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5 种优势植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明晰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的植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选取祁连山北麓肃北区域荒漠草原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5种优势植物,测定该其生物量和根际土壤养分,探究其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5种优势植物间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差异显著(P冰草>中华羊茅>骆驼蓬>狗尾草。(2)5种植物根际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P狗尾草>冰草>骆驼蓬>中华羊茅。(3)不同植物生物量、根冠比及土壤养分变异性不一致,骆驼蓬、狗尾草和中华羊茅的根际土壤全钾与碱茅和冰草的根际土壤含水量等均为弱变异,而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中等变异。5 种优势植物的生物量与根际土壤碱解氮和全钾呈正相关性(P<0.05)。可见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生物量分配和根际土壤养分在生活史和物种间的差异较大,今后应根据不同优势植物养分需求,合理施肥来修复退化的荒漠生态系统。

  • 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应对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媒体融合改变了我国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我国媒体行业的改革和创新。媒体的融合也是我国媒体行业发展的一大突破,同时也给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此之前人们需要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来了解国家大事,现如今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电视直播、电视回看等方式去获取信息和新闻。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的特点,随后分析了媒体融合时代发展背景,最后从七个方面对媒体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H5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概念逐渐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与途径越来越丰富,新闻媒体不应只停留在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这已经远远不能达到人们的需求,数字媒体越来越发达。为此,H5的运用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已经被人们熟知,并一直延用。H5的展现形式比较生动活泼,在党媒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得党媒改掉了以前枯燥无味的形式,变得更让人欣赏喜欢。H5在新闻报道上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上既丰富又新鲜,增加了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为这些媒体增加了很多的色彩。

  • 新闻摄像中技巧的创新应用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图片、影像是构成新闻内容的重要部分,新闻内容不仅能使人们及时掌握相关新闻时间,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电视在人类发展及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电视节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受到科技的推动与提升,我国居民对新闻电视内容的画面及质量方面的要求均有了提升,因此,如何结合现有摄像手法,通过创新达到提高新闻摄像质量的目的是目前新闻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摄像技巧的重要性及其创新应用展开讨论。

  • 近61 a 黄河流域霜冻日期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深入研究黄河流域霜冻演变规律,可为科学防范霜冻危害,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3个气象站点统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霜冻日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8日,终霜日期为4月30日,平均无霜期161 d。61 a来初霜日以2.51 d(10a)-1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2.07 d(10a)-1的速率提前,无霜期以4.48 d(10a)-1的速率显著延长。20世纪70年代初霜日最早,终霜日最晚,无霜期最短,21世纪10年代初霜日最晚,终霜日最早,无霜期最长。(2)小波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初霜日2002年发生突变,终霜日于2000年突变,无霜期突变发生于2001年。(3)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初霜日逐渐延迟,终霜日逐渐提前,无霜期日数逐渐延长。初霜日在流域各地均呈推迟趋势,终霜日仅在西南部合作、久治站呈推迟趋势,无霜期在各地均呈延长趋势,下游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变化幅度最大。(4)黄河流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主要受海拔高度和日平均气温的影响。

  • 三维伊辛模型的数学结构与精确解探索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15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伊辛模型的研究历史,包括伊辛模型简介、二维和三维伊辛模型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二维伊辛模型的精确解。然后介绍作者提出的有关三维伊辛模型的两个猜想以及推定的精确解。从拓扑、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对三维伊辛模型的数学结构进行了评述。分析三维伊辛模型的转移矩阵、拓扑理论中的纽结变换、杨-巴克斯特方程和四面体方程之间的关系,还介绍了三维伊辛模型中存在的非局域效应、与量子场论和规范理论的关系、权重因子的物理意义、无限大温度及附近的奇异性和拓扑相变。指出一些近似计算方法(例如,低温展开、高温展开、重整化群和蒙特卡洛模拟等)在研究三维伊辛模型时的局限性。

  • 技术融合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知识管理论坛》

    摘要: [ 目的 / 意义 ] 技术融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意义,已经逐步成为国 家科技战略的重要内容。[ 方法 / 过程 ] 在梳理已有技术融合概念,阐明技术融合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明 确技术融合研究过程,并对数据集构建、技术领域界定和融合分析各阶段所用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 结论 ] 以发现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对推动技术融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学科交叉研究系统综述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梳理国内外学科交叉相关研究,归纳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评价学科交叉效果提供参考,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首先对学科交叉研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其次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学科交叉类型、学科交叉内外动机和阻碍因素)、学科交叉测度研究(学科交叉测度方法、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学科交叉相关规律研究(学科交叉影响双向测度、学科交叉研究主题识别)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提出现有研究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为后续从微观深层分析与宏观整体建构相结合视角的研究提供帮助。[结果/结论] 目前学科交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研究对象多样性有待改善;学科交叉测度方法、测度指标仍需系统化;学科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界定;学科交叉双向影响因素不够全面;主题识别方法尚未完善;定性、定量方法需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未来研究可针对以上不足进行深入分析。

  • 杰出科学家的科研合作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面板数据分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合作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00-2018年242个英美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合作规模、合作广度以及合作角色等合作指标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结论] 虽然非一作论文的合作特征对总体合作论文的合作特征的贡献比一作论文的大,但是一作论文对诺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贡献比非一作论文的大。一作发文的合作规模是诺奖获得者一种有效的合作规模,它与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多与不同的学者合作,对诺奖获得者来说有利于其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建议研究学者发文的合作特征对其学术表现影响甚至与合作特征相关的其他研究时将学者的一作、非一作发文分开研究这样有可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 科学数据集知识扩散特征探析——以基因表达数据集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科学数据集的知识扩散特征和规律,探究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为科学数据集科技评价及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GEO数据库的数据集和PubMed Central数据库中重用数据集的全文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扩散广度、扩散强度、扩散速度等知识扩散指标对科学数据集的知识扩散特征进行探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数据集的知识扩散广度和知识扩散强度日益加大,重用数据可以加快知识扩散速度,我国在全球科学数据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

  • 结合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科学数据集使用特征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从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两个视角对科学数据集的使用特征进行研究,定量化评估科学数据集对学科发展的影响,为科学数据管理服务及政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综合运用文本挖掘和文献计量方法对PubMed Central的全文文献进行分析,从时间分布、使用强度等7个方面全面考察科学数据集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评估科学数据集对学科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科学数据集对生物医学领域科研产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数据出版和高水平期刊促进了科学数据集的开放和共享,科学数据集的使用集中在论文的后半部分且正式引用较少,相应的标准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谎报行为下基于区块链的物流服务商道德风险防范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0-09-28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考虑以一个电商平台和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构成的两级电商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针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完全掌控自身物流服务水平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分析采用区块链技术对防范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道德风险的策略。通过借助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服务水平监控系统,考虑采用区块链技术和不采用区块链技术两种情景,分别建立分散决策下电商平台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区块链技术应用前后供应链利润的变化情况以及与技术成本投入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区块链技术的成本投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应用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存在的道德风险,提高整个供应链利润的同时促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收益的有效提升,助力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

  • 欧盟生物基研究与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启示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05-1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生物基产品是指以可再生资源(如农业和林业残渣、有机废料等)为原料而生产的化工产品和绿色能源,因其环境友好的优越性已成为社会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战略政策促进生物基产业的发展。欧盟委员会对生物基的研究与创新(R&I)项目给予了政策与财政的重点支持,已经逐渐形成以BBI(Bio-Based Industries)计划为核心的管理与资助体系。本文通过对欧盟生物基R&I项目的资助框架和经费分配情况的调研与分析,发现欧盟实现生物基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方案,我国生物基创新行动提出决策建议。同时,BBI计划作为欧盟新兴产业R&I体系建设的典型案例,对我国其他创新方向开展科技政策与管理机制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国际一流智库的研究方法创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8-01-0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国际一流智库普遍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智库从兴起之初就伴随着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方法创新不仅是智库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智库顺利开展高质量规范性战略与政策研究的有力方法和工具,同时也是高水平智库的重要研究成果产出。国际一流智库的研究方法创新与应用主要有4种类型:原创性新理论与新方法、指标体系与指数类方法、模型模拟方法和特色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等。文章以美国兰德公司、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日本科技与学术政策研究所等国际一流智库作为案例,剖析了国际一流智库研究方法创新和应用的发展情况。最后,对我国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研究方法创新的建议。

  • 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17-11-05 合作期刊: 《智库理论与实践》

    摘要: [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需要结合中国国情,也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方法/过程] 采用调研、案例分析、科学计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国际智库发展的主要趋势,总结阐述了国外一流智库发展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全球智库的数量迅速扩张、政府决策对智库的依赖日益加深、智库成为引领和影响社会舆论的意见领袖机构、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智库间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加剧、智库现象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一流智库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政策实用主义的明确定位、标榜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标签化特色、理事会化的组织管理机制、独特的人才队伍组织与流动机制、追求高质量成果产出与影响力的价值观、基于数据信息与工具方法的政策创新研究、强化政策与社会影响力的宣传与营销方式、国际化网络型智库建设发展动向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建设和完善制度安排、建立沟通和成果报送机制、培养智库型研究人才、建立新型智库治理机制、建立智库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国际化网络型智库发展等建议。

  • 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17-07-13 合作期刊: 《智库理论与实践》

    摘要: [目的 /意义]随着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需要结合中国国情,也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方法 /过程]采用调研、案例分析、科学计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国际智库发展的主要趋势,总结阐述了国外一流智库发展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全球智库的数量迅速扩张、政府决策对智库的依赖日益加深、智库成为引领和影响社会舆论的意见领袖机构、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智库间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加剧、智库现象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一流智库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政策实...

  • 一流智库战略研究成果的质量管理机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2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国际一流智库影响力的取得有很多决定因素,但关键是其战略研究与政策咨询报告的高质量,而高质量又取决于其研究成果的高标准与质量管理机制。文章通过对一些国际一流智库高质量研究标准或指南、研究成果的严格独立同行评审的质量管理机制和流程的梳理,总结了研究成果质量管理机制的有益经验和启示。文章指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中,尚未将高质量分析与研究的质量管理机制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既缺乏研究成果的相关高质量管理理念,也缺乏管理的制度规范,更缺乏质量管理控制的严格流程。为此,文章提出了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高质量分析与研究标准及质量管理机制建议。

  • 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演变特点及启示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1 世纪以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特别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强化科 技战略布局和研发投入,科技强国大国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政策成为决定科技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美国意识到其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受到挑战,遂利用各种手段打压主要科技竞争对手国家。分析近20 年来美国 政府发布的科技规划、战略方针、研究报告等政策文件和联邦政府长时间序列的研发投入数据的历史演变, 以期系统揭示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脉络和演变特点,寻找美国科技领导地位相对下降的定量解释依据。研究 表明,21 世纪以来,美国科技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相对走弱趋势,与其科技政策惯性及相对 平稳发展、重大科技计划或科技工程的战略性引领性趋弱、政府研究与试验发展(R&D) 投入强度逐年下 降,以及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下降等密切相关。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科技 发展不仅是长期战略性事业,也是高度竞争性事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是国家长期科技战略导向布局、稳定 增长的研发投入力度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积累的结果。

  • 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从生态位角度系统研究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基于扩展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 居住空间生态位呈现出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的高生态位,向外围圈层或扇形逐次递减的分布趋势;居住势既反映了区位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也体现了区位的过滤和排斥功能;居住态的空间分异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也能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在空间上形成的相对地位和空间格局。(2) 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好的街道往往占据城市的优势区位且历史文化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自然人文环境等都较好,特别是有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单位坐落其中,居民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而居住势、居住态和居住生态位较差的街道往往位于城区边缘,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地形起伏较大且交通不便、自然人文环境等相对较差,居民大都以农转非、棚改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为主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最后,提出了调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在丰富居住空间分异理论和研究案例的同时,对西北内陆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开放科学的驱动因素、发展优势与障碍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考察目前国际开放科学的发展情况,为国内开放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综述和介绍开放科学的涵义、驱动开放科学发展的因素及当前开放科学发展的优势和障碍。[结果/结论]开放科学的概念存在多样性;科学发展的需求、各机构和国家的开放科学政策和实践项目是开放科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开放科学的优势逐渐凸显,如提高科研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发现新的科研问题、增强科研的可见性和参与度、促进学术严谨和科研质量、增强科研合作和群体建设等;开放科学虽有优势,但也有一些因素阻碍其发展,如缺乏学术报酬等激励机制、独立的科研文化与竞争性、缺乏开放科学的知识技能、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