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脑血流中断后,恢复脑血流供应的过程中,脑组织因能量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炎性反应、血-脑脊液屏障破坏、细胞凋亡和坏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导致缺血脑组织再次发生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会加重神经细胞受损甚至死亡,妨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防治方案已成为脑血管领域目前研究的焦点。黄芩苷是从中药黄芩中提取的类黄酮化合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黄芩苷可通过等多种药理机制,有效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归纳了黄芩苷在各种体内和体外实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阐述了黄芩苷通过减轻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稳态、抑制细胞凋亡和焦亡、保护血-脑脊液屏障、维持星形胶质细胞结构与功能和减轻神经细胞毒性等多靶点、多途径方式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神经保护机制及药理机制。旨在强调黄芩苷在预防和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潜在作用,为进一步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未来黄芩苷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8-2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病,且仍是我国乃至全球一个函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 探讨 19902019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情况,预测 20202050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相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 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提取19902019 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使用基于 GBD 2019 数据库可公开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对应的年龄标准化(简称标化)率来量化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流行情况,使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量化疾病负担情况,构建 ARIMA 模型预测 20202050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19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增长了 93.75%、99.75%、57.39%。女性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低于男性。从 2019 年数据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 95 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值。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趋势与总体趋势相似,但略有差异。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在 45 岁以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的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上均高于女性。19902019 年男性 YLL 率、YLD 率、DALY 率增长了 36.99%、102.42%、40.78%,女性增长了 2.79%、107.13%、11.50%。从 2019 年数据来看,中国总人群心血管疾病的 YLL 率、YLD 率、DALY 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尚无拐点出现。男性 YLL 率、DALY 率随人口老龄化进展逐渐升高并远高过女性,女性 YLD 率在 55~59 岁年龄组后逐渐升高并远高过男性。19902019 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国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仍有所增加,标化死亡率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全球范围。从全球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标化 YLL 率、标化 DALY 率随同全球一样呈下降趋势,但 2000 年以后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且标化 YLD 率逐年增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 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肾功能不全。从中国及全球相关数据来看,高收缩压(高血压)依然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脂血症)是全球及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二因素。20202050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预计到 2050 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 663.618/10 万。结论 19902019 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疾病负担较为严峻,在未来 50 年尚无拐点出现,疾病流行及负担情况均高于全球范围。预计到 2050 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 663.618/10 万。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管理模式仍面临长期干预不足及综合防控效果有限的挑战。中医三级防控模式通过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多层级体系,结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及中医特色技术,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全周期管理。目的 评价中医三级防控模式对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的管理效能,为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臂队列研究方法,于2020年10—12月入组天津市北辰区冠心病、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265例,通过“以患者为核心、村医/社区医师为执行主体、三级中医院专科医师为主导”的中医三级防控体系,给予患者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用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管理在内的中医健康管理措施,管理随访期共1年,每6个月进行1次随访。从1年内复发加重率、心肌缺血发生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得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心脑血管预防知识调查表得分、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生活行为相关指标方面评价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 265例患者中,冠心病患者214例(心绞痛193例,具有心肌梗死病史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稳定状态21例),脑卒中患者51例(均为缺血型脑卒中),男120例,女145例。在管理期结束后,共有14例患者脱落(冠心病患者4例、脑卒中患者10例),最终251例患者完成研究并纳入结果分析。管理12个月后,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复发加重率较基线下降(P0.05)。在生活行为改善方面,患者管理12个月时饮食偏甜率、饮食偏油腻率、PSQI得分较基线降低(P0.05)。结论 基于三级防控的中医健康管理具有较好管理效能,可降低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加重率,帮助患者增强对疾病的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相关危险因素,使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可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效果。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目前研究提示多种因素与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相关,但相关证据的质量尚缺乏系统评估。目的 系统评估影响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明确各因素的证据质量。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等8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11-03,纳入有关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采用AMSTAR 2量表评估文献质量,使用基于4级标准的分级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对现有系统综述中所有相关原始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并使用STATA 16和Review Manager 5.4软件重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篇系统综述(39篇原始研究),涉及影响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45个因素,其中仅1个因素(意识障碍)为强有力证据,年龄、性别、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营养不良、双侧卒中、日常生活能力、NIHSS评分和mRS评分等9个因素为高提示性证据,其余因素均为弱证据。结论 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可逆因素与不可逆因素,临床干预可优先改善可逆因素以促进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此外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