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扎根理论的效果影响机制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基于个人深度访谈,经过三级编码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及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执行偏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以及居民特征三条脉络。结论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执行偏差的影响下,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仍然较低,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仍不信任,导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效果有限。因此要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执行路径,提高家庭医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政策量化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推进不足7年,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亟须科学且合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来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目的 对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文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探究现有政策的侧重点及不足,为后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 于2023-01-10,检索中国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方网站,获取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15份,检索时限为2015-01-01至2022-12-31。构建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对政策文件进行分类、编码及分析。结果 政策工具维度中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工具分别占30.5%(69/226)、19.0%(43/226)、50.5%(114/226),利益相关者维度中家庭医生、签约者、未签约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二级及以上)、政府分别占29.2%(123/422)、14.7%(62/422)、9.2%(39/422)、21.3%(90/422)、13.3%(56/422)、12.3%(52/422),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平均力度值为2.2分。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交叉维度中,利益相关者在供给型、环境型工具中的分布情况欠佳,子工具存在缺位现象;政策工具-政策力度交叉维度中,环境型工具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受到更多使用;利益相关者-政策力度交叉维度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力度匹配分数具有较大差异,家庭医生主体分数最高(311分),未签约者主体分数最低(90分)。结论 政策工具角度,应合理配置政策工具,不断调整使用比重,优化内部结构,并提升利益相关者间政策工具分布的合理性;利益相关者角度,应统筹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明确各自定位,着重关注未签约者需求;政策力度角度,应强化政策监督管理能力,持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执行力度。

  • 我国中央层面政策量化评价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2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合理有序就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评价,没有学者利用工具聚焦到具体某几篇政策对各篇政策进行定量评价。目的 本研究对我国中央层面的6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进行逐一评价,以定量研究的方法客观分析政策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方法 本研究对32篇政策文本进行文本挖掘,然后利用PMC指数模型构建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6篇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结果 政策排名为P1>P3>P2>P6>P4>P5;3篇政策为优秀等级,3篇政策为可接受等级;在政策内容、政策性质、政策评价、政策领域、作用方式等方面,各维度的得分比较高。结论 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内容的覆盖面较为广泛,政策比较成熟。建议注重政策时效长期、中期与短期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完善激励方式,提升家庭医生职业荣誉感,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政策作用方式。

  • 基于全科医生视角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现状调查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7-0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目前,从居民角度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基于全科医生视角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现状相关研究。目的了解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从供方视角,探寻影响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的因素。方法于2021年7月531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全科医生及其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特征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采用R4.2.2软件建立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是否>2000人的影响因素。结果筛选出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有效样本3252例。2020年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中位签约人数为1400(2499)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用工形式、工作年限、工作单位、执业地区、培训接受情况、年收入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数量、管辖人口数、希望医共体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团队情况、住院床位资源情况、上级部门指导情况不同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全科医生执业地区水平上具有聚集性(P<0.05)。两水平Logistic回归全模型结果显示,以硕士研究生学历者为参照,大专〔OR(95%CI)=2.79(1.84,3.74)〕和中专/高中〔OR(95%CI)=2.83(1.80,3.86)〕学历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无职务者为参照,单位负责人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66(0.33,0.99)〕;以临聘人员为参照,正式在编人员所在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2.02(1.53,2.51)〕;以团队人员数量为3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团队人员数量为4~6人〔OR(95%CI)=1.31(1.05,1.57)〕、7~10人〔OR(95%CI)=2.06(1.75,2.37)〕、11~19人〔OR(95%CI)=3.67(3.31,4.03)〕和20人〔OR(95%CI)=3.46(2.74,4.18)〕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管辖人口数为2000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管辖人口数为2001~9999人〔OR(95%CI)=2.37(2.12,2.62)〕、10000~29999人〔OR(95%CI)=2.92(2.65,3.19)〕和30000人〔OR(95%CI)=2.86(2.55,3.17)〕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有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没有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38(1.14,1.62)〕。结论管辖人口、团队人员数量多为签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职务、有住院床位资源、学历高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了解度高,对签约人数控制得较好;与临聘人员相比,正式在编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可能承担了更多的签约任务。

  • 界首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降压用药不仅仅要考虑患者血压特征,也要考虑患者并发症情况。现阶段,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比较缺乏。目的 调查安徽省界首市购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血压患者服药现状,描述患者服药行为与患者特征之间的关联,探索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基层高血压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2021年7—8月从安徽界首市随机抽取48个行政村,通过面对面调查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特征和服药数据,参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将问卷中患者提到的降压药分为如下5类:A类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B类为β受体阻滞剂,C类为钙通道阻滞剂(CCB),D类为利尿剂,E类为单片复方制剂。通过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血压计的后台获取患者上传的近1年血压数据,分析不同特征患者的服药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联合用药”是指服用复方制剂或2种以上降压药,“用药调整”是指患者过去服用其他降压药。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3005例,其中男1291例(43.0%)、女1714例(57.0%),平均年龄为(65.5±9.8)岁,高血压服药率为79.1%,联合用药率为40.2%。2376例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中,不同类型降压药服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部分患者存在联合用药):E类(39.6%)、C类(35.1%)、D类(20.3%)、A类(20.1%)、B类(3.7%);服用最多的降压药为复方利血平(33.7%)。对于年均血压≥160/100mmHg的患者,仍有12.2%和4.9%未服用降压药。患者联合用药以E类降压药为主。年均“舒张压≥100mmHg”且“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A类和C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年均“收缩压≥160mmHg”且“未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E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服药年数长(OR=1.042,95%CI=1.031~1.053,P<0.00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OR=1.488,95%CI=1.195~1.853,P<0.001)、合并高血脂(OR=1.267,95%CI=1.052~1.525,P=0.013)、合并心血管并发症(OR=1.394,95%CI=1.166~1.667,P<0.001)、合并脑血管并发症(OR=1.258,95%CI=1.040~1.522,P=0.018)是患者用药调整的促进因素,高龄(OR=0.980,95%CI=0.971~0.990,P<0.001)是用药调整的抑制因素。结论 界首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较高,主要服用E类和C类降压药。基层医生对各类降压药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对二级高血压患者以及存在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管理,尤其是联合用药策略的应用有待提升。

  • 背景下某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连续性现状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2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基层医疗机构的连续性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降低医疗费用,但当前对其研究仍有待加强 目的 评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背景下某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连续性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方法 利用汉化版的基本医疗质量评估量表(Primary Care Assessment Tools, PCAT)的连续性维度,于2021年1月对某市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所乡镇卫生院的1193名签约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连续性。运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098份,有效回收率为92%。该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连续性得分为3.38分。签约机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是否确诊慢性病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连续性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连续性总体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患沟通、引导居民形成基层首诊观念、开发利用移动端预约和咨询平台、合理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模,以期为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稳定的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