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 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 即当同伴在场时, 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 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 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 在神经机制层面, 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遗传层面, 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 在社会文化层面, 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9

    摘要: 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事冒险或鲁莽行为,并且更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个人特质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助长作用,即当同伴在场时,青少年的行为会更加冒险。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神经、遗传、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解释:在心理层面,这种影响源于青少年寻求同伴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作用;在神经机制层面,源于认知控制网络和刺激处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在遗传层面,源于特定基因的易感性等;在社会文化层面,同伴影响会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程度与表现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应从发展、文化心理、构建复杂模型网络等视角深入探究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 “近朱者赤”: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容易受到同伴影响, 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影响, 较少考察同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招募了77名12~15岁青少年(Mage = 14.06 0.74岁, 32名女生)被试, 结合自适应行为实验范式和冲突信息源范式, 考察了信息提供者(同伴vs.成人)和社会信息的性质(均利他、均利己、冲突)对青少年(付出实际代价的)捐赠行为的影响, 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特质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相比较利己信息的影响, 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利他信息的影响, 从而提高捐赠数额。特别是, 当同时观察到冲突信息时, 青少年仍然受到利他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榜样而非成人榜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了青少年的亲社会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积极的同伴影响, 同伴道德榜样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助益。

  • 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有关成人社会权力认知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及理论, 但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近期才受到关注。社会权力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权力经常体现在社会支配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很早开始, 儿童就能基于不同的线索来判断社会权力, 儿童基于这些线索的认知发展有进化上的适应意义。儿童对社会权力获得方式的认知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年幼儿童更认可基于支配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 而年长儿童更认可基于声望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会影响选择性信任、资源分配及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影响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儿童社会权力对社会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 并考虑文化因素和早期互动经验对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影响。

  • 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5-10

    摘要: 儿童的选择性学习是目前认知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即选择性因果学习)对于回答儿童如何获取知识这个经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选择性因果学习表现在对他人解释的辨别、评估与采纳上。他们会主动向可靠的信息提供者寻求解释,并在接收回答后表现出选择性跟进反应。对于他人的回答,年幼儿童不仅能根据言语线索辨别出解释性陈述,还能依据解释的结构特征选择更好的陈述加以采纳,年长儿童甚至可以从不同模式的解释中灵活地学习更适宜的因果知识。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解释的其它特征在儿童选择性因果学习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选择性因果学习的认知机制。

  • 幼儿对所有权权利的理解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 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 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 而他人不具有。但是, 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 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 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 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 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 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 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 幼儿是如何表征的, 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 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 冲突情境下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幼儿如何选择性地采信他人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 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除客观的信息内容外, 信息传递者的特征也影响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另外, 在不确定情境下, 他人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可能存在冲突, 在二者冲突的情境下, 幼儿是否可以采信他人的证言, 并最终改变幼儿的已有判断是以往研究忽略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当母亲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面对不同比例的合成动物时)对幼儿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的影响。研究采用冲突信息源范式, 向74名4~6岁幼儿呈现对不同比例合成动物(50%-50%任务 vs 75%-25%任务)命名的证言, 考察幼儿对信息提供者的询问意愿、对证言的信任情况和在证言前后对合成动物的判断(信念修正)。信息提供的一方为母亲(提供相似度低的动物名称), 另一方为陌生人(提供相似度高的动物名称)。结果发现, 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受到母亲证言与已有信念冲突程度的影响。在低冲突情境下, 幼儿对母亲证言的询问意愿和外显信任均高于高冲突情境。幼儿的信念修正存在年龄差异, 在低冲突情境下, 年长幼儿比年幼幼儿更倾向于改变已有信念, 在高冲突情境下, 年长的幼儿比年幼幼儿更不愿意改变已有信念。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母亲的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中国幼儿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 并且可以根据冲突的程度进行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

  • 学龄前儿童对道德承诺者的信任判断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摘要: 学龄前儿童的选择性信任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手段,他们对不同道德承诺者的信任判断对其道德发展有重要意义。实验1采用二元选择范式,操纵承诺的道德效价(道德vs不道德)和履行结果(遵守vs违背),考察学龄前儿童能否对不同道德承诺者做出不同的信任判断。结果显示,儿童3.5岁开始能够在对比情境中对不同道德承诺者做出差异判断,倾向于选择性信任遵守道德承诺和违背不道德承诺者,且年龄效应显著,即年龄越大该选择倾向越明显。但并不能确定儿童是否能对单个出现的道德承诺者做出信任判断。因此,实验2采用单一选择范式考察学龄前儿童对不同道德承诺者的信任程度。结果发现,儿童对不同道德承诺者的信任程度存在差异:遵守道德承诺>违背不道德承诺>违背道德承诺≈遵守不道德承诺。两个实验表明,儿童从3.5岁开始能够区分承诺的道德效价和履行结果,并做出信任判断。本研究为理解儿童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学习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学龄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短链脂肪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2-11-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功能或结构的进行性丧失而导致的一组疾病,虽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身体或精神症状可通过联合治疗来缓解,但目前还没有直接减缓或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策略。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代谢产物,是肠-脑沟通的关键递质,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综述了短链脂肪酸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肠道屏障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7-0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通过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进而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而紊乱的肠道微环境可反作用于中枢,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大量研究提示,肠道屏障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中枢神经损伤的重要作用靶点。本文综述了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肠道微生物、化学、机械和免疫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枢的双向作用,并总结了致使肠屏障破坏的可能机制,包括营养不良、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及神经递质和激素释放等,为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 添加Bi对Zr-1Nb合金在360 ℃/18.6 MPa去离子水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4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用高压釜腐蚀实验研究了Zr-1Nb-xBi(x =0.05%---0.3%, 质量分数)系列合金在360 ℃/18.6 MPa去离子水中的耐腐蚀性能, 结果表明在Zr-1Nb合金的基础上添加Bi对其耐腐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且随着Bi含量的增加改善作用愈明显. 合金显微组织的TEM和EDS分析表明, 合金中存在ZrNbFe型和β-Nb第二相, Bi含量对第二相的种类, 尺寸和数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0.3%的Bi可全部固溶在α-Zr基体中, 且不影响Nb的固溶含量. 氧化膜断口和内表面形貌的SEM观察表明, 固溶在?-Zr基体中的Bi能够明显延缓氧化膜显微组织结构的演化, 包括孔隙发展成为微裂纹的过程和柱状晶向等轴晶的转变. 可见, 增加α-Zr基体中Bi的固溶含量可以改善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 拟人化对4~6岁幼儿的人机信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 通过两个信任博弈实验考察了4~6岁幼儿在经济博弈中对机器人的信任的发展,同时考察可能对幼儿对机器人的信任产生影响的拟人化因素,包括外观拟人化(类人外观)和行为拟人化(言语反馈和社交依随性互动)。实验一通过考察幼儿在匿名信任博弈中对人、机器人NAO和JIBO(外观拟人化程度高VS低)的信任行为,发现4岁幼儿对机器人的信任显著低于5岁和6岁;而外观拟人化仅对6岁幼儿产生影响,外观拟人化程度与幼儿的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实验二通过用分别与人、NAO、JIBO微信视频通话的形式,使机器人具有行为拟人化特征,在匿名信任博弈中考察幼儿对不同信任对象的信任行为,发现当机器人具有行为拟人化的特征后可以显著提升幼儿的信任。4~6岁幼儿对机器人的信任不仅与年龄有关,且受到机器人的拟人化(外观拟人化和行为拟人化)的影响,拟人化程度与幼儿对其信任行为存在正相关。

  • 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以磁共振成像(MRI)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诊断结果为参考,探讨超声对DDH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7例DDH患儿的117个髋关节进行超声和MRI检查,对比超声和MRI对DDH患儿髋关节病变检出的一致性,并对病变程度进行分型,比较两者对病变程度诊断的一致性,最后比较超声和MRI对不同年龄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超声和MRI两种方法对DDH患儿髋关节的骨性结构(髂骨、髋臼骨顶、股骨头)病变检出的一致性好(K=0.901-0.885,P6个月的DDH患儿检出的一致性差(K=0.136,P=0.202)。结论 超声对于早期DDH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随访观察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 基于体检队列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高血糖关联研究及联合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2型糖尿病(T2DM)共存的全球流行率和发生率持续上升,这种共存增加了肝脏相关不良结局的风险。临床实践中,需要对MAFLD合并高糖的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以延缓其进展。目的 基于T2DM与MAFLD之间的关系,利用现有大规模体检数据探究机体高糖对MAFLD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AFLD合并高糖发生的关键因素。方法 收集2024年3—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286名健康体检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腹部超声检查、生化指标和血常规项目等数据。根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及MAFLD诊断标准,筛选出5258例MAFLD患者,将MAFLD患者根据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水平分为T1组(FIB-42.67,n=59),比较三组间各临床指标差异。进一步根据有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FBG)≥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满足任一项)将MAFLD患者分为MAFLD合并高糖组(n=752)和MAFLD合并无糖组(n=4506),比较两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MAFLD合并高糖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联合预测模型对MAFLD合并高糖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年龄、BMI、FBG、HbA1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预估葡萄糖处理率(eGD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FLD合并高糖组脂肪肝指数(FLI)、肝脂肪变性指数(HSI)、ZJU均高于MAFLD合并无糖组(P<0.05);MAFLD合并高糖组FIB-4、AST/PLT比值(APRI)、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评分(NFS)、体质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和糖尿病评分(BARD)均高于MAFLD合并无糖组(P<0.05)。将MAFLD合并高糖组和MAFLD合并无糖组分别按1:1随机纳入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中所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围(WC)、高血压、高脂血症、TG、GGT、UA、BUN是MAFLD合并高糖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将以上指标进行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C、高血压、高脂血症、TG、GGT、UA、BUN作为独立预测因子判断MAFLD合并高糖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准确度(0.53≤AUC≤0.75)。联合这8项关键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模型预测准确度达到0.805(95%CI=0.781~0.828),灵敏度为75.8%,特异度为72.6%。在测试集中对该联合模型进行效能验证,结果显示阳性预测准确率为0.705,阴性预测准确率为0.731,预测准确率为0.727。结论 基于FIB-4分组的MAFLD患者,高血压、FBG、HbA1c、PLT、WBC、RBC、LYM、AST、eGDR水平在3组间有显著差异。机体高糖能够加重MAFLD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程度。此外,年龄、WC、高血压、高脂血症、TG、GGT、UA、BUN是导致MAFLD向MAFLD合并高糖进展的影响因素。联合上述8项指标构建预测模型能够增强MAFLD人群合并高糖发生评估的预测准确率,可能为临床上MAFLD人群合并高糖的早期鉴别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