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31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采用同步辐射实时成像技术对比研究了Cu/Sn-52In/Cu微焊点在120 °C、180 °C,2×104 A/cm2条件下液-固电迁移过程中In、Sn和Cu原子的扩散迁移行为及其对界面反应的影响。由于没有背应力,液-固电迁移条件下Sn-52In焊点中In原子的有效电荷数Z*为负值是其定向扩散迁移至阳极的物理本质,这与Sn-52In焊点固-固电迁移条件下背应力驱使In原子迁移至阴极的机理不同。基于液态金属焓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修正了计算液态金属有效电荷数Z*的理论模型,计算获得In原子在120 oC和180 oC下的Z*分别为-2.30和-1.14,为电迁移方向提供了判断依据。液-固电迁移过程中In和Cu原子同时由阴极扩散至阳极并参与界面反应使得界面IMC生长表现为“极性效应”,即阳极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持续生长变厚,并且厚于阴极界面IMC,温度越高界面IMC的“极性效应”越显著。液-固电迁移过程中阴极Cu基体的溶解与时间呈现抛物线关系,温度越高阴极Cu的溶解速率越快。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粒子加速器 提交时间: 2023-12-14
摘要: 空间电荷效应是强流质子加速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注入和初始加速阶段其影响最大。采用相空间涂抹方法并优化其涂抹过程,可以有效地缓解空间电荷效应对束流注入和加速效率及发射度增长的影响。横向相空间涂抹方法可分为相关涂抹和反相关涂抹。在本文中,首先,我们对强流质子同步加速器的横向相空间涂抹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不同的涂抹方法和实现方式。其次,基于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注入系统,对束流注入过程和反相关涂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研究,深入探索实际垂直涂抹范围变小的原因和凸轨磁铁边缘聚焦效应对涂抹效果和束流动力学的影响。同时,简单介绍了在反相关涂抹机械结构基础上实现相关涂抹的方法及其对实现CSNS设计指标起到的关键作用。最后,根据未来加速器对不同涂抹注入方法在线切换的需求,我们提出了一种同时实现相关和反相关涂抹的新注入方案,并对其进行详细地论证、模拟和优化。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研究了230 ℃, 5×103 A/cm2条件下液-固电迁移对Ni/Sn-9Zn/Ni 线性焊点界面反应的影响. 在液-固电迁移过程中,Ni/Sn-9Zn/Ni 焊点表现出明显的反极性效应, 即阴极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持续生长变厚, 并且一直厚于阳极界面IMC.由于排除背应力的影响, Sn-9Zn 液态钎料中Zn 原子的反常迁移行为归因于其有效电荷数在高温下为正值, 即在电子风力作用下Zn原子向阴极界面定向迁移, 从而导致焊点在液-固电迁移过程中发生反极性效应. 回流焊后, Ni/Sn-9Zn/Ni 焊点两侧界面上均生成了较薄的Ni5Zn21层. 液-固界面反应过程中(无电流)焊点两侧界面IMC均随时间延长而生长变厚, 从而消耗钎料中的Zn原子并使界面处的相平衡发生变化, 导致界面IMC由Ni5Zn21转变为[Ni5Zn21+(Ni, Zn)3Sn4]. 与之相较, 液-固电迁移过程中阴阳两极界面IMC的类型一直为Ni5Zn21, 并未发生IMC类型的转变. 这是由于, 在电子风力作用下, 阴极界面附近钎料中Zn原子的含量充足, Zn与Ni 反应生成Ni5Zn21型IMC; 同时, 电子风力也阻碍了Zn原子向阳极界面的扩散, 从而抑制了阳极界面IMC的生长, 导致界面IMC较薄, 因此阳极界面也未发生IMC类型的转变. 此外, 运用反证法进一步验证了Zn的有效电荷数在高温下是正值.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大面积(北纬34°05'-40°75'、东经107°14'-111°09')土壤含水量(0-500 cm剖面)测定和相应植被类型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农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含水量皆呈现南北向地带性变化,自南向北土壤含水量有明显递减趋势,与多年平均降雨量、潜在蒸散量、土壤质地等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农地 > 草地 > 灌木和乔木林地),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分布、蒸散耗水量的不同是造成含水量差异性的原因。植被建设应遵循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分类: 矿山工程技术 >> 矿山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5-07-17
摘要: 盾构-地层相互作用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对于主动铰接型盾构,主动铰接装置的存在对盾构-地层相互作用影响不容忽视。鉴于此,提出考虑主动铰接的盾构-地层相互作用模型,并基于时间增量过程实现模型求解。在此基础上,依托福州滨海快线滨中区间进行算例验证,并进一步探讨主动铰接对盾构栽头现象、盾壳土压力及油缸推进合力矩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主动铰接的计算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连续掘进过程中的盾构-地层相互作用;2)俯仰铰接角的增大对于盾构栽头现象有明显改善作用;3)地层基床系数较小时,铰接角同盾壳土压力合力矩近似线性相关,随着基床系数不断增大,两者逐渐向非线性转变;上软下硬地层中,不同俯仰铰接方向产生的土压力合力矩存在一定差异,且随铰接程度增大愈加明显;4)小角度纠偏范围内,赋予盾构一定铰接角,可有效减少推进油缸所需力矩,从而实现姿态高效控制。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盾构轴线偏差计算及姿态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分类: 心理学 >> 工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9
摘要: 当前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与实践的一大误区,是重视员工的创意生成而忽视决策者的创意识别。决策者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更大,探讨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本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即个体用以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并指导判断和决策的知识及信念结构,是影响创意识别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项目以创造力的系统观作为理论框架,综合采用实验和现场研究方法,通过4个子研究揭示固着型与成长型两类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影响创意识别的中介机制,并探讨决策者、创造者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影响决策者创意识别的协同作用。本项目从决策者角度探讨其创意识别的过程及结果,在理论上为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研究引入了新视角和新议题,并有望为决策者如何规避创新决策的陷阱提供实践指导。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8-2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研究发现Pg.能够通过口腔-肠道途径对2型糖尿病(T2DM)在内的全身疾病产生影响,而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 探究Pg.是否通过改变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对T2DM产生影响。方法 40只SPF级小鼠,随机挑选24只构建T2DM模型,建模成功小鼠中挑选16只分为模型组(DM组,n=8)和模型+牙龈卟啉单胞菌组(PD组,n=8),其余16只小鼠分为对照组(N组,n=8)和Pg.组(n=8)。建模后观察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PG),第5周进行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绘制OGTT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第7周起Pg.组和PD组灌饲Pg.菌液,连续灌饲5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脂多糖(LP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采用Pearson相关性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小鼠FPG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及血清LPS含量的关系。结果 灌胃前第2~6周DM组体质量高于N组、Pg.组,PD组体质量高于N组,第3~6周PD组体质量高于Pg.组。第9~11周N组、Pg.组体质量高于DM组、PD组,第11周PD组体质量低于DM组。第3~6周PD组FPG高于N组、Pg.组,第4~6周DM组高于N组、Pg.组。第7~11周Pg.组FPG低于DM组、PD组,PD组高于N组,第10、11周PD组高于Pg.组。DM组AUC高于N组、Pg.组,PD组高于N组、DM组、Pg.组,PD组LPS高于N组、DM组。PD组紧密连接蛋白1(ZO-1)低于N组,DM组闭合蛋白(Occludin)低于N组,PD组Occludin低于N组、DM组、Pg.组,PD组白介素(IL)17A低于N组、Pg.组,N组IL-10高于DM组、Pg.组、PD组,PD组肿瘤坏死因子(TNF-)高于N组、DM组、Pg.组,Pg.组、PD组Toll样受体4(TLR4)高于N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PG与LPS呈正相关,与Occludin呈负相关(P<0.05)。病理结果示Pg.组和DM组固有层可见结缔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PD组固有层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结论 Pg.可能通过破坏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导致LPS入血,加重T2DM小鼠糖代谢紊乱。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摘要: 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是计划部署在中国空间站上的旗舰级科学装置,旨在间接探测暗物质、精确测量宇宙线成分以及进行高能伽马射线的巡天观测。其中,硅电荷探测器是HERD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用于测量从氢到镍的宇宙射线的电荷。为了对硅电荷探测器的电荷测量能力进行验证和分析,设计了硅电荷探测器束流样机的地检系统。该系统采用了Xilinx公司的ZYNQ UltraScale+ MPSoC芯片作为控制芯片,并实现了LVDS数据接收、编解码、RS-422控制和千兆以太网数据接收存储功能。硅电荷探测器束流样机参加了欧洲核子中心的重核束流实验,地检系统在束流实验采集了100G实验数据,功能稳定可靠为HERD项目硅电荷探测器的后续实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提交时间: 2025-04-27
摘要: 由于合成超重核的反应截面极小且超重核的半衰期较短,实验周期长且成本高昂,因此通过理论研究和间接实验方法确定合适的束流能量成为重要的前期工作。背角准弹性散射作为熔合反应的重要补充手段,能够提供关键的库仑势垒信息,为超重核合成的最佳入射能量提供重要参考。本工作搭建了由气体电离室和硅探测器组成的探测器阵列,测量了\textsuperscript{54}Cr + \textsuperscript{208}Pb反应的背角准弹性散射激发函数数据,得到平均势垒高度为206.27 \textpm 0.62 MeV,并与已有实验数据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我们还测量了\textsuperscript{54}Cr + \textsuperscript{243}Am反应的背角准弹性散射实验数据,得到平均势垒高度为234.66 \textpm 0.45 MeV。这些结果可为后续通过熔合反应合成Z=119号超重元素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