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托拉等冰川的新近变化及对中巴公路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喀喇昆仑公路是推动我国新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长期受到冰川灾害的影响,尤以罕萨河中游的 巴托拉段最为严重。本研究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等资料,分析了巴托拉、帕苏、固尔金冰川近百年的变化、变化 原因及对公路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巴托拉、帕苏、固尔金冰川总体处于微弱退缩 状态,对公路的直接威胁趋于减弱。(2)巴托拉、帕苏、固尔金冰川消融加剧与冰舌波动导致融水径流频繁迁移,冰 川融水洪水、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公路安全运行的影响正日渐凸显。(3)巴托拉段冰川变化对 公路最直接的威胁在于2021年67月巴托拉河新的改道,改道后水流将直接冲击侵蚀路基,影响公路安全。本研 究成果可为中巴公路沿线以及我国西部与中亚、南亚其他陆路通道的冰川灾害监测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 基于引文出版年光谱的国际智慧图书馆领域历史根源文献识别与分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资料的处理 提交时间: 2024-03-28 合作期刊: 《文献与数据学报》

    摘要: [目的 / 意义]智慧图书馆研究不仅要聚焦当下、探索未来,亦需回顾过往、追根溯源。本文通过对国际智慧图书馆领域历史根源文献进行识别与分析,为研究者梳理领域发展脉络、发现重要节点文献提供参考。[方法 / 过程]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集中的智慧图书馆领域 617 篇施引文献、14 949篇参考文献为数据源,基于 CRExplorer 软件引文出版年光谱功能,构建了历史根源文献识别与分析框架。依据参考文献年度被引量、5 年平均中值偏差曲线变化趋势,将该领域研究阶段划分为铺垫期、萌芽期、初始发展期以及快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历史根源文献 17 篇。[结果 / 结论]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呈现历史根源文献存在显著跨学科性、研究内容从技术至理论与用户体验转变、典型研究主题连续性较弱且出现时间间隔较大、作者多以“大家”为主且新生力量近年崭露头角等特征。

  • 中塔帕米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2000—2021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变化与冰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极差变换法和熵权法开展了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20%·a-1±0.06%·a-1,物质平衡为-0.25±0.04 m w.e.·a-1,1992年以来的冰湖面积扩张速率为0.45%·a-1,均为帕米尔高原整体水平的数倍。(2)冰川不稳定性的增强直接导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风险普遍凸显,其中灾害发生的中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公路西段。(3)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宏观格局主要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分布密度、地形与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以及气候暖湿化趋势的空间差异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的宏观格局,可为灾害脆弱性、影响力和情景预测研究等提供参考。

  • 温度对川西亚高山3种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川西亚高山森林群落土壤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川西3个森林群落(天然针叶林、云杉人工林和桦木次生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无机氮含量在两个培养温度(20℃和10℃)下4周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培养4周后,在20℃培养条件下天然针叶林、云杉人工林和桦木次生林硝态氮含量比在10℃培养条件下分别高出104.32%、52.11%和25.57%;而铵态氮含量仅高出10.18%、24.06%和44.82%。有机层土壤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大多表现为20℃显著高于10℃;相反,温度对矿质土壤层氮转化速率影响大多不显著。此外,天然林土壤净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均高于桦木次生林和云杉人工林。实验期间,3个森林群落土壤净硝化速率20℃比10℃高79.03%-128.89%,而净氨化速率仅高37.81%-63.33%。综上所述,温度变化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氮矿化具有显著影响,而温度效应因森林类型、土壤层次和氮形态而不同。与矿质土壤层相比,土壤有机层氮矿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