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香樟叶肉含晶细胞季节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肉细胞中含晶细胞超微结构的季节变化,阐明香樟叶肉中草酸钙晶体在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多年生香樟(C. camphora)叶片为试材,分别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露地取样,制作超薄切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叶肉含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季香樟叶肉中只有少数细胞有草酸钙晶体,数量较少,晶体结构多为柱状晶、方晶。夏季时叶肉细胞中随机分布于液泡的草酸钙晶体明显比春季的数量多、体积大、形态丰富,晶体多为柱状晶、方晶、针晶、簇晶。秋季香樟叶肉细胞草酸钙晶体和夏季的类似,数量较多,形态多样,以方晶和柱状晶针晶为主,伴有晶簇。冬季时香樟叶肉含晶细胞晶体形态为柱状晶、方晶、针晶,数量比夏季和秋季的数量略有减少。一年四季之中香樟叶肉细胞液泡中均有草酸钙晶体结构存在。

  • 基于固有耗散的FV520B钢高周疲劳性能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基于固有耗散理论和计算模型, 对FV520B钢的高周疲劳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施加的交变应力幅的增大, FV520B钢的固有耗散也不断增大. 其变化规律的拐点对应于固有耗散产生机制的转变, 从单纯地由材料微结构的可逆运动(位错线在强钉扎点之间的摆动)引起, 到由材料微结构的可逆运动和不可逆运动(永久滑移的产生、强钉扎点的脱钉以及位错的增殖)共同引起. 并且, 固有耗散拐点的应力幅值就是导致材料疲劳损伤累积的临界应力幅值, 即疲劳极限. 另外, 实验还表明, FV520B钢在等幅交变应力下具有相对稳定的损伤演化速率, 且损伤演化速率由应力幅值决定, 与加载次序无关; 每一周加载造成的疲劳损伤也不受加载频率的影响. 当FV520B钢在疲劳过程中累积的与微结构不可逆演化相关的固有耗散部分达到一个临界值时, 材料即发生疲劳断裂, 且这个临界值是一个与加载历史无关的材料常数.

  • 柱状浸没喷射沸腾强化换热实验研究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2-01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对电子芯片在FC-72工质中浸没喷射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干腐蚀技术在硅片表面加工出50 μm × 60 μm,50 μm × 120 μm(宽×高)的柱状微结构,硅片尺寸为10 mm×10 mm×0.5 mm,过冷度分别为25、35 K,喷射速度Vj分别为0.5、1.0、1.5m/s。实验表明,临界热流密度随着喷射速度和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过冷度和喷射速度可减小气泡脱离时的尺寸,增加气泡脱离频率,因此提高了临界热流密度并且降低了壁面温度。此外,在单相对流换热区对流换热占据主导地位,热流密度随着壁面过热度线性增加;在核态沸腾换热区,对流换热与核态沸腾换热同时影响着换热过程。当喷射速度较小时,核态沸腾区曲线的斜率比单相对流区曲线的斜率大的多,显示出浸没喷射沸腾的优良换热性能。

  • 亚麻芥种子油体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油体是植物种子内储藏脂肪的亚细胞单位,其内部为三酰甘油(TAG),外部由单层磷脂和油体蛋白组成。这种稳定的结构可以使油体抵抗环境的压力,便于应用到食品及制药工业中。本研究对比碱法、水法、Tris-HCl法、Tricine法四种油体提取方法,对亚麻芥油体采取梯度离心法,制备亚麻芥油体。并对不同pH值、温度、NaCl浓度条件下油体稳定性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方法所提取的油体大小均在0.5-1 μm之间;相较于水法、Tricine法,碱法所回收油体被破坏,Tris-HCl法提取油体大小均一,提取率达17%。同时,油体在4 ≤ pH ≤ 7条件下,油体稳定性破坏。8≤ pH ≤ 10时;油体均匀分散,稳定分布。经过不同温度及NaCl浓度处理的油体均呈上浮状态,稳定性破坏。

  • 基于固有耗散的FV520B钢高周疲劳性能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4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基于固有耗散理论和计算模型,对FV520B钢的高周疲劳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加的交变应力幅的增大,FV520B钢的固有耗散也不断增大。其变化规律的拐点对应于固有耗散产生机制的转变:从单纯地由材料微结构的可逆运动(位错线在强钉扎点之间的摆动)引起,到由材料微结构的可逆运动和不可逆运动(永久滑移的产生、强钉扎点的脱钉以及位错的增殖)共同引起。并且,固有耗散拐点的应力幅值就是导致材料疲劳损伤累积的临界应力幅值,即疲劳极限。另外,实验还表明:FV520B钢在等幅交变应力下具有相对稳定的损伤演化速率,且损伤演化速率由应力幅值决定,与加载次序无关;每一周加载造成的疲劳损伤也不受加载频率的影响。当FV520B钢在疲劳过程中累积的与微结构不可逆演化相关的固有耗散部分达到一个临界值时,材料即发生疲劳断裂,且这个临界值是一个与加载历史无关的材料常数。

  • 在A6 电工铝导线的冷拉拔过程中织构的演变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8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摘要: 用宏微观织构分析方法研究了A6 铝导线冷拉拔过程中的织构演变。结果表明, 这种导线在拉拔过程中形成以和丝织构为主的形变织构,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织构减少、织构增强。形变织构沿导线的径向呈不均匀分布: 在中等形变量情况下, 从导线表层至中心织构由强织构(体积分数~52%)过渡到强织构(体积分数~55%); 在高应变量情况下, 径向织构梯度减弱, 通体形成强织构(各层的织构体积分数超过70%)。同时, 在拉拔过程中导线心部的硬度比表层的高, 表明织构对导线强度及沿径向分布梯度起重要作用。用调整拉拔工艺可对位错密度和织构及其分布进行优化, 进而提高导线的强度和导电性能。

  • 硅藻中国新记录种——帕瓦拉桥弯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对湖南省硅藻多样性研究过程中,该文发现其中一采自湘江的桥弯藻种类具有以 下鉴定特征:(1) 细胞小,其长度小于29 μm;(2) 壳面略微呈背腹之分;(3) 远缝端末梢向 壳面背侧弯曲;(4) 顶孔区很小,由1~3 横列形态不同的两种类型孔纹组成:一种孔纹与壳 面上的孔纹相似,呈狭缝隙状;另一种为圆形小孔,其内部开口上方有袋盖状硅质突出物 覆盖;(5) 壳面背侧中部处线纹密度10~12 条/10 μm、腹侧中部处11~13 条/10 μm,孔纹密 度为30~40 个/10 μm;(6) 在靠近壳面腹侧中央区具有1~2 个孤点。经与帕瓦拉桥弯藻 (Cymbella pavanaensis Vigneshwaran et al.)模式种群相比较,该文确定上述桥弯藻即为帕瓦 拉桥弯藻。该文提供了对帕瓦拉桥弯藻超微结构的更多清晰认识,扩大了其地理分布区域, 且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地区10种青藓科植物叶的观察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06-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新疆一号冰川10种青藓科植物叶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得出10种青藓科植物叶尖渐尖或为长毛尖,叶尖顶端细胞透明,短或狭长;叶片细胞壁加厚;导水主细胞少。植株的叶干燥时,细胞壁排列方式不同,表面具不同形状的纹饰及附属物,大多数种类的表面有小窝点分布,但这些微结构在青藓属(Brachythecium B.S.G.)、毛尖藓属(Cirriphyllum Grout.)、长喙藓属(Rhynchostegium B.S.G.)植物叶中均有明显差异。同属、不同属之间,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植物体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表明10种植物的微结构特征是与环境密切相关。

  • 不锈钢表面SiO2系陶瓷涂层的耐蚀性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采用料浆法在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SiO2系陶瓷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金相显微镜分析了不同工艺下陶瓷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同时研究了陶瓷涂层的致密性和耐蚀性。结果表明:当陶瓷骨料与水玻璃的比例为1∶10时,在850℃保温30min可制备出结构致密、均匀和表面质量良好的陶瓷涂层;SiO2系陶瓷涂层中既存在晶体结构又存在非晶态结构,其中主要成分为SiO2-MgO-Cr2O3-CaO的S2配方陶瓷涂层中形成了Cr5O12等新的物相;SiO2系陶瓷涂层在NaCl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耐蚀性。

  • 2种藓在超低温胁迫与恢复生长状态下叶肉细胞的超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一号冰川下不同基质两种藓类植物水中土生的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和岩面土生的刺叶墙藓(Tortula desertorum)在常温,超低温胁迫和经胁迫后的恢复状态的超微结构对比,探讨高寒冰缘区的藓类植物在超微水平的抗寒机制。用超声波仪超声清洗后,分成-80℃超低温胁迫,室温恢复培养以及常温三组,通过戊二醛、磷酸缓冲液、锇酸、乙醇、丙酮等试剂的处理制作超薄切片,染色后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分析。室温下藓类植物叶肉细胞结构完整、清晰。-80 ℃超低温胁迫处理后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为两种藓类植物叶肉细胞大多数未出现质壁分离,但会出现质壁结构模糊,细胞质收缩;细胞器遭到破坏甚至解体;淀粉粒、脂滴和液泡数量大大增加。在室温恢复过程中,线粒体数量增加,各个细胞器结构比超低温胁迫状态下完整性增加。根据该文的亚显微结构的分析推测这些变化是为了适应细胞迅速恢复生理功能,-80℃超低温胁迫没有完全使藓类植物丧失生理功能,还可以进行恢复。岩面土生刺叶蔷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1 100~1 300 nm大于水中土生金黄银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200~700 nm,刺叶墙藓叶细胞胞壁比金黄银藓更厚,分析推断刺叶墙藓细胞器的抗胁迫能力也更强。说明一号冰川的这两种藓类植物抗寒能力极强,它们独特的抗寒机制不仅与超微结构下植物淀粉粒、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有关,还与其生境有关。

  • 不同浓度硒酸钠对茶树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硒酸钠浓度对茶树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为富硒茶栽培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以一年生扦插苗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硒酸钠(0、0.15、0.3、1.5、.3、5、8 mg‧L-1)对茶苗的硒积累、植株生长、生理指标和根尖显微结构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苗的根和新梢中的硒含量与营养液中的硒浓度正相关;随着硒浓度升高,茶苗的鲜重、侧根数量、根系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根系活力等生长指标,茶多酚、可溶性糖等茶叶质量指标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丙二醛、过氧化氢、脯氨酸含量等抗逆生理指标则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显微结构分析显示在不同硒浓度处理条件下根尖的显微构造存在差异。低硒浓度(0.15、0.3、1.5 mg‧L-1)处理的茶苗根尖的皮层薄壁细胞饱满、完好,表皮细胞较小;高硒浓度(Se≥3 mg‧L-1)处理的茶苗根尖的皮层薄壁细胞变形或受损,表皮细胞增厚,表现出胁迫反应。上述结果说明硒对茶树具有双重效应:合适浓度(0.3 mg‧L-1)硒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有益,表现为光合作用和根系活力增强,过氧化物和脯氨酸含量降低,生物量增加,茶叶茶多酚含量增加;硒浓度过高(≥3 mg‧L-1)对茶苗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有害,表现为茶苗出现胁迫反应,茶多酚降低。本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茶硒对茶树的双重作用机制和富硒茶的栽培提供有益参考。

  • 肠道病毒71型对Vero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 (EV71)对Vero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为分析EV71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将临床分离的一株EV71接种于Vero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改变,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EV71抗原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Vero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试分析病毒颗粒直径和面积密度以及空泡化线粒体的比例和面积密度。结果EV71感染后Vero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由梭形变为圆形或死亡,免疫荧光检测显示EV71抗原定位于胞质,超微结构观察可见胞质中有大量呈团块状分布、晶格状排列的高电子密度病毒颗粒,颗粒平均直径为16.3 nm,平均面积密度为38.3%;线粒体肿胀、变性并空泡化、崩解,空泡化线粒体数量约占90.9%,平均面积密度为89.2%;部分线粒体内可见EV71病毒颗粒。结论EV71感染Vero 细胞后在其胞质中增殖,并可侵入线粒体,导致线粒体直接损伤并致细胞死亡;线粒体是EV71在Vero细胞内的作用靶标。

  • 广西青梅幼苗与成年树木光合特性和叶片显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西青梅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文利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测 定系统分析仪和真空电子扫描镜对广西青梅幼苗和成年树木光合生理特性与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 析,探究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能力和叶片结构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1)直角双曲 线修正模型是广西青梅光响应拟合的最佳模型。(2)成年树木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 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显著高于幼苗而光补偿点(LCP)低于幼苗(P<0.05)。 (3)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成年树木(P<0.05)。 (4)成年树木叶片的气孔器长轴、气孔器面积和气孔密度显著高于幼苗;成年树木叶片的叶面积 和比叶重(SLW)显著(P<0.05)大于幼苗,而比叶面积(SLA)小于幼苗。综上所述,广西青 梅具有幼苗喜阴而成年树木喜阳的光合特性。幼苗的光适应能力,光能利用率较弱以及成年树木 过度遮阴导致幼苗无法进行充分光合以满足生长需求,是幼苗无法成长为大树的重要原因。在广 西就地保护中可通过人为的方式,对乔木层林木进行人工“开窗”,提供相对充足的光源,以利 于广西青梅大苗的生长发育成大树和种群的更新;而在引种栽培中,广西青梅幼苗时期需要适当 的遮阴处理,以及移栽至有一定荫蔽度的环境中。

  • 纳秒激光对磷酸二氢钾晶体的辐照效应及其损伤机理研究

    分类: 物理学 >> 核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0-13

    摘要: 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红外光谱(IR)微区分析技术,研究 KDP晶体被不同波长的纳秒激光以不同能量密度辐照后的表面形貌、微结构、化学键振动以及晶体光学性能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变化规律。SEM结果表明,随着激光辐照能量密度的增加,KDP晶体表面损伤呈现三个明显区域,损伤面积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非线性地增大;同时,相同能量密度下,355nm激光形成的损伤面积远大于1064nm激光的损伤面积。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辐照导致KDP晶体氢键断裂、脱水,PO43-四面体和H2PO4-基团中的化学键振动混乱,并且有P=O和P-H键生成。同时,发现辐照后的KDP晶体表面反射率下降,被潮解。而且,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KDP晶体在激光能量沉积热效应的作用下,中心区域先损伤,再退火修复,之后再次损伤;其中,KDP 晶体被激光以10J/cm2的能量密度辐照后,中心区域所有化学键振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损伤最重。

  • 化学改性硅藻土制备阻燃材料及研究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摘要: 利用硅藻土松散、质轻、多孔、富含活性硅等特点,制备用于外墙保温板的阻燃材料,并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同时以NaOH(2mol·L-1)和Na2SiO3(1mol·L-1))为化学改性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硅藻土基阻燃材料可使聚苯板(EPS)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6.8%,燃烧性能达到UL-94V1级别。提出并阐述了NaOH和Na2SiO3对硅藻土的协同效应,扫描电镜(SEM)结果证实NaOH和Na2SiO3同时作用时有助于硅藻土形成结构更加致密的无定型硅质层,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红外光谱(FT-IR)结果证实,在碱性环境下硅藻土结构发生了“解聚-重组”,其在燃烧过程中进一步发生重组。

  • C靶功率对TiWCN复合膜、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4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采用磁控溅射仪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靶功率的TiWCN复合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和高温摩擦磨损仪等对TiWCN复合膜的微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WCN复合膜由面心立方结构的TiWCN相和六方结构的Ti2N相组成;随着C靶功率增大,薄膜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室温摩擦系数逐渐减小,而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大。当C靶功率为90W时,硬度达到最大值,为35.97GPa;磨损率获得最小值,为1.26×10-5mm3N-1m-1。当C靶功率为120W时,摩擦系数最小,为0.322。当温度低于370℃时,TiWCN复合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小于TiWN薄膜;当温度超过370℃时,TiWCN复合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大于TiWN薄膜。研究表明,C添加到TiWN薄膜中提高了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常温摩擦磨损性能,而薄膜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并未得到改善。

  • HCl浓度对多孔硅及Si-H键合的影响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摘要: 采用电化学湿法刻蚀制备了P型多孔硅,通过改变HCl溶液浓度来调整刻蚀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制备出的多孔硅孔径相同,孔深随着氢离子浓度的提高呈线性增大直至恒定。基于电流突发模型阐述了结构参数的变化:孔径的形成开始于刻蚀的初始阶段,空穴主导了初始阶段的腐蚀,空穴的迁移与消耗过程就是孔径扩张和孔壁形成的过程,该过程与硅片本身的性能密切相关,与氢离子浓度无关,故孔径基本恒定;氢离子浓度的提高加快氢的置换反应直至平衡,从而使反应总速率提高直至恒定,因此孔深先线性增大然后保持恒定;Si-H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孔深的变化吻合呈现上升趋势,且键合形式以Si-H2为主。

  • 不同烤烟品种幼苗形态结构及光合参数对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的差异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比较不同烤烟品种的苗期耐旱性差异, 选用河南烟区主栽烤烟品种‘豫烟6 号’、‘豫烟10 号’、‘豫烟12 号’和‘中烟100’为供试材料, 利用浓度为15%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中度干旱环境, 研究不同烤烟品种幼苗生物量、根系形态、叶片气孔特征、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光合参数等指标对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 (1)干旱刺激了幼苗根系生长, 抑制了地上种幼苗根冠比均显著提高; ‘豫烟6 号’和‘豫烟12 号’幼苗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均显著增加, 但根系平均直径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而‘豫烟10号’和‘中烟100’根系形态指标增加幅度较小, 仅有‘豫烟10 号’根系表面积显著增加, 而根系平均直径均显著下降。(2)干旱引起‘中烟100’叶片气孔总面积比对照显著增加, ‘豫烟12 号’仅有气孔长度比其对照增加显著。(3)干旱处理后, ‘豫烟6 号’和‘豫烟12 号’叶绿体整体结构变化不大, 而‘豫烟10 号’和‘中烟100’中叶肉细胞叶绿体被膜分解, 与细胞壁分离; 其中‘中烟100’叶绿体平均长度、长宽比和面积均显著降低。(4)与对照相比, 干旱组叶片光合作用被抑制, 其中‘豫烟10 号’和‘中烟100’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下降, 而胞间CO2 浓度(Ci)显著上升, 说明干旱胁迫下烤烟光合速率下降是非气孔因素所致。(5)干旱胁迫后‘豫烟6 号’和‘豫烟12 号’叶片叶绿素总量显著增加, 而‘豫烟10 号’和‘中烟100’却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 ‘豫烟6 号’和‘豫烟12 号’是耐旱型品种, 而‘豫烟10 号’和‘中烟100’抗旱性较差, 抗旱能力排序为‘豫烟6 号’>‘豫烟12 号’>‘豫烟10 号’>‘中烟100’。

  •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山羊瘤胃上皮形态结构和通透性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对瘤胃上皮形态结构和通透性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9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ARA组、恢复组,n=3),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1.40],SARA组和恢复组先后饲喂NFC/NDF为1.40、1.79、2.31、3.23的4种试验饲粮诱导SARA发生,每种饲喂15 d,恢复组奶山羊待SARA诱导成功后自由采食青干草30 d。对照组奶山羊分别在饲养30、60(与SARA组3只同时)和90 d(与恢复组3只同时)各屠宰1只。采集瘤胃腹囊部上皮组织用于石蜡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尤斯灌流系统(Ussing chamber)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瘤胃上皮角质层厚度SAR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恢复组(P<0.05),恢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颗粒层厚度对照组显著高于SARA组和恢复组(P<0.05),但SARA组和恢复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棘突层厚度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上皮总厚度恢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ARA组(P<0.05),但对照组与SAR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SARA组瘤胃上皮紧密连接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大,棘状层细胞线粒体出现降解并出现空泡。2)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和恢复组瘤胃上皮短路电流(Isc)、组织导电性(Gt)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速显著升高(P<0.05),跨膜电位差(PD)显著降低(P<0.05)。综合得出,SARA破坏了奶山羊瘤胃上皮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使瘤胃上皮通透性增加,导致瘤胃上皮屏障功能长期受损。

  • 不同厌氧碱化处理对鲜麦秸营养成分、超和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厌氧碱化处理对鲜麦秸营养成分、超微结构和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将鲜麦秸分别用干物质重量的2.5%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组)、4%尿素(尿素组)、2.5%碳酸氢钠+4%尿素(复合组)厌氧处理40 d,分析其营养成分和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崂山奶山羊为瘤胃液供体,通过体外产气技术进行48 h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处理后麦秸的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复合组粗蛋白质(CP)含量极显著高于碳酸氢钠组和尿素组(P0.05);复合组半纤维素(HCEL)含量极显著低于碳酸氢钠组(P0.05);3个组之间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扫描电镜下,不同厌氧碱化处理对麦秸结构的破坏程度表现为复合组>尿素组>碳酸氢钠组,碱液对麦秸组织的侵蚀力度表现为厚壁细胞>薄壁细胞>维管束。3)复合组干物质降解率(DMD)极显著高于碳酸氢钠组(P0.05)。复合组48 h体外产气量及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碳酸氢钠组(P0.05)。综上所述,2.5%碳酸氢钠+4%尿素复合厌氧处理效果优于碳酸氢钠、尿素单独处理,增加了麦秸CP含量,降低了NDF、HCEL的含量,提高了秸秆体外降解率、产气量、VFA产量,可作为改善低质粗饲料饲用价值的方法加以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