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apelin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pelin水平变化的意义与一年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3位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30位接受择期PCI的STEMI患者、30位接受择期PCI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0位健康志愿者不同时段外周血apelin水平,同时收集相应的临床资料。行冠脉造影术后予以Gensini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及随访一年(或终点事件)时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STEMI患者外周血apelin水平降低,直接PCI后apelin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择期PCI的STEMI患者PCI术后apelin水平无显著变化,且低于接受直接PCI的患者;apelin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负相关;一年随访表明,apelin水平降低与低LVEF相关,但难以预测一年终点事件。结论外周血apelin可能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即时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 一例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6

    摘要: 总结一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在治疗期间,针对患者的心肌缺血剧烈疼痛实施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从而缓解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生的过激反应,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回顾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手段,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

  • 血清铁降低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泵功能衰竭的预测价值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铁水平降低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7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整个队列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不同血清铁水平组的院内急性心衰发病率;分析血清铁水平与Hb,BNP,cTnI,hsCRP水平等参数间的关系;比较血清铁水平、BNP,cTnI和hsCRP等生物标志物与住院期间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不良后果的关系。结果全部287名STEMI患者的人院平均血清铁水平是10.20μmol/L (6.90,14.40 μmol/L),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Q1≤6.90 μmol/L, Q2 6.91-10.19 μmol/L, Q3 10.20-14.39 μmol/L,Q4=14.40 μmol/L。从Q1到Q4组,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分别是Q1 79.5%, Q264.3%, Q350.0%和Q445.9%(P<0.001);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水平低于8.95μmol/L组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衰的危险度(OR)是血清铁高于8.95 μmol/L组的近3倍(OR 3.358, 95% CI 1.791-6.294, 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 2.316 (95%CI1.205-4.453 , P=0.012 )。结论血清铁水平降低是STEMI患者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 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的长期疗效对照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组研究。保守组采取保守治疗,介入组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 结果 介入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显著比保守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差异不显著(P>0.05);介入组前壁心肌梗死者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显著比保守组好(P0.05)。 结论 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相似,而前壁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来看,则介入治疗效果更好,可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住院率,更好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 心肌球源性心肌干细胞联合心室肌细胞外基质治疗大鼠效果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1-2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拟研究心室肌细胞外基质(ECM)能否促进植入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内的心肌球源性心肌干细胞(CDC)向心肌细胞, 血管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方法 心肌组织块培养法培养CDC,脱细胞法配置 ECM,结扎Wistar大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向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内注入IMDM( I组),ECM悬液(E组),含 106CDCs的IMDM溶液(IC组),含106CDCs的 ECM悬液(EC组),每组心肌梗死大鼠6只。3周后心脏彩超评估心脏功能, Masson染色分析心肌纤维化阳性面积百分比,免疫荧光定性分析CDC在体表达vWF, α-SA, α-SMA。结果 心肌梗死3周后, EC组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率(FS%)最高;EC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阳性面积百分比最低;EC组CDC向内皮,心肌及平滑 肌细胞的分化阳性面积百分比较高, P<0.05。结论 心肌组织源性的ECM能够促进植入心肌梗死组织内的CDC向心肌,内皮 及平滑肌细胞分化。联合移植CDC及ECM能够取得最佳的心脏结构及功能上的益处

  • 中国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多数AMI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方式,但是术后仍面临较高的心力衰竭(HF)的风险,且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目的 对AMI患者PCI术后HF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评估,为模型的开发、优化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关于AMI患者PCI术后HF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创建至2024-11-12,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PROBAST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应用RevMan 5.4软件对AMI患者PCI术后HF风险预测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样本量6 375例,HF发生率为13.7%~34.8%,共21个AMI患者PCI术后HF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7%~0.966%,有17个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AUC>0.7),文献总体偏倚均为高偏倚风险,适用性好。采用MedCalc软件对模型预测性能AUC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AUC为0.852(95%CI=0.815~0.890)。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ensini评分、心律失常、血清肌酐(Scr)、室壁运动幅度、高血压、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脑钠肽(BNP)、多病变支数、心脏结构改变、前壁心肌梗死是AMI患者PCI术后HF的预测因子(P<0.05)。结论 目前AMI患者PCI术后HF预测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模型区分度较好,但总体偏倚风险较高,未来应优化研究设计和完善报告流程,以确保开发出临床实用性强的预测模型。

  • 达格列净对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究达格列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5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n=78)和对照组(n=77)。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治疗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实验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以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0%,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9.6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实验组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16.88%,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达格列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具有显著的降糖、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等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早期脑钠肽浓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6-1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脑钠肽(BNP)浓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各个时间点BNP浓度对当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16年7月31日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内科并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床边检测术后1 h内、发病12、20、24和48 h静脉血BNP浓度,并记录各时间点的心功能诊断,按照48 h内BNP峰值浓度是否大于400 pg/mL分为BNP峰值升高组(>400 pg/mL)和BNP峰值大致正常组(≤400 pg/mL)。结果本研究共入选70例患者,发病48 h内BN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趋势,Friedman M检验提示5个时间点的BN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7,P0.05),而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12、20、24、48 h的BNP对心衰有诊断价值(P<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0.786、0.768和0.863,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56.5、313.7、240.9和285.9 pg/mL。结论AMI早期BNP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趋势,并于发病20~24 h达到峰值,发病后不同时间点BNP对当时心衰的诊断价值存在差异。

  • 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 miR-126 和线粒体成分及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世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 AMI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 拟研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 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 2021 年 9 月—2022 年 9 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 AMI 患者 50 例、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 50 例、健康者 50 例,AMI 患者和 SCAD 患者均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健康者均经过本院体检中心的评估。收集三组外周血标本及一般资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微粒的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 EMPs 水平,荧光定量 PCR 检测 EMPs 中 miR-126 的表达,ELISA 检测 EMPs 中线粒体活性氧(ROS)及内含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E- 选择素、P- 选择素]的水平。结果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分离的 MPs 膜结构完整,直径在 100~400 nm。与 Control 组相比,AMI组血浆 EMPs 中 miR-126 表达水平下降(Z=4.979,P<0.001),ROS 表达水平升高(Z=9.651,P<0.001),VCAM-1表达水平升高(Z=2.336,P=0.019),ICAM-1 表达水平升高(Z=5.894,P<0.001),E- 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Z=2.730,P=0.019),P- 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Z=6.470,P<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26 表达水平降低(OR=0.026,95%CI=0.003-0.210,P=0.001)是 AMI 的保护因素,ROS(OR=1.009,95%CI=1.005-1.013,P<0.001)、P- 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OR=1.063,95%CI=1.022-1.105,P=0.002)是 AMI 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miR-126 诊断 AMI 的曲线下面积为 0.816,ROS 诊断 AMI 的曲线下面积为 0.892,P- 选择素诊断 AMI 的曲线下面积为0.728,miR-126、ROS、P- 选择素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 0.950。结论 EMPs 中 miR-126、ROS、P- 选择素以及三者联合指标均对 AMI 有诊断价值,并且三者联合指标诊断价值最高,这表明其可能为 AMI 患者的潜在诊断指标。

  • RLP-C、AIP与青年初发相关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8-1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血脂代谢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在一些血脂正常的人群中,仍有AMI的发生。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作为非常规血脂指标,与AMI之间的研究尚少,同时对于青年AMI患者致病作用关系不明确。目的 探讨RLP-C、AIP与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方法 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21年11月初诊住院并行冠脉造影且年龄位于18-45岁者共1201人,其中将急性心肌梗死者共627人作为研究组,非急性心肌梗死者574人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根据公式计算出RLP-C和AIP,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所有研究者依据年龄中位数37岁分为两组,>37岁为A组,≤37岁为B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RLP-C、AI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吸烟、TC、RPL-C、AIP均为青年罹患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在RLP-C、AIP预测正常人群罹患急性心肌梗死ROC曲线中,RLP-C约登指数为0.547,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 0.83-0.873,P<0.001)敏感性84.8% 特异性为69.9%;AIP约登指数为0.544,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95% CI 0.789-0.837,P<0.001)敏感性85.2%,特异性为66%;两项指标联合约登指数为0.587,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95% CI 0.840-0.882,P<0.001)敏感性83.1%,特异性为75.6%。根据年龄分层之后,AIP、RLP-C仍为两组不同年龄段青年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不同年龄段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RLP-C、AIP是青年人群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大,两项指标预测价值逐渐增大;并且和传统血脂指标相比,两项指标及其联合指标对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更具有临床预测价值。

  • 患者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对脂质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CSK9 水平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 PCSK9 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10—2018 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基线信息采集患者入院时的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相关信息,检测基线血浆 PCSK9 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通过 LASSO 法进行筛选并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共入选 99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 37 例患者因留存血样容量不足无 PCSK9 检测结果,共 959 例患者纳入分析,PCSK9 水平为 543.1(425.4,692.1)ng/mL。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PCSK9 水平最大的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13%),其余对PCSK9 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心房颤动病史(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9%)、白细胞计数(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7%)及血尿酸水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7%)。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别、心房颤动病史、白细胞计数及血尿酸水平与血浆 PCSK9 水平显著独立相关。

  • 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5-0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再灌注治疗是降低 AMI 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再灌注治疗的方式之一,PCI 术后出现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已成为急性肾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目的 探讨 AMI 患者行 PCI 术后发生 CI-AKI 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关于 CI-AKI 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有效性。方法 连续收集 20192021 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为 AMI 并行 PCI 的 1 27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时间顺序按约 7 ∶ 3 的比例分为训练组(2019 年 1 月2021 年 3 月,900 例)和验证组(2021 年 412 月,374 例);并根据 CI-AKI 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 CI-AKI 组和 non-CI-AKI 组。使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Lasso 回归、交叉验证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 CI-AKI 风险列线图,通过计算 C- 统计量、绘制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其鉴别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训练组 900 例患者中,109 例(12.1%)在接受 PCI 后发生 CI-AKI;验证组 374 例患者中,27 例(7.2%)发生 CI-AKI。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R=0.903,95%CI(0.873,0.934)〕、血小板分布宽度〔OR=1.158,95%CI(1.053,1.274)〕、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PVLR)〔OR=1.047,95%CI(1.016,1.079)〕、中性粒细胞 / 高密度脂蛋白(NHR)〔OR=1.072,95%CI(1.021,1.124)〕、血肌酐(Scr)〔OR=1.006,95%CI(1.002,1.011)〕、利尿剂〔OR=2.321,95%CI(1.452,3.709)〕是 AMI 患者 PCI 术后发生 CI-AKI 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建立包含 LVEF、血小板分布宽度、MPVLR、NHR、Scr、利尿剂 6 个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并绘制 CI-AKI 风险列线图。训练组的 C- 统计量为 0.794〔95%CI(0.766,0.820)〕,验证组的 C- 统计量为 0.799〔95%CI(0.774,0.855)〕,校准图显示,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表明,列线图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 CI-AKI 风险预测模型包括 LVEF、血小板分布宽度、MPVLR、NHR、Scr、利尿剂,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可以直观、独立地筛选高危人群,对 AMI 患者 PCI 后 CI-AKI 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联合预测价值:一项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1-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RL)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尚未有研究探讨NLR联合PLR能否增强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目的 探讨基于Logistic回归算法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NLR+PLR)能否提高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归性队列研究,共纳入3246例于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病史资料完全的AMI患者3246例,结局定义为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结果 (1)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照1:1的比例对住院期间死亡患者进行匹配,所有死亡患者均匹配成功,共产生115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N=115)与非死亡患者(N=115)在已经纳入匹配的20个自变量上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NLR+PLR(NLR联合PLR)预测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能力(AUC=0.754)优于NLR(AUC=0.731)和PLR(AUC=0.577)单独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 = 0.037,P 0.549患者的死亡风险(HR2.936;95%CI 1.9634.39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