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4
摘要: 多通道类别学习的认知特征和神经机制对揭示跨通道知识表征规律具有关键意义。本研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与漂移扩散模型,系统考察多通道类别学习的认知特征和神经机制。行为结果显示,相较于学习前期,学习中期和后期在行为层面表现出正确率和漂移率显著提升,反应时显著降低,同时决策起始点向正确选项偏移。神经层面发现,学习中期和学习后期引发N1、P1、N250、FSP(Frontal Selection Positivity)及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振幅的变化;时频分析显示 Theta、Alpha 及 Delta 频段能量显著衰减。回归分析表明N250-FSP振幅和Theta振荡共同解释漂移率变异,而P1、N250-FSP和LPC可预测决策起始点偏移。研究表明,学习训练通过双重机制优化决策效能:(1)信息积累速率提升与N250-FSP振幅降低及Theta频段能量衰减相关;(2)决策起始点偏移由早期感知编码(P1)、特征辨别(N250-FSP)和记忆提取(LPC)的协同作用驱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 欺骗是指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向他人提供错误信息或隐瞒相关信息的行为,奖励和惩罚是影响欺骗行为的关键因素。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金钱奖惩,对于社会奖惩如何影响欺骗行为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3项实验,探讨了社会奖惩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与调节机制。实验1采用信号博弈任务考察社会奖惩能否对欺骗行为产生影响。结果发现,与金钱奖惩类似,社会奖惩能够减少欺骗行为,且社会惩罚比社会奖励的效果更好。采用漂移扩散模型分析发现,社会奖惩与金钱奖惩条件下漂移率v显著小于无奖惩条件,表明社会奖惩与金钱奖惩促使个体更倾向于累积选择不欺骗的证据。实验2和3采用相同的实验任务,进一步考察了声誉关注在社会奖惩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声誉关注在社会奖惩对欺骗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社会价值取向调节社会奖惩通过声誉关注影响欺骗行为的中介过程。上述结果表明,社会奖惩能够作为抑制欺骗行为的有效手段。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摘要: 视觉注意作为一种信息选择和认知资源分配机制,不仅是信息加工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也是完成各种社会行为的重要条件。大量研究证实视觉注意影响了个体的决策偏好。本文在全面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觉决策、偏好决策和其他社会决策三个方面梳理了视觉注意对决策的影响;并且,总结了简单暴露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注视层叠假说(gaze cascade hypothesis)、序列抽样模型(sequential sampling model)和自适应注意表征模型(adaptive attention representation model)对视觉注意影响三种决策作用机制的解释。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设置具有不同偏好程度的选项、决策情境或视觉环境的调节因素、其他类型的注意在决策中的作用以深化关于视觉注意对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问题的理解。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2
摘要: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跨情境(公平信任)的刺激泛化在面孔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实验1a和实验1b分别从直接互动和观察学习视角,发现了面孔信任形成中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stimulus generalization effect),即相比于中等不公平条件,随着被信任者的面孔与先前互动中公平(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度的增加,个体对其信任程度逐渐增加(降低);并且这一效应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y),对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高于对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采用漂移扩散模型(Drift-Diffusion Modeling, DDM)分析发现,不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 显著小于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 ,且大多分布在小于0区间;表明在对与先前互动中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进行信任决策时,个体更倾向累积不信任的证据。实验2结果发现,行为意图在刺激泛化效应的产生中起到调节作用;在无意图条件下,上述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个体采用联结学习机制将不同情境中习得的刺激价值联结泛化到新的互动情境中,进而指导随后的信任决策。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5
摘要: 注意力与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决策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借助于计算建模的发展,特别是注意力漂移扩散模型(attentional drift diffusion model, aDDM)的应用,研究者发现注意力可以放大选项价值以引导决策,即“选我所看”。但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和矛盾结果使得其所支持的观点备受质疑,反而暗示了一种相反的因果关系——“看我所选”,即消费者基于商品价值做出选择,注意力仅被动反映价值。本综述旨在通过探讨aDDM的应用价值及其在揭示注意力与价值关系方面的矛盾结果,以期阐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尽管aDDM为 “选我所看”提供了切实证据,但其证据力度并不足以完全支持该观点。而且,建模结果揭示了注意力与价值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暗示两者之间可能表现一种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未来研究需细化注意力的时间窗口,并在更加开放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这一因果关系,同时关注其对消费决策领域的应用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16
摘要: 客观时距会影响自我相关刺激下的时距知觉,但秒内不同时间间隔下自我加工优势是否存在分段性差异仍存在争议。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秒内不同时距下的自我加工优势效应。实验1采用自我时距比较任务,探讨自我相关刺激对秒内时距知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长时距条件下,与陌生人相比自我的主观相等点更长,表明秒内长时距时个体对自我相关刺激的时长存在低估现象。实验2采用知觉匹配范式,探讨自我对秒内时距知觉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秒内时距下,自我相关信息的累积速率漂移率(v)和非决策时间(t)均优于陌生人条件,而且在长时距下自我的决策阈限(a)和决策偏好(z)显著高于陌生人条件;结果表明,自我相关刺激在秒内时距知觉上存在加工优势,且该优势存在分段性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30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一项随机对照实验,探究了注意偏向矫正 (ABM)干预对冰毒戒断人群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干预效果并通过认知建模的方式讨论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控制组,ABM干预组在经过一次40分钟的干预后,其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漂移扩散模型(DDM)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是由于ABM干预可以显著削弱被试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增强过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们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脱离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摘要: 自我影响注意分配的机制有待明确。三个实验采用双矩形提示范式,探讨与任务无关的自我关联信息如何影响空间及物体选择性注意加工。实验1发现,目标包含自我或朋友关联信息相比于目标包含生人关联信息,基于物体的注意效应减弱或消失,而基于空间的注意效应在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实验2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重复了实验1的发现,排除了情境熟悉性的影响。实验3使用抽象符号作为身份关联刺激,只在长反应时的被试群体上观察到自我关联信息调节物体选择性注意。分层漂移扩散模型的结果显示,自我关联信息通过刺激编码加工影响物体选择性注意。综上,自我关联加工调节物体而非空间选择性注意,该结果具有跨实验情境的一致性,提供了自我影响选择性注意的解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