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氮量对间作小麦蚕豆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 采用小麦//蚕豆、蚕豆单作、小麦单作3种种植方式,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氮水平(低氮、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单间作小麦和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的变化, 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和控病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增加, 小麦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均减少, 小麦拔节期(出苗后60 d), 与低氮处理相比, 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单间作小麦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减少28.9%、72.7%和18.9%、122.1%。与低氮相比, 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分枝期(出苗后60 d)间作蚕豆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减少30.7%和53.5%, 单作差异不明显; 开花期(出苗后95 d)间作蚕豆分别显著减少38.5%和124.4%, 单作分别显著减少43.0%和67.2%; 结荚期(出苗后131 d)间作蚕豆分别显著减少40.2%和123.5%, 单作分别显著减少53.8%和75.6%。间作可以提高作物根系大豆异黄酮的分泌量。与单作相比, 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 拔节期(出苗后60 d)和开花期(出苗后95 d), 间作小麦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的量分别显著增加22.5%、35.6%和28.8%和7.9%。与单作相比, 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 分枝期(出苗后60 d)、开花期(出苗后95 d)和结荚期(出苗后131 d), 间作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增加44.2%、12.8%, 39.8%、46.0%和16.0%、27.0%。总之, 间作种植和施氮量均影响作物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

  • 交替灌溉对/系统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探明交替灌溉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作物生理状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揭示交替灌溉的节水机理,以小麦、蚕豆为材料, 采用根箱试验, 设置交替灌溉(A)、传统灌溉(T)2 种灌溉方式和单作小麦(SW)、单作蚕豆(SF)、小麦间作蚕豆(IWF)3 种种植模式, 于2008 年3—11 月在甘肃农业大学网室系统研究了交替灌溉对小麦/蚕豆间作作物叶片水分生理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传统灌溉相比, 交替灌溉条件下间作小麦、间作蚕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 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等水分生理指标减小; 不同灌溉方式间小麦间作蚕豆生理特性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之间, 间作显著增加了小麦和蚕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2)交替灌溉小麦间作蚕豆在保持光合速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 与传统灌溉相比, 交替灌溉间作小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降低了10.99%、20.99%, 间作蚕豆分别降低6.66%、11.63%。3)与传统灌溉相比, 交替灌溉降低了作物的地上部干物质量, 增加了根冠比, 其中交替灌溉间作小麦和间作蚕豆的根冠比分别较传统灌溉提高14.47%和18.18%。4)间作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 交替灌溉和常规灌溉间作小麦的收获指数分别较相应单作增加8.68%和2.72%, 间作蚕豆分别较相应单作处理增加4.78%和5.23%。可见, 对小麦间作蚕豆实行交替灌溉, 可以调节光合产物在根冠间的分配, 优化根冠比,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灌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