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1980—2017年天山山区不同降水形态的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1980-2017年天山山区3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离出3种主要降水形态后,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 ( M-K)突变检验、滑动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及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和降雨日数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降雪日数“北多南少”明显;降水日数呈现“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增长趋势,西段增长幅度明显,降雨日数普遍增多,大部分地区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也有减少趋势。(2)近38 a来,天山山区降水日数表现为缓慢增长趋势,降雨日数显著增加,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变化并不明显。(3)天山山区降水日数突变年在1986年前后。(4)降水日数、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及雨夹雪日数均存在明显的10a左右的振荡周期,此外,降水日数、降雨日数和雨夹雪日数18}22a周期波动也比较明显。

  • 2007—2020 年西藏草面温度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结果表明:西藏年平均草温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草温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季平均草温降低0.44~0.70 ℃,年平均草温降低0.58 ℃;与纬度有着显著的曲线关系,29.3N以南(北)地区,随着纬度增加,草温随之升高(降低)。各站草温呈一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日最低值出现在07:00 08:00(北京时间),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草温月平均最低值都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6月或7月;76%的站点草温的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西藏草温年较差为21.4 ℃,较气温年较差偏大3.1 ℃;草温日较差达35.7 ℃,远高于气温日较差,偏大21.6 ℃。草温与 气温之差以夏季最大,其次是春季、冬季两者比较接近;草温与地表温度之差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在空间分布上,月平均草温与气温、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风速、积雪日呈显著的负相关;积雪深度对草温的影响,除冬季外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月份平均草温与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的关系不显著。86.8%的站点59月平均逐小时草温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近56 a蒙古高原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草原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利用ArcGIS插值技术,将蒙古高原32个气象站点数据插值成1°×1°的格点数据,然后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蒙古高原1961—2016年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WTBX](ANPP)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CENTURY模型模拟的蒙古高原草原[WTBX]ANPP时空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区域草原生产力的变化,草原ANPP分布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减少。(2) 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单产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草甸草原下降速率较大,荒漠草原单产呈波动上升趋势,草原总产以典型草原最大,荒漠草原面积虽然最大,但总产最低。(3) 降水对草原生产力起主导作用,湿期会有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的转化,而干期的转化过程正好相反。从暖湿期→冷干期转换时,蒙古草原总产下降幅度最大,相反,则增产幅度最大。

  • 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分类: 地球科学 >> 海洋科学 提交时间: 2017-02-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利用2012年12月-2013年9月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包括浮游幼虫19类。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由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双壳类幼体(Bivalvia larvae)、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e)等种类。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夏季最高(60620个/m<3),春季(31228个/m3)和秋季(21540个/m3)次之,冬季最低(7594个/m3)。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出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趋势;夏季浮游动物形成两个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河口邻近海区和河口东部海区;秋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均位于河口东部海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从河口到外海升高的趋势,低值区位于黄河口入海口附近海区。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与海水温度显著正相关(r=0.212,P< 0.05),表明温度为影响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新疆三大山区可降水量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的2003年1月~2015年12月的AIRS Standard Physical Retrieval Edition 6.0中的level2的反演数据,对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三大山区近13 a的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看,可降水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地区,尤其在塔里木盆地、准最低值达1.92 mm;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可降水量所有格点13 a平均值来看,总体上,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时间分布看,对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四个研究区域分别进行区域平均,发现以个区域年变化呈单峰型,从1~7月的可降水量逐渐增加,8~12月份的可降水量逐月减少;可降水量的整体年际变化趋势是一致的,2003—2010年呈上升趋势,2010—2015年呈下降趋势。

  • 2005—2020 年新疆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20052020年新疆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及20132020年新疆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从雷 电灾害发生的行业分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角度,对新疆20052020年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新疆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154次,导致82人伤亡,近16 a雷电灾 害事件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月分布高发期在48月,这与新疆的雷电月活动规律一致。(2)雷电 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有很大的相关性,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东南部地 区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一线,而南疆的雷电灾害数量基本上很少。(3)雷电灾害事件主 要发生在农村,占雷电灾害事件总数的62.3%。雷电灾害事件造成的行业受损比例由多到少依次 是民用电子设备、工厂设备、电力设备和建筑物。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防雷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 理论依据。

  • 2000—2019 年新疆积雪终日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08-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利用20002019年MODIS积雪产品资料提取和计算新疆积雪终日信息,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新疆积雪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疆积雪终日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长于南部,山区为积雪终日的高值区,盆地为积雪终日的低值区。北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积雪终日在75~114 d之间,南疆塔里木盆地在0~31 d之间属于低值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区域在224~365 d之间属于高值区。(2)南疆和北疆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002019年北疆准噶尔盆地和高海拔山脉地区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推迟趋势,推迟幅度达到14 d,占新疆总面积的8%。南疆塔里木盆地和东疆区域有明显的提前趋势,提前幅度达到16 d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4%。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3)新疆积雪终日年际变化差异显著,天山中段和北疆积雪终日出现不稳定状况,天山中段20022009年总体上呈现M型的特点,即多年积雪消融日年均值中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北疆20092019年积雪终日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状况,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年际变化较大。

  • 1961—2018 年内蒙古 6 级及以上大风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研究大风日数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风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1961— 2018 年内蒙古及周边地区 85 个气象观测站的大风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大风日数时空 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8 a 来,内蒙古大风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 为-16.52 d·(10a)-1。各季节中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 44.30%,且减少最显著[-6.24 d·(10a)-1];各级大风中 6 级大风日数最多,占总大风日数的 80.93%,且减少最显著[-11.99 d·(10a)-1]。(2)内蒙古地区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呈中部多、东北西南少的格局。大风日数发生较多的地区分布 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与赤峰市,较少的地区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3)6 级和 7 级 大风日数多集中在中部市/盟,8 级及以上大风日数分布在西部与东部市/盟,各市/盟均表现为减少 趋势,乌兰察布市气候倾向率最大,为-5.49 d·(10a)-1,呼和浩特市最小,仅-0.01 d·(10a)-1。

  • 新疆风灾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风灾是新疆危害较重的气象灾害,其灾害的时空分布对风灾防御意义重大。利用 1980— 2019 年新疆 86 县(市)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倒塌棚圈数、牲畜死亡数、农作物受灾面积以及风灾 的出现次数 6 种风灾要素数据,通过构建风灾灾损指数,统计检验各类指数的概率密度服从伽玛分 布,并进行灾损等级划分,分析风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 40 a 来新疆风灾灾损呈波动性上 升趋势,尤其是 1998 年以后风灾损失呈偏重发生;春季是新疆风灾的高发季节,风灾各要素灾损在 4、5 月占全年的 67%~90%;夏季风灾损失相对春季较小,秋、冬两季风灾损失最小。全疆各县风灾 各要素灾损空间分布表明,南疆风灾发生频次明显多于北疆,农作物受灾面积主要多发、重发在天 山两侧各县,死亡人数特重等级出现在南疆;风灾综合灾损特重、严重 2 个等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天 山南麓哈密市至阿克苏地区一带以及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地,其中阿克苏地区风灾灾损最严重。

  • 新疆自来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氢氧稳定同位素是描述水循环过程的天然示踪剂,自来水是重要的生活用水,研究自来水中氢氧稳定同 位素的变化特征有助于示踪城乡居民用水来源,为合理规划水资源调配提供参考。基于新疆352个自来水样品,对 氢氧稳定同位素以及氘盈余(d=2H-818O)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自来水水线为2H=7.6718O+ 10.54(R2=0.92),2H月均值的变化范围为-105.57~-37.82,18O的月均值在-14.48~-6.67之间,d 的月均值 在1.89~24.38之间波动。(2)北疆和南疆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氘盈余都存在季节变化,并且南疆的季节差异比 北疆大。(3)利用BW模型对新疆自来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发现南疆氢氧稳定同位素值普遍 高于北疆的同位素值,并且山区同位素值低于盆地的同位素值。

  • 近20 a 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频次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型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2000—2019年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灾情资料,分析了近20 a融雪(冰)型洪水频次的时空分布和地域差异性,结果表明:北疆融雪型洪水频次占全疆的75%,主汛期在春季,集中出现在北疆西部北部区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多(新源县最多);南疆主汛期在夏季,融雪(冰)型洪水主要出现于昆仑山北坡,3月和7月是北疆融雪和南疆融雪(冰)型洪水的高发月份。20 a来南北疆春季融雪型洪水频次均呈增多趋势,后10 a融雪(冰)型洪水频次较前10 a均增多,增幅30%左右。阐明了新疆融雪(冰)型洪水的天气学分型,分析了伊朗副高东扩型、西太副高西伸型和新疆脊发展型三类大气环流形势,给出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配置。得出融雪(冰)型洪水发生前,100 hPa南亚高压呈单体型,100~700 hPa新疆受深厚高压脊控制,高空0 ℃层高度明显偏高,前期山区降水明显偏多。北疆需重点防范春季伊犁州的中低山体季节融雪型洪水,南疆则应密切关注夏季高山冰湖溃决型和积雪、冰川融水型两类融雪(冰)型洪水。

  • 基于MOD10A1 的祁连山黑河流域典型冰川 反照率时空变化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冰川反照率作为影响辐射收支最为敏感的要素,其波动变化将直接影响冰川能量—物质平衡的变化。利用遥感手段研究冰川反照率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对于估算冰川消融乃至下游河川径流具有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MOD10A1逐日反照率产品和Landsat TM/ETM+影像反照率反演结果为主要数据源,用实测数据进行Landsat TM/ETM+反演反照率和MOD10A1产品反照率的误差分析;进而分析黑河流域典型冰川2000—2018年MOD10A1产品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MOD10A1与自动气象站测得的实测反照率差异较大,但两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MOD10A1与Landsat TM/ETM+反演结果差异较小,在黑河流域冰川反照率的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年际尺度上,4条冰川反照率均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八一冰川年平均反照率最高,羊龙河五号冰川次之,七一冰川次低,十一冰川最低;消融季冰川反照率羊龙河五号冰川最高,七一冰川次之,八一冰川次低,十一冰川最低。

  • 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降雨侵蚀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1-2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方法、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及临近的21个站点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对区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黄土塬面保护区1960—2017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99.2 mm;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871.91 MJ•mm•hm-2•h-1•a-1,降雨侵蚀力在过去60 a来呈微弱上升趋势且变化的季节差异显著。(2) 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大体呈由南部向两侧递减的趋势,MannKendall [WTBX]Z[WTBZ]值除研究区北部、东部呈下降趋势,其余区域都为上升趋势。(3) 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降雨侵蚀力多年存在32 a的大周期,在大周期内还存在13 a、52 a的小周期。(4) 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主要的大气环流因子中仅Cold & Warm Episodes by Season因子的波动对整个区域和陕西塬区的降雨侵蚀力有一定影响,二者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余环流指数与降雨侵蚀力没有显著的关联性;此外太阳黑子与陕西塬区降水侵蚀力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与其他塬区并无显著关联性。

  • 西南地区干旱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选用1962—2017年(10月~次年5月)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市)90 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逐日降水和日平均气温实测气象要素资料,运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WTBX](CI)[WTBZ]统计出西南地区累计干旱日数和频次,并分析两者近56 a来的时空变化特征,再挑选其高、低值年进行大气环流形势讨论,最后制作差值图(均为高值年减低值年)与相关场构造的图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累计干旱日数和频次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两者的年代距平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同为正,而在20世纪90年代同为负,其后21世纪初两者距平则相反;累计干旱日数具有5 a和9 a的年际周期变化,12 a的年代际周期,干旱频次具有8 a左右的年际周期和20 a的年代际周期;两者均在四川西部地区和云南中北部为大值中心,云南西部、重庆和贵州中东部为小值中心;高、中和低层的环流形势也缺少水汽和系统抬升等配置关系。

  • 亚洲中部高山降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揭示中亚高山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不同尺度下干旱区水文循环的研究,分析了亚洲中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地区18个站点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结果表明: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表现出夏半年高、冬半年低的变化趋势。3个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除昆仑山外,天山和祁连山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均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些地区的降水受到较强的蒸发影响。研究区各站点降水稳定同位素均呈显著的温度效应,区域内降水量效应不明显。春、夏季昆仑山地区3站点的降水δ18O高程效应较明显,降水δ18O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其余地区没有明显的高程效应。除昆仑山地区西合休外,亚洲高山地区氘盈余(d值)总体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变化趋势。

  • 滦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 SWAT 模型模拟 1976—2012 年滦河流域的水沙过程,分析 2000 年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实 施前后流域产水产沙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1980—2010 年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揭示景观格局变化的水沙响应;应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2010 年流域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 其他用地类型减小;流域景观集中程度提高、连通性变优、优势斑块显著、形状趋于规则、多样性减少、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类 型向非均衡方向发展;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减少 9mm,产水量增加 5.44mm,产沙减小 1.59t/hm2;地表径流减少区域占全流域 89.32%,产水量增加区域占 76.71%,产沙量减少区域占 93.89%;地表径流、产水、产沙与林地面积呈负相关,产水与草地面积呈 正相关,地表径流、产沙与农业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地表径流、产水、产沙与景观形状、Shannon′s 均匀度、景观分离度呈正相关, 与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呈负相关;产水、产沙与斑块密度和 Shannon′s 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工程治理后,流域年均径流量与产 沙量显著下降,产水产沙高值区显著缩小,产沙关键区域仍需治理。

  • 县域尺度下关中地区农作物水足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探讨区域农作物水足迹和其时空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本研究量化并分析关中地区54个县(区)2000-2020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水足迹,并借助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其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及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关中地区农作物总水足迹从2000年2.232×108 m3下降到2020年2.003×108 m3,其中蓝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使用形式,其次是灰水,绿水使用量最少,三者占比分别为37.261%、36.254%和26.485%;(2) 农作物总水足迹空间上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高西低和相似地区(高-高、低-低)集聚分布的特征;(3)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风速和化肥施用量分别为影响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最显著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帮助关中地区节约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拓展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 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中天山北坡17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气温要素等观测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 法,分析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区域分布相似,均呈城区 多,山区少分布特征;小雪日减少是导致总雪日减小的直接原因,中雪和暴雪显著增多是造成总降雪量增多的主 要原因;持续1 d降水过程是冬季主要降雪过程,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降水过程显著减少,5 d降水过程仅占 2.8%;近43 a中天山北坡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1987年、1994年分别发生降雪量由少变多和平均气温由低 变高的突变;降雪量与年降水量、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降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越大、冬季最低气温越低、 出现降雪日数越多,冬季降雪量就越大,反之越小。

  • 中国西部地区归化植物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归化是外来植物越过一系列障碍成为入侵植物的基本前提,对归化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管控植物入侵。基于文献报道和标本记录,对中国西部地区共 12 省 126 个地级市的归化植物进行统计,统计包含所有维管束植物,分析了植物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共有归化植物 826 种,分属 107 科 473 属,约占全国归化植物总数 1 099 种的 75.16%。时间上,根据回归拟合,15 世纪前,西部地区的归化植物累积增长平稳,随后呈 Logistic 模式增长,1936 年增长速率最大。目前,增长速度趋缓,但无意引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空间上,物种数及密度均呈自西北向东南、内陆向边境递增的趋势,且存在“强省会”现象。回归树分析表明,年降水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气温和耕地比例是西部地区归化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丰富了西部地区归化植物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摸清西部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并为其综合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 内蒙古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时空分异及 主导气象因子探讨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内蒙古地区2017年12个盟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O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GAM模型探讨了气象因素对O3浓度变化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O3浓度超标情况;O3月均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征,4—9月O3浓度最高,污染最为严重,且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136 μg·m-3);地域规律呈现出内蒙古中部地区O3浓度最高,西部地区O3浓度居中,东部地区O3浓度较低的特征。通过构建GAM模型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影响O3浓度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进行识别,发现气温是影响整个内蒙古地区O3浓度变化的最主要气象因子,而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分别是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影响O3浓度变化的第二主导气象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