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 LC-MS/MS 分析马缨杜鹃花代谢物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2-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分析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花开花至凋谢进程中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 通路,该文采用 LC-MS/MS 技术对其花苞期、开裂期、传粉期、盛开期、衰老期和凋谢期 的化学成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共鉴定到 973 种代谢物,主要包含 黄酮类、有机酸、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类、生物碱等。(2)主成分分析(PCA) 表明样本间代谢物存在差异,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t 检验的 P 值和 单变量分析的差异倍数(fold-change,Fc)筛选差异代谢物(VIP > 1,P 2 或 Fc < 0.5),涉及 591 种,在马缨杜鹃花期进入衰老期和凋谢期后差异代谢物数量和表达量 显著上升,其中花苞期至开裂期差异代谢物的表达主要呈现下调,而进入衰老期和凋谢期后 差异代谢物的表达主要呈现上调。(3)KEGG 注释到 68 条代谢通路,其中差异代谢物极显 著富集(P < 0.01)通路 3 条,包括苯丙素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 物合成。(4)结合苯丙素类、黄酮类等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通路共筛选到 10 种代谢物包括苯 丙氨酸(L-phenylalanine)、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查耳酮(chalcone)、柚皮 素(naringenin)、对香豆酰基莽草酸(p-coumaroyl 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 松柏醇(coniferyl alcohol)、芥子酸(sinapic acid)、紫丁香苷(syringin)、槲皮素(quercetin). 此外,有效成分的差异代谢物表明苯丙素类生物合成代谢活动随马缨杜鹃花的发育逐渐增强, 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逐渐减弱,这些关键的差异代谢物可能对马缨杜鹃花的发育有重要 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为马缨杜鹃花开花至凋谢进程中的有效成分代谢途径活性物质的研究提 供了代谢组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马缨杜鹃花花期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 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我国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栽培历史悠久且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但由于生境的破坏和自身繁殖能力的限制,木兰科许多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传统繁殖方式繁殖效率低下,而组织培养技术是推进木兰科种质资源保存及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可以应用于濒危资源保护、育种和无性系苗木的商业化生产中。木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中无菌短枝扦插途径研究较多,体系已相对完善,一些种类的木兰科植物可以通过此途径得到生根苗;器官发生途径研究相对较少,愈伤组织诱导困难及不定芽分化困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在国内鲜有研究。该文从无菌短枝扦插、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发生等不同再生途径出发,分析了外植体类型、培养基类型、生长调节剂浓度、培养条件等方面对离体生长的影响,归纳了组培过程中生根困难与褐化等技术问题与解决措施,展望了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木兰科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互联网可扩展路由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硬件技术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网络 提交时间: 2017-03-09

    摘要: 全球路由表的高速膨胀使得当前的互联网域间路由系统的可扩展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缩减路由表,很多研究提出了新的路由解决方案。本文在介绍了互联网路由系统现状之后,从较高层次上将存在的路由解决方案分为短期方案、路由架构和可扩展路由算法三部分,着重讨论了路由算法和路由架构这两类工作,对经典的可扩展路由算法和路由架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三种灌木杜鹃花瓣和叶片的栓塞脆弱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频度和强度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量化植物木质部抗栓塞的能力对评估植物耐旱性尤为重要。为了评价杜鹃品种间的耐旱性及 筛选抗旱性强品种,该文以锦绣杜鹃‘紫鹤’(Rhododendron × pulchrum ‘zihe’)、西洋杜鹃‘杨 梅红’(Rhododendron × hybridum ‘yangmeihong’)、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3 种灌木杜 鹃为材料。利用光学技术构建花瓣和叶片栓塞脆弱性曲线,测定花瓣和叶片解剖结构性状, 并分析木质部水力功能和解剖结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锦绣杜鹃‘紫鹤’、西洋 杜鹃‘杨梅红’、映山红3 种杜鹃花瓣的P12、P50 和P88 值(分别发生12%、50%和88%栓塞 时对应的水势值)大于叶片。(2)3 种杜鹃的花瓣和叶片栓塞脆弱性存在一定的变异,花 瓣和叶片发生栓塞的快慢不一致,这种变异可能是杂交园艺花卉植物的重要特征。(3)对 P50 值与其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P50 值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呈负相关,花瓣P50 值 与花瓣厚度呈正相关。研究认为,3 种杜鹃花瓣栓塞脆弱性高于叶片,干旱胁迫下植物优先 牺牲花瓣从而保护叶片,栓塞脆弱性可能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和花瓣厚度相关。该研究为干 旱地区园林杜鹃植物选择和树种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筛选、培育抗旱性强的杜鹃品种奠 定基础。

  • 对等传输流量优化技术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网络 提交时间: 2017-03-09

    摘要: 对等传输(P2P)内容分发系统能大幅减轻对等传输内容提供商的分发代价,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但是,覆盖网络和底层网络的不匹配导致了网络资源的浪费,产生了大量的冗余流量,激化了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ISP)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底层网络的带宽资源,降低对等传输内容分发系统对ISP 网络的流量压力,是目前对等传输内容分发系统研究的热点,也是对等传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对等传输缓存、位置感知技术和数据调度算法三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不同的对等传输流量优化技术,探讨了各种技术的适用环境,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

  • 不同生境三种杜鹃属植物花特征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境影响植物花部特征的分化。为探究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生境是否影响杜鹃花特征分化和资源分配,以及不同颜色杜鹃花分布情况。本研究以百里杜鹃保护区高、中、低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的马缨杜鹃、迷人杜鹃和露珠杜鹃为实验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统计不同生境杜鹃花的植株数量,游标卡尺测量花部特征,光学显微镜统计花粉数,海洋光谱仪测定花色的反射光谱,Gephi 软件绘制植株数量的网络图。结果表明:(1)迷人杜鹃植株数量显著多于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2)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大于高、中强度生境;不同干扰强度生境对迷人杜鹃花部特征的影响不明显;中、低干扰强度生境露珠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显著高于高强度干扰生境。(3)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的花色在 400~500 nm 波长有较高的反射,而露珠杜鹃的花色在 400~700 nm 波长有较高的反射。(4)在高、中等强度干扰生境中迷人杜鹃与其他两种杜鹃花都分布紧密,在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分布更紧密。该研究对杜鹃花的种群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矿井水排放湖泊沿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以宁夏灵武园疙瘩湖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探明湖泊滨岸对矿井水中氮素的截留与缓冲作用及其与滨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间的关系,以宁夏灵武市羊场湾煤矿矿井水排放湖泊——园疙瘩湖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湖水滨区域、近岸陆域和自然区域土壤中8种氮素的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分析了水滨区域和近岸陆域与自然区域相比的土壤氮素变化系数及其随距矿井水排放口距离远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园疙瘩湖滨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相比较而言,水滨区域与周边自然区域的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而近岸陆域与周边自然区域的差异较小;相较于无机态氮,有机态氮的空间异质性更强;各有机氮形态中,颗粒物有机氮多被截留于离岸最近的水滨区域,而氨基酸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则需要更为宽阔的截留区域;水滨区域对颗粒物有机氮的截留效应随着距矿井水排放口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水滨区域和近岸陆域对氨基酸氮的截留效应在1400 m内逐渐降低,而在1400 m后趋于稳定;水滨区域和近岸陆域对可溶性有机氮的截留效应与其离矿井水排放口的距离无关,这可能是因为可溶性有机氮的易溶解特性使其随水体的迁移性较强,滨岸带土壤虽在吸附和缓存可溶性有机氮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较强的迁移性致其在滨岸带土壤中的分布较为均一;滨岸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壤酶活性无关。综上可知,湖泊滨岸土壤对矿井水中有机态氮具有截留作用,且该截留作用多发生在距矿井水排放口1400 m的滨岸带内,滨岸土壤对矿井水中氮素的截留作用亦是滨岸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导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指导矿井水排放路径的设计及矿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

  • 外加氮源在Cd 超标菜地上的应用效果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探讨外加氮源对Cd 超标菜地不同叶菜吸收Cd 及土壤Cd 有效性的影响, 以明确施氮对土壤Cd 的影 响效应, 并试图对不同氮源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为合理利用氮肥来降低叶菜Cd 含量提供参考。在Cd含量为0.628 mg·kg1 的Cd 超标菜地上, 试验研究了氮用量水平为150 kg·hm2 时, 4 种氮肥(尿素、硝酸钙、硝酸铵、碳酸氢铵)对矮脚葵扇黑叶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和白梗尖叶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Cd 含量、品质及土壤Cd 有效性的效应。结果表明, 田间条件下, 与不施氮处理相比, 4 种氮肥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Cd 超标菜地上2 种叶菜产量, 降低了其地上部和根系Cd 含量。4 种氮肥中, 尿素对白梗尖叶苋菜的增产效果最好, 增产幅度达47.5%; 碳酸氢铵对葵扇黑叶白菜的增产效果最好, 增幅达59.7%; 硝酸钙降低2 种叶菜地上部和根系Cd 含量的效果均优于其他氮肥, 该处理的白梗尖叶苋菜地上部和根系Cd 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1.6%和24.1%, 葵扇黑叶白菜降低32.2%和25.9%。4 种氮源对2 种叶菜地上部Cd 吸收总量、NO3-N、NO2-N、维生素C及可溶性糖含量等的影响各异, 对土壤pH 和DTPA-Cd 含量影响也不同。其中, 硝酸铵处理的土壤pH 分别比对照降低0.12 和0.25 个单位, 而土壤DTPA-Cd 含量则显著增加15.3%和14.6%; 碳酸氢铵处理则呈相反变化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4 种氮肥的综合加权平均值均高于对照处理, 以硝酸钙相对最高, 表明硝酸钙在Cd 超标菜地上的综合应用效果相对最好。因此, 在Cd 超标土壤上, 硝酸钙可作为优选氮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