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喀斯特地区三种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不同人工植被修复模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提取法和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LFA)研究人工构建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DOP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 PAFP 和 MADP, PAFP 显著高于 MADP。三种人工林土壤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 PLFA 含量无显著差异,但 PDOP 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 PLFA 含量均高于 PAFP 和 MADP,PAFP高于 MADP。PDOP 的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的 PLFA 含量显著高于 MADP。MADP 的真菌细菌比显著高于 PDOP,但与 PAFP 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pH 和 C∶N 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从三种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在喀斯特地区 MADP 并未显示出酸性土地区混交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势,但混交林的真菌细菌比最高,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不同生境芦苇根茎生长发育与根际微环境的比较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3-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临泽县4种生境(沙丘生境、盐渍生境、盐渍-沙丘过渡生境、沼泽生境)芦苇根茎和芦苇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境下芦苇根茎生长发育指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水分、盐分含量,分析了不同生境下根茎生长发育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比4种生境下芦苇根茎发育,从盐渍生境,到盐渍-沙丘过渡生境、沙丘生境,再到沼泽生境,根茎节间距呈缩短趋势,而节直径、根茎长度及不定芽数呈增长趋势,根茎含水量和根茎生物量、株高、基径也呈增加趋势。(2)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在4种生境之间差异显著,盐渍生境下芦苇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多,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少;沼泽生境芦苇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少,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多。(3)相关性分析表明,芦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对芦苇根茎数量特征的驱动作用不同。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B/F值是芦苇根茎长度、根茎节直径、根茎生物量、根茎含水量、株高、基径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真菌是芦苇根茎节间距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B/F是芦苇根茎不定芽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细菌、放线菌、B/F值为正向驱动,真菌为负向驱动。

  • 中国领域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分析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 [目的/ 意义]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最活跃的组成,关乎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摸清土壤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热点、 前沿及趋势,有助于科研人员把握选题内容及方向。[方法/ 过程]以CNKI 中国学术期刊收录的2010 年至2019 年土壤微生物 的核心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应用CiteSpace V 软件分析发文作者、机构及期刊的分布特点,并绘制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分 布及关键词突现术语时线图的知识图谱。[结果/ 结论]每年中国土壤微生物相关文献量均达到400 篇以上,该领域研究持续 保持较高热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核心的重点研究单位,以沈其荣、杨殿林、毛志泉为核心的三大作 者群,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热点随时间推进有所演变,统分为四大模块:第一,间接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指标 渊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冤;第二,研究方法的成熟发展渊磷脂脂肪酸、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Biolog-ECO 技术、高通量测序冤;第三,土壤微生物的直观表征渊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冤;第四,影响因素的探究 渊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施肥、农作物、氮沉降、生物炭冤。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及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应用、生 物炭开发利用和氮沉降影响及改良措施研究作为前沿应被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 垄沟覆盖集雨模式对玉米根际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明确垄沟覆盖集雨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登义”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常规平栽不覆盖为对照(CK),依次设置垄覆普通黑色地膜沟不覆盖(HL)、垄覆液态地膜沟不覆盖(YL)、垄不覆盖沟覆秸秆(NJ)、垄覆液态地膜沟覆秸秆(YJ)、垄覆普通黑色地膜沟覆秸秆(HJ)共计6个处理,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垄覆膜沟覆秸秆的集雨模式均有利于玉米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HJ处理的穗行数、千粒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分别较对照CK提高11.22%、31.31%、88.02%、79.83%,且与CK间差异均显著(P<0.05),而垄无覆盖沟覆秸秆的NJ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CK低。(2)垄覆地膜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且能改变微生物结构,但垄无覆盖沟覆秸秆的NJ处理却不能。(3)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门、纲水平上均受到覆盖集雨模式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主要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比25.8%)、拟杆菌纲(Bacteroidia,占比8.4%)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占比7.7%),且垄沟覆盖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即垄沟集雨模式可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门、纲水平的结构及组成,实现玉米增产的效果。

  • 放牧对沙地樟子松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土壤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探究放牧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选取了放牧和围封沙地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并测定土壤化学指标,分析放牧与围封土壤中养分、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的差异。研 究结果显示:(1)放牧后全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也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P> 0.05)。(2)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上来看,真菌分类学门水平中担子菌门比例放牧显著低于围封(P<0.05),但对细 菌门水平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3)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而言,放牧极显著降低了细菌的Chao1指数和 Shannon指数(P<0.01),对真菌群落多样性无明显影响(P>0.05),可见,放牧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真菌 更大。综上所述,沙地樟子松林的放牧行为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该地区应适 度减少放牧行为,缓解土地压力,以保障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利用。

  • 覆膜滴灌对温室番茄土壤理化性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探明覆膜滴灌条件下,作物根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根系”交互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完善精确灌溉制度,本文以温室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Field TDR 200对根区土壤水盐运移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常规滴灌和覆膜滴灌对水盐运移、根系、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根区土壤环境因子、土壤微生物及酶、根长密度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覆膜滴灌土壤水分迁移速率显著低于常规滴灌,水分分布相对均匀,且测定范围内土壤含水率≥灌水下限(22%)土壤面积为常规滴灌5倍(P<0.05);局部盐分聚集速率减小50%,降低局部盐分聚集度;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和降低土壤pH;根区表层土壤根长密度为常规滴灌的12.8~28.5倍。这些环境因子的改变,进一步增强“土壤-微生物及酶-根系”交互作用,土壤脲酶活性提高20.83%~30.61%,磷酸酶活性提高76.92%~84.61%。因此,覆膜滴灌比常规滴灌更具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潜力,相关农艺措施需进一步精细和完善,这可为提高干旱区设施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支持。

  • 生物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开展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土壤中的未知生物资源,深刻理解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维持机制,并可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方向。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不可培养,所以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的生物地理学。21世纪以来,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组学技术的突破为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其成为土壤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近期研究重点,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常见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以庞泉沟自然保护区4种不同群落类型林地和灌丛下的优势禾草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禾草内生真菌感染率,研究内生真菌感染的禾草种群与原生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影响紫羊茅、中亚薹草和野燕麦染菌率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水分含量和碳氮比,且土壤C、N、S以及土壤水分含量与紫羊茅的内生真菌染菌率成正相关,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与紫羊茅的感染率显著正相关,但中亚薹草与紫羊茅的结果相反。丝盖伞科是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真菌,但不同染菌植被群落类型下的优势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总体看来,4种森林群落类型下禾草内生真菌染菌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同,且受到的生态因子影响大小也有差异,内生真菌感染导致各植被群落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差异,其优势土壤真菌和土壤细菌组成不同,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原生生境下不同感染率的禾草种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各异生态学功能。

  • 缓释砂硒对绿甘蓝富硒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过程和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缺硒会导致多种疾病。无机硒强化剂的人体吸收和利用不太理想,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则相对安全有效。砂硒因沙子具有透气保水的特性,同时硒释放相对缓慢,能提供稳定的硒来源,是比较理想的富硒蔬果培养基质。为了探讨缓释砂硒对绿甘蓝富硒作用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对照组(CK)、实验组(缓释砂硒(CT)、 鸡粪和砂硒 1:1 混合(CT1)、鸡粪和砂硒 1:2 混合(CT2) 和鸡粪(CT3))等 5 个处理。实验结果表明:CT、CT1 和 CT2 处理的绿甘蓝硒含量比 CK 分别增加 45%、61%和6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绿甘蓝硒含量和土壤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CT2 处理的效果最好,绿甘蓝的产量增加 45%,叶片厚度增加 22.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56.66%。土壤锰含量和硒含量共同解释了绿甘蓝生物量变化的 72%,而土壤锌含量解释绿甘蓝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 66%。砂硒添加后,通过增加土壤硒含量提高绿甘蓝硒含量,砂硒和鸡粪配比更有效地提高了绿甘蓝硒含量并促进其生长。该研究结果为富硒绿甘蓝的生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 茄子与香蕉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连作蕉园区系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连作现象在香蕉生产上非常普遍, 而长期连作会导致严重的连作障碍。本文针对香蕉连作障碍, 选择连 作香蕉13 年的地块, 采用常规方法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轮作茄子配施生物有机肥对高发枯萎病连作蕉园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化学性状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连作香蕉相比, 轮作茄子处理可显著降低可培养尖孢镰刀菌数量, 使其数量从种植初的104 cfu·g1(干土)下降到103 cfu·g1(干土), 同时提高了土壤pH,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无论是轮作还是连作种植模式, 与配施普通有机肥相比, 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可培养尖孢镰刀菌、真菌和细菌数量影响均不显著; 但在轮作模式下, 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细菌数量与真菌数量比值(B/F, 381.2)显著高于配施普通有机肥处理(270.3)。PCR-DGGE 分析结果表明, 轮作茄子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增加了细菌丰度、稳定性和多样性, 其中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 3.22)较连作香蕉配施普通有机肥处理(2.89)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 茄子与香蕉轮作有利于连作蕉园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同时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更优。

  • 中国组:进展与展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综述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的主要科研进展,提出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所需的主要技术手段与能力建设,期望通过“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为深度发掘土壤微生物组资源,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功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资源瓶颈等问题起到应有的贡献。

  • 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土壤微生物膜对沙生植物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菌剂施用方式(喷施、混施)和施用量(0、1、3、5、7 g·kg-1和10 g·kg-1)开展盆栽试验,比较分析土壤微生物膜形成后植物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1)当菌剂施用量>3 g·kg-1时,固结层硬度、厚度和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5 g·kg-1时沙打旺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3 g·kg-1处理组之外,沙冬青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高于沙打旺。(4)土壤特性、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三者为部分中介模型,土壤特性的改变能直接影响沙冬青和沙打旺叶绿素荧光特性。土壤微生物膜使固结层硬度和厚度平均提高3.84%和152.8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平均增强93.37%、170.68%和256.03%。其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叶片气孔导度从而增强沙冬青和沙打旺光合效率和能力,使沙打旺和沙冬青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28.48%,Fv/Fm平均提高0.84%。

  • 桂北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数量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桉树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响应特征,采用时空互代法,选择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1~5 a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在不同土层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土层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均随土层加深而趋于降低,且各土层间差异显著。(2)细菌、放线菌数量随季节的大小顺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真菌的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酶活性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活性较高,春、冬季活性较低。(3)细菌、真菌、脲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放线菌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而蔗糖酶、酸性磷酸酶随林龄的增大趋于增大。(4)林地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与四种土壤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共同影响土壤的质量。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季节响应特征差异较大,总体在冬季最低,主要与气温、水分条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等影响有关。不同季节、土层、林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 生防链霉菌配施棉秆炭对连作棉田区系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长期连作能引起棉花土壤微生态的失衡、土传病害加重、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影响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连作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 进行室内培养试验, 在施用生防放线菌黄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tricini)的基础上添加不同量的棉秆炭[0 g·kg1(CK)、25.0 g·kg1、50.0 g·kg1、100.0 g·kg1], 采用微生物计数和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 研究两者配施对连作棉田土壤中生防菌数量、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 (1)生防放线菌配施棉秆炭对连作棉田土壤中微生物区系有显著的影响。与单施生防放线菌菌剂的处理相比, 两者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 其中配施25.0 g·kg1 棉秆炭处理使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比(B/F)、放线菌/真菌数量比(A/F)分别增加了5 271.2%和30.8%(P<0.05)。(2)土壤中生防放线菌数量随着棉秆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配施100.0 g·kg1 棉秆炭处理显著增加了2672.8%(P<0.05)。棉秆炭具有作为生防放线菌良好载体的潜力。(3)生防放线菌配施棉秆炭也改变了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尤其提高了细菌中芽孢杆菌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 100.0 g·kg1 棉秆炭与菌剂配施使土壤中链霉菌的数量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 但降低了小单孢菌数量; 增加了真菌中米曲梅、黑曲霉和木霉的数量, 但使其所占比例降低。由此可以看出, 生防放线菌配施棉秆炭能提高连作棉田土壤中生防放线菌的数量, 增强生防菌制剂的防病促生作用, 改善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防控棉花连作障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秦岭典型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群落结构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3-22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本试验主要以秦岭山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研究表明:(1)夏、秋季土壤根际与非根际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截然不同,除秋季云杉外,其余处理均表现为非根际>根际,且AWCD明显受到季节的影响。(2)夏秋两季4种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锐齿栎林夏秋两季均表现为根际小于非根际,而其它3种针叶林则是夏季根际小于非根际,秋季根际大于非根际;锐齿栎林根际与非根际均为秋季低于夏季,其他3种针叶林则是非根际土秋季低于夏季,而根际土秋季高于夏季。(3)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且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主成分综合得分也有所不同,4种林分非根际土综合得分锐齿栎最高,其次是华山松和云杉,油松最低;根际土夏秋规律不同,夏季华山松和油松较高,云杉最低,秋季油松和云杉较高,锐齿栎最低,且综合得分与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6-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生长时期(幼龄期、中壮期、过熟期、衰亡期)胡 杨根际土壤细菌进行测序,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与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探讨细菌群落组成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样品共获得 7287 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经过对比鉴 定共得到 73 门,165 纲,339 目,454 科,651 属和 205 种。(2)胡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随生长时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不同生长时期间无显著差异。(3)胡杨根际细菌群落主 要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unidentified_Bacteria、Halobacterota,优势细菌属为海 杆菌属(Marinobacter)、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Woeseia,相较于门分类学水平,细菌群落组成在 属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生长时期胡杨根际细菌群落的优势菌属不同。(4)不同生长时期胡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可分为两大类,中壮期与衰亡期的土壤样品聚为一类,幼龄期与过熟期的 土壤样品聚为一类。(5)CCA 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全钾、总盐、pH 是显著影响胡杨根际土壤细菌 群落组成的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为丰富干旱区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探讨干旱区植物-微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 干旱区不同类型盐碱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9-09-0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玛纳斯河流域的硫酸盐―氯化物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碳酸盐型、硫酸盐型4种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进行测序,研究表明:4种盐碱土壤样品共获得137 822条细菌基因序列,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表现为:碳酸盐型>硫酸盐型>硫酸盐―氯化物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说明碳酸盐型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样品。4种盐碱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包括10个门类,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硫酸―氯化物盐型、氯化―硫酸盐型、硫酸盐型土壤的优势菌门,碳酸盐型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门,而在属的水平上,各样品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将4个细菌群落分为3类,其中硫酸―氯化物盐型和氯化―硫酸盐型分为一类,硫酸盐型和碳酸盐型各为一类。环境因子中全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对物种分布影响显著(P<0.05)。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类型盐碱土壤中的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存在较多类型的细菌群落,尤其在碳酸盐型土壤中。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干旱区不同类型盐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挖掘盐碱土壤微生物资源和盐碱地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 盐碱胁迫对黄瓜嫁接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解盐碱胁迫对黄瓜嫁接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以2种耐盐碱砧木‘华砧108’(T1)、‘神力铁木砧’(T2)和2种盐碱敏感砧木‘辉太郎’(S1)、‘京欣砧6号’(S2)为试材, 自根苗作为对照, 以混合盐(盐分摩尔比为NaHCO3∶Na2SO4∶NaCl∶Na2CO3=4∶2∶2∶0.15)浓度为100 mmol∙L1、pH 9.0的处理液处理20 d、30 d、40 d(定植30 d、40 d、50 d), 利用PCR-DGGE技术, 研究了盐碱胁迫对不同砧木嫁接的黄瓜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耐盐碱的砧木品种T1、T2根际土壤真菌DGGE图谱条带数显著高于盐碱敏感的S2和自根苗对照CK, 并且耐盐碱的品种T2土壤细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盐碱敏感的品种S1、S2和自根苗对照CK。耐盐碱品种T1的细菌16S rDNA基因拷贝数在定植50 d时显著高于盐碱敏感的品种及自根苗; 在定植40 d时, 耐盐碱的砧木T2真菌ITS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盐碱敏感的品种以及黄瓜自根苗; 定植50 d时, 耐盐碱的砧木真菌ITS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盐碱敏感的品种, 但与自根苗差异不显著。不同耐盐碱性砧木嫁接黄瓜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以上研究表明, 随着盐碱胁迫时间的增加, 耐盐碱性不同的砧木嫁接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结构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差异, 间接改变了土壤微生态环境, 致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丰富度也发生改变。耐盐碱的砧木品种可能通过改善土壤微环境来加强其自身的耐盐碱特性。

  • 盐碱胁迫对巨菌草根际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盐碱胁迫对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该文设置了 7个盐碱梯度,利用 SPSS 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巨菌草根际土壤生理指标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巨菌草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结构均存在差异。12‰盐碱浓度下,真菌优势菌纲为粪壳菌纲(68.5%)、散囊菌纲(16.3%),细菌优势菌纲为绿弯菌纲(8.5%)、拟杆菌纲(13.5%)、芽单胞菌纲(5.6%)和 δ-变形菌纲(3.7%);6‰盐碱浓度时,真菌优势菌纲为座囊菌纲(27.7%),细菌优势菌纲为厌氧绳菌纲(2.4%);当盐碱浓度提高至12‰时,该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降至 2.5%和 0.007%。真菌和细菌群落 Chao 指数和Shannon 指数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与土壤盐碱浓度显著相关(P<0.01)。低浓度盐碱胁迫对巨菌草根际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当盐碱浓度超过 8‰时,土壤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受到抑制。种植巨菌草后,土壤有机质浓度显著提高(P<0.05)且盐碱浓度显著降低(P<0.05),种植巨菌草对土壤盐碱度的中和能力在中高浓度下较弱。盐碱浓度为 6‰时,巨菌草产量最高,且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浓度均高于其他盐碱浓度。该研究表明,巨菌草能通过调节酶的浓度来适应中低浓度盐碱环境,且在不同浓度的盐碱土壤中,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来适应该环境,种植巨菌草对中低浓度盐碱土壤有一定改良作用。

  • 对紫茎泽兰生长与竞争的反馈:不同灭菌方法的比较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土壤微生物去除是验证土壤微生物反馈调节入侵植物竞争排斥本地植物群落的重要手段。为了确定土壤微生物反馈效应的最佳土壤微生物去除方法, 以及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中的反馈作用,本试验比较了添加蛭石和未添加蛭石下, 3 种常见土壤微生物灭菌方式(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辐照灭菌)处理的紫茎泽兰单优群落根际土壤对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香茶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未灭菌处理土壤相比,3 种灭菌处理土壤均显著抑制了紫茎泽兰和香茶菜的生长; 添加蛭石灭菌的土壤相对于未添加蛭石的灭菌土壤显著促进了2 种植物的生长; 灭菌土壤添加蛭石的情况下辐照灭菌土壤的两种植物的生物量显著地高于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土壤两种植物的生物量, 其中辐照灭菌下紫茎泽兰的生物量分别比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条件下增加30.8%和66.5%, 香茶菜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09.5%和63.4%。辐照灭菌土壤添加蛭石的处理方式最接近真实地反映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反馈效应。进一步进行辐照灭菌土壤添加蛭石处理与未灭菌土壤添加蛭石处理的紫茎泽兰与香茶菜混种的盆栽试验, 结果显示, 土壤微生物显著增强了紫茎泽兰对香茶菜的竞争优势, 相对竞争优势度增加16.0%, 说明土壤微生物在紫茎泽兰竞争排斥本地植物的入侵过程中具有正反馈偏利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