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凯里药市的侗族药用植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4-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凯里药市最初由当地少数民族同胞自发组织,药市中不仅有大量的苗族传统药用植物,侗族传统药用植物也十分丰富,但是目前对该药市交易的侗族药用植物鲜有报道,其丰富的传统知识至今仍不被外界所知。为掌握该药市侗族药用植物的现状,本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等方法于2014至2017年对凯里药市交易的侗族药用植物进行了6次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药市出售的侗族药用植物种类较多,共65科100属111种,以广义百合科Liliaceae植物(6种,5.4 %)为主,其次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菊科Compositae、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各5种,各占4.5%),苦苣苔科Gesneriaceae(4种,3.6%)。从植物生活型来看,草本占有绝对优势,共88种,占79.3%;用药部位具有多样化,但全草类药材占总数的一半。本研究对药市中侗族和苗族交易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凯里药市交易的侗族药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尤以治疗风湿关节、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为主。此外,还对凯里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黔中普定县6 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 年、2015 年和􀀁2019 年的监测资料,分析􀀁7 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 年和􀀁2019 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 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 m 和􀀁0 cm≤DBH<2.5 cm 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叶片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1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Shannon-Wiener 多样性、Margalef 丰富度、Pielou 均匀度和Simpson 多样性等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LA、LT、LDMC 和13C 等叶片性状研究石漠化梯度上的物种多样性和叶片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6 个样方共有维管植物188 种,隶属69 科141 属。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石漠化物种多样性差异:乔木层>灌木层> 草本层。优势种LA 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呈降低趋势,而LT、LDMC 和13C 呈升高趋势, 不同石漠化等级叶片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CCA 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石漠化地区植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RDA 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钾、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土层厚度和有机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叶片性状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植被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 喀斯特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矿质元素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阐明群落水平上的土壤矿质元素特征,对揭示植物的产量、品质形成机制和养分计量平衡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科学指导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本研究以贵州喀斯特山区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行类型划分,探讨了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元素在不同树种之间的变化幅度各异,锌、铬、铁、钛、铝、镁、镍、钴等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钙、锶等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砷、硒、硅在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林、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和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林中的含量较高,硫、钠、氯等元素含量则相反;不同矿质元素随林分类型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表明植物根系对养分的提取和富集能力存在差异;矿质元素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同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各异,表现出增强或抑制效应,尤其以铁、钙等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更为密切;矿质元素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其计量平衡关系是分析元素特征的关键,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有利于掌握养分元素积累特征与调控规律,对于该区域典型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喀斯特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矿质元素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阐明群落水平上的土壤矿质元素特征,对揭示植物的产量、品质形成机制和养分计量平衡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科学指导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本研究以贵州喀斯特山区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行类型划分,探讨了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元素在不同树种之间的变化幅度各异,锌、铬、铁、钛、铝、镁、 镍、钴等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钙、锶等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砷、硒、硅在桉树(Eucalyptusrobusta) 林、柏木(Cupressusfunebris)林和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林中的含量较高,硫、钠、氯等元素含量 则相反;不同矿质元素随林分类型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表明植物根系对养分的提取和富集能力存在差异;矿质元素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同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各异,表现出增强或抑制效应,尤其以铁、钙等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更为密切;矿质元素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其计量平衡关系是分析元素特征的关键,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有利于掌握养分元素积累特征与调控规律,对于该区域典型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野生兰科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空缺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较高的环境要求和较强的生态系统依存性,加上很多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各地采挖频繁,受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近年来课题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状况、就地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以期为该地区野生兰科植物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共“累计筛选法”共鉴别出保护贡献率较高的前

  • 省野生兜兰属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成效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Orchidaceae)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花形奇特,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对环境要求严格,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为掌握贵州省野生兜兰属植物资源现状和保护成效,该研究对野生兜兰属植物进行专项调查,对其资源量、分布格局、受威胁因素和就地保护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专项调查共找到8种兜兰属植物的103个分布点,分布于27个县,以南部、西南部为主要分布区,生境复杂多样,自然分布不均衡;(2)各物种分布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硬叶兜兰>小叶兜兰>麻栗坡兜兰>巨瓣兜兰>带叶兜兰>长瓣兜兰>白花兜兰>同色兜兰,资源丰富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硬叶兜兰>小叶兜兰>带叶兜兰>巨瓣兜兰>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长瓣兜兰>同色兜兰;(3)该类群受干扰因素复杂,受威胁较为严重,其中过度采挖、干旱、生境退化和破碎化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4)该属“有效保护(EP)”2种,“较好保护(WP)”1种,“一般保护(GP)”2种,“较少保护(LP)”3种,未找到目标物种以致“保护状况不明(PSU)”2种。已调查到的物种保护率达100%,但分布点保护率仅29.13%,各物种分布点保护率差异显著;建议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升全省兜兰属植物的保护强度,进一步优化保护方式和范围,确保这些珍稀濒危的植物资源得到持续的生存发展。

  • 云南被子植物新资料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资源调查是探讨系统发育、植物区系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的基础,是我国植物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我国在植物资源调查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并以《中国植物志》和各地方植物志为代表,但部分偏远地区的植 物资源状况仍然缺乏数据。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分析,发现云南省被子植物新记录 3 种。柳叶黄肉楠 (ActinodaphnelecomteiAllen)原分布四川、贵州、广东(乳源)、广西,云南省丘北县为其新记录点;八角樟(Cinnamomum ilicioidesA.Chev.)原分布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为其新记录点;贵州山 核桃(CaryakweichowensisKuangA.M.Lu exChangetLu)原分布贵州安龙、望谟、册亨、兴义等,云南省丘北县为 其新记录点。柳叶黄肉楠和八角樟在云南的新分布点是对我国樟科薄弱地带的补充,为分析滇产原始种类对相关属的起源发生和中国樟科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贵州山核桃在物种层面上对确定贵州山核桃与喙核桃 (Annamocaryasinensis)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案例,并为云南发展山核桃(C.cathayensis)生产提供了种质资源。

  • 省野生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 族􀀁8 亚族􀀁28 属􀀁153 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 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 300 m 海拔段最为丰富。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 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本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石笔木种子内源有机化合物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浸提法和GC-MS检测了贵州石笔木种子内源有机化合物种类、相对含量,以及种皮和胚乳在不同溶剂、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的浸提物活性。结果显示:(1)种皮和胚乳中皆含有有机酸、烯、酯、醇、醛、酚等6类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其中种皮含有机酸7种、烯类1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3种、酚类1种,胚乳含有机酸6种、烯类1种、酯类1种、醇类1种、醛类1种、酚类1种;(2)种皮浸提物活性显著高于胚乳浸提物活性(P<0.05),且其烯、醛、醇和酯类含量分别高出胚乳含量的8.78%、2.66%、2.15%和1.70%,可能是对种子萌发起主要作用的内源抑制物质;(3)不同条件下处理的浸提液均能显著抑制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浸提液抑制物活性表现为醇溶剂大于水溶剂,并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初始温度为100 ℃时,浸提液抑制活性达到最大值。贵州石笔木种子的内源有机化合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探索其与种子萌发的作用机制,解决种子萌发育苗的关键技术及在农林业生产中应用,这在植物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生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稀有濒危植物红山茶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是红山茶组中稀有5 室蒴果代表种之一,具有重要物 种生物学意义和经济利用价值,为探索贵州红山茶物种稀有濒危原因,解决资源保护利用科学问题, 采用样方法与实测法调查,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和生存力分析,开展种群结构动态量化特征和未来发 展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红山茶原生植被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特征典型,常绿落 叶阔叶混交林占主体林分,华山松(Pinus armandii)+桦木(Betula luminife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蓝果树(Nyssa sinensis)+山茶(Camellia sp.)+铃木(Eurya sp.)+木荷(Schima sp.) 等针叶阔叶混交林常见。(2)贵州红山茶植物种群结构为增长型,以小树和中树龄级阶段植株为 主体,占种群数量的73.02%;种群存活曲线Deevey-Ⅱ型特征明显,种群生命期望值在幼苗期达到 最大值,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表明种群幼苗库丰富,但响 应生境外的干扰敏感,幼苗存活至Ⅶ龄级植株概率陡降至36.17%,整体上表现呈“Ⅳ龄级前增长 -Ⅳ龄级后衰退”的特点。(3)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贵州红山茶在未来2、4、6、8、10 个径 级的生长期之后,种群动态趋向于中树(Ⅴ~Ⅶ龄级)、大树(Ⅷ~Ⅹ龄级)和老树(Ⅺ~ⅩⅢ龄 级)的态势。综上结果表明,贵州红山茶由于生境资源及空间有限性导致种群内部或者不同物种间 的竞争加剧,使种群幼苗存活率降低和低龄级植株数量减少,以及人类掠夺性采伐造成的成年植株 死亡率增高,致使其种群数量增加及种群扩散受阻,分布区狭窄,物种趋于濒危。

  • 省国家公园选址及其植物多样性保育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贵州省生态资源丰富,建立国家公园有利于集中规范化的对生态资源进行管理。分析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筛选优势景观资源聚集区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根据候选区的潜在资源评价进行国家公园试点的选择,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参考依据。该文借助􀀁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对现有的􀀁5 类􀀁113 处保护地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筛选出国家公园试点候选区并对其进行资源评价。结果表明:(1)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总体呈凝聚型分布,重叠度高,将保护地聚集区作为景观优势聚集区划定了􀀁8 个国家公园试点候选区。(2)通过对聚集区主要代表性资源分析和专家评分得出,分值排在前列的聚集区可以考虑作为国家公园试点区进行推荐,分值最高的赤水—习水区可优先选为国家公园试点区。(3)赤水—习水区资源的国家代表性、适宜性、国有性和社会可行性等,满足设立国家公园优先整合交叉重叠保护地的基本原则,其植物多样性保育价值重大。该研究结果为国家公园的选址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可为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保育提供参考。

  • 兔眼蓝莓不同品种香气成分的测定与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和明确贵州兔眼蓝莓不同品种的果实香气成分及含量,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 微萃取和气相色谱-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对贵州主栽兔眼蓝莓‘杰兔’‘灿烂’ ‘顶峰’‘梯芙蓝’和‘粉蓝’等品种的果实香气组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5 个品种共检测出7 大类46 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有8 种、萜类有13 种、苯环类有9 个、醛 类仅3 种、酯类5 种、烷烃类有4 种、其他类有4 种。(2)‘顶峰’的香气成分最多,有33 种,‘粉蓝’最少,仅24 种;各品种香气组分中,醛类占比最大,其次为苯环类,‘灿烂’醛 类含量最高(59.32%),‘粉蓝’苯环类含量最高(42.58%)。(3)5 个品种中,‘杰兔’的香气 成分总含量最高,为172 872.20 ng‧g-1,其次是‘灿烂’,为162 200.87 ng‧g-1;‘顶峰’和‘粉 蓝’的香气成分总含量较低,分别为91 284.45 ng‧g-1 和97 511.10 ng‧g-1。5 个兔眼蓝莓品种在 香气成分和含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为蓝莓品种的优选和深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了 重要依据。

  • 省40~60岁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尿失禁好发于 40~60 岁女性,其对女性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可造成严重影响。目的 了解贵州省 40~60 岁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于 2022 年 6 月2023 年 1 月,选取贵州省 7 个地区 10 家医院行健康体检的 40~60 岁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分别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女性下尿路症状问卷量表(ICIQ-FLUTS)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测定研究对象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CS)制定的诊断标准,判断不同类型尿失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究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尿失禁类型和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共发放问卷 3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 966 份,有效回收率为 98.80%。2 966 名研究对象中,尿失禁的患病率为 33.41%,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为 20.09%,急迫性尿失禁患病率为 2.00%,混合性尿失禁患病率为 11.36%。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育锻炼、月经情况、产次、盆腔器官脱垂史、会阴裂伤、会阴侧切是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P<0.05);盆腔手术史、流产次数、新生儿体质量是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P<0.05);腰围、慢性盆腔疼痛史、盆腔器官脱垂史、会阴裂伤是混合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P<0.05)。混合性尿失禁患者 I-QoL 总分、行为限制得分、心理影响得分、社会活动障碍得分均低于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P<0.05);重度尿失禁患者 I-QoL 总分、行为限制得分、心理影响得分、社会活动障碍得分均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结论 贵州省 40~60 岁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较高,为 33.41%,不同类型尿失禁的影响因素不同,混合性尿失禁和重度尿失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为该人群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及保护优先区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指示物种,结合贵州各县(市、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统计信息,基于GIS技术,分析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应用Dobson算法筛选识别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优先区,并利用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分析所筛选的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在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布上,总体来说全省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环省界区域往内陆延伸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呈减少趋势。(2)在75%和10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保护水平上,筛选识别出了荔波县等4个和17个县域为保护优先区,其中分别有1个和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区内涵盖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低于5%,且涉及的自然保护区中68.26%的面积是市/县级。(3)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较丰富的区域和全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所筛选识别的保护优先区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4)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应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丰富的区域结合本研究筛选的保护优先区为重点,进行优先保护。