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04-13
  • 泛基因组研究在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相对于单个参考基因组仅聚焦于个体遗传信息的挖掘,泛基因组研究则能够反映整个物种或类群全部的遗传信息。随着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泛基因组学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并已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个物种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为全面解析物种或类群水平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功能基因组和系统进化重建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取得了很多显著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由于泛基因组学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测序费用和分析成本仍然较高,难以广泛普及;且存在分析标准不一、数据挖掘不够全面深入、理论难以应用于生产实际等尚待解决的问题,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该文系统总结了泛基因组在生物遗传多样性挖掘和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其在泛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基因组变异和有利基因的发掘、功能基因的多态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探讨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讨论了目前泛基因组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对其将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南亚热带四种不同演化程度禾本科植物夏季光能利用策略差异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甘蔗、地毯草、芦苇、佛肚竹这四种禾本科植物的光能利用策略,该文以大田或原生境植株为材料,于炎夏伏天最热时节活体监测其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气体交换特性,并分析其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C4 甘蔗和 C4 地毯草具有高净光合速率(Pn),是消耗利用光能的主要手段,并且高 Pn 和高水分利用率(WUE)、高量子效率(Φi)耦合在一起;(2)C3 芦苇也具有较高的 Pn、WUE 和 Φi,其较高的类胡萝卜素与热耗散(NPQ)相结合消耗多余光能;(3)C3 佛肚竹 Pn、WUE 和 Φi 值均最低,但具有最大的叶黄素库容和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换效率(DPS),通过叶黄素循环和 NPQ 的偶联消耗多余光能。此外,四种植物光能利用策略也与其生活型有密切关联。研究结果对甘蔗、地毯草和佛肚竹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对芦苇生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规划有科学指导价值。

  • 中国喀斯特天坑演化及植被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喀斯特天坑(Tiankeng) 是近年来在喀斯特地区发现的一类深陷地表的负地形地质奇观,由于受到四周岩壁的圈闭作用及地形的约束,喀斯特天坑内部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原始小气候,孕育了丰富独特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在系统梳理前期天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天坑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为重点,兼顾天坑分布和演化规律,综述了天坑在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新的认识,进而分析了目前天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天坑研究领域,提出天坑研究未来发展的 5 个研究方向:(1)系统性、大尺度和多学科联合探究天坑成因及其植被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2)天坑内生物资源对坑外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作用及其机制;(3)天坑土壤微生物分布规律及其与植物互作机制;(4)环境变化对喀斯特天坑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5)旅游开发对天坑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 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差异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建立金樱根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分析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该文以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作为指标成分,采用 HPLC 法对广西产金樱根生品、炒炙品、酒炙品、盐炙品及醋炙品进行测定,并采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均存在差异,所有样品中儿茶素的含量均比没食子酸高,南部地区(除贵港桂平外)的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整体上比北部地区高,在炮制品中醋炙后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本研究表明 HPLC 测定方法简单可行,金樱根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产地地域及炮制方法的不同,可为今后金樱根资源的合理利用、质量标准制定以及临床用药的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贡嘎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海拔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贡嘎山是横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座大山,是研究山地植物多样性和海拔分布的理想地区。为了探讨贡嘎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组成及海拔分布特点,我们基于野外考察、标本采集鉴定及文献考证,对贡嘎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贡嘎山地区有石松类植物􀀁3 科􀀁4 属􀀁25 种,蕨类植物有􀀁23 科􀀁56 属􀀁291 种。主要的珍稀濒危植物有􀀁6 种,分别是高寒水韭(Isoëtes hypsophila)、松叶蕨(Psilotum nudum)、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小叶中国蕨(Aleuritopteris albofusca)、玉龙蕨(Polystichum glaciale)及扇蕨(Lepisorus palmatopedatus)。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75 种)、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56 种)、凤尾蕨科􀀁Pteridaceae(54 种)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37 种);优势属为耳蕨属􀀁Polystichum(45 种)、鳞毛蕨属􀀁Dryopteris(24 种)、蹄盖蕨属􀀁Athyrium(24 种)和瓦韦属Lepisorus(19 种)。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有􀀁286 种(93.77%)。随着海拔的上升,石松类和蕨类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2 000~3 000 m 海拔段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达􀀁20 科􀀁46 属􀀁192种;3 000 m 以上,物种多样性逐渐下降,到􀀁4 500 m 以上仅分布有􀀁4 种蕨类植物。研究还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逐渐增加。

  • 中国西部地区归化植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归化是外来植物越过一系列障碍成为入侵植物的基本前提,对归化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管控植物入侵。基于文献报道和标本记录,对中国西部地区共 12 省 126 个地级市的归化植物进行统计,统计包含所有维管束植物,分析了植物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共有归化植物 826 种,分属 107 科 473 属,约占全国归化植物总数 1 099 种的 75.16%。时间上,根据回归拟合,15 世纪前,西部地区的归化植物累积增长平稳,随后呈 Logistic 模式增长,1936 年增长速率最大。目前,增长速度趋缓,但无意引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空间上,物种数及密度均呈自西北向东南、内陆向边境递增的趋势,且存在“强省会”现象。回归树分析表明,年降水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气温和耕地比例是西部地区归化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丰富了西部地区归化植物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摸清西部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并为其综合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 大头茶属植物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大头茶属(Polyspora Sweet)为山茶科常绿树木,共􀀁50 种,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大头茶属植物均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可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园林绿化树种,部分种类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对大头茶属种质资源和应用情况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其系统演化及分类、繁殖特征、生理特性、生态习性、育苗技术、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应扩大大头茶属的研究范围和种类,加强种质资源搜集、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等研究,重点关注大头茶属的引种栽培与种质创新,充分发掘其药用价值,开展临床转化和药物研制工作,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大头茶属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 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生理特性及开花结果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采用红光、白光、蓝光 3 种不同光质对火龙果进行夜间补光,测定火龙果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分裂素(CTK)、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三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统计茎长、开花数、果实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3种光质补光均可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补白光效果最佳;3 种光质补光均可显著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补蓝光效果最佳;补白光有利于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的含量增加,补红光对其影响不显著,而补蓝光会降低其含量;补白光和蓝光均能显著降低CTK 含量,补白光和红光均能显著提高 IAA 含量,补红光和蓝光均能显著提高 GA 含量;补白光显著降低线粒体蛋白含量,3 种光质补光对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明显影响;3 种光质补光对火龙茎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补红光和白光能显著提高开花率,补红光能显著提高果实产量。综合以上结果可得,补红光与白光对火龙果茎代谢产物、叶绿素、内源激素含量及开花数、果实产量有较明显的促进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光质调控技术促进火龙果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提供借鉴。

  • 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西印度醋栗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常绿灌木或乔木,主产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元江有引种栽培。该植物果实可食用,枝叶、根茎、果实等在东南亚各国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哮喘、糖尿病、皮炎、发烧、天花等,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区亦用其叶做蔬菜食用。有关其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根、茎和枝叶。根、茎主要含倍半萜、二萜和三萜,枝叶则主要为黄酮类成分。部分化合物显示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抗菌、抗炎、保肝和降压等活性,其中,多个降没药烷型倍半萜对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 e抗原(HBeAg)的 IC50 值为 0.8~36 mol·L-1,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倍半萜结构中 C-5 位的缩酮和C-13 位的糖基取代可能对抗 HBsAg 和 HBeAg 的选择性有贡献。本文综述 1966—2020 年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 南高丛蓝莓‘奥尼尔’工厂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建立南高丛蓝莓‘奥尼尔’工厂化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该文以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外植体灭菌、丛生芽诱导、丛生芽增殖培养、瓶内生根以及移栽驯化。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灭菌方法为􀀁10% NaClO 处理􀀁15 min,污染率降低至􀀁14.44%,诱导率达􀀁49.38%;同样添加􀀁1.5 mg·L-1ZT,以􀀁WPM 为基础培养基诱导出的丛生芽明显多于􀀁MS。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 NAA 0.1 mg·L-1 + ZT 1.5 mg·L-1 ,接种60 d 后增殖系数达􀀁8.6,长势良好;瓶内生根的最佳处理方式为先用􀀁500 mg·L-1 IBA 浸蘸􀀁20 s,然后接种于􀀁WPM+IBA 0.2 mg·L-1 的生根培养基中,培养􀀁90 d 后,生根率、有效生根率、生根数量和根长分别达到96.3%、96.3%、12.7 条和􀀁43.3 mm,且根系较发达、粗壮。生根苗在移栽基质Ⅰ(河沙﹕蛭石﹕珍珠岩=1﹕1﹕1)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2.22%。以上说明,外植体经􀀁10% NaClO 处理􀀁15 min,利用培养基􀀁WPM+ ZT 1.5 mg·L-1 和􀀁WPM+ NAA 0.1 mg·L-1 + ZT 1.5 mg·L-1 分别进行丛生芽诱导及增殖;丛生芽经􀀁500 mg·L-1 IBA 浸蘸􀀁20 s,再接种于􀀁WPM+IBA 0.2 mg·L-1进行生根,生根苗在河沙﹕蛭石﹕珍珠岩=1﹕1﹕1 的基质移栽驯化,是南高丛蓝莓‘奥尼尔’ 最适工厂化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为今后‘奥尼尔’工厂化种苗快繁奠定了基础。

  • 飞机草对热带珊瑚岛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入侵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探究其入侵性的基础。西沙群岛为热带珊瑚岛,具有高盐、强碱、高温、强光、干旱等恶劣环境特点。近年来,西沙群岛的一些原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现象,可能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该文研究了西沙群岛原生植物群落林窗中和文昌市郊飞机草的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等,拟探讨飞机草对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与生长在文昌市的飞机草植株相比,生长在热带珊瑚岛的飞机草叶片较厚、气孔密度较低、叶绿素a及丙二醛含量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有利于其适应热带珊瑚岛的强光和季节性干旱等环境,并造成较大的潜在入侵性。因此,在热带珊瑚岛植被的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加强对飞机草的监测及防控非常必要。

  • 贵州省野生兜兰属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成效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Orchidaceae)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花形奇特,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对环境要求严格,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为掌握贵州省野生兜兰属植物资源现状和保护成效,该研究对野生兜兰属植物进行专项调查,对其资源量、分布格局、受威胁因素和就地保护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专项调查共找到8种兜兰属植物的103个分布点,分布于27个县,以南部、西南部为主要分布区,生境复杂多样,自然分布不均衡;(2)各物种分布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硬叶兜兰>小叶兜兰>麻栗坡兜兰>巨瓣兜兰>带叶兜兰>长瓣兜兰>白花兜兰>同色兜兰,资源丰富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硬叶兜兰>小叶兜兰>带叶兜兰>巨瓣兜兰>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长瓣兜兰>同色兜兰;(3)该类群受干扰因素复杂,受威胁较为严重,其中过度采挖、干旱、生境退化和破碎化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4)该属“有效保护(EP)”2种,“较好保护(WP)”1种,“一般保护(GP)”2种,“较少保护(LP)”3种,未找到目标物种以致“保护状况不明(PSU)”2种。已调查到的物种保护率达100%,但分布点保护率仅29.13%,各物种分布点保护率差异显著;建议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升全省兜兰属植物的保护强度,进一步优化保护方式和范围,确保这些珍稀濒危的植物资源得到持续的生存发展。

  • 桂枝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桂枝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组前期发现桂枝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生理活性。为进一步阐明桂枝的化学成分,更好地开发利用桂枝药用资源,该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层析,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对桂枝􀀁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此次报道从中得到的􀀁13 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数据分析及文献对照鉴定为脱落酸(1)、蚱蜢酮(2)、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3)、赤型-1,2,3-三羟基苯丙烷(4)、1-苯基-1,3-丙二醇(5)、香豆素(6)、肉桂酸(7)、对羟基肉桂酸(8)、邻羟基肉桂酸(9)、邻甲氧基肉桂酸(10)、肉桂醛(11)、阿魏酸(12)、咖啡酸乙酯(13)。其中􀀁1~5、􀀁12 和􀀁13 为首次从桂枝中分离得到。

  • 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 族􀀁8 亚族􀀁28 属􀀁153 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 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 300 m 海拔段最为丰富。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 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本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该文以大石围天坑群中􀀁7个典型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建立􀀁18 个样地,取其中重要值大于􀀁1 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例、χ2 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及􀀁PCA 排序方法,对天坑森林内的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和生态种组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显著正联结,灌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不显著正联结,群落总体关联性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天坑森林植物群落处于稳定的阶段。(2)χ2 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乔木层正联结种对多于负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灌木层负联结种对多于正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表明乔木层群落稳定性高于灌木层,乔木层种间竞争合作强,灌木层种间竞争排斥性强,群落主要木本植物之间联结性强,种间保持紧密联结的联结特征。(3)PCA 排序将天坑森林植物分为四大生态种组,物种分布由天坑底部至顶部呈现圈层分布方式,且物种分布方式总体受生境差异和物种自身特性影响。由以上结果推断植物紧密的联结关系是天坑森林多样性维持机制之一,而群落内部种间关联性的自我调控及物种对生境异质性的趋同适应是群落维持稳定的基础。

  • 应用苔藓植物监测水体污染——研究、应用与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苔藓植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但是国内主要开展了应用苔藓植物进行大气污染的监测。国外已有较多应用苔藓植物进行水体质量监测的工作。本文首先统计分析了国际上应用苔藓植物进行水环境质量监测研究文献,然后从苔藓植物监测的水体污染物类型、监测用苔藓植物种类、苔藓植物材料存活状态对监测效果的影响、影响苔藓植物富集水体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因素、应用苔藓植物进行水体污染监测的主动与被动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和水体质量监测的应用案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国际上应用苔藓植物进行水体污染监测的研究和应用概况,提出了今后应用苔藓植物监测水体污染研究值得关注的领域。

  • 来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摘要: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规模庞大、背景多元,但是时常遇到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导致个体产生文化适应压力。如果个体无法选择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将会严重影响其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梳理并评述了来华外国留学生文化适应压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探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的不同类型以及可行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当前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本文的整合性综述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理解和应对来华外国留学生所面临的严峻心理挑战,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塑造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积极国际形象。

  •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末次冰期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指示意义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沙漠古气候重建对于了解区域古气候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巴 润宝日陶勒盖(BRBG)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全样地球化学、分组分分粒级元素地球化学及 Sr 同位 素分析,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66.8~41.0 ka)的气候演化模式。研究表明:66.8~41.0 ka 呈现残 留组分高 Sr/Ca 值、酸溶组分及残留组分低 Ba 含量特征,指示化学风化增强及湖泊补给量增加,反 映暖湿气候特征。微量元素变化特征指示沉积物细粒组分中的微量元素指标对气候的敏感度高 于粗粒组分。Sr 同位素结果显示酸溶组分中 87Sr/86Sr 值在 66.8 ka 附近达到最大值,可能与湖水盐度 升高相关。此外,几乎所有指标均指示在 41.0 ka 前后存在一次气候突变事件,研究认为巴丹吉林 沙漠东南缘 41.0 ka 前后从暖湿突变为干冷气候可能是该时期的西伯利亚高压系统增强所致。

  • 基于无人机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结构参数获取技术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快速准确获取森林结构参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使用大疆精灵 4 Pro 无人机通过倾 斜摄影测量和正射摄影测量方式获取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样地的冠层高度模型,提出一种自适应 窗口最大值算法来分析处理,获取了研究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树高、冠幅和株数等结构参 数。最后,使用地面实测数据对以上结构数据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自适应窗口最大值算 法计算效果优于传统的固定窗口最大值算法。(2)倾斜摄影测量方式获取的树高、冠幅和株数精度 均优于正射摄影测量方式。(3)倾斜摄影测量获取的结构数据与实测值比较,树高、冠幅和株数 R2 分别为 0.9002,0.8403 和 0.9405,均方根误差分别是 0.4457、0.6815 和 4.2500,证明使用消费级无人 机可以有效获取单木尺度森林结构参数。

  • 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状况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 关。通过选取干旱区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针对乌鲁木齐市 2017 年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应 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共同构建 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2017 年乌鲁木齐市 ESV 为 220.70×108 元, 97.48%的区域为中低 ESV 区域,ESV 最重要的贡献来源是林草地,最主要的贡献区域是乌鲁木齐 县和达坂城区,不同区域 ESV 差异明显。(2)乌鲁木齐市具备典型的干旱区城市景观特征,景观整 体分布相对协调,但具备生态优势的景观分布还较少。景观生态安全(LES)指数从空间上表现为 “西低东高”,且总体水平偏低,同时各区域的 LES 指数还有一定的分类组团特征,高值区域集中在 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米东区等边缘区域,中心城区的 LES 指数普遍较差,受人类活动影响深 刻。(3)乌鲁木齐市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主要分布在敏感级和相对安全级之间,整体处于中等水 平,边缘区域普遍高于中心区域,边缘区域中乌鲁木齐县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最高,中心区域中高 新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最高。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土地侵占、资源消耗等矛盾加剧,部分区 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能够维持现有水平,主要凭借乌鲁木齐市各区域的 自然本底(状态),人类活动的恶劣影响(压力)和积极改善作用(响应)尚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