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关联数据的机构知识库实体学术关系发现方法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9-21

    摘要:目的/意义 利用关联数据唯一性、链接性等特点,对机构知识库实体进行学术关系发现与关联组织,实现机构知识库资源语义聚集。 方法/过程 分析实体学术关系类型及特征、关联数据要求,提出学术关系关联方法及流程,利用河海大学机构知识库数据开展实证研究。 结果/结论 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实体学术关系发现方法,发现了实证数据间的学术关系,并指出其应用价值。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机构库资源语义关联,提供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检索服务,满足用户知识需求。

  • Reassessment of 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 and attributing it to the Choerolophodontidae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 (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 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件此前归为陕西嵌齿象相似种(Gomphotherium cf. G. shensiensis)的下颌。该下颌联合部伸长,呈深槽状, 下门齿缺失,因此确定可归入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进一步将间型三棱齿象 的正型标本与其相比较,两者颊齿的关键特征完全一致,包括:高度丘型化,m3伸长, 具有四脊,上下颊齿第二脊“人字型”(chevron)很弱,第二脊中附锥与前中心小尖不愈合, 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弱或缺失。因此,间型三棱齿象事实上是一种豕棱齿 象类而非嵌齿象。综上所述,暂将其改定为间型“豕棱齿象” (“Choero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同时,以上特征与北美的索普颌门齿象(Gnathabelodon thorpei)比较接 近。此外,在颌门齿象属和间型“豕棱齿象”中,颊齿第二脊呈“人字型”, 釉质褶皱、齿谷中 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强这些典型的豕棱齿象属(Choerolophodon)的特征较弱甚至缺失,但m3 齿脊数变多,这表明颌门齿象属可能起源于东亚的间型“豕棱齿象”。

  • MSPD-HPLC 法分析云南红豆杉中的10-DAB Ⅲ和紫杉醇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建立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chinensis)中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 Ⅲ) 和紫杉醇( Taxol) 的分析方法, 该文采用基质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MSPD-HPLC)对云南红豆杉中的10-DAB Ⅲ及Taxol 进行定量分析,考察包括硅胶、佛 罗里硅土、酸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碱性氧化铝、C18、C18-ME、C18-G1、C18-HC、Diol、 Xamide、Xion 共12 种样品预处理分散剂及各种分散剂的质量、洗脱剂的种类、洗脱剂的 浓度、洗脱剂体积对两种成分分析的影响,并对优化后的条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与超 声提取、热回流提取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其有效性。结果表明:(1)考察的12 种固相分散剂中,碱性氧化铝具有良好的目标化合物萃取检出量,且当碱性氧化铝与样品 的质量比为3∶1,6 mL 甲醇为洗脱剂洗脱时,10-DAB Ⅲ和Taxol 的萃取检出量较高。(2) 建立的红豆杉枝叶中10-DAB Ⅲ和Taxol 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 9), 10-DAB Ⅲ和Taxol 的检出限与定量限分别介于0.023 9~0.030 1 μg·mL-1 和0.142~0.178 μg·mL-1 之间;3 个水平标准物质浓度加入测定样品回收率的结果显示各目标分析物平均加 样回收率在93.6%~109.0%之间。(3)该方法与超声提取、热回流提取预处理分析结果的 比较证明,3 种方法对2 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检出量基本无差别,但MSPD 法溶剂消 耗少、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净化效率高,可应用于红豆杉原料的快速分析。该文以碱 性氧化铝为分散剂应用于云南红豆杉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建立了快速、高效的红豆杉 中10-DAB Ⅲ和紫杉醇的分析方法,为红豆杉中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该文报道了17 个广西新记录物种——柔毛阴山荠[Yinshania henryi (Oliv.) Y. H. Zhang]、臭荠(Lepidium didymum L.)、小酸模(Rumexa cetosella L.)、浙江凤仙花(Impatiens chekiangensis Y. L. Chen)、贵州海 桐(Pittosporum kweichowense Gowda)、越南圆叶梭罗树(Reevesia orbicularis Tardieu)、冬青叶鼠刺(Itea ilicifolia Oliv.)、窄叶枇杷(Eriobotrya henryi Nakai)、瘤枝密花树[Myrsine verruculosa (C. Chen) Pipoly & C. Chen]、毛腺萼木(Mycetia hirta Hutch.)、二萼丰花草[Spermacoce exilis (L. O. Williams) C. D. Adams]、滇 苦菜(Picris divaricata Vaniot)、纤细通泉草(Mazus gracilis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单花莸[Schnabelia nepetifolia (Benth.) P. D. Cantino]、蕨叶南川鼠尾草(Salvia nanchuanensis var. pteridifolia Sun)、四棱菝葜(Smilax elegantissima Gagnep.)。这些新记录种对广西植物 区系地理学研究、植物资源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臭荠、二萼丰花草为外来物种, 文中对其入侵性进行了评估;柔毛阴山荠、臭荠、小酸模、滇苦菜、纤细通泉草、单花莸、蕨叶南川鼠尾 草、皱叶荚蒾、冬青叶鼠刺等是广西药用植物新记录,文中对其药用功效进行了简要概述。文中还提供了 新记录物种的引证标本、地理分布和彩色照片。

  • 白及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抑制效应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了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以及筛选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文利用 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 观察了7 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感病叶片、叶鞘及块茎 共分离得到14 株真菌和4 株细菌,病原菌室内和室外回接表明菌株GF-1 致病症状与田间 一致,致病率均达到100%。(2)经形态学鉴定,菌株GF-1 为附球菌属(Epicoccum)病 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型;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 枝,具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菌株GF-1 的ITS 序列(全长522 bp)与Genbank 中 已登录的甘蔗的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MN493119.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99.62%, 与已报道的白及叶斑病致病菌高粱附球菌( E. sorghinum, MF948994.1 ) 的一致性为 98.88%。(4)培养基中含有0.1~0.2 g·mL-1 的青钱柳等7 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 GF-1 菌落的生长;当培养基中含有0.05 g·mL-1 的提取物时,肉桂和丁香提取物仍能完全抑 制菌落的生长。综上分析认为,引起白及根腐病的致病菌为附球菌属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培养基中含有0.1~0.2 g·mL-1 的青钱柳等7 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致病 菌的生长。

  • 虎耳草属的资源分类及育种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虎耳草属(Saxifraga L.)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全球约有440~500 种。其分类一直受到植物学家的 关注。该属具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欧洲多国非常重视其观赏资源的开发利用。虎耳草属的品种培育 距今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到2022 年底国际虎耳草协会(The Saxifrage Society)网站收录了1 692 个品种, 但只有1 个品种来自中国。可见,我国虽然是虎耳草属的多样性中心之一,但对其观赏资源的开发利用远 远落后于欧美甚至日本。该文从虎耳草属的种质资源、分类概况、育种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 该属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今后我国虎耳草属的分类、育种及应用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虎耳草种质资 源丰富,但属下系统演化关系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整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2) 该属品种主要通过杂交育种和变异筛选的方式育成,英国、捷克、德国、荷兰为培育品种最多的国家;(3) 我国对该属的品种选育工作起步晚,育成品种少且育种方式单一。

  •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 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 叶林2 hm2 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 年3 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 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与大小比数(Ui)对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结果表明2007—2017 年林分随着林龄增大逐 渐向轻微团状分布状态演变;混交度处于强度混交水平,呈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的趋势; 从大小比数来看,林分呈中庸状态,随林分增长表现为向亚优势的方向转变。(2)不同径级 林木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径级为1~15 cm 的树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随林分生长逐 渐增大;随径级增大,大小比数取值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混交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3) 主要优势树种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 十年间5 个优势树种组均呈现轻微团聚分布; 大小比数呈现亚优势偏向于中庸分布状态,混交水平处于强度混交水平,逐渐向极强度混交 方向演变。研究认为目前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分呈现轻微团聚分布,混交程度较强, 林分偏向于亚优势分布状态,群落较稳定,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正向顶极群落方向逐渐演替。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结构动态变化的分析对于预测森林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具有重 要参考借鉴意义。

  • 锦绣杜鹃花药发育及散粉孔形成的形态与解剖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被子植物中部分类群的花药开裂方式为孔裂,人们对此类花药的发育与散粉孔的形成 及散粉机制了解甚少。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的花药普遍为顶孔开裂,该研究通过对锦 绣杜鹃(Rhododendron × pulchrum Sweet)进行解剖观察和石蜡切片,探究其花药的发育和散 粉孔的形成及散粉机制。结果表明:(1)锦绣杜鹃花药顶端成孔区与花药主体具有不同的 组织构成,成孔区由薄壁组织构成,起源于雄蕊原基顶端的分生组织,花粉成熟时薄壁细胞 分解成为散粉孔;花药的主体由孢原细胞发育而来,孢原细胞经多次分裂分化成为具多层花 药壁的花粉囊。(2)锦绣杜鹃的花药壁在小孢子母细胞至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发育完全,有 6~7 层细胞,包括1 层表皮、2~3 层药室内壁、1~2 层中层和1 层绒毡层,中层在小孢子四 分体形成后即分解,绒毡层在花粉完全成熟前分解消失,花药壁在花粉成熟时还有表皮和 2~3 层药室内壁。(3)与纵裂型花药不同,锦绣杜鹃的药室内壁在花粉成熟时不发生纤维 化,而是积累多糖而增厚,具有韧性和弹性。(4)锦绣杜鹃花粉发育过程中小孢子母细胞 产生的四个小孢子不分离,成熟花粉为四合花粉,花粉间具有粘丝。推测锦绣杜鹃具多层药 室内壁且加厚可使花粉囊空间缩小,从而将上部花粉“挤出”散粉孔,而花粉间的粘丝使昆 虫传粉时可将花粉成团带出,其药室内壁多层且积累多糖是与顶孔开裂相适应的特征。

  •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半枫荷系统位置和进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了明确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与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叶绿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该研究利用22 个物种的24 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 构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分析半枫荷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并通过不同模型检测半枫荷与近缘类群的叶绿体编码基因的变异位点与选择压力 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枫荷叶绿体基因组具有133 个基因,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88 个(其中11 个具有内含子),tRNA 基因37 个,rRNA 基因8 个。(2)半枫荷及其近缘属蕈树属、枫香树属8 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在序列长度、基因数量及组成、GC 含量等方面相对保守,反向重复区与小单拷贝 区边界高度保守。小单拷贝区和大单拷贝区的变异程度较高,而反向重复区的变异程度较低。(3)半枫荷与蕈树属、枫香树属物种聚成蕈树科分支,并 可划分为三个亚分支,且亚分支间或物种间可能存在杂交或不完全谱系分选。(4)适应性进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模型下,蕈树科分支的物种在ndhA 等叶绿 体基因受选择约束(纯化选择),位点模型也检测到10 个基因的28 个位点p 大于0.99,这些编码基因变异可能与蕈树科植物适应性分化有关。该研究支 持半枫荷隶属于蕈树科,蕈树科内物种的叶绿体基因可能存在适应性进化,这为同名异物类药材的资源保护和民族药的创新研发提供参考资料。

  • 中国医学期刊国际化现状与展望——国际数据库收录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探析与启示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摘要:目的 分析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期刊的现状和收录要点,旨在为国内其他医学期刊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的工作及提升期刊国际化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本文统计并分析国际数据库(Scopus、Embase、DOAJ、MEDLINE/PMC、SCI、Ulrichsweb、EBSCO)的发展情况与收录中国医学类科技期刊的现状,深入剖析申请策略,总结收录的意义。 结果 近年来,Scopus、DOAJ和SCI数据库发展较快,收录中国医学期刊显著增加,中、英文期刊均有收录;SCI主要收录英文刊,收录期刊数增长较快。不同数据库的收录方式和标准各不相同。提高医学期刊的质量是期刊国际化的基石,内容质量是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指标,此外,期刊应严格落实出版时间、建立与落实各项制度、提倡增加英文内容提倡使用长英文摘要、并加强国际一流期刊的网站建设。 结论 近年来我国期刊国际化发展逐年增加,国际化势头显著,但被国际数据库收录期刊数仍有待提高。中国医学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有利于期刊各方面的成长,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能够提高医学期刊的展示度和国际影响力。

  • Computational modeling interpretation underlying elevated risk-taking propensity in non-labor income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摘要:Abstract:Individuals have been observed to show higher propensity to make risk investments using non-labor income compared to labor income, although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d that non-labor income leads to a higher prior expectation of risky investment and a reduced sensitivity towards losses. To quantitatively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employe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 total 103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and completed the 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 (BART) with an equal monetary endowment, either as a token for completion of survey questionnaires (labor income) or as a prize from a lucky draw game (non-labor income). We found that individuals endowed with non-labor income made more risky investments in the BART compared to those with labor income. To formally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ynamic risk investment process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source of income, we built four candidate computational models (Bayesian Sequential Risk-taking Model, Target Model, Scaled Target Learning Model and Scaled Target Learning with Decay Model (STL-D)). Through computational modeling, we found that within STL-D, the optimal model, the non-labor income group preset a higher targeted number of pumps at the beginning, showed a lower learning rate towards loss trials where the balloon exploded, and had lower behavioral consistency.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increased tendency for risky investments with non-labor income can be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prior expectations on risk-taking and a diminished sensitivity towards los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potential intervention targets to mitigate irrational investments associated with non-labor income.
     

  •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oil compound erosion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Soil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str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nomies. Soil compound eros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alternation or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erosion forces. In recent years, fluctuations and extreme changes in climatic factors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etc.) have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compound erosion, which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in soil erosion research. First, depending on the involvement of gravity, compound eros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ound erosion with and without gravity.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alternating or interacting soil erosion forces (wind, water, and freeze-thaw) consider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com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erosion in three typical regions, namely, high-elevation areas, high-latitude areas, and dry and wet transition regions, and reviewed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station observation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prediction model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he soil erosion model of wind, water, and freeze-thaw interac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 for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compound erosion.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issues such as unclear internal mechanisms, lack of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s, and insufficient scale conversion methods in soil compound erosion research.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future soil compound erosion mechanism research should prioritize the coupling of compound erosion forces and climate change.

  •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研究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提升生态移民居住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宁夏典型的生态移民村镇为研究区,基于访谈式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居住满意度指标体系,探讨居民居住满意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总体较高;公共空间、配套设施以及环境状况3个维度满意度水平略低,居住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镇北堡镇、星海镇、红寺堡镇、兴泾镇。(2) 不同群体居民的满意度均值均大于3.5,满意度水平较高,但不同属性的居民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青年、家庭负担系数大、受教育程度较高、迁入时长超过30 a、不愿意永久居住和感到住房拥挤的这几类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较低。(3) 生态移民村镇居民居住满意度受邻里环境、组织管理、公共空间、环境状况和配套设施5个方面的影响。

  • 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为了从生态位角度系统研究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 居住空间生态位呈现出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的高生态位,向外围圈层或扇形逐次递减的分布趋势;居住势既反映了区位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也体现了区位的过滤和排斥功能;居住态的空间分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也能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在空间上形成的相对地位和空间格局。(2) 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好的街道往往占据城市的优势区位且历史文化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自然人文环境等都较好,特别是有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单位坐落其中,居民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而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差的街道往往位于城区边缘,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地形起伏较大且交通不便、自然人文环境等相对较差,居民大都以农转非、棚改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为主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最后,提出了调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在丰富居住空间分异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旅游援疆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三阶段DEA和Tobit模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援疆政策的深入实施推动旅游援疆效率提升,促进新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2015—2019年旅游援疆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因素对旅游援疆效率影响较强,旅游援疆综合效率提升空间较大且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效率值变化趋势为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效率,旅游援疆效率呈现“北高南低”分布格局。(2)地区虚拟变量、投资水平、人均教育投资额、旅游资源吸引力显著正向提升旅游援疆效率。(3)从纵横相合与内外相宜视角归纳由3个时期、3个维度、7个方面构建的旅游援疆效率影响机制,提炼旅游援疆的方式变化与路径演化。研究结果对未来旅游援疆政策的宏观调整和援助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 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与调控模式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架及协调发展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已有的生态经济理论成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理念,构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识别体系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作用路径,基于核心理论和基础评价,提出适应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系的四大发展模式和四大生态经济枢纽区建设,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农业发展模式总结,明确生态经济枢纽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基本路径。研究认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可为建设西北内陆型生态经济枢纽区及其核心模式、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 黄河流域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基于2010、2015、2019年时间截面数据,通过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方法分析黄河流域89个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旅游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网络东西向的多核心网络结构逐渐形成,城市间区域分化、省际阻隔效应特征显著。(2) 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经历两极分化、阻隔较大的初级阶段,有机联结、互动增强的过渡阶段,趋于均衡、团块发展的巩固阶段。(3) 以西安市、郑州市为代表的少数节点核心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较强。(4) 产业结构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环境质量是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间存在的交互作用能增强对旅游经济联系的解释力。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优化建议。

  • 兰州市主城区路网形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便捷发达的交通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挖掘城市活力变化机理,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路网形态和地理大数据,使用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路网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 城市活力随着路网向外逐渐降低,变化规律与路网接近度呈现高度一致性。(2) 在提升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活力方面,穿行度作用较为微弱,但有利于发挥兰州市在兰西城市群中的联通作用。(3) 街道和城区的衔接处和边缘接近度较高,黄河两岸城市活力值受地理限制存在较强的差异性。(4) 路网形态布局合理的地区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商业和服务活动,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多的经济机会。研究结果可以明确路网形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为兰州市主城区提升城市活力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城市活力的提升。

  • 中国主要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演化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运用房价收入比、滑动T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等方法,对中国27个大中城市2001—2019年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演化特征与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 中国主要城市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在研究期内总体呈较明显的减弱趋势,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等级“持续下降”和“越级下降”的现象较普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呈“加速下降”演化特征的城市占比达18.52%。(2) 不同城市在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等级演化特征、房价收入比演化阶段及阶段性演化趋势3个维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3) 总体而言,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演化阶段与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和地方出台重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时间点存在较强关联,住房支付能力的阶段性演化趋势与中国房地产发展情况相一致。研究呼吁建立健全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评估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主要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及其演化规律。坚持“房住不炒”和“稳房价”的总体定位,科学合理制定房地产调控的“一揽子”政策,分区、分类推进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提升工程。

  • 新疆小海子灌区耕地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以第三师小海子灌区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4月分层采集土壤样品324份,测定总盐、8大离子和pH值,采用描述性统计、显著性检验与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灌区土壤盐分含量以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 小海子灌区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盐渍化的危害,土壤总盐及各盐基离子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盐分分布大体呈现出西南低、东北高的规律,土壤盐渍化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为51团和53团。(2) 研究区以氯化物硫酸盐盐化土壤为主,分布在51团、44团大部分区域以及50团、53团的部分区域;44团、50团及51团交界处分布有硫酸盐盐化土壤,49团大部分区域为氯化物盐化土壤。(3) 研究区表层分布面积最广的为中度盐渍化土壤,其次为轻度盐渍化土壤;重度盐渍化土壤集中分布于51团、44团中部和50团与53团交界处。20~40 cm土层分布面积最大的为轻度盐渍化土壤,其次为中度盐渍化和非盐渍化土壤。研究结果通过明确区域内土壤盐分特征、盐分类型和盐渍化程度,为今后通过不断完善当地灌溉排水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治理土壤盐渍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