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s: Geosciences >> Other Disciplines of Geosciences submitted time 2018-11-13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 冰川冰储量不仅是冰川的重要属性,而且是核算冰川水资源及预测冰川变化的基础数据,因此准确计算冰川冰储量及其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冰川储量估算的主要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冰厚模型估算法、探地雷达法;冰川储量相对变化计算方法有实地测量法和遥感监测法。本文系统分析和讨论各计算方法的原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冰川储量估算提供方法参考。研究表明,对于冰川冰储量计算而言,经验公式法适用于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冰川储量估算;模型估算法适用于个体或小范围冰川储量估算;探地雷达法适用于人类易到达区域冰川储量的估算。对于冰川冰储量相对变化计算,实地测量法适用于对精度要求高且满足实地测量条件的单条或中小型冰川,遥感监测法适用于全球性冰储量变化估算,但需改进算法和提高数据空间分辨率。目前,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逐步应用,以及冰川流速等理论模型的提出,这为冰川冰储量估算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19-01-11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为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本研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藏东南帕隆94号冰川为例,结合大西沟与察隅站气象资料,对1980 — 2015年两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6 a来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平衡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达-17102与-8159 mm w.e.,相当于冰川厚度减薄19与9.01 m,且分别于1996、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同期两条冰川所处区域年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二者年内气温分配相仿,但降水分配差异较大。初步分析认为气温上升是导致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原因,冰川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的差异和地性因子(坡度、冰川面积)的不同使得乌源1号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高于帕隆94号冰川,由于目前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监测时段相对较短,为深入研究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过程仍需加强对冰川的持续观测。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4-07-30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入湖冰川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广泛分布,其快速消融和末端崩解,是该地区冰湖溃决洪水最重要的触发因子和影响因素。近年来入湖冰川整体处于物质持续且加速亏损状态,1975—2000年入湖冰川物质平衡为-0.33±0.07 m w.e.·a-1,近10 a达到-0.56±0.08 m w.e.·a-1,其平均物质损失速率-0.45±0.08 m w.e.·a-1。入湖冰川物质损失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冰川,末端消融及崩解是其主要原因。当前冰川末端水下物质损失仍无法准确估算,广泛应用于入海冰川末端消融模拟的羽流模型,为估算入湖冰川末端湖-冰物/热交换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法,其中冰下融水径流量、冰川末端切面形态、湖水温度和密度是影响羽流模型估算结果的重要参数。基于羽流模型评估冰川末端水下消融特征,为准确评估未来情境下冰川物质变化奠定基础。
Subjects: Other Disciplines >> Synthetic discipline submitted time 2023-03-19 Cooperative journals: 《中国科学院院刊》
Abstract: China has 48 571 glaciers with a total area of 5.18×104 km2, which accounts for 11%–14.5% of the total area of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world. These glaciers constitute a vital source of water for more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and for wildlife ecosystems in this vast arid and semi-arid land in northwestern China. Urumqi Glacier No. 1, the best monitored glacier in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headwaters of the Urumqi River in eastern Tianshan and is within the core area of central Asia. To implement the long term monitoring of Urumqi Glacier No. 1, the Tianshan Glaciological Station (TGS) was esta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in 1959. Since then, Urumqi Glacier No. 1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studies. Internationally, it has been one of the ten referential glaciers in the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WGMS), and considered to be of great importance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Urumqi Glacier No. 1 complements similar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s covering more maritime-type glaciers and glaciers in transitional climates in polar,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Over the past 60 years, the TGS has served as a research and training base f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ientists and graduate students. It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central Asian climat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glaciological research. As such, it is well known and highly regar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As a permanent year-round glacier station among glaciers in central Asia, it is the benchmark to which other relevant studies can make reference.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4-09-05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萨吾尔山是中国西部14座冰川分布的山系之一,横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尽管冰川规模不大,但因二元政治主体割裂了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同时萨吾尔山冰川水资源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航摄地形图、Landsat及Sentinel卫星遥感影像,并参考已有冰川编目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历史图像等数据资料,在野外台站现场观测验证基础上对萨吾尔山冰川当前现状和过去30多年间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截止2022年,萨吾尔山共分布冰川31条,总面积11.47 km2,新疆吉木乃县境内的木斯岛冰川为最大规模冰川,面积2.95 km2,其余90%的冰川其面积不足1 km2。(2)过去30多年来,萨吾尔山冰川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冰川分裂、面积减小和末端后退持续增加。冰川数量从12条分裂成31条,1989—2022年冰川面积减少8.11 km2,退缩率达41.42%,冰川末端退缩11.30 m。气温升高、冰川反照率降低和冰川破碎程度加大是引起萨吾尔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3)相较于我国其他13座高大山系,萨吾尔山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冰川面积相对退缩幅度最大。未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萨吾尔山冰川极大可能会基本消融殆尽,这对本就干旱贫水的吉木乃县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需提早统筹谋划以应对未来的水资源危机。
Subjects: Other Disciplines >> Synthetic discipline submitted time 2023-03-28 Cooperative journals: 《中国科学院院刊》
Abstract: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mountains contain the largest glacier storage outsides the north and south polar regions.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 recently glaciers in China are generally experiencing rapid melting and shrinkage. This rapid glacier change impacts the water resource that supplied by melt-water, and also favors glacial hazards, such as glacier collapse, glacier surging, glacial debris flow, and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 Those glacial hazards show their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dynamic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Accompanying with the recent rapid glacier change, which reduces the glacier stability by warming, glacial hazards become more frequent. Furthermore, since global warming continues and human activity intensifies, the uncertainty and risk of glacial disasters will intensify. Therefore, scientific sol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needed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glacial changes and hazards.
Subjects: Biology >> Ecology submitted time 2020-01-02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研究》
Abstract: 当前,基于正积温的度日模型广泛应用于冰川消融研究中,该模型的核心参数是度日因子。根据印度河上游Sachen、Gharko、Barpu冰川2014—2016年的物质平衡和气温实测资料,计算得到消融期内各冰川研究区的度日因子,并分析了度日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Sachen、Gharko、Barpu冰川度日因子均值分别为2.83 mm⋅d-1⋅℃-1、3.74 mm⋅d-1⋅℃-1、3.91 mm⋅d-1⋅℃-1;各冰川度日因子皆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增,海拔递增率分别为0.003 7 mm⋅d-1⋅℃-1⋅m-1、0.007 4 mm⋅d-1⋅℃-1⋅m-1、0.004 1 mm⋅d-1⋅℃-1⋅m-1;对于同一观测点而言,度日因子不是一个常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冰川度日因子随着年际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度日因子受表碛影响显著,度日因子整体上随着表碛厚度的增加而递减。然而表碛厚度低于2cm时,表碛的覆盖作用促进了冰川的消融,表碛覆盖区冰川度日因子大于裸露区冰川;冰川朝向的变化对度日因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向阳坡的冰川度日因子随海拔递增率大于阴坡。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3-01-17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研究》
Abstract:喀喇昆仑公路是推动我国新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长期受到冰川灾害的影响,尤以罕萨河中游的 巴托拉段最为严重。本研究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等资料,分析了巴托拉、帕苏、固尔金冰川近百年的变化、变化 原因及对公路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巴托拉、帕苏、固尔金冰川总体处于微弱退缩 状态,对公路的直接威胁趋于减弱。(2)巴托拉、帕苏、固尔金冰川消融加剧与冰舌波动导致融水径流频繁迁移,冰 川融水洪水、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公路安全运行的影响正日渐凸显。(3)巴托拉段冰川变化对 公路最直接的威胁在于2021年67月巴托拉河新的改道,改道后水流将直接冲击侵蚀路基,影响公路安全。本研 究成果可为中巴公路沿线以及我国西部与中亚、南亚其他陆路通道的冰川灾害监测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0-12-17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研究》
Abstract:冰川物质平衡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估冰川对径流及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本文采用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WGMS)最新公布的物质平衡、平衡线高度及积累区面积比率资料,以北极地区具有长时间观测序列的23条冰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极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状况及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和积累区比率的关系。分析表明:(1)1960—2017年北极冰川厚度平均减薄14.8 m,俄罗斯北极减薄最小,为4.3 m,阿拉斯加地区减薄最严重,为27.7 m;(2)23条冰川中,仅Engabreen冰川平均物质平衡为正值,Kongsvegen冰川保持微弱的负平衡,其他21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均处于较强的负平衡状态,北极冰川整体物质损失严重;(3)过去60 a,北极冰川物质平衡整体呈负平衡,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冰川开始加速消融,损失速率从-128.2 mm·a-1上升至-594 mm·a-1;(4)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呈负相关,与积累区比率呈正相关,相关性显著;(5)北极气温升高是冰川物质消融的主要原因,90年代之后气温大幅度升高造成同期冰川物质大量流失,降水量对物质平衡影响较小
Subjects: Geosciences >> Hydrology submitted time 2022-08-08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喀喇昆仑山分布有众多的跃动型冰川,跃动机理存在异质性。使用Landsat、Sentinel-1A、TSX/TDX等多源遥感数据,获取了中喀喇昆仑布拉尔杜冰川在跃动期间冰川表面高程和表面流速变化。结果表明:布拉尔杜冰川从2006年开始,流速逐渐增加;到2013年之后进入快速运动期,最高流速可达4.9 md-1;2015年8月底,冰川表面速度急剧下降,随后保持较低的流速至2016年1月,而后流速再次增加,到同年2月初便进入平静期。20002014年冰川主干中上游有明显隆起,而冰川接收区明显减薄,最大减薄达89 m;20142018年冰川主干中上游以及各支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薄,冰川主干的接收区高程显著增加,最大增厚120 m。根据冰川表面高程变化以及流速变化的特征,认为布拉尔杜冰川的支流引发了此次跃动,且本次跃动受水文机制的影响较大;结合现有的数据和文献,推断布拉尔杜冰川的跃动间隔约为40 a;为喀喇昆仑冰川跃动研究提供更多的实例,也可为此区域冰川灾害预警研究提供参考。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1-03-03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 冰川运动控制着冰量输送变化,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探讨东 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 ITS_LIVE 和 GoLIVE 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形条 件、表碛/非表碛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平均运动速度 为 5.31 m·a-1,冰川运动速度与冰川规模相关,表现为大冰川比小冰川运动快;(2)冰川运动速度与 平均坡度相关,表现为随平均坡度增加先增后减,坡度过大不利于冰川积累,表现为厚度(规模) 小,则速度慢。(3)西南(8.69 m·a-1)、东南(11.67 m·a-1)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大于其它坡向的冰川 运动速度,与各个坡向的冰川规模相关。(4)表碛覆盖型冰川的运动速度小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 表碛对冰川运动速度起到抑制作用。(5)1989—2018 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速度表现稳定,与冰 川年际变化稳定相对应。消融期冰川运动速度小于其它季节,与年内冰川厚度变化相关。
Subject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Resource Sciences >> Basic Disciplin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mitted time 2022-06-01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研究》
Abstract:中亚高山冰川区地形复杂,站点观测和传统实地测量范围十分有限。卫星激光测高技术可实现大范围冰 川表面高程变化监测。以20032009年ICESat激光测高数据为数据源,参考2000年的SRTM高程数据,建立冰川 区点云去噪及其精度优化算法和多尺度冰川区表面高程时空变化分析模型,并分析了20032009年间中亚山区整 体与各分区冰川表面高程时序变化。结果表明:中亚高山冰川区的冰川表面平均高程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现出明 显的区域差异。其中,20032009年中亚冰川表面高程总体下降了9.591.89 m;I区(即西藏和青海南部)的冰川表 面高程下降了6.512.9 m;II区(即新疆、青海北部和甘肃部分地区)下降了7.875.03 m;III区(即中国境外,中亚地 区的部分国家)下降了9.815.1 m,且监测到20042005年冰川表面高程上升。本研究方法对冰川区点云类高程 脚点监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对基准DEM的依赖度较高。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0-01-06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由于存在正物质平衡或跃动、前进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不过该地区冰川变化差异显著,尤其是大型表碛覆盖冰川,呈现与其他类型冰川明显的差异性响应,为理解喀喇昆仑冰川异常的机理,冰川尺度的详细变化研究十分必要。音苏盖提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冰川,是典型的大型表碛覆盖冰川。通过应用TanDEM-X/TerraSAR-X(2014年2月)与SRTM-X DEM(2000年2月)的差分干涉测量方法计算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并结合冰川表面流速对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和跃动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2000—2014年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平均下降了1.68±0.94 m,即冰川整体厚度在减薄,年变化率为-0.12±0.07 m·a-1。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分布不均,其中南分支(S)冰流冰川整体减薄较为显著,冰川南分支冰流运动速度较快,前进/跃动的末端占据了冰川的主干,阻滞原主干冰川物质的向下运移(跃动),导致原主干冰舌表面高程上升;冰川厚度减薄随着海拔升高先下降后保持稳定,同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低海拔表碛区域消融大于裸冰区,可能存在较薄表碛,因热传导高、覆盖大量冰面湖塘和冰崖存在,加速了冰川消融;在坡度小于30 °的区域,冰川厚度减薄随着坡度的减小而加剧;坡向朝南冰川厚度略微增加(0.01 m),西南坡向冰川厚度略微减薄(-0.03 m),其他坡向冰川厚度减薄明显。近14 a来,表碛覆盖的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整体下降表明物质处于亏损状态,冰川跃动导致局部冰川表面高程的增加。
Subjects: Geosciences >> Other Disciplines of Geosciences submitted time 2018-11-13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 2016年7~8月对慕士塔格山卡尔塔马克冰川补给径流与非冰川补给径流进行了采样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iper图、Gibbs图、正演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冰川补给径流和非冰川补给径流的水化学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冰川补给径流和非冰川补给径流两种水体均呈碱性,水化学类型皆为Ca2+ - SO42- - HCO3-,但冰川补给径流和非冰川补给径流的pH值、EC和TDS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离子浓度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冰川补给径流中所有离子具有同源性,而非冰川补给径流NO3-显示出与其它离子来源不同。正演模型结果显示,大气输入、硅酸盐风化、碳酸盐风化和蒸发岩溶解对冰川补给径流和非冰川补给径流中离子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0.47%、0.55%、65.61%、23.37%和1.52%、19.57%、60.37%、18.54%。在冰川补给径流中,碳酸盐风化对径流中离子浓度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蒸发岩溶解占次要地位;在非冰川补给径流中,碳酸盐风化亦占主要支配地位,而硅酸盐风化占次要地位。两者差异的原因是硅酸盐风化相比蒸发岩溶解更难进行,冰川补给径流中水岩相互作用时间较短,故硅酸盐风化贡献率较低;而非冰川补给径流经过更充分的水岩相互作用,故硅酸盐风化贡献率较高。本研究成果可为西部地区水资源管理应用提供参考。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4-12-03
Abstract:以东昆仑鲸鱼湖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Landsat系列影像获取1990—2023年流域内冰川和湖泊范围,同时利用内陆水域水文时间序列数据库水位数据集和全球冰川物质平衡数据集,分析鲸鱼湖流域冰川面积、储量和物质平衡及鲸鱼湖面积、水位和储量变化特征。此外,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流域内冰川和湖泊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 1990—2023年,鲸鱼湖呈现显著扩张趋势,从266.00 km2扩张至399.30 km2,面积扩张了133.30 km2,扩张速率为4.66 km2·a-1;2013—2023年湖泊水位上升5.19 m,水位上升速率为0.55 m·a-1;湖泊水量增加1.31 km3,年增量为0.16 km3。(2) 1990—2023 年流域内冰川呈现显著退缩趋势,冰川面积减小4.59 km2,变化速率为-0.12 km2·a-1,冰川储量减少0.38 km3,变化速率为-0.01 km3·a-1;2000—2020年冰川多年平均物质平衡为-1.22×10-4 m w.e.。(3) 1990—2021年流域内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升温率为0.02 ℃·a-1,但是夏季升温不显著。年降水量显著增多,速率为2.11 mm·a-1,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8.9%。(4) 流域内降水是导致湖泊扩张的主要因素。研究揭示了鲸鱼湖流域冰川、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当地政府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参考。
Peer Review Status:Awaiting Review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1-12-12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研究》
Abstract:基于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降水数据和气象站的实测气温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加入辐射项的分布式度日模型,以已有监测冰川资料为基础获取度日因子,通过优化参数,对祁连山流域尺度1961—2013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序列进行重建。结果表明:祁连山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以1995年为界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1961—1995年,祁连山冰川物质平衡正负交替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冰川的消融量和积累量基本持平,平均物质平衡为(0.11±0.13)m w.e.·a-1;1996—2013年,冰川消融迅速加剧,物质平衡恒为负,平均物质平衡为(-0.54±0.13)m w.e.·a-1,主要原因是正积温的逐年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加剧。1961—2013年祁连山冰川的累积物质平衡为(-12.76±4.24)m w.e.,空间分布上祁连山中段和东段流域的冰川消融速率大于西段的冰川。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3-08-01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从流域尺度揭示天山北坡冰川变化状况,对下游绿洲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提取天山北坡诸河流域近期冰川边界,结合前期发布的冰川编目及ASTER DEM数据,对该区域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15年前后天山北坡共计分布冰川10061条,总面积约4855.85245.86 km2。1960s2015年天山北坡国内段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52%a-10.06%a-1,且近年来呈加速萎缩趋势(0.96%a-10.88%a-1);19992015年天山北坡国外段冰川面积萎缩速率约为0.56%a-10.31%a-1。(2) 20002020年天山北坡冰川表面高程变化速率约为-0.570.01 ma-1,冰川物质呈持续亏损态,物质平衡为-0.390.04 m w.e.a-1。(3) 天山北坡东、西段冰川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近十几年间,东段各子流域冰川面积萎缩速率和物质亏损速率均相对较大。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3-02-02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众多,冰川融水是当地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冰湖扩张的重要补给,冰湖溃决是当地潜在的自然灾害,因此分析该区域冰川和冰湖的现状与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分析1990202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 a来叶如藏布流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由1990年167.80 km2退缩到2020 年128.92 km2,共退缩38.88 km2,年均退缩率为0.77%a-1,且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 5800~6400 m之间,集中分布在5~20的坡度上。(2)与冰川变化趋势相反,研究时段冰湖整体表现为扩张趋势,由1990年5.72 km2增加到2020年8.81 km2,30 a共增加3.09 km2,年均增长率为1.80%a-1。(3)冰湖主要分布在海拔5000~5600 m范围内,坡度在0~10分布面积较多,表碛覆盖型冰川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对冰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4)19902017年叶如藏布流域温度与降水波动较大,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则波动下降,导致叶如藏布流域的冰川消融,冰湖扩张。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叶如藏布流域地区提供详细的冰川和冰湖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基础数据,为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支撑。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23-02-02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众多,冰川融水是当地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冰湖扩张的重要补给,冰湖溃决是当地潜在的自然灾害,因此分析该区域冰川和冰湖的现状与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分析1990202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和冰湖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 a来叶如藏布流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由1990年167.80 km2退缩到2020 年128.92 km2,共退缩38.88 km2,年均退缩率为0.77%a-1,且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 5800~6400 m之间,集中分布在5~20的坡度上。(2)与冰川变化趋势相反,研究时段冰湖整体表现为扩张趋势,由1990年5.72 km2增加到2020年8.81 km2,30 a共增加3.09 km2,年均增长率为1.80%a-1。(3)冰湖主要分布在海拔5000~5600 m范围内,坡度在0~10分布面积较多,表碛覆盖型冰川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对冰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4)19902017年叶如藏布流域温度与降水波动较大,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则波动下降,导致叶如藏布流域的冰川消融,冰湖扩张。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叶如藏布流域地区提供详细的冰川和冰湖面积分布与变化特征基础数据,为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支撑。
Subjects: Geosciences >> Geography submitted time 2019-11-15 Cooperative journals: 《干旱区地理》
Abstract: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和积雪普遍退缩,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尤为突出。以博格达峰地区为例,利用1990—2016年Landsat 5与Landsat 8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归一化积雪指数[WTBX](NDSI)、归一化冰雪指数(NDSII)、归一化主成分雪指数(NDPCSI)和缨帽转换湿度指数(WET)在博格达峰地区监测冰川和积雪的能力,同时结合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数据和研究区地形数据,探讨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与区域地形、气候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WET相对于NDSII、NDSI和NDPCSI精度值更高,可以替代NDSI、NDSII[WTBZ]监测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2) 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呈持续退缩的趋势。1990—2016年,冰川和积雪面积减少率约20.07%,且年退缩率不断增加。(3) 高程、坡度和坡向对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的影响较显著,山地阴影对其影响较弱,气温的升高是冰雪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