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SPI的黑龙江省干旱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黑龙江省10个气象站点1953—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不同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结合游程理论分析黑龙江省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仍是黑龙江省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黑龙江省干旱夏季和秋季呈增强趋势,[WTBX]SPI[WTBZ]变化速率分别为每10 a下降0.029、0.135,春旱和冬旱呈缓解趋势,速率为每10 a上升0.061、0.074,年[WTBX]SPI[WTBZ]变化速率为每10 a下降0.044;黑龙江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末,干旱较为频繁,且干旱的持续时间长、干旱程度大、干旱强度大,出现了1974—1980年的连续干旱期,80年代~90年代中期较为正常,90年代末及之后,干旱频率及其持续时间、程度、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从西北向东南呈增加—减少趋势,黑龙江省中部的干旱事件持续时间最长。

  • 基于AEZ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差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各种产量差的分析可以揭示产量的提升空间及研究区域内各种限制因子对产量提高的限制作用。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 各气候要素对河南冬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并划分为5个类型区域, 利用1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运用AEZ模型计算得到1961—2013年该省的冬小麦生产潜力, 再根据产量差法计算得到YG1-2(光合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差距)、YG2-3(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差距)以及YG2-a(光温生产潜力与大田平均产量的差距)3个水平的产量差。研究结果表明, 1961—2013年河南省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下降, 光温生产潜力提高, 气候生产潜力基本不变。对大田平均产量的分析表明, 14个站点平均产量存在较大差异, 冬小麦产量总体逐渐增长。从时间变化上看, 河南省冬小麦YG1-2差距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 YG2-3差距呈现出“Ⅴ型”, 谷值在1981—1990年; Ⅰ、Ⅱ、Ⅴ区YG2-a差距呈现递减趋势; 而Ⅲ和Ⅳ区则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从空间变化上来看, 河南省冬小麦YG1-2差距和YG2-3差距自北向南递减, 而YG2-a差距自东向西递增。各区域冬小麦增产潜力的排序为: Ⅲ区>Ⅴ区>Ⅳ区>Ⅱ区>Ⅰ区。农学因素是限制当地冬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因素, 通过改善农学因素, 如: 改良更新冬小麦品种、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合理布局优质小麦区域等可缩小该区域冬小麦产量差距。

  • 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极端气候频发,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基于 138 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方程和 Mann-Kendall 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 27 个极端气 候指数的时空变化,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极端气温指数中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日最低气温的极 高值和冷持续日数在逐渐减少,生长季长度、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暖持续日 数在逐渐增加。(2)极端气温指数中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日最低气温极低值、日最高气温极高值、 气温日较差在子区域与全区变化趋势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黄土塬区、黄土峁状丘陵区和石质山 地区。(3)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平缓,与多年均值接近。在空间分布上,除极强降水量、强降水量 和年均雨日降水强度在各子区域上与全区变化趋势一致外,其余指数在各子区域上与全区变化趋 势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黄土塬和黄土梁状丘陵区。(4)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 1980—1985 年和 2010—2015 年;多数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 1985—1990 年和 2010— 2015 年。

  • 1991—2021 年内蒙古降水酸碱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解内蒙古降水酸碱度的演变特征,使用全区酸雨站历史观测资料和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降水pH值和酸雨、碱雨频率等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其中碱雨阈值以酸雨为基准,定义为pH>8.4的降水。结果表明:(1)由于内蒙古土壤酸碱度大多呈碱性且风沙缓冲作用较强,大部分地区碱性降水占比高于酸性降水,仅东北部的满洲里酸性降水占比更高;酸雨和碱雨发生概率较小,分别占总观测次数的1.1%和3.6%。(2)降水pH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的特征,近15 a(20072021年)年均降水pH值均值为6.2(满洲里)~7.2(锡林浩特),属于非酸雨区;近5 a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酸雨、碱雨频率下降,仅乌拉特中旗的酸雨频率和阿拉善左旗的碱雨频率上升较明显。(3)降水pH低值多出现在夏季汛期69月,高值在春季45月和冬季12月,这与地表植被覆盖度、降水量、风速风向、沙尘和寒潮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由于采暖期燃煤释放SO2和NOx等酸性气体,在呼和浩特、通辽等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地区,冬春季也存在降水pH值偏低的情况。

  • 基于MSWEP降水产品的新疆干旱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2-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由于新疆降水站点稀少且分布不均,且现有站点干旱监测资料空间代表性不足,利用遥感降水产品具有 覆盖面广、空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好等优点,对于新疆干旱监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Multi-Source Weighted-Ensemble Precipitation(MSWEP)多源遥感降水融合产品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降水变率增加,干 旱事件频发,以新疆106个气象站点资料为依据,在对MSWEP降水产品进行误差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化降水指 数SPI,应用MSWEP遥感降水产品,对新疆19802021年间干湿变化、干旱事件及其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 1)MSWEP与站点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较高( >0.8),MSWEP精度基本满足干旱监测需求;( 2)近42 a新疆干湿变 化以变湿为主;( 3)1980年以来,干旱事件频发且特征各异。识别到13次较大干旱事件,19851987年发生的干旱 事件为近42 a来最严重干旱事件,2009年510月发生的干旱事件为强度最高的短时干旱事件;( 4)干旱事件的持 续时间、强度、严重度等特征各异,部分事件持续时间短但强度高,部分事件持续时间长但强度偏低。总之,MSWEP 遥感降水产品为缺资料地区的干旱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 锡林河流域上游蒸散发估算及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7-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揭示锡林河流域上游蒸散发(ET)变化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采用Landsat 8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SEBAL模型估算2015—2017年共12期植物生长季的蒸散量,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模型反演参数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良好,地表净辐射(Rn)、土壤热通量(G)、ET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0、0.65和0.86;② 同一时段的Rn和ET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4月日ET值在0~4.67 mm,5—7月日ET值整体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达10.32 mm,9—10月日ET值减少至0~3.34 mm;③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量依次为:水体>沼泽地>耕地>草地>沙地>农村居民点,ET值与日平均气温(T)、饱和水气压差(VPD)、Rn呈正相关,与空气湿度(RH)呈负相关,对Rn的变化最为敏感。

  • 基于地区线性矩法的陕西省极端降水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71—2015年陕西省无缺测情况、分布较均匀的5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最大1日、3日、5日和7日的降水量代表极端降水,应用地区线性矩法研究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可划分为6个水文气象一致区,其中广义极值分布(GEV)在各一致区的模拟效果最好,各一致区最优频率估计值与同频率的实测值较为吻合。(2)地区分析法计算的极端降水频率估计值较单站分析法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计算较长时段的极端降水情况下更显著。(3)重现期为2 a一遇时,陕南的地区增长因子大于陕北;重现期达到5 a一遇时则相反,且随着重现期的增长,地区增长因子及其在陕南、陕北的差异也在增大。(4)在100 a和50 a一遇重现期下,极端降水在陕西省南部较大,东部居中,中部的咸阳至商洛地区、西部的延安西北和榆林西部较小;极端降水的分布特征与陕西省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关,尤其是东西向分布的秦岭阻挡了水汽向北输送,造成了极端降水的南北差异。

  • 近 30 a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中国北方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生态环境建设 地区,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 1985—2017 年浑善达克沙地 5 期 遥感影像数据,通过 eCognition 9.0 软件,采用面向对象计算机自动分类法,获取沙漠化指数,进行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结 果表明:近 30 a,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以 2002 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 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由 42.1%减少到 20.9%后又增加到 32.1%,主要分布于东部地 区;中度沙漠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 20.6%增加到 39.0%,分布于中部地区;重度沙漠化土地由 30.3%减少到 22.6%,而极度沙漠化先增加后减少,由 7.0%增加到 16.0%后又减少到 6.3%,分布于 西部及以南逐渐往西北方向移动。沙漠化程度空间上形成由西向东逐渐减轻的趋势。浑善达克 沙地沙漠化发展过程受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载畜量、耕地面积等人为因素影响 较大,自然因素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沙漠化治理过程中,有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休牧等 政策,合理开展治沙防沙工程,进一步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 基于中国院士群体特征分析的新时代人 才合理化建设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知识管理论坛》

    摘要: [ 目的 / 意义 ] 院士作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和精英力量,对其成长规律、履历等的 研究对我国人才发现和培养有较大意义。[ 方法 / 过程 ] 采用履历深度分析法,全面收集我国两院院士信息, 量化研究院士群体的时空特征、学缘结构特征。[ 结果 / 结论 ] 探究院士群体的基本特征及成才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 近53 a 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采用新疆58个气象站1965—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teith (P-M)模型计算潜在蒸散,并结合降水量求得水分盈亏量;应用Mann-Kendall (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53 a来新疆地区水分盈亏量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天山以南水分盈亏量增加速率最大,其次是天山以北,天山区最小,全疆平均增加速率为72.28 mm·(10a)-1;季节上水分盈亏量的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线性变化速率最大,冬季最小。(2)空间上各季节水分亏损最大值主要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及周边、哈密地区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地区,最小值主要位于伊犁河谷及阿勒泰地区。变化趋势上大部分地区年水分盈亏量都处于增加趋势,减小趋势主要位于天山以北及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3)新疆平均水分盈亏量时序数据1985年发生了一次突变,除天山以北地区外,其余地区2000年以来水分盈亏量下降趋势明显,并且以28 a的时间周期为第一主周期发生变化。

  • 1971—2018 年陕西省人体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根据陕西省 94 个气象观测站 1971—2018 年逐日气象资料,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时空分 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权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近 48 a 省 ICHB 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线性趋势达到 0.07·a-1,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年际变化与全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四季 ICHB 变化均 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冬季次之,秋季最低,四季 ICHB 在 2000 年以来增幅减缓。 各区四季 ICHB 年际变化与全省趋势一致,各区 ICHB 夏季差异最小,冬季最大。ICHB 月变化呈单峰型,1 月最低,7 月最高。(2)陕西各地 ICHB 介于 26~52 之间,体感属于冷、凉和凉爽等级。ICHB 空间分布差 异显著,陕南地区最高,其次是关中,陕北地区最低。四季 ICHB 分布特征与全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 现自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趋势。(3)R/S 分析预测未来气温将升高,风速则呈减少趋势,ICHB 将继续升 高,四季气候舒适性将发生改变。(4)温度(湿度、风速)与 ICHB 存在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温度和 风速是影响陕西省 ICHB 的最主要因子,且二者影响程度基本相当,湿度主要通过温度影响 ICHB。3 个 地区温度的正影响和风速的负影响均较大,关中地区 3 个要素之间互相影响较大;陕北和陕南地区 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较小,对 ICHB 的直接影响较大。

  • 西北中小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特征、动因及其分类引导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3-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我国西北地理分区层面研究中小城市用地增长特征和动力机制是新时期城市高质量管控的突破口,也是促进这一区域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点。通过解译近15 a来西北中小城市遥感影像和大比例尺辅助数据,首先运用年均增长速率、质心迁移速率、拓扑关系和分形维数方法,分别测算建设用地增长的速率、方向性、方式和边界形态特征,以认识其增长的时间离散、空间差异及聚集程度。据此提出不同特征城市增长的动因:重点产业或主体功能的植入促使城市中高速外延型增长,城市边缘区土地权属干扰导致低速率弱方向+外延型非规整增生,新城缓慢而有序的建设促使城市低速率外延规整化增长,城市片区之间用地的填补式开发促使低速率弱方向填充型增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增长动因城市的分类引导策略,为今后城市用地规划管控决策提供建议。

  •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特征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核心环节。文章基于对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宏观形势的分析,从贸易规模、贸易联系、贸易平衡、贸易网络等角度综合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测算未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增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迅速,贸易联系日趋紧密;2014年以来贸易平衡从逆差转变为顺差。(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网络可以识别出三个主组团及两个次组团;从我国贸易格局看,东南亚与我国贸易联系最紧密,其次为西亚。(3)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潜力最大的主要是东南亚国家、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

  • 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及能源结构调整路径探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协调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 贺兰山东麓暴雨气候特征及灾害防御对策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贺兰山东麓 9 个常规站及 287 个自动气象站汛期(5—9 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应用线 性趋势系数、克里金插值及 Morlet 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暴雨时空特征和振荡周期。结 果表明:(1)贺兰山东麓暴雨日数 20 世纪 60 年代最多,暴雨强度 20 世纪 70 年代最强,暴雨贡献率 2011—2019 年 最 大 。(2)1961—2019 年 年 平 均 暴 雨 日 数 为 2.1 d,暴 雨 强 度 为 46.6 mm · d- 1。(3) 1961—2019 年暴雨日数有 2.1 d·(10a)-1 的下降趋势,暴雨强度变化不大,暴雨贡献率有 1%·(10a)-1 的 弱上升趋势。(4)暴雨主要出现在 7 月和 8 月,集中出现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5)贺兰山东麓各 站不同时间段共出现短时强降水 810 次,主要出现在夜间 21:00—22:00 和白天 16:00,其中夜间暴雨 占 57.8%。(6)暴雨日数存在 2~6 a、7~15 a 的周期性变化,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 3 a,暴雨强度存在 2~4 a、5~16 a 的周期变化,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 9 a。(7)暴雨出现日数最多、强度最强、量级最大的 区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银川至石嘴山段的沿山区域。(8)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 季节性明显、区域集中,破坏性强、造成损失大等特点。

  • 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 14 个市(州)2003—2017 年的水资源生态足 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2003—2017 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 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 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 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 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 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 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 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 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 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新疆极端气候事件 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82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Hurst指数及相对重要性等方法,分析新疆极 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新疆极端温度指数均表现出暖化趋势,不同极端温度指数呈增温趋 势的站点占比为50.98%~100%。冷指数增温高于暖指数,空间上南疆暖化趋势较北疆更加显著。除持续干旱指数 CDD外,极端降水指数整体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占比为61.76%~85.29%。极端温度频率指数和雨日降水总量及 中、小雨日数的增加对新疆暖湿化趋势贡献相对较大。除冰冻日数ID和年均雨日降水强度SDII外,其他极端气候 指数变化均可持续,且极端降水的增加和多数极端温度尤其是冷指数暖化趋势在高海拔区域更明显。

  • 陕西黄河流域植被碳利用率及对气候的敏感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植被固定大气碳的效率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反馈。利用MOD17、土地利用数据及气象数据,应用Hurst指数、相关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2001—2021年陕西黄河流域植被CUE时空变异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1—2021年陕西黄河流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植被CUE呈上升趋势,植被CUE均值为0.51。(2)研究区仅有14.21%的区域植被CUE呈下降趋势,植被CUE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北防风固沙区及退耕还林区,未来植被CUE呈现下降趋势的面积占59.96%,且大部分为上升转下降趋势。(3)气温、降水与植被CUE总体均呈负相关,但与降水的关系较气温更为显著,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的地区分布在陕北防风固沙区;对气温与降水的敏感系数分析表明,植被CUE与气温及降水的阈值分别为10 ℃及500mm,在气温<10 ℃、降水量<500 mm时植被CUE随气温及降水的增加而增加。植被CUE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在陕北退耕还林区及防风固沙区等干旱地区较为显著,且敏感性更强。

  • 内蒙古地表冻融指数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内蒙古 45 个气象站点 19802019 年日均地表温度数据、结合中国第一代全球陆面再分析产品 (CRA)数据以及NDV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对内蒙古近40 a地表冻融指数时空变 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 SFI(地表冻结指数)年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递增 的规律,STI(地表融化指数)则反之,纬度是影响地表冻融指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研究期间SFI和STI分别呈现 出显著下降和上升趋势,多年变化范围分别为956.1~1848.3 ℃d和3717.6~4442.3 ℃d,变化率分别为-156.4 ℃d (10a)-1和152.4 ℃d(10a)-1;与季节冻土区相比,多年冻土区的冻融指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2) 研究区 近40 a土壤表层含水量、降水量、NDVI呈增加趋势,雪深呈减少趋势,但年际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差异性,多年 冻土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季节冻土区呈暖湿化发展趋势。(3) 地表冻融指数与影响因素以负相关关系为主,SFI与 影响因素在多年冻土区大部呈正相关关系,在季节冻土区大部呈负相关关系,STI则反之。内蒙古地表冻融指数变 化受影响因素共同驱动,0.4 m土壤含水量是影响SFI变化的主导因素,NDVI是影响STI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 果可为内蒙古冻土退化、农牧业生产等提供科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