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生态恢复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态源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集中分布,面积变化较小且空间位置较为稳定。(2)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阻力面的均值分别为4.96、4.36和4.40,呈现南部低、西北高的空间格局。(3)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2416.25 km、3433.61 km和2643.62 km,南部生态廊道密集,以低阻力生态廊道为主,北部生态廊道稀疏,以高阻力生态廊道为主。(4)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面积不断减少。(5)植被覆盖度、景观多样性、人口密度、坡度和降水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高原未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生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