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10
  • 双加工模型的视角下的儿童选择性信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9

    摘要: 选择性信任能力是儿童学习所需要基本能力之一。通过选择性信任,儿童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世界。选择性信任的双加工模型的提出,为解释儿童的学习背后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在介绍双加工模型的基础之上,对儿童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 “有声有色”的触觉体验:来自多感觉通道整合的线索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8

    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其中触觉反馈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使得虚拟现实中的自然交互受限。基于多感官错觉的伪触觉技术可以借助其他通道的信息强化和丰富触觉感受,是目前虚拟现实环境中优化触觉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触觉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粗糙度,试图为解决虚拟现实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新思路。探讨了粗糙度感知中,视、听、触多感觉通道整合的关系,分析了视觉线索(表面纹理密度、表面光影、控制显示比)和听觉线索(音调/频率、响度)如何影响触觉粗糙度感知,总结了当下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粗糙度感知的方法。最后,探讨了使用伪触觉反馈技术时,虚拟现实环境中视、听、触觉信息在呈现效果、感知整合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相比可能存在的差异,提出可借鉴的改善触觉体验的适用方法和未来待研究的方向。

  • 职业可续视角下的工作重塑行为研究:动力、路径及干预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8

    摘要: 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须依托具备可持续职业能力的**来引领、支撑和保障。鉴于此,本研究考虑职业与日间工作行为的联动效应,探究个体于工作中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动力、路径及干预机制。首先,确定职业可持续力的概念界定与结构测量,并揭示其潜在的影响因素、动态发展机理以及对职业主动行为的作用路径。其次,结合资源保存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探究职业可持续力与员工工作重塑行为的动态交互作用机制。最后基于职业可持续视角,探讨组织层面对个体工作重塑行为的纵向干预机制。本研究将为个体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组织开展共赢的职业管理支持提供策略依据。

  • 物体表征强度对基于动态物体的注意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6

    摘要: 基于物体的注意已得到许多静态物体实验的证实,然而,对注意分配如何受动态物体影响的研究较少,存在提示物体假设和动态更新假设两种观点。提示物体假设认为基于物体的注意由最初的物体决定,而动态更新假设则认为由变化之后的物体决定。动态物体的注意研究还发现了即时物体效应,即注意基于新物体进行。对于物体变化时注意究竟基于旧物体还是新物体,新旧物体的相对物体表征强度在其中起决定作用;当提示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提示物体(即旧物体)决定注意分配,而当即时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即时物体(即新物体)决定注意分配。相对物体表征强度的概念对理解物体动态变化情况下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分配以及解决相关理论之冲突可能有重要作用。

  •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10-24

    摘要: 在质性研究中,资料饱和通常被用以评估研究资料的充足性。但在研究实践中,资料饱和却存在概念模糊及操作性问题。作为某项质性研究所抽取的样本量已满足研究需要的标志,按照在研究过程中判定时点的先后顺序,资料饱和可划分为数据饱和、编码或主题饱和、意义饱和及理论饱和四种主要形式。四种形式的资料饱和各有其特定的内涵、评估方式和判定标准。研究认为,达到资料饱和的样本量标准不应统一设定,其检验需嵌入具体的研究过程;资料饱和存在逻辑上的不确定性,适度追加抽样有助于进一步确认;资料饱和作为考察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不适用于所有质性研究。

  • 情绪如何引发暴力犯的攻击?基于情绪调节理论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3

    摘要: 本文基于情绪调节理论,以暴力犯为被试,通过2项研究探究了情绪在攻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1采用改编的反应时竞争范式测量个体攻击行为,结果发现,情绪调节动机在负性情绪与攻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证实了负面情绪状态下,暴力犯会为了调节情绪而实施攻击。研究2进一步表明,攻击的确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暴力犯群体中,实施反应性攻击之后,会伴随着正性情绪的提升和负性情绪的下降;实施主动性攻击之后,个体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都会提升。文章从对攻击结果的预期和攻击的实际效果两个角度,对攻击的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验证,为情绪在攻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解释。今后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应设法避免个体通过攻击调节情绪,引导其使用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以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

  •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22

    摘要: 个体对行为后反馈结果的加工在学习和环境适应方面有重要意义,工作记忆负荷(working memory load, WM load)如何影响反馈加工过程尚不清楚。采用双任务范式,设置基线、低WM load、高WM load三种条件,结合ERP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发现RewP(reward positivity,奖赏正波)对效价敏感,而不受WM load条件影响;Theta震荡的正、负反馈差异波在高WM load条件下比在低WM load条件下小。结果支持等级强化学习-前扣带回理论(HRL-ACC, hierarchic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heory of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对于RewP和theta震荡的观点:RewP反映了反馈效价评估功能,theta震荡反映了认知控制功能,并且WM load选择性影响了ACC的认知控制功能而不是反馈效价评估功能。

  • 基于主动信息存储的驾驶员头动行为和驾驶方向平稳度的量化研究在VR驾驶中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10-21

    摘要: 主动信息存储是重要的信息论工具,其优点在于易于获取复杂在系统中的可解释的信息存储。驾驶员的头动行为对于其把控方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没有得到量化的衡量与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将主动信息存储应用在驾驶员头动研究上,研究其与驾驶方向平稳度的关系。具体而言,我们设计了包含直道和转弯的VR驾驶实验,获取驾驶员头动主动信息存储序列和车辆偏转角序列,并研究二者的量化关系。我们证明了二者具有高度的时序相关性,并且用二者的联合熵作为驾驶表现的一种指标,最后我们用驾驶员的头动实时预测车辆偏转角,得到了88.56%的准确率。该工作有望帮助监测驾驶员状态,提高驾驶安全性。

  • 用于MEMS激光雷达内部时间同步的一种简单自标定方法

    分类: 工程与技术科学 >> 光学工程 提交时间: 2021-10-21

    摘要: 针对MEMS激光雷达在研发过程中的内部时间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自标定方法。首先,我们介绍了MEMS激光雷达的内部时间不对齐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鲁棒的最小垂直梯度(MVG)先验算法,用于标定激光与MEMS反射镜之间的时间差,该时间差可以自动计算,无需任何人工参与或专门设计的合作目标。最后,在MEMS激光雷达上进行了实际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校准可以在简单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无需任何测距设备和人工参与,这大大加快了实际应用中的研发进度。

  • BERT模型的数学形式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提交时间: 2021-10-20

    摘要: 最近流行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之一是BERT模型,本文给出该模型的数学形式。

  •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9

    摘要: 基于模拟创伤研究范式,采用道路交通事故影片对159名健康大学生进行模拟创伤,考察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特质焦虑、特质分离和神经质)、工作记忆能力(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容量)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加工)对模拟创伤后不同时段闪回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发现:(1)数据驱动加工正向预测不同时段闪回(即时闪回、一周闪回和触发闪回)的数量、生动性、痛苦度以及一周侵入频率;(2)神经质正向预测触发闪回痛苦度,注意控制和工作记忆容量负向预测一周侵入频率;(3)概念加工在注意控制与即时闪回痛苦度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数据驱动加工是创伤后不同时段闪回的主要影响因素;概念加工主要作用于早期急性应激反应,注意控制是其保护因素;神经质和工作记忆能力对闪回具有较长期的影响,且工作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有益还是有害?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8

    摘要: 目前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尚存争议,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个体的执行功能有促进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存在消极影响, 而最近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与个体的执行功能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程度的社交媒体使用是促进执行功能的最佳水平。这与使用强度起到的调节作用有关。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个体执行功能的行为证据,包括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及倒U型关系三部分。其次,分析了使用强度在社交媒体使用与执行功能的倒U型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尝试揭示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利弊争论问题。中等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会产生社交媒体心流体验,使得个体在面对社交媒体中各种复杂的信息刺激时,过滤各种干扰信息,将注意集中于有用的信息,目标信息则不断地被储存和更新,个体的执行功能(尤其是刷新功能)在这样的要求下得到长期而反复的锻炼,最终得以提升。此外,社交媒体使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内在使用动机,通过增加社交网络的互动,使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变化,这为个体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奖励和情感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对认知功能的消极影响,减缓与年龄有关的执行功能衰退。但高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导致个体担心他们在任务中的表现,从而倾向于保持更广的注意范围,更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而低强度的社交媒体使用导致个体处于缺乏积极主动性的状态,信息加工的心理努力过程缩减甚至消失,从而都对执行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影响执行功能的“剂量效应”,社交媒体使用对执行功能的积极影响可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和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是否能确定一个最佳的社交媒体使用水平, 使得个体的执行功能得到最大提升? 此外,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对个体日常生活中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而缺乏对社交媒体使用类型对执行功能中的单个子成分发展变化的考察。未来应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执行功能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社交媒体使用的提升效应可能在大脑结构处于变化时期的群体中更为显著,未来研究应结合行为与认知神经方法,考察不同认知水平社交媒体使用者在执行功能特定任务中脑区激活的差异,从而使社交媒体使用影响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更精确也更全面。

  • 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严厉管教对学前儿童工作记忆的交互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8

    摘要: 工作记忆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分别探讨了基因与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工作记忆发展的影响,但基因与家庭环境因素如何交互影响儿童的工作记忆发展,目前尚缺少研究。本研究以632名学前儿童(平均年龄 = 5.11岁,SD = 0.97)为被试,让儿童完成科斯木块任务考察其工作记忆能力,从儿童唾液样本中提取DNA进行分型,获得BNDF基因rs6265位点多态性,并邀请儿童家长完成《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测评学前儿童父母的严厉管教水平,从而考察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父母严厉管教对学前儿童工作记忆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性别与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显著,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可显著预测男孩工作记忆水平,对女孩工作记忆预测不显著。尤其是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后,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与父母严厉管教对学前儿童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而言,携带CC基因型儿童的工作记忆成绩在高父母严厉管教条件下显著降低,而低父母严厉管教条件下其工作记忆没有受影响。对于携带TT/TC基因型儿童,其工作记忆成绩在不同父母严厉管教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素质?压力模型假设,表明CC型基因是一个消极环境脆弱性因子。

  •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8

    摘要: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 认知重评创造力:一种新的情绪领域创造力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8

    摘要: 情绪调节能力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基本能力。认知重评创造力是个体面对负性情境时能够自发产生多种认知重评策略的能力,是情绪调节任务中的创造性行为。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正相关,与神经质、特质愤怒无关;创造性的认知重评策略或运用隐喻和类比的高水平认知重构更有利于负性情绪的调节;创造性的认知重评可以通过基于杏仁核的显著情绪唤醒,基于海马的新联想形成和基于纹状体的精神奖赏的中介来调节情绪,从而产生可以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新颖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上述结果支持认知重评的创造性重构理论。认知重评创造过程需要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和情绪表征的特定执行功能。未来研究可以扩大被试群体,完善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测量方法,探索影响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情境因素和内在因素,以及进一步揭示认知重评创造力区别于传统创造力的特别加工或反应机制的神经机制。

  • 对马赫原理与压强如何影响时空弯曲的探讨

    分类: 物理学 >> 基本粒子与场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6

    摘要: 提出马赫思想的一种表述,并讨论了压强对时空弯曲的影响,由此得到如下一些结果。第一,有一部分类星体由于其非宇宙学红移而成为伪类星体;第二,对暗物质存在的部分依据如旋涡星系转动曲线、宇宙结构形成等给出非暗物质的理解;第三,预期沿银河系径向高速运动粒子静惯性质量会发生改变、地球绕日轨道和月球绕地轨道会出现微小畸变;第四,计算表明孤立恒星、星系和星系团可能具有广义相对论二十余倍的引力透镜效应;第五, 黑洞奇点有可能避免;第六,给出宇宙一种周期性演化模型。在这种模型中虽然宇宙演化的发散奇点不可能避免,但测地线完备可能保持,并且不需要暗能量当今宇宙仍可能处于加速膨胀阶段。该模型不存在视界疑难和平直性疑难。最后,探讨了引力波源是否可多信道探测的问题。

  • 歧视知觉对初中生的合作倾向与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6

    摘要: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揭示歧视知觉对初中生合作倾向与行为的影响,研究1采用问卷法对752名初中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运用潜变量交叉滞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之间的纵向预测关系;研究2采用动态公共物品困境实验考察歧视知觉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以及群体类型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T1合作倾向可负向预测T2歧视知觉,T2歧视知觉可负向预测T3合作倾向;(2)在公共物品困境前三轮投资比和贡献率上,歧视知觉和群体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而在后三轮仅发现歧视知觉在投资比和贡献率上的主效应,以及群体类型在贡献率上的主效应。以上结果表明,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之间存在纵向螺旋式影响;歧视知觉对前期合作行为的影响受到群体类型的调节,但随着互动时间延长,该调节作用消失。

  • 音乐协和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6

    摘要: 音乐是高级意识活动产生的声音艺术,对人类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音乐与情绪的核心要素,协和性的形成原理至今仍然未有定论。人类如何加工多个音符构成的和声?为什么一些和声听起来协和(愉悦),一些和声听起来不协和(不愉悦)?协和感究竟是自下而上的声学感知还是自上而下的审美体验?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这些问题就一直吸引着学者的目光。物理学家从协和与不协和的声学区别中寻找答案,生理学家从听觉生理机制方面分析协和感的产生,心理学家研究协和音程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目前,音乐协和性的理论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 孤独症儿童潜在早期识别标志——发声异常及原因探析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4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对其发育结果至关重要。发声是指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发出的声音。已有研究表明,非类言语和类言语发声异常是ASD儿童2岁前的潜在识别标志。ASD儿童发声异常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动机导向、神经运动导向、感知觉导向和社会反馈导向理论。未来研究可考虑探讨发声异常作为ASD儿童独特的早期识别标志的可能性,加强哭声在ASD儿童早期筛查中的研究,探索基于最具预测性声学参数集的自动学习分类模型,探究内在动机与社会动机对ASD儿童类言语发声的影响和进一步探究ASD儿童类言语发声异常的神经机制。从而为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提供更加客观的理论依据。

  • 面相识人:基于认知视角的解释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3

    摘要: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