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EN | CN
  • 首页
  • 论文提交
  • 论文浏览
  • 论文检索
  • 个人中心
  • 帮助
按提交时间
  • 5
  • 3
  • 3
按主题分类
  • 10
  • 1
按作者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按机构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当前资源共 11条
隐藏摘要 点击量 时间 下载量
  • 1. ChinaXiv:202303.00536
    下载全文

    预变形对Al-Mg-Si-Cu合金时效硬化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顾媛 陈江华 刘春辉 朱东晖 刘力梅 陶冠辉

    摘要: 采用显微硬度测试、拉伸实验、EBSD和TEM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变形量对形变和时效结合制备的Al-Mg-Si-Cu合金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变形量的增加, 轧制态合金的硬度会逐渐增加, 后续时效过程中形变合金均能进一步强化但时效硬化能力逐渐下降; 晶粒沿着轧制方向逐渐被拉长为层状结构, 形成大量亚晶界. 变形量小时, 合金内位错密度随着形变量的增加而增加; 变形量较大时, 位错发生缠结并形成亚晶. 形变导致的位错组态变化显著影响合金的析出特性, 析出相逐渐从离散分布演变为连续分布, 连续分布的析出相是溶质原子析出与缺陷退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调整形变量和时效工艺有助于制备强度和塑性结合良好的铝合金.

     点击量 2429  下载量 583  评论 0
  • 2. ChinaXiv:201703.01077
    下载全文

    Cu的析出及其对FeCrMoCu合金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31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胡小锋 杜瑜宾 闫德胜 戎利建

    摘要: 采用扫描透射电镜(STEM)和动态机械分析仪(DMA)研究了FeCrMoCu合金(Cu添加量为1.0%和2.0%)在不同冷速条件下Cu的析出行为及其对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Cu合金中Cu主要以过饱和的形式固溶在基体,当冷速较慢时会析出少量的富铜bcc-Cu相,该相尺寸较小(< 5 nm),与基体共格;Cu增加到2.0%后,随着冷速的降低,先析出数量较少、尺寸较小的富铜bcc-Cu相,随后析出相长大呈球状(10~15 nm)且数量增多,最后粗化成圆棒状(100~400 nm)但数量显著减少,后两种析出相均为非共格的ε-Cu相。含Cu第二相的析出,明显增加合金平均内应力,使合金的阻尼性能显著下降,因此有第二相析出的2.0Cu合金的阻尼性能明显低于1.0Cu合金。与此同时,合金的强度随着Cu相的析出而明显提高,其中富铜bcc-Cu相的析出强化效果较好,且对塑韧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含1.0%Cu的FeCrMoCu合金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

    通过
     点击量 2330  下载量 1186  评论 0
  • 3. ChinaXiv:202303.00234
    下载全文

    Nb和Ti复合添加对微碳深冲钢组织性能与织构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8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汪志刚 张迎晖 杨泰胜 齐亮 叶洁云

    摘要: 用SEM、TEM、XRD和EBSD等手段分析了不同Nb和Ti 含量微碳钢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 研究了析出相对微碳钢组织性能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 微碳钢的析出相主要由尺寸较大的(Nb, Ti)(C, N)复合析出物、尺寸较小的弥散分布的Nb基碳化物和碳氮化物构成; 随着Nb、Ti 添加量的增加, 细小的第二相粒子数量明显增多, 并在再结晶过程中强烈抑制//ND 纤维织构的发展, 尤其是{223}和{111}取向; 多边形铁素体基体以及在快冷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确保了低Nb和Ti含量微碳钢的强度与深冲性能的良好匹配。

     点击量 1318  下载量 321  评论 0
  • 4. ChinaXiv:202303.00310
    下载全文

    Al-Zn-Mg-(Cu)合金线性升温时效后的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8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曾苗霞 林振铭 李文涛 金曼

    摘要: 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硬度分析、透射电镜(TEM)、三维原子探针(3DAP)分析等手段研究了Al-Zn-Mg-(Cu)合金线性升温时效析出相的析出规律、性能变化和Cu 对合金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时效温度的提高Al-Zn-Mg合金和Al-Zn-Mg-Cu 合金的硬度先上升达到峰值然后下降, Al-Zn-Mg-Cu 合金的硬度高于Al-Zn-Mg合金。线性升温峰时效后两种合金的主要析出相为η'相, 都含有少量的GP区和η相。Cu 的添加改变了析出相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延缓了亚稳相向平衡相的转变。

     点击量 1231  下载量 373  评论 0
  • 5. ChinaXiv:201611.00782
    下载全文

    Inconel 718高温合金中析出相演变研究进展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15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郭倩颖 刘永长 李 冲 梅云鹏 周晓胜 黄远 李会军

    摘要: Inconel 718高温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和国防等领域中复杂金属结构构件的制造,其高温抗疲劳性能和蠕变持久强度与成形加工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侧重于镍基合金热加工(如定向凝固、热处理、锻造和焊接等)工艺参数的优化,较少从析出相控制的角度来阐明冷轧、热变形、焊接等工艺与高温服役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介绍了镍基合金中不同类型的析出相,包括:主要强化相-???相、辅助强化相-??相、???相的平衡相-?相,以及MX型碳氮化物和Laves相;论述了镍基合金制备过程中不同类型析出相的析出机制及其对合金高温性能的影响;指出了镍基合金高能电子束焊接过程中,焊接热影响区微裂纹形成的影响因素。

    通过
     点击量 3026  下载量 1836  评论 0
  • 6. ChinaXiv:201703.01140
    下载全文

    中温时效处理对SAF2304双相不锈钢耐蚀性影响规律的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武栋才

    摘要: 本文采用热处理方法对1050℃固溶状态SAF2304双相不锈钢进行了不同温度下(600~800℃)时效处理,并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图谱方法分析了SAF2304双相不锈钢在不同时效温度下(600~800℃)2h和700℃不同处理时间(15min~5h)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1050℃固溶1h试样,经600℃,650℃,700℃,750℃,800℃时效处理2h后, 随着温度的升高,700℃试样中铁素体α相和奥氏体γ相相界处析出相最多,对应的耐蚀能力最差,表明700℃是SAF2304析出相析出敏感温度,之后温度继续升高,析出相重新溶解于基体中。700℃时效处理15min,0.5h,1h,2h,3h,4h,5h的试样,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析出相越来越多,耐蚀性能越来越差。

    通过
     点击量 1467  下载量 822  评论 0
  • 7. ChinaXiv:201703.00399
    下载全文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3-22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葛蓉,何洪林,任小丽,张黎,冯艾琳,王辉民,张军辉

    摘要: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水分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与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2003-2009年生长季的碳通量(NEE)和气象观测数据,综合考虑水分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构建不同的NEE模型,并应用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优化模型参数、遴选最适模型,系统分析了水分因子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均能被NEE实测数据较好约束。长白山生长季的光合、呼吸参数值均高于千烟洲,未考虑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模型高估了千烟洲温度敏感性参数(Q10)值、低估了千烟洲基础呼吸速率参数(BR)值;(2)仅考虑VPD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模型是长白山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但模拟精度提高不显著。不同模型间碳通量组分模拟结果差异较小;(3)考虑VPD和土壤含水量对光合、呼吸作用共同影响的模型是千烟洲生长季碳通量模拟的最优模型,并且显著提高了模拟精度。未考虑水分的模型在生长季高估了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总量2.0%(21.85 g C/m2),同时更大幅度地高估了生态系统呼吸(RE)总量4.4%(38.02 g C/m2),从而导致NEE总量低估于实测值7.8%(18.55 g C/m2)。

    通过
     点击量 2216  下载量 1190  评论 0
  • 8. ChinaXiv:201611.00740
    下载全文

    淬火后预拉伸对自然时效状态铝锂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15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张显峰 李国爱 陆政 于娟 郝敏

    摘要: 通过拉伸试验机、腐蚀试验箱、DSC以及TEM等设备对淬火后预拉伸处理并自然时效至稳定状态的铝锂合金薄板的拉伸性能、腐蚀性能、时效响应特征以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0?6%范围内,合金的屈服强度随预拉伸量增加而逐渐提高;预拉伸量低于3%时,合金的抗拉强度随拉伸量增逐渐降低,在3?6%范围内,抗拉强度趋于平稳;随预拉伸量增大,合金由明显的晶间腐蚀转为点蚀,T34状态点蚀深度最小,约为0.03mm;预拉伸改变了合金的时效响应特征,使合金在100?C附近的吸热峰向高温移动,180?C以及260?C附近的放热峰向低温区移动。淬火后的预拉伸在增加晶内位错密度的同时,抑制了d相在晶内和晶界的析出,预拉伸量越大,晶内及晶界??相的数量越少。位错及析出相的共同作用影响了合金的拉伸及腐蚀性能。

    通过
     点击量 1521  下载量 769  评论 0
  • 9. ChinaXiv:202303.10563
    下载全文

    时效温度对节镍双相不锈钢S32101晶间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何燕 张彩丽 王剑 李娟 许航 秦丽雁 韩培德

    摘要: 采用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EP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不同温度时效态S32101节镍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耐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时效温度从300℃升高,显微硬度增加,钝化膜致密性和耐蚀性下降;700℃时,相界处出现明显析出相,为碳氮化物和二次奥氏体组成的混合相,显微硬度达最大,钝化膜致密性和耐蚀性最差,几乎整个铁素体相被腐蚀,腐蚀机理是铁素体相的选择性溶解;继续升高到900℃,析出相减少,硬度下降,钝化膜致密性变好,耐蚀性提高。

     点击量 849  下载量 368  评论 0
  • 10. ChinaXiv:202303.00474
    下载全文

    700 MPa级高塑低碳低合金钢的多相组织调控及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周文浩 谢振家 郭晖 尚成嘉

    摘要: 通过临界退火、临界回火以及回火的多步热处理方式, 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钢的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 临界退火后的组织为板条状的临界铁素体及贝氏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 经临界回火后, 为临界铁素体、回火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 残余奥氏体呈粒状和条状, 分布在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相界面及贝氏体/马氏体板条之间, 含量高达29%, 并在回火后保持稳定, 主要通过C, Mn, Ni 和Cu在逆转奥氏体中的富集来稳定. 临界退火及回火过程中, NbC在铁素体及贝氏体/马氏体中析出, 呈球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平均尺寸为10 nm; 富Cu 的析出相在临界回火及回火过程中形成, 呈球状分布于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中, 尺寸在10~30 nm 之间. 通过残余奥氏体的应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及纳米析出相的析出强化作用, 实验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屈服强度高于700 MPa, 抗拉强度高于900 MPa, 均匀延伸率高于20%, 总延伸率高于30%.

     点击量 3197  下载量 616  评论 0
  • 11. ChinaXiv:201611.00244
    下载全文

    700MPa级高强高塑低碳低合金钢的多相组织调控及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4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周文浩 谢振家 郭晖 尚成嘉

    摘要: 本文通过三步的连续热处理方式,即临界退火,临界回火以及回火工艺,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钢的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临界退火后的组织为板条状的临界铁素体及贝氏体的双相组织,经临界回火后,为临界铁素体,回火贝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呈粒状和条状,分布在铁素体/贝氏体相界面及贝氏体板条之间,含量高达29%,并在回火后保持稳定,主要通过C,Mn,Ni和Cu在逆转奥氏体中的富集来稳定。临界退火及回火过程中,NbC在铁素体及贝氏体中析出,呈球状或不规则形状,平均尺寸为10 nm;富Cu的析出相在临界回火及回火过程中形成,呈球状分布于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中,尺寸在10~30 nm 之间。通过残余奥氏体的应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及纳米析出相的析出强化作用,实验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高于700 MPa,抗拉强度高于900 MPa,均匀延伸率高于20%,总延伸率高于30%。

    通过
     点击量 1972  下载量 1084  评论 0
友情链接 : PubScholar 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预印本评审专家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6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