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区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城镇化等多因素驱动下,恢复力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脆弱性与应对能力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对陕西省107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根据恢复力测度结果,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元(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及三元(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从区域层面揭示其2000—2020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引入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进一步探究二元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变化的数量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陕西省社会、经济恢复力增长显著,生态恢复力呈微弱的下降趋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由0.303上升至0.779。(2)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子系统南高北低的协调发展差异减弱,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子系统形成中部低南北高的协调发展格局,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维持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二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在数量及空间上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有较大的正向关联性,以高-高、低-低类型评价单元在省域北部、中部的集中分布为主。

  • 近30 a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启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启示。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平均扩展面积315 km2,下游城市扩展规模大于中上游,济南市、郑州市、西安市和银川市扩展强度较高。(2)各市空间扩展与人口、经济耦合关系呈下游向中上游、中游向上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平均值分别由1992年0.42、0.19提升至2020年0.89、0.81,扩展质量整体向好。(3)城市空间扩展分异是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条件等多方面综合驱动的结果。(4)严格落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协调优化城市用地扩展与人口、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 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时空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62市面板数据,从集群规模、联系度和专业化3个维度匹配构建文化产业集群水平指标体系,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和空间杜宾模型,在厘清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制与路径的基础上,探究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时空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52020年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指数均值由0.07上升为0.21,整体呈正三角型分布模式。(2) 城市间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各解释变量对溢出效应影响效果差异显著。(3) 空间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地理距离达到500 km时,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超过850 km时,空间溢出效应逐渐消失,总体呈倒U型趋势。基于上述分析,为加快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出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把握城市更新进程、避免同质化竞争等建议。

  • 基于实际调查与观测解译对比验证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将生态敏感性实际调查结果与观测解译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进行修正,对提升生态敏感性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遥感解译和气候观测数据,构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结合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实际调查结果,对比验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实际调查与观测解译结果间的差异,并对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观测解译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1) 观测解译结果显示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极敏感区主要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和渭南市。(2) 实测调查结果显示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中土地沙漠化区主要分布于榆林市北部长城沿线地区。(3) 差异特点表明92.5%的实际调查结果土地沙漠化区域与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观测解译评价结果存在空间上的重叠,但只有71.8%的观测解译极敏感区与实际调查土地沙漠化区域间存在空间重叠。(4) 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数据来源误差、模型构建误差以及指标赋值误差3个方面。(5) 修正后的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域主要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北部和渭南市大荔县,较基于观测解译的评价结果增加面积110.41 km2。针对差异原因和特点,可以针对性的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和分析框架。

  • 黄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协调性 及障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城市化耦合协调互动关系,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文章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城市化与ESV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主导障碍因素。结果表明(: 1)19952018年,黄河流域ESV发生了很大的改善,整体增加了33.05109元,且以调节服务为主导,草地、林地、耕地服务价值对总ESV贡献率较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PE)呈现南高北低、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空间格局。(2)PE 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CCD)逐渐改善,轻度耦合协调增加了27.12%,严重失调类型减少了45.46%,耦合亚型从城市化滞后型转变为ESV滞后型;从空间上看,CCD呈现南高北低、中游优于上游和下游的空间格局,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ESV高且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中游和下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ESV较低的上游地区。(3)19952018年主导障碍因素未发生明显改变,ESV系统以调节服务为主,而城市化系统以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为主。基于此,应厘清ESV和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关注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实现流域整体优质协调发展。

  • 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 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引用城市流强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经济联系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8 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城市群中心性水平较弱,经济网络处于极化发展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西安影响 力不断增大,非核心城市影响力降低,在区域内形成灯影效应。(3)凝集子群内部的集聚程度由松散向紧密发展,城市三级凝聚子群与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划分由不耦合演变为全部耦合。(4)城市群平均核心度值水平较低且逐渐升高,核心区域由西安单核心演变为西安、咸阳双核心发展结 构。(5)城市的中心性、影响力及集聚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以陕北榆林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集中了土地系统变化的主要矛盾,探索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有利于明确粮食安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及均方根偏差法,对20002018年陕北榆林市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固碳、食物供给、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及其权衡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扩张与毁林垦草是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的主要路径。(2)20002018年,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使得固碳及土壤保持两项服务显著提升,而对食物供给和产水服务产生了负面效应。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固碳与土壤保持服务的显著提升,对食物供给产生了负作用;城市扩张后,固碳、土壤保持、食物供给服务均呈下降趋势;毁林垦草则显著提升了食物供给服务。(3)粮食生产空间重构导致区域各服务间的权衡有所提升,然而,不同重构路径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有所差异:退耕还林还草、毁林垦草对固碳与食物供给、土壤保持,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之间的权衡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城市扩张则在产水与其他服务的权衡中作用明显,不同重构路径导致的服务间相对收益的变化是权衡呈现不同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

  • 秦岭森林植被物候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山地过渡带植被物候格局以及植被物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MODISNDVI遥感数据,利用双Logistic曲线拟合法提取2000—2018年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参数,结合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秦岭山地不同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秦岭山地物候始期集中于60~102 d,物候末期主要集中在315~345 d,生长季长度集中在225~255 d,空间上看,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物候始期、末期、生长期长度分别呈延迟、提前和缩短趋势。(2)从植被物候的年际变化来看,物候始期62.25%的区域呈现提前趋势,53.42%的区域物候末期呈现推迟趋势,其中59.18%的区域植被生长期长度延长,仅有5.12%位于中东部中高海拔区的部分区域显著延长。(3)植被物候始期大部分区域与2—5月平均气温和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分别占总面积的50.29%和65.24%;物候末期与8—11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主要呈正相关关系,分别占总区域的66.63%和59.77%;(4)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受当季和前期气象因子的共同影响,春季物候受物候发生期的影响大于上年冬季,物候末期前期的气温和降水对秋季物候的影响强度大于秋季,不同坡向物候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有所差异。

  •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农户响应研究进展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3-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LUCC是表达土地系统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仅利用LUCC已不能完整理解土地系统的变化,而通过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研究加深对土地系统的认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目前,探讨和分析宏观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微观主体行为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已成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土地利用功能表达与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微观响应机制等两个方面,对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农户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论如下:(1)需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使其在表达宏观土地利用功能分异规律的同时,亦能表达微观主体土地利用行为的信息;(2)还需借鉴土地利用决策和多模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对土地利用功能及其微观响应进行模拟。同时,指出发展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下农户响应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探索多模型整合的方式与方法就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任务。它对于认识和理解该宏观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下微观主体的响应,进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西天山温泉地区全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对西天山温泉湿地钻孔沉积物Rb/Sr、Sr/Ca、Ti/Sr、Mg/Ca、Zr/Sr 5种特征元素比值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识别温泉湿地全新世气候变化驱动模式。结果表明:(1)温泉湿地沉积物提供了新疆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其全新世气候经历了暖干(103007700 cal a BP)-暖干向温湿过渡期(77007000 cal a BP)-温湿(70004200 cal a BP)-温干(42002900 cal a BP)-冷湿(290081 cal a BP)5个阶段变化过程。(2)与邻近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所指示的气候变化相吻合,验证了新疆地区全新世早期暖干、中晚期冷湿的气候变化模式,表明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类似于西风模式。(3)温泉湿地沉积物化学元素比值在770070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降温过程是8200 cal a BP全球变冷事件的响应;420029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升温过程或许与30002900 cal a BP敦德冰芯反映的全新世次高温事件相关。同时,与周边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对比发现,新疆地区逐渐湿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全新世温度降低与降水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准噶尔盆地西部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准噶尔盆地西部46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资料,估算了19种主要花粉类型的联合指数(A)、低代表性指数(U)、超代表性指数(O)、代表性系数(R)、区内无植被出现时某花粉类型百分比的平均值(Ma)、区内有植被出现时某花粉类型百分比的平均值(Mp)、样方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间相似系数(CC),定量描述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结果表明:第1组包括藜科,A 值为1.0,O、U 值均为0,R 值为12.5,Mp远大于Ma,对植被指示意义明显;第2组包括蒿属和麻黄属,A 值在0.1~0.4之间,O 值在0.6~0.9之间,U 值均为0,R 值大于18.5,Mp与Ma相差3.6%~12.1%,对植被具较明显指示意义;第3组包括白刺属、百合科、唇形科、豆科、禾本科、菊科、蓼科、毛茛科、蔷薇科、伞形科、莎草科、十字花科、石竹科、旋花科、荨麻科和紫草科,A 值小于0.6,U 值在0.2~0.9之间,O 值在0.1~1.0之间,R 值小于4.0,Mp与Ma相差小于4.9%,对植被指示意义不明。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化石花粉资料准确恢复古植被提供参考依据。

  • 天水麦积山油松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9802019年油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响应模式的变化 及机制,利用树轮气候学方法和Vaganov-Shashkin模型,研究了气温突变前后天水麦积山油松的气候响应和生长过 程。结果表明:(1)麦积山气温于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显著高于突变前。19801997年和19982019年 油松与气候因子响应变化呈相关性下降(5月气温)、上升(10月气温、降水,7月降水,12月气温)和震荡(6月降水、7 月气温)3种模式。(2)气候显著变暖使春秋季油松生长热量供应更加充足,生长季显著延长;夏季油松生长受到高 温影响和水分胁迫。(3)油松生长与气候因子响应模式的变化主要是气候变暖和生长季的变化引起,如果气温持续 上升其响应模式可能进一步变化,类似的变化过程可能也在其他油松生长区存在。

  • 基于Alpha Shape 算法的分散式乡村 聚落形状划分及其形成研究 ——以米脂县龙镇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定量划分分散式乡村聚落的形状类型并探究其形成原因,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 县龙镇为例,尝试使用Alpha Shape算法对聚落形状进行提取,通过Boyce-Clark指数计算并划分聚 落形状类型,最后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回归树的方法探究影响聚落形状的因素。结果表明:100 m 滚动半径下,Alpha Shape算法能够提取76.1%聚落的精确轮廓;研究区乡村聚落形状类型可以分为 块状矩形及其变种、延伸形、哑铃形和串珠形、带状矩形及其组合、线形5种,Boyce-Clark指数依次 增加;高程和Boyce-Clark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水资源可获取性与Boyce-Clark指数在高海拔地区呈 负相关,聚落面积与Boyce-Clark指数先呈负相关后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分散式聚落生活空间 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增进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散式聚落形态的认识。

  •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 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社会、经济、生态三大子 系统,脆弱性和适应能力两大要素着手,建立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 法测度黄土高原20002018年各子系统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 行时空演变格局分析,并甄别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 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由0.522增强至0.721。社会恢复力由0.548增强至0.629后减弱至0.525; 经济恢复力由0.401持续增强至0.850;生态恢复力由0.725减弱至0.607后增强至0.734,子系统恢 复力演化趋势均不协同,经济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趋势协同。经济系统恢复力的增 强对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增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出现显著空间集 聚趋势,较高地区除省会城市和包头等能源富集区外,关中平原地区始终呈现高-高(H-H)集聚格 局,其余地区恢复力普遍相对偏低。(3)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生态维度 障碍度始终高于社会和经济维度,不同地区指标层首要影响因素为人均GDP。

  • 渭河与泾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依据渭河和泾河流域 1956—2016 年实测水文资料、水利水保统计数据、TerraClimate 年平 均温度和 Landsat 地表反射率数据集,分析了流域水文要素、气温及植被覆盖度的历年变化规律,采 用双累积值曲线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法、Lee-Heghinan 法、秩和检验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确定 了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的突变年份,分析了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减水减沙效应。结果表 明:(1)渭河和泾河流域历年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渭河流域的降水 和径流比泾河流域减少较多,泾河流域的泥沙比渭河流域减少较多。(2)人类活动对 2 个流域径流 泥沙量的影响均大于降水量对其的影响,且泾河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渭河流域明显。(3)2 个流 域的水沙特征差异性较大,渭河的年径流量、年径流深、径流系数是泾河流域的 2.0~2.4 倍,渭河的 年输沙量、年输沙模数、年均含沙量仅是泾河流域的 1/2~1/5。2个相邻流域水沙特征差异性较大的 主要原因是,流域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度等下垫面条件存在差异,水利水保措施、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陕西省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 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 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 2000—2015 年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指数,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 回归(GWR)模型识别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陕西 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内部空间分异显著,高强度区集中在榆林、延安、西安、安 康等地,低强度区集中在咸阳、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汉中等地。(2)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 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西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县,冷点区分布在延安南部、咸 阳、铜川、渭南和汉中等部分区域;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逐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开发不平衡现象 日益突显。(3)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投入力度、耕地资源和地形条件是影响陕西省建 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县域其影响程度大小具有显著差异,且个别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 基于MGWR模型的黄河流域GPM卫星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但气象站点分布较少,导致气象资料短缺。卫星降水可以作为气象站点观测的重要补充,但其空间分辨率有限,导致其在区域研究中作用有限。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卫星降水产品,以2002、2012年和2020年降水数据作为干旱年、标准年以及湿润年3个典型气候年份,在综合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Slope)、地表温度(LST)和风速(WDS)多种反映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2种降尺度方法,得到了黄河流域1 km空间分辨率的降尺度降水数据,并进一步通过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对降尺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 GPM年降水数据与地面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在2002、2012年和2020年的黄河流域地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 经MGWR模型降尺度的降水数据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且在降水变化的空间细节表达方面较GWR模型更优。(3) 在3个典型气候年份中,MGWR模型在降水量标准年中相对于GWR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关区域范围的降水降尺度研究提供宏观参考与借鉴,促进区域气候水文研究。

  • 基于GRACE数据的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 与人口暴露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近年来黄河流域人与水资源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地下水储量的过度消耗已成为限制该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基于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数据和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数数据,根据流域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原理,测算20032016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情况,在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识别了地下水储量下降明显区域的人口暴露度。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西多东少,由西向东下降程度不断加剧,且下降区域呈现由下游 向中上游扩散的态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变化等级以较剧烈减少和剧烈减少为主。(2)时间变化上,20032016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5.93 mma-1。其中,20042016年为连续下降,20152016年的下降幅度最大;另外,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存在季节效应,地下水储量下降幅度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小。(3)地下水暴露风险状态下的地级市人口密度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中部交错分布的状态,暴露风险人口密度最大地级市共16个;地下水储量下降人口累积百分比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研究 结果以期为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 芦芽山华北落叶松早晚材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分离效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2-12-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采自芦芽山3个海拔高度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年轮样芯建立树轮差值年表,采用 树轮气候学的方法,以1984年/1985年为界,将树木整轮、早材和晚材差值年表与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不同 海拔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在19571984年和19852020年2个时段的异质性特征。结果显 示:( 1)芦芽山3个海拔树木早材和晚材径向生长变化在19572020年与研究区的气候变暖趋势难以拟合,与气温 因子的响应发生了分离。( 2)在19571984年,低海拔早材生长与气候因子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生长季降水 因子( 6月降水量)对中高海拔早材生长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进入19852020年,生长季降水因子( 4月降水量)对 低海拔早材的生长影响增强,中高海拔早材生长主要与1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即生长季气候因子对中高海拔早材 的生长限制作用减弱。( 3)生长前养分积累对研究区华北落叶松树木晚材的生长至关重要:在19571984年,低海 拔与中高海拔晚材宽度年表均与5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19852020年,树木晚材径向生长表现出与生 长前气候因子(上一年11月,当年1月、 3月、 5月)的显著相关关系。( 4)2个不同的时段内,低海拔早材生长模式的 改变可能是气温升高带来的干旱胁迫造成的;而中高海拔早材生长模式差异有可能是由于气温升高缓解了中高海 拔地区低温对早材生长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芦芽山3个海拔华北落叶松树木早材和晚材生 长在2个时段对于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响应模式存在差异,与气候因子响应存在一定的分离现象,在今后区域 气候重建工作中应考虑该地区树木生长的分离现象,保证重建工作的可靠性。

  • 基于树轮宽度的太白山地区春季干湿变化重建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秦岭为我国气候分界线和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太白山为其最高峰,了解太白山区域的 过去干湿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机制研究和未来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秦岭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树木年轮资料及其附近的宝鸡、眉县气象站1959—2016年气象数据进行分析,重建了1852—2016年春季(3~5月)SPEI值,分析了近165 a太白山春季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径向生长主要受春季气候限制;与春季SPEI值相关性最高,达到-0.72(P<0.01),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为51.8%(调整自由度后为51.0%)。(2)重建结果表明,近165 a来,有29 a春季为湿润年份,有23 a春季为干旱年份,分别占比为17.58%和13.94%。极端干旱年份为1892年、1929年、1945年和2006年,极端湿润年份为1881年、1921年和1990年,其中1892年(-1.73)和1881年(1.53)分别为最干旱和最湿润的年份。(3)重建结果得到了周边地区干湿变化重建结果和历史文献灾害记载的验证;太白山地区干湿变化可以准确表征大区域干湿变化且存在2.5 a、3.1 a、3.8 a和8.4 a周期变化。太白山地区SPEI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成负相关以及与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呈正相关,其干湿变化可能与ENSO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