDVI主要表现为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植被春季物候及植被后期生长的季节性影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全球变暖造成区域降水模式与蒸散量的改变,从而导致干旱特征变化,分析未来气象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点可以为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的预防和应对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18个气候模式数据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基于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并提取了历史基准期及全球2 ℃温升情景下中国的4个干旱特征指标(干旱频次、平均干旱历时、平均干旱强度和平均干旱峰值),进而分析了2 ℃温升情景下中国及其7个自然地区的气象干旱特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干旱频次在东部季风区呈南高北低的特点,平均干旱历时、平均干旱强度和平均干旱峰值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在2 ℃温升情景下,干旱频次、平均干旱历时、平均干旱强度和平均干旱峰值的全国均值分别为1.72次·a-1、2.46个月、1.37和1.70,相比历史基准期分别增加了0.17次·a-1、0.27个月、0.14和0.25。干旱频次、平均干旱强度和平均干旱峰值的均值在各地区均增加,平均干旱历时的均值仅在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表现为减小,4个干旱特征指标增加值最大的地区均为西北荒漠地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以2000—2019年SPOT/VEGETATION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为数据源,采用年均值法、Theil-Sen Medi⁃an倾斜度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研究宁夏草地植被覆被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Hurst指数方法分析草地植被覆被的可持续性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基于地理探测器量化了平均降水量、海拔、地区生产总值(GDP)等13个因子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间,宁夏草地植被年均NDVI呈波动增加趋势,增速为0.005∙a-1,区域波动差异性较大;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极高植被覆被和高植被覆被区域集中分布在固原市六盘山地区以及沿黄河灌溉地带;(2)20 a间植被覆被状况显著改善,总体变化趋势向好,但仍有59.341%的草地未来可能存在持续退化或由改善向退化转变的潜在风险;(3)草地植被分布响应最敏感的环境因子是降水,交互解释力整体最强的是气候与土壤;影响草地植被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因子之间不存在独立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人类福祉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举措,选取具有重要生态地位和屏障作用的宁夏六盘山区,将InVEST模型生态服务评价优势和Circuitscape电路理论景观模型廊道识别优势充分结合,采用“源地—廊道—节点”的研究范式开展六盘山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分区。结果表明:六盘山区共有生态源地75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8%,呈现山系格局、县域拓展特征;关键生态廊道47处,总长度211.6 km,需要优先保护修复的夹点和障碍点分别为547处和217处,面积分别为626.9km2和893.9 km2;生态屏障带面积占比17.4%,需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育区、修复提升区和控制调节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5%、38.2%和37.9%,需要加强生态监测和实施差异化修复措施,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和全面协调发展保护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六盘山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制定及工程布局提供参考。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本研究着眼于废弃矿山立地类型与植被群落特征关系的研究视角,以近自然修复理论为基础探究其植被群落空间配置,为废弃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乌拉山废弃矿山,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划分立地类型,探究不同立地类型下植物群落特征,从而得到近自然植被恢复的最佳空间配置比例。结果表明:坡度、坡位和土壤硬度为主导因子并据此将该区域划分为9个立地类型。其中,缓坡坡中中质土立地类型和斜坡坡中中质土立地类型在生物量、植被盖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上均大于其他立地类型。就植被配置模式而言,对于生境较差的立地类型如缓坡坡下软质土立地类型,建议配置草本模式(配置比例为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6∶4),对于其他立地条件较好区域,建议配置灌草模式。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及时、客观、定量地评估新疆阿勒泰市生态环境,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绿度、干度、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5个指标进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1)2015—2021年,阿勒泰市绿度和湿度指标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起显著正相关作用,温度、干度和空气质量这3个指标起显著负相关作用;(2)2015—2021年阿勒泰市MRSEI均值呈上升趋势,空间上,Ⅰ级和Ⅱ级生态指数区域的空间迁移能力较强,Ⅲ~Ⅴ级,即高生态指数区域在空间结构上相对较为稳定。Ⅰ~Ⅳ级生态指数重心总体向北移动,Ⅴ级生态指数重心整体向南移动,表明阿勒泰市南部高生态指数分布增长明显。(3)年份不同,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变的主导因子不同,阿勒泰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的演变是受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MRSEI和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阿勒泰市生态监测结果大致趋势一致,两者在空间分布和程度的差异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空间分布有关,表明了即使在空气质量较好的阿勒泰市AOD对其生态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仍有影响。2015—2021年,阿勒泰市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向南变好的趋势。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与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的时间聚集性与局部的空间聚集特征,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共存,空间集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境内。2000—2020年生态脆弱度整体呈降低趋势,53.36%的土地生态脆弱性有所降低。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其次是沙漠化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干旱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海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