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04-02
  •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holotype of Proboselaphus watasei Matsumoto, 1915 (Bovidae, Artiodactyla) from Chuanyu area,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Proboselaphus watasei Matsumoto, 1915 (Bovidae, Artiodactyla)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Chuanyu area, China demonstrates that this genus and species names are invalid. The holotype with a skull and mandibles was recently rediscovered in the fossil collection by Nobuo Naora, which is housed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 Chiba Prefecture, Japan. Proboselaphus watasei was described as a closely-related species to living nilgai, or Boselaphus tragocamelus, in South Asia, based o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ecorans, such as small bony horn-cores and hypsodont cheek teeth. However, the cranial and dental morphologies re-exam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learly show that the holotype has cervid-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e.g., the fronto-parietal surface curving dorsally, the basioccipital with a triangular outline, and molars with isolat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lobes. The molars of the holotype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Cervus unicolor, in having strong accessary structures (or spurs, cingulums/cingulids, and styles/stylids), and are as large as those of Cervus cf. C. unicolor from the Pleistocene deposits in southern China. This taxonomic change suggests that any crown-boselaphins had not dispersed into East Asia since the Pleistocene.

  • Climat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early lagomorphs (Mammalia): a study perspective based on new materials of Ordolagus from Nei Mongol (northern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The Early Oligocene is a critical time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n the Cenozoic. This epoch witnessed severe mammalian faunal turnovers known as “Grande Coupure” in Europe and “Mongolian Remodelling” in Asia. However, insights about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Oligocene mammal lineages have not been explored in detail. One of the least diversified groups of recent mammals, lagomorpha, is globally common in the fossil records, especially in Asia. During the Oligocene, many Eocene archaic lagomorph taxa died out and were replaced by more advanced forms. New findings from Nei Mongol and re-examination of the specimens from older collections enabled a revision of a common Asian lagomorph genus, Ordolagus, which possibly has a close affinity with the Middle–Late Eocene genus Gobiolagus. In Nei Mongol, we recognized the presence of Ordolagus during the basal Early Oligocene. Comparisons with coeval and slightly older lagomorph taxa from Asia and North America show that Ordolagus attained some salient toot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e., development of anteroconid on p3, full hypselodonty of cheek teeth, and lingual connection of trigonid and talonid on p4–m2), which are also the key features of modern leporids. The appearance of those morphologic features in Ordolagus is coeval to major global or regional climatic change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Asian early lagomorphs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of other small mammals and local climatic factors will be essential to refine the role of lagomorphs as palaeoclimatic proxies.

  • An Upper Miocene “Hipparion fauna” locality sandwiched by basalts in Hanjiaying, Nei Mongol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Here we report a Hipparion fauna locality discovered in between two basalt layers near Hanjiaying Village, Jining District, Wulanchabu City, Nei Mongol. K-Ar isotopic dating of the lower and upper level of the basalt constrains the age of the fauna from 7.2 to 6.8 Ma. Compared with classical Hipparion fauna from northern China, the Hanjiaying fauna is closer to those from Baode of Shanxi, Siziwang Banner of Nei Mongol and the Linxia Basin of Gansu. It is similar to the Loc. 43, 44 and 49 from Baode by faunal composition, confirming their age to be ~7.0 Ma rather than 5.5 Ma. The high similarity with the fossils from Wulanhua, Siziwang Banner, Nei Mongol, verified the age of Wulanhua fauna at about 7 Ma. Compared with faunas from the Linxia Basin, Gansu, it is mo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Liushu 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Yangjiashan fauna. Based on the faunal composition and their tooth morphology, the Hanjiaying fauna could be included in the “Gazella dorcadoides” fauna,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at the west paleobiome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 囚徒困境博弈中对手面部表情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摘要: 三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囚徒困境博弈中,对手的高兴、中性和愤怒面部表情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及相关变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手的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诱发了更高的合作水平,且高兴和中性表情均比愤怒表情产生了更高的合作预期,合作预期中介了面部表情与合作行为的关系;实验2引入指导语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发现实验1的结果仅出现在直觉条件下,却未出现在理性条件下,且整体而言直觉决策模式下比理性决策模式下更合作;实验3采用更加严格的时间压力范式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发现除了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也诱发了更多的合作行为外,其他几乎复制了实验2的结果。基于这些结果,建立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期揭示他人面部表情、合作预期、合作行为及个体决策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 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种类组成及其环境解释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落叶阔叶林是亚热带岩溶石山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为了了解此类森林植被的群落类型和组成结构,本研究在桂林阳朔县和灵川县岩溶生境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内设置了 49 个 20 m× 20 m 的随机样方,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对其群落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及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可划分 3 个群丛组类型,即群丛组 A:南酸枣-喜树+巴豆群丛组(ASS.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Camptotheca acuminata+Croton tiglium),群丛组 B:光皮梾木-喜树群丛组(ASS. Swida wilsoniana-Camptotheca acuminata),群丛组 C:麻栎-檵木群丛组(ASS. Quercus acutissima-Loropetalum chinense)。(2)不同群落类型中常绿和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多度、胸高断面积及重要值的变化:在乔木层中,3 个群丛组均为落叶物种占优势;在灌木层中,群丛组 A、B 以落叶物种占优势,群丛组 C 以常绿物种占优势。(3)在 1~5 cm 和5~10 cm 径级内,群丛组 A 和 B 的落叶物种在 4 个度量指标上均大于常绿物种,群丛组 C 除了物种丰富度以外,均为常绿物种大于落叶物种;在 ≥10 cm 径级中,除了群丛组 B 的物种丰富度外,3 个群丛组中的各项指标均为落叶物种占主导地位。(4)岩石裸露率、海拔、坡向、土壤含水量、土壤 pH、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林冠开阔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不同类型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 中国仙人掌科一新归化种——匍地仙人掌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进行多肉植物资源调查时,在我国山东发现一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新记录种——匍地仙人掌[Opuntia humifusa (Raf.) Raf.]。该种具有独特的匍匐生长习性,叶状茎深绿色,无白霜,无针状刺,花黄色,与国内分布的仙人掌属其他物种区别明显。匍地仙人掌原产于北美洲,是仙人掌科为数不多的耐寒种类之一,现归化于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系目前发现的在我国野外分布最北的仙人掌科植物。该种可能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国家推广中药材时期引入种植,人类活动致使其种群逐渐扩散。同时,对匍地仙人掌与江苏报道的二色仙人掌之间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将来匍地仙人掌在我国暖温带地区合理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 桂北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植物叶片含水率高光谱反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片水分状况是反映植被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高普适性的植物叶片含水率高光谱反演模型对准确评价岩溶和非岩溶植被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西南典型区域内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共 17 种植物 694 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同步测量叶片含水率和反射光谱,采用单波段、差值型、比值型、归一化型等四类光谱指数模型,对反射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进行全波段搜索分析。结果表明:光谱指数 D 2048 -D 1733 的建模与验证结果均最好,为岩溶植物叶 片 含 水 率 的 最 佳 估 计 光 谱 指 数 ; 对 于 非 岩 溶 植 物 , 光 谱 指 数 D 2356 /D 1885 和(D 2356 -D 1885 )/(D 2356 +D 1885 )建模与验证结果均相差很小,均可作为叶片含水率最佳估计模型;该研究结果还表明叶片绒毛对岩溶植物叶片含水率反演光谱指数构建影响不大。总体上,新构建的最优光谱指数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植物叶片含水率的拟合效果优于传统指数,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可为精准评估桂北地区植被水分状态提供科学依据。

  • 黄花倒水莲生长与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变化关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索黄花倒水莲春梢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以及不同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该文对黄花倒水莲春梢的生长动态进行监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乙烯(ETH)和玉米素核苷(ZR)五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对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花倒水莲春梢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快速增长期(0~12 d)、生长转折期(16~20 d)和缓慢增长期(24~32 d)三个阶段。内源激素 ABA、GA、ETH 和 ZR 含量在缓慢增长期显著高于快速增长期和生长转折期,IAA 含量各时期差异较小。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春梢长、底部叶长和叶宽在快速增长期与 ABA、GA、ETH 和 ZR 含量呈负相关,且与 ZR 含量具有一定显著性,与 IAA 含量呈正相关;生长转折期,各指标与 GA、ETH 和 ZR 含量呈正相关,与 GA 含量具有一定显著性,与 ABA 含量呈负相关;缓慢增长期,各指标与五种内源激素含量均呈正相关,与IAA 和 ZR 含量具有一定显著性。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利用外源激素调控黄花倒水莲春梢抽出以及生长提供了理论基础。

  • 黄褐毛忍冬生药学鉴定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黄褐毛忍冬具有消炎、抗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但容易与忍冬属其他物种混淆,通过生药学研究将为黄褐毛忍冬的鉴定工作和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采用植物学鉴定、显微镜观察、薄层色谱鉴定和分子鉴定的方法从植物学性状、药材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和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特征等方面对黄褐毛忍冬进行了专属性特征鉴定。结果表明:(1)黄褐毛忍冬花朵横切面分泌细胞较多,花瓣外表面有黄褐色腺毛;花冠表皮上层细胞为多角形,蚌形花粉囊对开,花粉粒形状规则,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油室椭圆形。(2)粉末显微检测发现中柱鞘纤维呈短棱形;木栓细胞棱角明显,呈浅黄色;木纤维呈粗短的棱形,偶见有弯曲;网纹导管较多,细胞腔密布草酸钙方晶。(3)薄层色谱显示黄褐毛忍冬花中三柰酚含量较高,三柰酚可作为黄褐毛忍冬的检视成分。(4)基于 ITS 序列系统聚类结果显示,ITS 序列可以作为 DNA 条形码将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华南忍冬和金银花准确地区分。上述结果表明黄褐毛忍冬生药学特征明显,本研究为黄褐毛忍冬药材鉴定、成分分析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参考。

  • 葡萄 CBF4 生物信息学及对低温和硅酸钾响应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葡萄 CBF4 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该研究以葡萄为材料,对葡萄 CBF4 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及低温和硅酸钾响应分析。结果表明:CBF4 蛋白定位在细胞核,有 5 个磷酸化位点和 14个糖基化位点,无信号肽,是一个亲水的、脂溶性较差的膜外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比例为 56.88%。该蛋白包含一个 AP2/EREBP 结构域。CBF4 蛋白的多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酿酒葡萄与美洲葡萄的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 PCR 分析显示,低温胁迫后 CBF4 基因在葡萄叶片中表达水平上调,说明 CBF4 基因可能参与了葡萄叶片低温胁迫的响应。低温条件下,施加硅酸钾 CBF4 基因表达具有差异性,说明该基因在不同的葡萄组织中对硅酸钾的响应机制可能不同。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葡萄 CBF4 基因的功能和机理奠定了基础。

  • 不同生境三种杜鹃属植物花特征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境影响植物花部特征的分化。为探究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生境是否影响杜鹃花特征分化和资源分配,以及不同颜色杜鹃花分布情况。本研究以百里杜鹃保护区高、中、低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的马缨杜鹃、迷人杜鹃和露珠杜鹃为实验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统计不同生境杜鹃花的植株数量,游标卡尺测量花部特征,光学显微镜统计花粉数,海洋光谱仪测定花色的反射光谱,Gephi 软件绘制植株数量的网络图。结果表明:(1)迷人杜鹃植株数量显著多于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2)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大于高、中强度生境;不同干扰强度生境对迷人杜鹃花部特征的影响不明显;中、低干扰强度生境露珠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显著高于高强度干扰生境。(3)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的花色在 400~500 nm 波长有较高的反射,而露珠杜鹃的花色在 400~700 nm 波长有较高的反射。(4)在高、中等强度干扰生境中迷人杜鹃与其他两种杜鹃花都分布紧密,在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分布更紧密。该研究对杜鹃花的种群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不同处理对桢楠和浙江楠裸根移栽成活率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保水剂和 ABT 联合处理后对桢楠(ZN)和浙江楠(ZJN)裸根苗移栽成活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保水剂和 ABT 联合处理 ZN 和 ZJN 裸根苗,测定移栽后的幼苗成活率和生理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估不同条件处理下幼苗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处理后,ZN 和 ZJN 的成活率显著提高;ZN新叶数量显著增加,ZJN 的新叶数量没有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提高,且ZN1 或ZJN1 水平更显著;(GA 3 +ZR+IAA)/ABA 和 IAA/ABA 的比值均显著提高,但 ZN 在不同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 ZJN1 显著高于 ZJN2 处理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减少。隶 属 函 数 综 合 评 价 分 析 表 明 裸 根 苗 移 栽 成 活 率 的 表 现 分 别 为 ZN1>ZN2>CK 和ZJN1>ZJN2>CK。总之,保水剂和 ABT 联合处理促进 ZN 和 ZJN 裸根苗移栽成活,且 ZN1 或ZJN1 水平更优。

  • 中国兰科二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植物资源调查是掌握地区兰科本底资料的基础,对研究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了分别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和巴宜区的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中国分布新记录种——尼泊尔大苞兰(B. raskotii J. J. Verm., Schuit. &de Vogel)和曲唇兰属[Panisea (Lindl.) Steud.]中国分布新记录种——林芝曲唇兰(P.panchaseensis Subedi)。两个新记录种生长在海拔约 2 000 m 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干或岩壁上。该文提供了二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等信息,附有国产曲唇兰属的分种检索表。该研究扩充了我国兰科植物的记录,为我国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 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组织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茎秆组织的微生物菌群组成,该文采用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和健康烟株未发病茎秆组织的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发病茎秆组织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低,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高;(2)健康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属为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3 者相对丰度之和>80%;(3)发病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为隐球菌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和 unclassified_f_Davidiellaceae;(4)norank_c_Cyanobacteria 和劳尔氏菌属(Ralstonia)为发病茎秆组织的优势细菌属。综上所述,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能够显著改变烟株茎秆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破坏其微生物群落的稳定。

  • 高原山地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石漠化演替过程中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评价石漠化地区土壤恢复效应的有效途径。本文以 5 个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分析 0~20 cm 土层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状况、稳定性水平和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而言,无石漠化样地中>2 mm 和 0.25~2 mm 两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其平均直径(MWD、GMD)最大,而可蚀性 K 值最低。(2)不同石漠化环境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变化范围是 20.78~56.28 g‧kg -1 、1.17~2.14 g‧kg -1 以及 0.41~0.97 g‧kg -1 ,无石漠化样地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全磷含量在 5 种环境中变化规律不明显;团聚体C/N、C/P 和 N/P 的变化范围分别是 11.50~28.60、25.19~121.75 和 1.65~4.69,无石漠化样地团聚体 C/N、C/P 和 N/P 均明显高于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较小粒径 C/N 较高,而 C/P和 N/P 较高为>2 mm 和 0.25~2 mm 两粒径。(3)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别与其 C/N、C/P 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全磷含量则与 C/P、N/P 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PC/N>N/P。该地从无石漠化到强度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无石漠化土壤结构较好,团聚体中 N 元素成为影响该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 菠萝磷转运蛋白1家族基因鉴定及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磷转运蛋白1 (phosphate transporter 1, PHT1)家族在植物对磷的吸收及再利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菠萝PHT1 (AcoPHT1)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编码蛋白保守功能域和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9 个AcoPHT1 基因,位于基因组7 个连锁群上,所有基因均含有1~3 个内含子,内含子相位类型多样。除AcoPHT1.8 外,AcoPHT1 蛋白均为碱性蛋白,所有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且含有10~13 个跨膜功能域,均具有保守的PHT1 蛋白标签序列GGDYPLSATIxSE,主要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中。AcoPHT1 蛋白聚类在单子叶植物组和单双子叶植物混合组中,相对于拟南芥,水稻PHT1 与菠萝PHT1 相似度更高。AcoPHT1 基因启动子区含有P1BS、W-box 等与磷吸收和响应胁迫有关的多个顺式作用元件。靶基因预测分析显示,AcoPHT1.2、AcoPHT1.8 和AcoPHT1.9 等3 个基因受多个miRNA调控。AcoPHT1 基因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和功能冗余性,不同PHT1 基因可能在菠萝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菠萝PHT1 家族基因的功能鉴定和育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规范错觉对外出就餐中食物浪费的影响:心理机制与应对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摘要: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结果发现,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