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5-0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通常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针灸作为一种既安全又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以其特有疗效在改善化疗后不良反应方面表现出潜力。针灸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单个研究层面,尚缺乏相关研究的系统整合与梳理,且相关机制研究多为初步探索,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此外,针灸治疗该方面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规范指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当中的标准化应用。本研究通过对SCI源期刊中针灸治疗乳腺癌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应用研究及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整合,总结得出针灸在乳腺癌化疗不良反应中的干预价值已形成丰富证据链。针灸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调控神经系统及相关信号通路等途径,显著改善化疗后消化系统症状、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及癌因性疲乏等核心症状,发挥治疗作用。本文为今后针灸治疗乳腺癌化疗不良反应方面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6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循证理论的集束化护理在肠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其对肠道准备清洁度、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本院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1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3),给予常规肠镜前护理,观察组(n=6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理论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肠镜检查时间、成功率、检查前后应激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肠道清洁度、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更高,肠镜检查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检查后的应激指标均高于检查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检查后观察组的应激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循证理论的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肠道准备清洁度和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大量研究表明冥想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维持与幸福感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 飞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却严重忽略了对其安全性的考察。目前, 我们对冥想各群体(临床人群、修行人、正念冥想指导者、普通练习者及大学生等)不良反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与转化机制等都知之甚少, 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 这是迫切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重视和严肃对待的伦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 总体而言, 冥想不良反应率为8.3%, 表现在认知、感知觉、情感、躯体化、意志、自我意识与社会功能等7方面内容的不适或改变, 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 冥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练习者、练习、关系及健康行为等4方面的内容。中国文化下本土化研究的开展以及冥想指导者胜任力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分解设计、纵向设计与个人中心取向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09
摘要: 大量研究表明冥想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维持与幸福感的提升,但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却严重忽略了对其安全性的考察。目前,我们对冥想各群体(临床人群、修行人、正念冥想指导者、普通练习者及大学生等)不良反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与转化机制等都知之甚少,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这是迫切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重视和严肃对待的伦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冥想不良反应率为8.3%(Farias et al., 2020),表现在认知、感知觉、情感、躯体化、意志、自我意识与社会功能等7方面内容的不适或改变,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冥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练习者、练习、关系及健康行为等4方面的内容(Lindahl et al., 2017)。中国文化下本土化研究的开展以及冥想指导者胜任力等问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分解设计、纵向设计与个人中心取向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卡非佐米自2022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人群中广泛应用,但目前该药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人群中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不足。目的 探讨卡非佐米治疗M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2年3月—2023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至少2个疗程卡非佐米治疗的53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方案进行治疗,以研究对象首次使用卡非佐米的时间为随访起点,以死亡、疾病复发或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通过门诊、住院复查或使用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每2月随访1次,并记录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以及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例数,计算总缓解率(ORR)、≥VGPR率、最佳ORR和最佳≥VGPR率,评估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治疗线数、髓外病变、Durie-Salmon(DS)分期、国际分期系统(ISS)、肾功能、心血管疾病进行亚组间疗效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53例患者中PR为17例(32.1%),VGPR为11例(20.8%),CR为4例(7.5%),sCR为8例(15.1%),ORR为75.5%(40/53)。总体疗效评估显示,最佳ORR为84.9%(45/53),最佳≥VGPR率为71.7%(38/53)。一线用药组、首次复发用药组与三线及以上用药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MART标危组与高危组、DS分期Ⅰ~Ⅲ组、ISS分期Ⅰ~Ⅲ组、有髓外病变组与无髓外病变组、有心血管疾病组与无心血管疾病组、肾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临床疗效、PFS、O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感染患者8(15.1%)例,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心衰加重等不良反应患者7(1.2%)例,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患者3(5.7%)例,肝功能损害患者1(1.9%)例,肾功能损害患者1(1.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20/53)。结论 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良好,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2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美沙酮属于强阿片类药物,在难治性癌痛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美沙酮存在半衰期长、易引起药物蓄积等特点,个体差异大,因此其剂量的把握及转换较为复杂,且在需要较大剂量阿片药物的患者中应用经验更为有限。目的:探讨难治性癌痛患者美沙酮转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难治性癌痛患者共100例,采用美沙酮快速转换或3天转换法进行美沙酮转换,统计转换后一周及两周美沙酮剂量,同时记录每日疼痛强度评分(NRS评分)、爆发痛次数及不良事件等,对难治性癌痛患者美沙酮转换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1.吗啡与美沙酮存在动态转换比关系,吗啡日剂量越大,与美沙酮之间的转换比也越大。2.96例难治性癌痛患者最终完成美沙酮转换,转换前NRS评分:6.821.36分,转换后一周为2.961.27分,两周为2.781.13分,爆发痛明显减少,均存在统计学差异。3.美沙酮转换后一周,最严重NRS评分和平均NRS评分较基线下降30%以上(即有效缓解率)分别是68.75%和75%,转换后两周,有效缓解率分别是69.79%和77.08%。4.美沙酮的主要副反应包括便秘、口干、恶心、冷汗、头晕等,但转换后大部分副反应均较转换前所使用的阿片药物为轻(其中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副反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实践充分证实了美沙酮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同时对美沙酮转换法做了经验分享,望给读者以及临床医生予以一定的参考。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直视下消化道支架植人治疗消化道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2015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3例消化道狭窄患者,包括食管及责门部位狭窄24例,幽门部位狭窄4例,结肠狭窄5例。根据狭窄部位和程度选择不同支架,在内镜直视行消化道支架植人。结果33例中,除2例术后出现穿孔,1例放置失败,2例支架滑落外,其余28例均成功植人支架,成功率为84.8%,术后狭窄梗阻症状解除。支架植人后12例患者出现了胸痛或腹痛症状,4例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但症状较轻,多可自行缓解或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内镜直视下消化道支架植人对消化道狭窄疗效好,但对少数患者仍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的治疗仍是癫痫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目前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究PER添加治疗儿童RE的疗效、可能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耐受性。方法 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0~18岁RE患儿进行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对比PER添加治疗前后不同观察时点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变化,评估PER的有效率,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保留率,并分析PER有效组与无效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192例研究对象,PER添加治疗后,第12、24、3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56.3%(108/192)、62.1%(113/182)、69.7%(122/175),无发作率分别为19.3%(37/192)、21.4%(39/182)、24.6%(43/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1/192),主要为头晕、暴躁易怒、无力嗜睡等,末次随访药物保留率为91.1%(175/192)。PER添加治疗的RE患儿连续用药12周时,治疗有效与无效患儿起病年龄、抗癫痫治疗病程、起源类型、发作形式、添加PER前发作频率、联合其他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数量、生酮饮食/外科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78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167例患儿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治疗有效与无效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结果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中部)放电有效率较高;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以正常者有效率较高,其次为以脑白质损伤为主的患儿。结论 PER添加治疗儿童RE整体有效率及保留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药物耐受情况好。对于起病年龄晚、发作形式为运动性发作、局灶性起源、抗癫痫治疗病程短、联合用药数量及发作频率少的RE患儿更为有效。脑电图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颞中部)放电、头颅磁共振结果正常者有效率较高。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7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情境建模是解决信息泛滥、信息过载、实现信息按需服务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的知识库构建和知识融合方法普遍忽略了情境信息,阻碍了知识库的实际应用,降低了知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方法/过程] 综合考虑环境情境、个人情境和领域本体三个方面,提出一种情境本体驱动的多源知识融合框架,并以此框架融合生成基于情境的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库ConADR Ontology。在本框架的指导下,以药物不良反应的知识库构建为例,半自动实现情境本体模式层的构建和数据层的扩充;并以情境本体作为中介本体,实现情境本体,药物不良反应领域本体ADReCS和人类疾病领域本体Disease Ontology间的融合;最终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SPARQL的案例查询。[结果/结论] 实例验证表明,本框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知识库的建设和应用具有理论性指导和参考价值。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5-04-2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肺癌治疗中展示出显著疗效,但其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也受到广泛关注。甲状腺损伤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 irAEs,构建预测模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的 构建肺癌患者ICI治疗后甲状腺irAE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4年3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ICI 治疗的 243 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 7 ∶ 3 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分为训练集(n=169)和验证集(n=74)。根 据甲状腺功能将训练集分为甲状腺 irAE 组(n=71)和无甲状腺 irAE 组(n=98),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根据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并通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甲状腺 irAE 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方差膨胀因子评估预测因子之间多重共线性。基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甲状腺 irAE 列线图模型,绘制模型预测甲状腺 irAE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 ROC 曲线下面积(AUC);采用 Bootstrap 自助抽样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 Hosmer-Lemeshow 检验、决策曲线分析(DCA)、临床影响曲线(CIC)评估模型效能。通过 Kaplan-Meier 分析比较各风险分层甲状腺 irAE 的累积发生率。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 CTCAE 分级患者发生甲状腺 irAE 影响因素。结果 训练集 169 例肺癌患者中,男性 138 例(81.66%),女性 31 例(18.34%);中位年龄 66 岁(60,71),甲状腺 irAE 组 71 例(42.01%),无甲状腺 irAE 组 98例(57.99%)。两组 ICI 治疗周期、Ki-67、肿瘤大小、FT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显示甲状腺 irAE 发生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值一致良好;DCA 曲线显示在 0~95% 的概率范围内,该模型可提供良好临床净获益;CIC 曲线表明随着模型阈值的增加,预测发生甲状腺 irAE 与实际诊断结果一致,表明模型临床实用性好。基于甲状腺 irAE 预测模型最佳概率阈值(Pr 值≥ 0.474),将 243 例肺癌患者分为高危组 94 例(38.68%)和低危组 149例(61.32%)。Kaplan-Meier 分析结果显示,第 6 治疗周期时高危组甲状腺 irAE 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χ2 =28.15,P<0.001),高危组发病风险是低危组 2.63 倍。不同 CTCAE 分级甲状腺 irAE影响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FT3、肿瘤大小是 CTCAE ≥ 2 级亚组甲状腺 irAE 的独立影响因素;而 TSH、FT3、肿瘤大小、Ki-67 及CYFRA21-1 均是 CTCAE 1 级亚组甲状腺 irAE 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提示模型对 CTCAE 1 级甲状腺 irAE 更具预测优势。结论 本研究基于 TSH、FT3、肿瘤大小、Ki-67 及 CYFRA21-1 建立了甲状腺 irAE 预测模型,预测概率≥ 47.4%者积极监测甲状腺功能有助于降低免疫毒性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标准方法,但ERCP术后胰腺炎(PEP)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抗炎和镇痛作用,可能在预防PEP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的用药时机及联合用药效果,有助于降低PEP发生风险。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NSAIDs在PEP预防中的给药时机及影响因素,以确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最佳应用。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接受ERCP治疗的86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用药组(431例)与术后用药组(435例),根据使用的NSAIDs的种类,分为术前单独用药亚组(210例)、术前联合用药亚组(221例)、术后单独用药亚组(247例)、术后联合用药亚组(188例)。术前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术前30 min肌注双氯芬酸钠75 mg,术前联合用药亚组同期加用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术后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术后即刻肌注双氯芬酸钠75 mg,术后联合用药亚组同步给予双氯芬酸钠75 mg肌注及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所有干预均为单次给药。主要观察指标包括PE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的发生率,比较组间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检者PE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亚组受检者PE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3.866,95%CI=2.493~5.996)、酗酒(OR=2.624,95%CI=1.520~4.529)、糖尿病(OR=2.687,95%CI=1.559~4.634)、插管时间>10 min(OR=4.229,95%CI=2.531~7.066)及使用双导丝技术(OR=3.542,95%CI=2.159~5.809)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10 min及使用双导丝技术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前预防性联合使用吲哚美辛栓剂及双氯芬酸钠可以有效降低PEP发生风险和严重等级,并降低受检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阿扎胞苷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40例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扎胞苷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体位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和不良反应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强化营养干预、感染预防、出血预防等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2/20),低于对照组的45.0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阿扎胞苷治疗的同时配合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药源性心脏毒性是临床中常见且相对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如此,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仍缺乏高度特异性、敏感性的早期预测指标及有效的防治药物。了解我国药源性心脏毒性的发生现状,探索早期发现的临床评价指标,归纳减毒增效的措施对于改善心脏损伤、提高药物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我国药源性心脏毒性的临床现状,详细列举已明确或潜在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并探讨其毒性产生的机制。同时,重点关注药源性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预警,总结了中西医防治措施,为其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2-2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导致的内分泌不良反应在真实世界中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实体瘤患者,观察治疗期间发生的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并根据分级进行规范管理。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12例患者出现ICIs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其中9例(4.4%)为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Ⅰ级,7例Ⅱ级,1例Ⅲ级),中位发生时间为自第1次免疫药物使用后7周;1例(0.5%)甲状腺功能亢进(Ⅰ级),自免疫治疗开始后9周发生;1例(0.5%)1型糖尿病(Ⅳ级),自免疫治疗后6周发生;1例(0.5%)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Ⅲ级),自免疫治疗后7周发生。所有患者按分级管理流程及时给予处理,症状均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续均继续给予ICIs治疗。结论 ICIs使用过程中,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异常,需要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内分泌指标;及时处理并不影响后续ICIs治疗。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有3种生物制剂被批准用于SLE,分别为贝利尤单抗、阿尼鲁单抗和泰它西普,但目前尚缺乏直接比较3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目的 探索贝利尤单抗、阿尼鲁单抗和泰它西普治疗SLE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Embase中有关贝利尤单抗、阿尼鲁单抗和泰它西普治疗SLE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8月。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获取数据,采用RevMan5.4.1软件、R语言4.3.1和ADDIS1.16.8软件对数据进行直接或网状Meta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78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721例,安慰剂组2068例。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贝利尤单抗、阿尼鲁单抗和泰它西普SLE应答指数4(SRI4)缓解率均高于安慰剂组(OR=1.62,95%CI=1.40~1.88,P阿尼鲁单抗>贝利尤单抗(皮下注射)>贝利尤单抗(静脉注射);TAEs发生率的概率排序为泰他西普>阿尼鲁单抗>贝利尤单抗(静脉注射)>贝利尤单抗(皮下注射)。结论 3种药物治疗SLE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泰它西普疗效更为显著,阿尼鲁单抗和泰它西普虽然增加了用药后的TAEs发生率,但降低了SAEs发生率,贝利尤单抗在安全性方面更为稳定。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2
摘要: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的方案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本文对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进行综述,旨在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不良反应的关注及再认识,为医护人员提供全维度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7-0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长效抗精神病药是目前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中的重要选择之一。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在剂型上进行了改良,治疗期间无需补充口服药物,能够快速起效,但目前尚缺少其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目的 评估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臂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 年 8 月2022 年 4 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天津市安定医院 5 个研究中心,18~55 岁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 25 mg/2 周、37.5 mg/2 周或 50 mg/2周可变剂量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治疗,随访 8 周。分别在基线、2、4、6、8 周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量表(UKU)评定。于基线及 8 周末进行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并采集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研究共纳入 58 例患者。治疗 2、4、6、8 周末患者 PANSS 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CGI- 疾病严重程度(CGI-S)评分均较基线降低(P<0.001);2、4、6 及 8 周末患者 PANSS 总分减分有效率分别为 37.9%(22/58)、70.7%(41/58)、89.7%(52/58)和 89.7%(52/58)。治疗 8 周末 PSP 评分〔71.0014.99(分)〕高于基线〔46.2815.43(分)〕(P<0.001)。患者的平均总药物浓度在 1、2、4、6、8 周末分别达到(12.948.47)g/L、(13.2310.86)g/L、(21.0913.04)g/L、(23.6414.23)g/L、(29.0819.51)g/L。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震颤、肌张力障碍、便秘等,均为轻度到中度,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因无不良反应脱落者。治疗 8 周末泌乳素水平较基线升高(P<0.05)。结论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可在不补充口服抗精神病药的情况下快速起效,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多维度症状,且耐受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